CN203706837U -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06837U
CN203706837U CN201290000326.9U CN201290000326U CN203706837U CN 203706837 U CN203706837 U CN 203706837U CN 201290000326 U CN201290000326 U CN 201290000326U CN 203706837 U CN203706837 U CN 203706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t
magnetic flakes
soft
contact charge
sl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9000032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畑健一郎
西野德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512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5801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512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5800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511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62634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359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0524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06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068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1Pancak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其通过采用形成有狭缝的具有柔软性的磁性薄片,防止因磁性薄片破损而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该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平面线圈部、载置平面线圈部的磁性薄片、设于磁性薄片且收纳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一部分的凹部或狭缝、以及对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的多个柔软狭缝,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形成为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

Description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括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部和磁性薄片的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设备以及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较多地利用了能够用充电器对主体设备进行非接触充电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在充电器侧配置送电用线圈,在主体设备侧配置受电用线圈,并通过使两线圈间产生电磁感应而从充电器侧向主体设备侧传输电力。而且,也提出了适用移动终端设备等作为上述主体设备的方案。 
用于该移动终端设备等主体设备或充电器的非接触充电模块被要求薄型化和小型化。为了响应该要求,可以考虑:如专利文献1那样,这种非接触充电模块具备作为送电用线圈或受电用线圈的平面线圈部、以及磁性薄片。另外,磁性薄片中,以往存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通过形成狭缝而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2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0050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非接触充电模块所采用的磁性薄片是平板状 的磁性薄片,存在不具备柔软性的问题。因此,根据非接触充电模块的操作方法如何,会导致磁性薄片破损,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 
因此正在研究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通过形成狭缝而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搭载于这种非接触充电模块。若将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磁性薄片采用于非接触充电模块,则虽然磁性薄片具备柔软性,但是由于存在许多狭缝,电力传输效率会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设备以及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其通过采用形成有狭缝的具有柔软性的磁性薄片,防止磁性薄片破损而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 
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 
载置所述平面线圈的磁性薄片; 
凹部或狭缝,其设于所述磁性薄片,并收纳所述平面线圈的导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多个柔软狭缝,其对所述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 
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W和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间隔P有W>P的关系, 
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 
优选的,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长度方向平行。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 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 
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对所述磁性薄片的与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赋予柔软性。 
优选的,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所述其他柔软狭缝与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平行。 
优选的,具备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该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设置。 
优选的,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所述柔软狭缝与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平行。 
优选的,所述凹部或狭缝呈直线状。 
优选的,所述多个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所述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 
所述多个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呈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 
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 
载置所述平面线圈的磁性薄片; 
凹部或狭缝,其设于所述磁性薄片,从所述平面线圈的卷绕开始点延伸至所述磁性薄片的第一端部,并收纳所述平面线圈的导线的一 部分;以及 
多个柔软狭缝,其对所述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 
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W和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间隔P有W>P的关系, 
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从与所述磁性薄片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至所述凹部或狭缝的端部,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 
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对所述磁性薄片的与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赋予柔软性。 
优选的,具备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该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设置。 
优选的,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 
所述柔软狭缝与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平行。 
优选的,所述平面线圈缠卷成圆形,所述磁性薄片的形状呈正方形。 
优选的,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 
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垂直地连接。 
优选的,所述凹部或狭缝呈直线状。 
优选的,所述多个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设置。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所述多个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呈多边形。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为铁氧体薄片。 
优选的,所述平面线圈具有从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处至端子为止的部分而形成的脚部, 
所述凹部或狭缝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脚部重叠的部分的80%以上。 
优选的,所述磁性薄片层叠多个不同磁性薄片而构成。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非接触充电器,具备非接触充电模块作为送电侧非接触充电模块。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电子设备,具备非接触充电模块作为受电侧非接触充电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充电模块采用的结构包括: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部;磁性薄片,其载置所述平面线圈部的线圈面;凹部或狭缝,其设于所述磁性薄片,从所述平面线圈部的卷绕开始点延伸至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并收纳所述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一部分;以及多个柔软狭缝,其对所述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形成为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 或狭缝的宽度以内。 
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充电设备采用的结构包括上述非接触充电模块。 
本说明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为,在铁氧体薄片的一面上形成多个线状切口,之后,将用于保持所述铁氧体薄片的薄片粘结到所述铁氧体薄片的所述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反的面即另一面上,之后,煅烧所述铁氧体薄片,之后,通过对所述铁氧体薄片进行加压,形成在所述多个线状切口处分割所述铁氧体薄片的狭缝,之后,将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部隔着所述薄片粘结到所述铁氧体薄片的所述一面侧,由此,所述平面线圈部避开在所述加压工序中在所述另一面的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突起而被粘结。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采用通过形成柔软狭缝而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从而能够防止磁性薄片破损而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通过将柔软狭缝包含于收纳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磁性薄片的凹部或狭缝中,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组装图。 
图2(a)-图2(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图3(a)-图3(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的详细图。 
图4(a)-图4(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随狭缝形状不同而狭缝长度不同的图。 
图5(a)-图5(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的狭缝形状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组装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8(a)-图8(d)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组装图。 
图10-1(a)-图10-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图10-2(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非接触充电模块 
2:平面线圈部 
21:线圈 
22、23:端子 
24:脚部 
3:磁性薄片 
3a、3b:端边 
31:平坦部 
32:中心部 
33:凹部 
34:狭缝 
36:纵横狭缝 
36a:纵方向狭缝 
36b:横方向狭缝 
37:斜狭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组装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从图2(a)的A-A'方向观察得到的剖视图,图2(c)是从图2(a)的B-B'方向观察得到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的详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根据狭缝形状的不同的、狭缝长度的差异的图。另外,虽然在图2中,设于磁性薄片3的狭缝和线圈21的导线的线径的值相当接近,但实际上的导线的线径为0.25~0.35mm左右,而狭缝为2mm左右。当然,不限于上述值。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具备:将导线缠卷成漩涡状而成的平面线圈部2;以及与平面线圈部2的线圈21的面相对设置的磁性薄片3。该平面线圈部2的线圈21使用粘合剂被粘结到磁性薄片3中没有产生突起的面上。关于突起,在后文中详细地说明。 
平面线圈部2具备:以在平面上描画漩涡的方式在径向缠卷导电体而成的线圈21;以及设置于线圈21的两端的端子22、23。线圈21是在平面上平行地缠卷导线而得到的,将由线圈形成的面称为线圈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1从直径为20mm的内径开始向外缠卷,外径为30mm。即,线圈21缠卷成环状。此外,线圈21也可以缠卷成圆形,还可以缠卷成多边形。 
另外,通过以导线之间留出空间的方式缠卷导线,能够使上层导线和下层导线之间的杂散电容小,将线圈21的交流阻抗抑制为小。另外,通过将导线不留空间靠紧地进行缠卷,能够抑制线圈21的厚度。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1的导线的截面设为圆 形形状,但也可以设为方形形状等任何形状。但是,与截面呈方形形状的导线相比,采用圆形形状的导线时相邻的导线之间产生间隙,所以导线间的杂散电容小,能够将线圈21的交流阻抗抑制为小。 
另外,比起将线圈21在厚度方向缠卷成2层,缠卷成一层则线圈21的交流阻抗低,能够提高传输效率。这是因为,若将导线缠卷成2层,则上层导线和下层导线之间产生杂散电容。因此,比起将线圈21整体缠卷成2层,将尽量多的部分缠卷成1层较适宜。另外,通过缠卷成1层,能够作为非接触充电模块1而薄型化。这里,由于线圈21的交流阻抗低,从而防止线圈21中的损失,且提高线圈21的电感即L值,由此,能够提高依赖于L值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线圈21内侧的内径X为10mm~20mm,外径Y约为30mm。在具有相同的设置面积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中,内经X越小则能够越增加线圈21的匝数,提高L值。 
此外,端子22、23可以相互靠近,也可以分离配置,但是,分离配置则更容易安装非接触充电模块1。 
磁性薄片3是为了提高利用电磁感应作用的非接触充电的电力传输效率并且降低向磁性薄片3的背面侧的磁束泄漏而设置的,如图2(a)所示,其具备平坦部31、作为中心而相当于线圈21的内径的部分中空的中心部32、以及狭缝34。 
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磁性薄片3中,为了具备薄片的柔软性,以2mm的间隔纵横形成有V字状的纵横狭缝36。也就是说,在磁性薄片3的一面刻出多个线状切口,将胶带粘合于磁性薄片3的两面上,并在刻出线状切口的面上加压,从而形成纵横狭缝36。此外,纵横狭缝36的形状只要形成为槽状则任何形状均可,例如,可以为U字状。另外,在图2和图3中,相比于其他部分,夸大地记载了 纵横狭缝36,但实际上的纵横狭缝36(形成在磁性薄片3的一个表面的槽部)的幅度方向的尺寸约为线圈21的导线直径的1/10左右。 
另外,磁性薄片3的中心部32并不必须形成为中空。可以是与平坦部31同一面,也可以是凹形或凸形。 
此外,如图2(a)所示,通过设置狭缝34,能够将线圈21的从卷绕开始处至端子23为止的导线(相当于图2(c)中的黑圆点)收纳在狭缝34中,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也就是说,狭缝34被形成为:与磁性薄片3的端部几乎垂直,且与中心部32的外周的切线重合(参照图4)。通过如此形成狭缝34,能够不弯折导线而形成端子22、23。另外,此时,狭缝34的长度约为15mm~20mm。但是,狭缝34的长度依赖于线圈21的内径。 
另外,也可以将狭缝34形成在磁性薄片3的端部和中心部32的外周最接近的部分。由此,能够将狭缝34的形成面积抑制到最低限度,提高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传输效率。另外,此时,狭缝34的长度约为5mm~10mm。采用哪一种配置,狭缝34的内侧端部都与中心部32连接。 
此外,狭缝34也可以采用其他配置。也就是说,线圈21优选采用1层结构,此时,可以考虑将线圈21的半径方向的所有线匝作为1层结构,或者将其一部分作为1层结构并将其他部分作为2层结构。因此,端子22、23的其中一方可以从线圈21的外周引出,但另一方必须从内侧引出。所以线圈21的缠卷部分和脚部24(图8)一定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于是,在该重叠部分设置狭缝34,并将脚部24收纳在其中即可。由此,能够使在线圈21的导线重叠的部分和不重叠的部分处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高度相同。另外,所谓脚部24是指,从线圈21的卷绕结束处至端子22或23为止的部分。另外,在狭缝34是凹部33(图8)的情况下,若是凹部33,则在磁性薄片3上不设置贯穿孔或狭 缝,因此能够防止磁束泄漏,提高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相对于此,采用狭缝34时,形成磁性薄片3较为容易。采用凹部33时,并不限于如图8所示的剖面形状呈方形的凹部33,剖面可以呈圆弧状,或者带有圆角。 
特别是,狭缝34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平行,且从线圈面的卷绕开始点或卷绕结束点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以最短距离延伸的直线状的狭缝。另外,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是指,狭缝34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外周附近延伸,狭缝34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外周接近的部分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通过如此形成狭缝34,能够在磁性薄片3上不弯折导线来形成端子22、23。也就是说,因为设置狭缝34,并将导线嵌入到该狭缝34中,所以需要使导线在厚度方向上从平坦部31向狭缝34弯曲。因此在将导线从平坦部31嵌入到狭缝34的部分,在磁性薄片3上不弯折导线,因此能够维持导线的强度的情况下实现薄型化。另外,此时,狭缝34的直线部的长度约为15mm~20mm。此外,线圈21也可以缠卷成多边形形状,此时,优选将狭缝34设置为:与线圈21面的内侧端部形成的空间的形状或其切线平行,且从线圈面的卷绕开始点或卷绕结束点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以最短距离延伸的直线状。 
另外,也可以在磁性薄片3中,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垂直,且从线圈面的卷绕开始点或卷绕结束点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以最短距离延伸的狭缝34。由此,能够将狭缝34的形成面积抑制到最低限度,提高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传输效率。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狭缝34,使磁性薄片3的一部分脱落或变薄。因此,有可能磁束从狭缝34泄漏,使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稍微降低。因此,通过将狭缝34的形成面积抑制为最小限度而将磁束的泄漏抑制到最小限度,能够在维持非接触充电装置的电力传输效率的情况下,实现薄型化。此时,狭缝34的直线部的长度约为5mm~10mm。另外,线圈21也可以缠卷成多边形形状,此时,也可以与线圈21面的内侧端部形成的空 间的形状或其切线垂直地、将狭缝34设置为从线圈面的卷绕开始点或卷绕结束点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以最短距离延伸的直线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磁性薄片3能够使用Ni-Zn系的铁氧体薄片、Mn-Zn系的铁氧体薄片、Mg-Zn系的铁氧体薄片等。相比于非晶金属薄片,铁氧体薄片能够降低线圈21的交流阻抗。 
如图2所示,磁性薄片3中至少层叠有高饱和磁束密度材料和高透磁率材料。另外,在不层叠高饱和磁束密度材料和高透磁率材料的情况下,也使用饱和磁束密度350mT以上、厚度至少有300μm的高饱和磁束密度材料为宜。 
磁性薄片3的大小约为33mm×33mm,对高饱和磁束密度材料和高透磁率材料分别设定厚度并层叠而成。磁性薄片3的厚度为0.6mm,高饱和磁束密度材料的厚度为0.45mm,高透磁率材料的厚度为0.15mm。 
另外,在图2中,狭缝34与方形的磁性薄片3的一方相对的一对端部的边平行,而与另一方相对的一对端部的边垂直。这是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磁性薄片3是方形的缘故。然而,磁性薄片3的形状不限于方形,可以考虑圆形、多边形等各种形状。因此,例如通过使磁性薄片3的形状为多边形,并使狭缝34与其端部碰上的边垂直,从而能够在易于利用的多边形的磁性薄片上,将狭缝34的面积抑制到最小限度。特别是,通过使磁形薄片3的形状为方形,并使狭缝34与磁性薄片3的一方相对的一对端部的边平行且与另一方相对的一对端部的边垂直,从而能够在最易于利用的方形形状的磁性薄片上,将狭缝34的面积抑制到最小限度。 
根据以上,将狭缝34设于线圈21与脚部24重叠的部分,并在平坦部31上设置线圈21面。另外,可也将狭缝34设置成稍长或稍短, 但优选设置为,至少覆盖线圈21和脚部24重叠的部分的80%以上。 
使用图3详细地说明磁性薄片3的狭缝34和纵横狭缝36之间的关系。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磁性薄片3上,在纵方向和横方向上,大致成直角且以大致等间隔地设有纵横狭缝36。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有该磁性薄片3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在图3中,纵方向狭缝36a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大致平行,横方向狭缝36b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大致平行。另一方面,狭缝34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向内周圆的圆周上,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大致平行且呈直线状地延伸。也就是说,纵方向狭缝36a形成为与狭缝34的端部33a大致平行。进而,狭缝34重合在与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纵方向狭缝36a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4的宽度设为2mm、纵方向狭缝36a的间隔设为1.5mm,这样将狭缝34的宽度设定为约1~3mm、将纵方向狭缝36a的间隔设定为约1~3mm的范围内为宜。 
进而,使用图3的A-A'截面图,说明狭缝34和纵方向狭缝36a的位置关系。 
如图3所示,狭缝34的端部33a和纵方向狭缝36a构成为大致平行,因此,由图3的A-A'截面图可知,纵方向狭缝36a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参照图3)延伸,而在狭缝34的部分,纵方向狭缝36a被中断。因此,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狭缝34与纵方向狭缝36a进行重合,从而使磁性薄片3的磁特性恶化的、磁性薄片3变成薄膜的区域不增加,因此能够防止对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功率大幅度下降。而 且,因为磁性薄片3的膜厚变薄的区域不增加,所以能够防止向磁性薄片3背面侧的、磁束泄漏的增加。还有,通过使纵方向狭缝36a的至少一条与狭缝34的端部33a一致,能够进一步增加磁性薄片3的柔软性。 
由此,狭缝34和纵方向狭缝36a不会倾斜交叉,磁性薄片3分解成小片的区域少。因此,能够防止磁性薄片3的膜厚变薄的区域增加,防止对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造成坏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而且,狭缝34和纵方向狭缝36a不会倾斜交叉,磁性薄片3分解成小片的区域少。因此,能够防止磁性薄片3的膜厚变薄的区域增加,防止对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造成坏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接着,使用图4详细地说明根据形成在磁性薄片3上的狭缝的图案不同而产生的不同。 
说明以相同的狭缝间隔构成在磁性薄片3上的两种狭缝、即纵横狭缝35和斜狭缝37。图4(a)是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与各狭缝分别平行地构成的纵横狭缝36的情形,图4(b)是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与各狭缝以45度的角度倾斜而构成的斜狭缝37的情形。由直线构成的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和各狭缝所构成的角度可以在上述的角度内任意设定,因此代表性地论述该两个角度即可。 
如图4所示,比较(a)的纵横狭缝36和(b)的斜狭缝37时,斜狭缝37比纵横狭缝36在磁性薄片3的对角区域附近存在狭缝的比例多。随着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和各狭缝构成的角度从0度增大到45度,该对角线的狭缝长度也增加。 
因此,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与各狭缝分别平行地构成的纵横狭缝36在磁性薄片3的端部特别在对角区域附近,单位面积内的纵横狭缝36的总长度较短。也就是说,不使形成在磁性薄片3上的狭缝的长度过长,因此,在使用了具有纵横狭缝36的磁性薄片3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中,在具有所期望的柔软性的同时,能够防止其电力传输效率的下降。 
此外,若纵方向狭缝36a和磁性薄片3的端边3a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横方向狭缝36b和磁性薄片3的端边3b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是大致平行而是倾斜的关系,则与线圈21相对的面积中的,狭缝所占的部分增大。也就是说,在磁性薄片3的端部区域中,由于斜狭缝37的狭缝的交叉,小三角形状等微小分割区域增多。在磁性薄片3中,若在与线圈21相对的部分中,狭缝的微小分割区域所占的部分增大,则经由该微小分割区域的狭缝,磁束泄漏增大,使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尤其在线圈21的卷绕形状为矩形时,此影响很大。 
另外,上述的微小分割区域的面积各自不同,在与线圈21相对的磁性薄片3上的微小分割区域的面积不均匀,使得线圈21的磁特性也不均匀。但是,在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与各狭缝分别平行地构成的纵横狭缝36中,不存在微小分割区域,或者构成为极少,因此能够减少线圈21的磁特性的不均匀。 
也就是说,将磁性薄片3的形状构成为矩形,并且使纵方向狭缝36a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大致平行,使横方向狭缝36b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大致平行。纵横狭缝36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3b不会倾斜交叉,磁性薄片3分解成小片的区域少。在磁性薄片3中,因为在与线圈21相对的部分中,狭缝的微小分割区域所占的部分少,所以经由该微小分割区域的狭缝的磁束泄漏少,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即,不使形成纵横狭缝36的部分过大,因此能够防止使用了该磁性薄片3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进而,由于纵方向狭缝36a和横方向狭缝36b相互正交,不会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3b倾斜交叉,能够使磁性薄片3被分解成小片的区域更少。即,不使形成纵横狭缝36的面积过大,因此能够防止使用了该磁性薄片3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此外,将导线缠卷成圆形而构成线圈21,并将磁性薄片3的形状构成为正方形。即,磁性薄片3的形状构成为与圆形的线圈21配合的正方形,因此磁性薄片3中无助于电力传输的不必要的部分非常少,能够以所需最小限度的大小构成非接触充电模块1而实现小型化。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如上所述,构成为矩形磁性薄片3的端边与纵横狭缝36的各狭缝分别平行。其结果,能够在确保磁性薄片3的柔软性的状态下,使形成纵横狭缝36的部分少。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使磁性薄片3中配置线圈21的外周侧的纵横狭缝36的部分抑制到最小限度。其结果,即使通过形成狭缝而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3,也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另外,分别以大致相同的间隔形成有纵方向狭缝36a和横方向狭缝36b。由此,磁性薄片中不产生方向性,在纵横两方向上具有柔软性。 
此外,使用图5详细地说明狭缝34和纵方向狭缝36a之间的位置关系。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的狭缝形状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设置狭缝34的情况下的图5(a)的A-A'截面图,图5(c)是设置凹部33的情况下的图5(a)的A-A'截面图。 
在图5中,将狭缝34(收纳一部分导线的狭缝)的宽度设为W、将纵方向狭缝36a(与横方向狭缝36b一起对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的狭缝)的间隔长度设为P时,若以W>P的方式设定狭缝34的宽度和纵方向 狭缝36a的间隔长度,则在狭缝34的宽度以内,存在至少一条以上的、纵方向狭缝36a的被中断的虚拟线(是消灭于狭缝34内的狭缝,相当于图5的虚线部)。而且,若满足上述关系式,则能够设定纵方向狭缝36a的个数以在磁性薄片3内多形成该纵方向狭缝36a,从而能够提高磁性薄片3的柔软性。进而,能够在狭缝34内收纳多数纵方向狭缝36a,可提高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下降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W≤P的情况下,在磁性薄片3上以在狭缝34内存在一条纵方向狭缝36a的方式配置纵方向狭缝36a和狭缝34即可。 
说明了狭缝34作为狭缝形状,但是如图5(c)的A-A'截面图所示,也可以为凹部33的形状。 
也就是说,在狭缝34为狭缝形状的情况下,纵方向狭缝36a在磁性薄片内延伸,到达狭缝34后纵方向狭缝36a消失,但在凹部33的情况下,在凹部33内依然存在纵方向狭缝36a。 
使用图5(b)、图5(c)的A-A'截面图,说明狭缝34和纵方向狭缝36a的位置关系。 
如图5所示,狭缝34的端部33a和纵方向狭缝36a构成为大致平行,因此,由图5(b)、图5(c)的A-A'截面图可知,纵方向狭缝36a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参照图5的磁性薄片3的上部)延伸,而在狭缝34或凹部33的侧壁(点P)处,纵方向狭缝36a被中断(其延长线相当于图5的虚线部)。即,作为对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的柔软狭缝的多个纵方向狭缝36a与狭缝34或凹部33的长度方向平行,与凹部33或狭缝34的长度方向平行的纵方向狭缝36a中任意的纵方向狭缝36a(至少一条),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向凹部33或狭缝34的侧端即点P延伸。如图5(a)所示,凹部33或狭缝34一定具备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平行且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壁、即端部33a,以及连接该端部33a的 侧端。在图5(a)中,将磁性薄片3的中心附近的、与线圈21的中空部对应的部分构成为贯穿孔,因此存在点P的侧端部分不直接连接两侧壁即端部33a之间(经由贯穿孔的圆周连接它们之间)。但是,若没有该中心的贯穿孔,则直接连接。点P位于该侧端上。也就是说,纵方向狭缝36a与凹部33或狭缝34碰上的点即点P并不位于凹部33或狭缝34的端部33a中与纵方向狭缝36a平行的部分。其结果,在点P处与凹部33或狭缝34的侧端碰上的、纵方向狭缝的延长线(图5(a)中的虚线)平行于凹部33或狭缝34,因此延伸至凹部33或狭缝34内。这样,与凹部33或狭缝34的侧端碰上的纵方向狭缝36a的一部分与凹部33或狭缝34重合,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将平面线圈部2的磁束泄漏抑制到最小限度。 
因此,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狭缝34与纵方向狭缝36a进行重合,从而使磁性薄片3的磁特性恶化的、磁性薄片3变成薄膜的区域不增加,因此能够防止对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功率大幅度下降。而且,因为磁性薄片3的膜厚变薄的区域不增加,所以能够防止向磁性薄片3背面侧的、磁束泄漏的增加。 
下面,说明具备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非接触充电设备。非接触输电设备由充电器和主体设备构成,充电器包括送电用线圈和磁性薄片,主体设备包括受电用线圈和磁性薄片,主体设备是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充电器侧的电路包括整流平滑电路部、电压转换电路部、振荡电路部、显示电路部、控制电路部和上述送电用线圈构成。另外,主体设备侧的电路包括上述受电用线圈、整流电路部、控制电路部以及主要由二次电池构成的负荷L构成。 
利用1次侧充电器的送电用线圈和2次侧主体设备的受电用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进行从该充电器向主体设备的输电。 
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设备具备在上面说明的非接触充电模块,因此在充分确保平面线圈部的截面面积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的状态下,能够使非接触充电设备小型化以及薄型化。 
(实施方式2)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另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意味着相同结构部分。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实施方式1,只有凹部33、狭缝34和纵横狭缝36之间的部分位置关系不同,其他部分基本上相同。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组装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具备: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部2;载置平面线圈部2的线圈面、且与平面线圈部2的线圈面相对设置的磁性薄片3;设于磁性薄片3且从平面线圈部2的卷绕开始点延伸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并收纳平面线圈部2的导线的一部分的凹部33或狭缝34;以及在磁性薄片3的纵方向和横方向上分别设置多个的、对磁性薄片3赋予柔软性的纵横狭缝36,该赋予柔软性的狭缝36中的任意狭缝36平行于收纳导线的一部分的狭缝34的长度方向,且与狭缝34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一致。 
此外,若纵方向狭缝36a不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大致平行而处于倾斜的关系,并且横方向狭缝36b不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大致平行而处于倾斜的关系,则在磁性薄片3中配置线圈21的外周侧的部分,与线圈21相对的面积中的、纵横狭缝36的面积增大(参照图2)。在磁性薄片3中,若在与线圈相对的部分中纵横狭缝36的面积增大,则经由狭缝,磁束泄漏增大,使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也就是说,将磁性薄片3的形状构成为矩形,并且使纵方向狭缝 36a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大致平行,使横方向狭缝36b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b大致平行。纵横狭缝36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3b不会倾斜交叉,磁性薄片3分解成小片的区域少。由此,能够获得与对狭缝34说明过的效果同样的效果。即,不使形成纵横狭缝36的面积过大,因此能够防止使用了该磁性薄片3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进而,由于纵方向狭缝36a和横方向狭缝36b相互正交,不会与磁性薄片3的端部3a、3b倾斜交叉,磁性薄片3被分解成小片的区域少。即,不使形成纵横狭缝36的面积过大,因此能够防止使用了该磁性薄片3的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使狭缝34与纵横狭缝36中的一方向的狭缝(这里为图3的纵方向狭缝36a)平行的方式进行配置。其结果,能够在确保磁性薄片3的柔软性的状态下,使形成纵横狭缝36的面积少。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使磁性薄片3中配置线圈21的外周侧的纵横狭缝36的面积抑制到最小限度。其结果,即使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3,也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下降。 
另外,狭缝34的宽度约为1~3mm,形成纵方向狭缝36a的间隔约为1~3mm。若将狭缝34的宽度设为形成纵方向狭缝36a的间隔以上,则在狭缝34内至少也一定包含一条以上的纵方向狭缝36a,狭缝34与纵方向狭缝36a重合而减少纵横向狭缝36a的区域,因此防止磁性薄片3的膜厚变薄的区域的增大,防止对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另外,若将狭缝34的宽度设为形成纵方向狭缝36a的间隔的长度的整数倍,则能够将狭缝34的端部33a与纵方向狭缝36a重合,进一 步提高磁性薄片3的柔软性,并且防止磁性薄片3的膜厚变薄的区域的增大,防止对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另外,分别以大致相同的间隔形成有纵方向狭缝36a和横方向狭缝36b。因此,磁性薄片中不产生方向性。 
(实施方式3)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另外,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标号意味着相同结构部分。 
本实施方式涉及实施方式1、2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3的制造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性薄片3特别指铁素氧体薄片。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工序的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 
使用图7说明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磁性薄片3。特别是,详细说明为什么在磁性薄片3的形成有线状切口35的面的背面上形成突起50。 
首先,在第一工序(图7(a))中,利用刀片在厚度0.6mm的铁氧体薄片的上表面,以纵2.4mm、横2.4mm的间隔设置深度0.1mm的线状切口35。 
在第二工序(图7(b))中,将厚度0.06mm且具有丙烯酸系粘结材料(商品名称:9313B、住友3M(注册商标)制造)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粘合片40,粘结到形成有线状切口35的磁性薄片3的两面(图7的A面、B面)上并保持。 
在第三工序(图7(c))中,将磁性薄片3以载置于粘合片40的状态 煅烧后,从上方通过滚筒等进行加压使其分割(打碎),则形成如图所示的V字状的纵横狭缝36(虽然未图示,但在纵横方向上形成有狭缝)。由于该V字状的纵横狭缝36,磁性薄片具有柔软性,难以破损。另外,线状切口35构成为正方形,但也可以构成为包括正方形的矩形。通过将线状切口35构成为矩形,能够使磁性薄片3在纵横两方向上具有柔软性。另外,也可以从磁性薄片3的下方利用滚筒等进行加压。由此,利用线状切口35,以线状切口35为中心折断而被分割,因此能够容易打碎。 
在第三工序中,在从磁性薄片3的上方利用滚筒等进行加压而分割出纵横狭缝36时,产生微小的碎片。该微小碎片被滚筒压下,从而被推出到纵横狭缝36下方。由此,在用刀片切开的面(图7的A面)的相反侧的面(图7的B面),在与纵横狭缝36对应的位置产生多数突起50。 
在第四工序(图7(d))中,将没有产生突起50的A面和线圈21用粘合剂进行粘结。这样,避开产生了突起50的B面,将线圈21粘结到磁性薄片3的没有产生突起的A面,因此,线圈21的面不产生倾斜,而且不产生线圈21的浮动,若粘结到有突起的面上,则产生该浮动。由此,能够将磁性薄片3和线圈21可靠且平坦地粘结在一起,能够可靠地执行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 
而且,在磁性薄片3的A面设置多个线状切口,在磁性薄片3的两面(A面、B面)粘贴胶带,并对刻出线状切口35的面(A面)进行加压来形成纵横狭缝36,因此,能够将在磁性薄片3上设置线状切口35时产生的微小碎片封闭于磁性薄片3内,防止附着在磁性薄片3的表面(A面侧)。 
接下来,说明在磁性薄片3上设置纵横狭缝36时的效果。在使用了不具有纵横狭缝的磁性薄片3的平面线圈部2的情况下,相比于正 常品的L值(线圈21的电感值),在对磁性薄片3施加振动等来造成损坏后的L值减少5%左右,而在使用了具有纵横狭缝的磁性薄片3的平面线圈部2的情况下,对磁性薄片造成同样的损坏后的L值几乎没有变化。这样,通过在磁性薄片3上设置纵横狭缝36,能够减少对于振动或掉下等损坏的、平面线圈2的L值的变化。 
另外,对于磁性薄片3的厚度、磁性薄片3上形成线状切口的深度以及纵横狭缝36的间隔,实施方式中记载了代表性的数值,但并不限于此。优选的是,磁性薄片3的厚度为0.1mm~1mm,磁性薄片3上刻出线状切口的深度为磁性薄片3的厚度的一半以下,纵横狭缝36的间隔为5mm以下。另外,如图7所示,在磁性薄片3上,为了具备薄片的柔软性,以纵横2mm的间隔,在磁性薄片的厚度方向上形成有V字状的纵横狭缝36,但只要形成为槽状,狭缝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可以是U字状。 
因此,在其重叠部分设置直线状的凹部33或狭缝34。另外,如图8(c)所示,凹部33是具有底部的槽部,如图8(d)所示,狭缝34是没有底部的槽部。线圈21的脚部24位于该凹部33或狭缝34内,因此线圈21重叠的部分也能够维持与线圈21不重叠的部分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薄型化。特别是,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平行,且从线圈面的卷绕开始点或卷绕结束点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以最短距离延伸的直线状的凹部33或狭缝34。另外,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是指,凹部33或狭缝34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外周附近延伸,凹部33或狭缝34与线圈21面的内周圆的外周接近的部分的、内周圆的圆周的切线。通过如此形成凹部33或狭缝34的直线部,能够在磁性薄片3上不弯折导线来形成端子22、23。 
另外,此时,直线部的长度约为5mm~10mm。而且是,由于在中心部32的外周的切线上,以到磁性薄片3的端部的距离最短的方式设置,因此是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3a平行的形状。另外,线圈21也可 以缠卷成多边形形状,此时,也可以与线圈21面的内侧端部形成的空间的形状或其切线垂直地、将凹部33或狭缝34设置为从线圈面的卷绕开始点或卷绕结束点至磁性薄片3的端部以最短距离延伸的直线状。 
这样,避开产生了突起50的面,将线圈21粘结到磁性薄片3的没有产生突起的面,因此,线圈21的面不产生倾斜,而且不产生线圈21的浮动,若粘结到有突起的面上,则产生该浮动。由此,能够将磁性薄片3和线圈21可靠且平坦地粘结在一起,能够可靠地执行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 
另外,在使用了不具有纵横狭缝的磁性薄片3的平面线圈部2的情况下,相比于正常品的L值,在对磁性薄片3施加振动等来造成损坏后的L值减少5%左右,而在使用了具有纵横狭缝的磁性薄片3的平面线圈部2的情况下,对磁性薄片造成同样的损坏后的L值几乎没有变化。这样,通过在磁性薄片3上设置纵横狭缝36,能够减少对于振动或掉下等损坏的、平面线圈2的L值的变化,从而能够减少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电力传输的变化。 
(实施方式4)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另外,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标号意味着相同结构部分。 
本实施方式是,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3的凹部33或狭缝34的配置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1、2、3不同的实施方式。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组装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磁性薄片的详细图。 
在图9、图10和图11中,仅表示记载了平面线圈部2的线圈21 的最内周和最外周的导线,但它们的中间缠卷有线圈21的导线。 
另外,若将端子22、23相互接近地配置,则在将这些端子安装到连接器时,或者进行连接到后级的布线处理时,可容易进行操作(细节将后述)。 
磁性薄片3是为了提高利用了电磁感应作用的非接触充电的电力传输效率并且降低向磁性薄片3的背面的磁束泄漏而设置的,如图10(a)所示,其具备平坦部31和凹部33。另外,如图10所示,凹部33(图10(b))也可以是狭缝34(图10(c))。另外,线圈21的中心部并不限于平坦部,也可以是凸形。即,如图10(b)、(c)所示,通过设置凹部33或狭缝34,能够将线圈21的从卷绕结束处至端子23为止的导线收纳在凹部33或狭缝34中,因此能够实现薄型化。 
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3或狭缝34形成为,从磁性薄片3的中心沿对角线方向延伸。通过如此形成凹部33或狭缝34,能够使弯折导线的角度较小而形成端子22、23。另外,此时,凹部33或狭缝34的长度约为15~20mm。但是,凹部33或狭缝34的长度依赖于线圈21的内径。另外,凹部33或狭缝34的宽度和深度依赖于线圈21的导线的线径和层数。凹部33或狭缝34的宽度为线圈21的导线的3倍左右,在缠卷成1层的线圈的情况下,凹部33或狭缝34的深度比线圈21的导线的线径稍大。 
另外,磁性薄片3的角部弯曲为R角。通过调整该R角的大小,在将从平面线圈部2引出的导线42、43接近配置时,能够调整导线42、43的间隔,增加端子22、23的配置自由度,可容易组装非接触充电模块。进而,通过将磁性薄片3的对角部形成为R角,能够防止磁性薄片3的尺寸增大,实现非接触充电模块1的小型化。 
使用图11,详细地说明线圈21的导线引出形状以及形成于磁性 薄片3上的凹部33或狭缝34的槽形状。另外,以下说明凹部形状(图10(b))作为代表,但是狭缝形状(图10(c))的情况下也采用同样的结构,并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如图11所示,将凹部33形成为从矩形磁性薄片3的中心沿对角线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在磁性薄片3上,以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构成约45度的角度,设置有凹部33的槽。由此,只要将在点P上从线圈21引出的引出导线42向远离线圈21的中心的方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弯折(图11的θ1),就能够将引出导线42引导到凹部33。因此,在点P上,引出导线42不受过度的压力,能够防止引出导线42的强度下降。也就是说,可提高引出导线42的可靠性。 
接着,在通过凹部33后,在点Q上,将引出导线42向与在点P上弯折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弯折(图11的θ2)。由此能够使引出导线42靠近于引出导线43并与其大致平行,该引出导线43为从线圈21的最外周,沿切线方向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平行地引出的导线。θ1是60~80度,θ2是30~50度。即,在这些角度范围内,组合θ1和θ2的角度对引出导线42的两处进行弯折,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引出导线42靠近于引出导线43并与其大致平行,该引出导线43为从线圈21的最外周,沿切线方向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平行地引出的导线,而且,由于引出导线42不受过度的压力而能够防止引出导线42的强度下降。 
另外,将凹部33设于磁性薄片3上的引出了引出导线43的端边侧(图11的第四象限)。由此能够使引出导线42与引出导线43接近,该引出导线43从线圈21的最外周沿切线方向与磁性薄片3的端边平行地引出。 
通过对从线圈21引出的引出导线42设置上述的两处弯曲,从而能够将平面线圈部2的两个端子即端子22和23相互接近地配置,因 此在将这些端子安装到连接器时,或者在进行连接到后级的布线处理时,能够容易操作。而且,将引出导线42的两处的弯曲角度都设为小与90度,因此引出导线42不受过度的压力,能够防止引出导线42的强度下降。也就是说,可提高引出导线42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征。 
(1)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部;磁性薄片,其载置所述平面线圈部的线圈面;凹部或狭缝,其设于所述磁性薄片,从所述平面线圈部的卷绕开始点延伸至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并收纳所述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一部分;以及多个柔软狭缝,其对所述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形成为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根据该结构,通过采用因形成有柔软狭缝而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能够防止磁性薄片破损而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通过将柔软狭缝包含于收纳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磁性薄片的凹部或狭缝中,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2)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长度方向平行,因此通过尽量使凹部或狭缝与柔软狭缝重合,能够不使磁性薄片成为薄膜的区域增加。 
(3)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W和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间隔P有W≤P的关系,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形成为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因此,通过将柔软狭缝包含于收纳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磁性导线的凹部或狭缝内,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4)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 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对所述磁性薄片的正交于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方向,赋予柔软性,因此磁性薄片不产生方向性,在纵横两方向上具有柔软性。 
(5)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所述平面线圈部缠卷成圆形,而且所述磁性薄片的形状为正方形,由于磁性薄片的形状设为与圆形的线圈配合的正方形,所以不助于电力传输的、磁性薄膜中不比要的部分非常少,能够以必要最小限度的大小构成非接触充电模块而实现小型化。 
(6)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W和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间隔P有W>P的关系,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形成为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因此,在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一定存在至少一条以上的柔软狭缝的虚拟线。 
(7)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任意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壁一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磁性薄片的柔软性。 
(8)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中,所述磁性薄片为铁氧体薄片,因此能够降低线圈的交流阻抗。 
(9)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方法为,在铁氧体薄片的一面上形成多个线状切口,之后,将用于保持所述铁氧体薄片的薄片分别粘结到所述铁氧体薄片的所述一面和与所述一面相反的面即另一面上,之后,煅烧所述铁氧体薄片,之后,通过对所述铁氧体薄片进行加压,从而形成在所述多个线状切口处分割所述铁氧体薄片的狭缝,之后,将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部隔着所述薄片粘结到所述铁氧体薄片的所述一面侧,所述平面线圈部避开在所述加压工序中在所述另 一面的与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突起而被粘结。根据该方法,不产生线圈面的倾斜,而且不产生在粘结到有突起的面上时会产生的浮动。由此,能够将磁性薄片和线圈可靠且平坦地粘结在一起。 
(10)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设备,通过采用因形成有柔软狭缝而具备柔软性的磁性薄片,能够防止磁性薄片破损而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通过将柔软狭缝包含于收纳平面线圈部的导线的磁性薄片的凹部或狭缝中,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 
2011年3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1-051200号、2011年3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1-051210号、2011年3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1-051199号、2011年3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1-051218号以及2011年6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1-135945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设备以及非接触充电模块的制造方法,通过采用形成有狭缝的具有柔软性的磁性薄片,能够防止因磁性薄片破损而对电力传输特性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能够防止非接触充电模块的电力传输效率大幅度下降,因此作为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等移动终端、摄像机等便携式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非接触充电模块极为有用。 

Claims (25)

1.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 
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 
载置所述平面线圈的磁性薄片; 
凹部或狭缝,其设于所述磁性薄片,并收纳所述平面线圈的导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多个柔软狭缝,其对所述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 
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W和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间隔P有W>P的关系, 
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长度方向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 
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对所述磁性薄片的与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赋予柔软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 
所述其他柔软狭缝与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平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具备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该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 
所述柔软狭缝与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平行。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凹部或狭缝呈直线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多个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所述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 
所述多个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呈多边形。 
11.非接触充电模块,包括: 
缠卷导线而成的平面线圈; 
载置所述平面线圈的磁性薄片; 
凹部或狭缝,其设于所述磁性薄片,从所述平面线圈的卷绕开始点延伸至所述磁性薄片的第一端部,并收纳所述平面线圈的导线的一部分;以及 
多个柔软狭缝,其对所述磁性薄片赋予柔软性, 
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W和多个所述柔软狭缝的间隔P有W>P的关系, 
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中的至少一条柔软狭缝从与所述磁性薄片的所 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至所述凹部或狭缝的端部,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所述柔软狭缝的虚拟延长线配置在所述凹部或狭缝的宽度以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 
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对所述磁性薄片的与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赋予柔软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具备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该多个所述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 
所述柔软狭缝与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平行。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平面线圈缠卷成圆形,所述磁性薄片的形状呈正方形。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与所述凹部或狭缝的一端连接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呈直线, 
直线状的所述磁性薄片的端部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垂直地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凹部或狭缝呈直线状。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多个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具备其他柔软狭缝,该其他柔软狭缝沿着与多个所述柔软狭缝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多个所述柔软狭缝与所述凹部或狭缝平行地延伸,所述多个其他柔软狭缝大致等间隔地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呈多边形。 
21.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为铁氧体薄片。 
2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平面线圈具有从所述线圈的卷绕结束处至端子为止的部分而形成的脚部, 
所述凹部或狭缝覆盖所述线圈和所述脚部重叠的部分的80%以上。 
2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 
所述磁性薄片层叠多个不同磁性薄片而构成。 
24.非接触充电器,具备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作为送电侧非接触充电模块。 
25.电子设备,具备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非接触充电模块作为受电侧非接触充电模块。 
CN201290000326.9U 2011-03-09 2012-03-09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683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1218A JP4835801B1 (ja) 2011-03-09 2011-03-09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JP2011-051200 2011-03-09
JP2011051200A JP4835800B1 (ja) 2011-03-09 2011-03-09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JP2011-051199 2011-03-09
JP2011-051210 2011-03-09
JP2011051210 2011-03-09
JP2011051199A JP4962634B1 (ja) 2011-03-09 2011-03-09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1-051218 2011-03-09
JP2011-135945 2011-06-20
JP2011135945A JP4900524B1 (ja) 2011-03-09 2011-06-20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PCT/JP2012/001640 WO2012120896A1 (ja) 2011-03-09 2012-03-09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非接触充電機器および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58438.5U Division CN204117820U (zh) 2011-03-09 2012-03-09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06837U true CN203706837U (zh) 2014-07-09

Family

ID=467978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9000032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6837U (zh) 2011-03-09 2012-03-09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CN20142025843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17820U (zh) 2011-03-09 2012-03-09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5843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17820U (zh) 2011-03-09 2012-03-09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749195B2 (zh)
EP (1) EP2669913B1 (zh)
CN (2) CN203706837U (zh)
WO (1) WO201212089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954A (zh) * 2016-07-07 2018-12-21 株式会社Ihi 线圈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93191A1 (en) 2011-01-26 2013-11-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on-contact charging instrument
CN103748765B (zh) 2011-06-14 2016-11-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918192A (zh) 2011-11-02 2014-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无线通信线圈、传输线圈、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US10204734B2 (en) 2011-11-02 2019-02-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tenna
JP2013169122A (ja) 2012-02-17 2013-08-29 Panasonic Corp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6008237B2 (ja) * 2012-06-28 2016-10-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6112383B2 (ja) 2012-06-28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EP2743944B1 (en) * 2012-12-13 2017-02-15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less connector
US9676285B2 (en) * 2013-05-01 2017-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hicle charging pad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US9577448B2 (en) * 2013-07-30 2017-02-21 Intel Corporation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charging unit in a wireless device
US10084338B2 (en) 2013-07-31 2018-09-25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unit and coupler based docking combo for a wireless device
CN103457319B (zh) * 2013-08-21 2015-09-02 宁波天瑞电器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器
CN105793934B (zh) * 2013-10-02 2019-08-2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磁性构件以及包含该磁性构件的无线电力传输设备
JP2015142019A (ja) * 2014-01-29 2015-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
US10003217B2 (en) 2014-03-04 2018-06-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emissions for polarized coil systems for wireless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US9892849B2 (en) 2014-04-17 2018-02-13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with shield openings
US9449754B2 (en) * 2014-05-30 2016-09-20 Apple Inc. Coil constructions for improved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JP2016051961A (ja) * 2014-08-29 2016-04-11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用電子装置
US20160336789A1 (en) * 2015-05-15 2016-11-17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6895725B2 (ja) * 2016-09-13 2021-06-30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装置
TWI623170B (zh) * 2016-10-04 2018-05-0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無線充電接收裝置
CN108242329A (zh) * 2016-12-27 2018-07-03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非接触充电线圈
WO2020128847A1 (en) * 2018-12-20 2020-06-2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Magnetic fil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3068A (en) * 1984-08-13 1986-04-15 At&T Bell Laboratories Low profile magnetic structure in which one winding acts as support for second winding
NO159125C (no) * 1985-04-25 1988-11-30 Industriforskning Senter Anordning ved koblingsinnretning for elektriske kretser iundervannsinstallasjoner.
JP3163967B2 (ja) * 1995-10-19 2001-05-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充電用の電磁結合装置
JP2001160519A (ja) * 1999-12-02 2001-06-12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給電用パドルにおけるノイズ抑制構造
JP2003045731A (ja) 2001-07-30 2003-02-14 Nec Toki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US6894456B2 (en) * 2001-11-07 2005-05-17 Quallion Llc Implantable medical power module
US6924619B2 (en) * 2003-06-11 2005-08-02 Motorola, Inc. Charging system for charging electronic devices in garments
JP4852829B2 (ja) 2004-07-28 2012-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WO2006011656A1 (en) 2004-07-28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ntenna apparatus
JP4400509B2 (ja) 2005-05-16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シート、アンテナ装置、無線通信媒体処理装置、及びセラミック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123575A (ja) 2005-10-28 2007-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磁性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アンテナ装置、並びに磁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EP1962365A1 (en) * 2005-12-12 2008-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tactless charging-type battery system, charging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JPWO2007080820A1 (ja) 2006-01-12 2009-06-11 株式会社東芝 受電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および非接触充電装置
US7952322B2 (en) * 2006-01-31 2011-05-31 Mojo Mobility, Inc. Inductive power source and charging system
EP2087778A4 (en) * 2006-08-22 2010-11-17 Mattson Tech Inc INDUCTIVE PLASMA SOURCE WITH HIGH COUPLING EFFICIENCY
JP2008205557A (ja) * 2007-02-16 2008-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8210861A (ja) * 2007-02-23 2008-09-11 Yonezawa Densen Kk 防磁シート付きコイル
JP2009200174A (ja) * 2008-02-20 2009-09-03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非接触電力伝送機器
CN102202708B (zh) * 2008-05-08 2015-01-21 迷你泵有限责任公司 药物输送泵及其制造方法
US8965461B2 (en) * 2008-05-13 2015-02-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verse link signaling via receive antenna impedance modulation
JP2010041906A (ja) 2008-07-10 2010-02-18 Nec Toki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軟磁性体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モジュール
US20120007708A1 (en) * 2009-01-12 2012-01-12 Redemptive Technologies Limited Solid state rotary field electric power cogeneration unit
JP2010245323A (ja) 2009-04-07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WO2011001812A1 (ja) 2009-06-30 2011-01-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コイ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954A (zh) * 2016-07-07 2018-12-21 株式会社Ihi 线圈装置
CN109074954B (zh) * 2016-07-07 2020-07-24 株式会社Ihi 线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69913A1 (en) 2013-12-04
US20140232335A1 (en) 2014-08-21
US8963491B2 (en) 2015-02-24
US20130342162A1 (en) 2013-12-26
EP2669913A4 (en) 2014-03-26
EP2669913B1 (en) 2016-05-25
US8749195B2 (en) 2014-06-10
CN204117820U (zh) 2015-01-21
WO2012120896A1 (ja) 201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06837U (zh)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US10574090B2 (en) Mobile terminal including wireless charging coil and magnetic sheet having inwardly receding portion
US20180166918A1 (en) Mobile terminal
US1002067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battery
US9627764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US8991712B2 (en) Coupling in and to RFID smart cards
CN203415393U (zh)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设备以及受电侧电子设备
US20140306656A1 (en) Non-contact charging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provided with same
CN107077959A (zh) 用于无线充电器的发送装置
JP4962634B1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EP2742466A1 (en) Improving coupling in and to rfid smart cards
JP5045858B1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
JP5077481B2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非接触充電機器
JP2013090557A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携帯端末及び非接触充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3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