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8325A - 携带型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携带型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8325A
CN1578325A CNA2004100619624A CN200410061962A CN1578325A CN 1578325 A CN1578325 A CN 1578325A CN A2004100619624 A CNA2004100619624 A CN A2004100619624A CN 200410061962 A CN200410061962 A CN 200410061962A CN 1578325 A CN1578325 A CN 15783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ectronic apparatus
handheld electronic
state
shoo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619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嘉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1861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2066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2782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04371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83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83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27Rotatable in one plane,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9The hinge comprising input and/or output user interfac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using combined folding and rotation motions
    • H04M1/0212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using combined folding and rotation motions with a two degrees of freedom mechanism, i.e. folding around a first axis and rotating around a second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1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 H04M1/0243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using the relative angle between 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5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s of a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携带用电子设备,借助内置了拍摄部(121)的连接轴(120)将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5)的第1壳体(1)和具有按键输入部(7)的第2壳体(2)可以开闭地连接在一起。当打开第1、第2壳体(1、2)时,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并且,拍摄部(121)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面和输入面相反的方向。当进行拍摄时,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5)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

Description

携带型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携带电话机或携带终端机等携带型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携带电话机中,有如下的电话机,其除了具有电话功能以外,还在电话机主体上设有拍摄部,从而具有利用该拍摄部将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作为拍摄图像数据取入的拍摄功能。
此种携带电话机中,虽然可以用拍摄部对被拍摄物进行拍摄,但是利用拍摄部进行的对被拍摄物的拍摄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得所需大小的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为了对这种不便进行改进,已经开发出在电话机主体上设有具有变焦(zoom)功能部的拍摄部的构造的电话机。
但是,此种携带电话机中,有如下的问题,即,由于拍摄部具有变焦功能部,因此虽然可以通过调节被拍摄物的拍摄范围而将例如位于较远位置的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拍得更大,但是如果将拍摄部与电话机主体的显示部设于相同表面上,则当对使用者以外的被拍摄物,例如风景等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即使使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中,也无法在观察该被显示的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
所以,以往开发有如下构造的携带电话机,即,利用合页部将具有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可以折叠地连接,在该合页部内设置拍摄部。该折叠式携带电话机中,在第1、第2壳体的对置面上互相面对地设有显示部和按键输入部,沿着显示部的显示面及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设有合页部。因此,如下构成该携带电话机,即,用拍摄部对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为了将显示部的显示面朝向与被拍摄物相反的方向,将显示部可以转动地安装在第1壳体上,通过在拍摄时使显示部相对于第1壳体转动而打开,使显示部的显示面与合页部的轴向正交。
但是,此种以往的折叠式携带电话机虽然可以通过使第1、第2壳体以合页部为中心转动而打开,从而作为电话机使用,但是当用拍摄部进行拍摄时,如果不使显示部相对于第1壳体进一步转动而打开,则无法将显示部的显示面朝向与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所以,进行拍摄时的操作既繁杂又不便,而且必须在将显示部打开而使之从第1壳体突出的状态下进行拍摄,而无法以自然的状态来握持第1、第2壳体,所以有难以握持第1、第2壳体,从而难以进行拍摄之类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必须在将显示部与第1壳体电连接的状态下可以转动地安装,因此还有其构造变得十分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即,构造简单,可以在观察被显示部显示的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而且在拍摄时容易握持,因而操作性优良。
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即,即使搭载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显示部及按键输入部也不会因拍摄部而受到制约,从而可以充分地确保用于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及按键输入部的各设置区域。
本发明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利用连接部将具有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另一方面,在该连接部内,设有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当打开第1壳体和第2壳体时,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并且,拍摄部的拍摄方向相对于显示面和输入面双方的面朝向相反方向。
本发明的携带电子设备是利用旋转轴可以相互旋转地安装具有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的携带电话机,其特征是,在旋转轴内,可以沿着旋转轴的轴向变焦地移动地设有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关闭状态的主视图。
图2A是将图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各壳体关闭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B是将图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打开而对拍摄部进行变焦驱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4是将图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打开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图2B的拍摄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拍摄部的变焦机构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拍摄部中变焦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概略表示用图6的变焦机构部的马达使第1、第2壳体相对旋转的旋转传递部的俯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IX-IX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电路构成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显示部的显示切换控制处理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拍摄部的变焦控制处理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拍摄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拍摄部中变焦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关闭而进行拍摄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7是将图16的拍摄部放大显示的剖视图。
图18是从原理上表示图17的拍摄部的非拍摄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从原理上表示图18的拍摄部的变焦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0是从原理上表示图16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构成的图。
图21A是表示使图20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反射镜的光轴按照与拍摄部的光轴基本平行的方式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21B是表示使图20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反射镜的光轴按照与拍摄部的光轴交叉的方式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图16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电路构成的方框图。
图23是表示图22的电路构成的拍摄处理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24A是表示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光照射状态的图。
图24B是表示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光照射状态的图。
图2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关闭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6是从原理上表示图25的闪光灯部的构成图。
图27A是表示使发光元件向反射镜的焦点位置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7B是表示使发光元件向离开反射镜的焦点位置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拍摄处理的动作流程的图。
图29A是表示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光照射状态的图。
图29B是表示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进行拍摄时的第1、第2闪光灯部的光照射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使图30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第1、第2壳体重合而从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32是将图31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第2壳体的下面朝向正面而横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将图31的第1、第2壳体打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使图33的第1壳体竖立于第2壳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使图34的第1壳体在第2壳体上旋转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6是使图33的第1壳体的显示部显露出来而将第1、第2壳体重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用图36的状态的携带型电子设备进行拍摄时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7的拍摄部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将参照图1~图13对将本发明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携带电话机关闭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A及图2B是从上方看到的图1的携带电话机的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后视图,图4是将图1的携带电话机打开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后视图。
该携带电话机是具有电话功能和拍摄功能的装置,如图1~图5所示,具有相互重合的第1壳体1和第2壳体2,利用圆筒状的旋转轴3将第1、第2壳体1、2可以沿着相互面对的第1、第2壳体1、2的各面方向旋转地安装,同时,在该旋转轴3内设置了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4。
第1壳体1如图1~图3所示,被制成近似长方形,在以与第2壳体2重合的状态向外部露出的作为外表面的正面上,设置了显示部5、操作部6及扬声器部53。此时,显示部5由液晶显示元件或EL显示元件(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平面型的显示元件构成,如图1所示,被沿着第1壳体1制成细长的长方形,从而可以电光学地显示电话功能的电话数据及用拍摄部4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数据等信息。另外,操作部6具有用于切换模式的滚轮(jog dial)、用于通话的通话钮、转换钮等各种按钮,被配置于以与旋转轴3对应的位置为中心的显示部5的单侧(图1中为右侧)。扬声器部53是发出通信对方的声音的部分,被设于离旋转轴3最远的第1壳体1的端部(图1中为左端部)。
第2壳体2如图4及图5所示,被制成与第1壳体1大致相同的尺寸,在与第1壳体1重合的对置面上设有按键输入部7及传声器部54,在图1所示的上边侧的上侧面上,如图2A及图2B所示,设有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除此以外,在位于旋转轴3侧的一侧面(图3中为左侧面)上,可以向其侧向出入地设有天线10。此时,按键输入部7具有数字键(tenkey)、存储键(memo key)、方式健(manner key)等电话功能所必需的各种键,如图4所示,在第2壳体2的纵长状态下,各键被纵向排列在与第1壳体1相面对的第2壳体2的对置面上。传声器部54是将使用者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而取入的部分,被设于离旋转轴3最远的第2壳体2的端部(图4中为下端部)。
另外,操作开关8如图2A及图2B所示,被设于位于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2壳体2的上边侧的上侧面上,当处于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输出使第1、第2壳体1、2进行开闭动作的开关信号,当处于被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输出使拍摄部4的变焦功能部进行动作的开关信号。快门开关9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位于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2壳体2的上边侧的上侧面上,与操作开关8并排设置,从而可以利用推压操作输出用拍摄部4取入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开关信号。
旋转轴3如图2及图3所示,被制成近似圆筒状,位于相互重合的第1、第2壳体1、2的一端部侧(图2中为上端部侧),在从第1壳体1的内部贯穿第2壳体2而向其背面侧(图2A中为左侧)露出的状态下,被安装在第1、第2壳体1、2上。即,该旋转轴3将位于第1壳体1侧的一端部侧(同图中为右部侧)固定在第1壳体1内,将位于第2壳体2侧的另一端部侧9(同图中为左部侧)可以旋转地安装在第2壳体2上,这样,就可以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面方向相对地进行相对旋转。
所以,第1、第2壳体1、2如图1~图5所示,通过以旋转轴3为中心,沿相互面对的第1、第2壳体1、2的各面方向进行相对旋转,即如图1~图3所示,成为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同时,如图4及图5中双点划线或实线所示,成为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特定角度、例如90°或180°而相互打开的状态。而且,第1、第2壳体1、2借助旋转轴3被连接构件(未图示)电连接。
拍摄部4是具有作为变焦功能的望远功能的部分,在将其拍摄方向朝向第2壳体2的背面侧的状态下,可以沿其轴向变焦移动地设置于旋转轴3的内部。即,该拍摄部4如图6~图8所示,具有以同心圆状态固定于旋转轴3内的圆筒状的镜体11、在该镜体11的内部被可以沿着其轴向移动地配置的第1、第2透镜框12、13、分别安装在该第1、第2透镜框12、13上的第1、第2透镜14、15、夹隔水晶滤镜16a及保护玻璃16b配置于镜体11内的CCD等拍摄元件17、使第1、第2透镜框12、13沿作为光轴的旋转轴3的轴向移动的变焦机构部18。
此时,拍摄元件17被配置于作为镜体11的轴中心即旋转轴3的轴中心的光轴上,从而可以将被第1、第2透镜14、15投影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而输出。另外,在镜体11的外周面上,如图6~图8所示,沿着旋转轴3的轴向设有从其外面向内面贯穿的狭缝状的导引孔11a,在第1、第2透镜框12、13上,设有被插入镜体11的导引孔11a而向镜体11的外周面侧突出并在该状态下沿着导引孔11a移动的第1、第2突起部12a、13a。这样,第1、第2透镜框12、13就不会在镜体11内旋转,而沿着旋转轴3的轴向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平行移动。
变焦机构部18如图6~图10所示,具有自由旋转地设于旋转轴3内的镜体11的外周面上的旋转筒19、用于使该旋转筒19旋转的变焦用的马达20。旋转筒19如图6所示,在旋转轴3内,不沿其轴向移动地可以旋转地安装在镜体11的外周面的特定位置上,在该旋转筒19的内周面上,如图7及图8所示,沿着轴向呈螺旋状地设有第1、第2螺旋槽19a、19b。
在该第1螺旋槽19a内,如图7所示,将第1透镜框12的第1突起部12a穿过镜体11的导引孔11a而插入,在第2螺旋槽19b内,将第2透镜框13的第2突起部13a穿过镜体11的导引孔11a而插入。另外,在该旋转筒19的外周面上,设有从动齿轮21。马达20如图9及图10所示,被固定在位于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1壳体1内,在其输出轴上设有驱动齿轮22,由此就可以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经过驱动齿轮22及后述的旋转传递部23向从动齿轮21传递。
所以,该变焦机构部18如下操作,当马达20驱动旋转,其旋转经过驱动齿轮22、旋转传递部23及从动齿轮21被传递给旋转筒19时,则如图6~图8所示,旋转筒19旋转,伴随其旋转,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进行旋转移动。此时,在第1、第2螺旋槽19a、19b与镜体11的导引孔11a交叉的位置上,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使第1、第2透镜框13、13的第1、第2突起部12a、13a沿着镜体11的导引孔11a移动,因此,第1、第2透镜框13、13就会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沿旋转轴3的轴向移动。
此时,变焦机构部18被如下构成,即,当马达20进行正旋转,旋转筒19沿图7所示的箭头X方向进行旋转时,如图8所示,第1螺旋槽19a使第1透镜框12向离开拍摄元件17的方向,即从旋转轴3向外部(图7中为上方)移动,同时,第2螺旋槽19b使第2透镜框13从旋转轴3向外部移动,同时与第1透镜框12接近,由此就可以成为望远状态。另外,该变焦机构部18被如下构成,即,当马达20进行反旋转,旋转筒19向与箭头X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如图6及图7所示,第1、第2透镜框12、13向与拍摄元件17接近的方向,即旋转轴3的内部(图7中为下方)移动,从而将第1、第2透镜14、15收存于旋转轴3的内部。
另一方面,旋转传递部23如图9及图10所示,具有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传递的第1传递轮24、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设于第2壳体2上的环状齿轮26传递的第2传递轮25、用于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和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的任意一方传递的切换杆27。此时,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其内周面上设有内齿,在该状态下,以旋转轴3为中心设于第2壳体2的下面,从设于第1壳体1的圆形的开口部23插入第1壳体1内,从而在该状态下,与第2壳体2一起,以旋转轴3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1传递轮24如图10所示,由与设于马达20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22啮合而进行旋转的第1中间齿轮30、安装有该第1中间齿轮30而将其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第1壳体1上的第1旋转轴31、借助第1滑动机构部32安装在该第1旋转轴31上并且与变焦机构部18的从动齿轮21啮合而进行旋转的第1传递齿轮33构成。此时,在第1传递齿轮33未被加上特定值以上的载荷的通常状态时,第1滑动机构部32不会发生滑动地与第1旋转轴31的第1中间齿轮30一起进行旋转,这样就会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传递给变焦机构部18的从动齿轮21,使变焦机构部18的旋转筒19旋转,另外,当在第1传递齿轮33上加上特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第1滑动机构部32发生滑动,这样第1旋转轴31的第1中间齿轮30就会空转,从而不会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变焦机构部18的旋转筒19传递。
第2传递轮25如图10所示,由与设于马达20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22啮合而进行旋转的第2中间齿轮35、安装有该第2中间齿轮并将其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第1壳体1上的第2旋转轴36、借助第2滑动机构部37安装在该第2旋转轴36上并且与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啮合而进行旋转的第2传递齿轮38构成。此时,在第2传递齿轮38未被加上特定值以上的载荷的通常状态时,第2滑动机构部37不会发生滑动地与第2旋转轴36的第2中间齿轮35一起旋转,由此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1壳体1的环状齿轮26传递,使第2壳体2相对于第1壳体1进行相对旋转,另外,当在第2传递齿轮38上加上特定值以上的载荷时,第2滑动机构部37发生滑动,由此第2旋转轴36的第2中间齿轮35发生空转,从而不会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传递。
切换杆27如下构成,即,根据设于第2壳体2上的操作开关8的操作,将第1、第2传递齿轮33、38的任意一方可以锁脱地锁定,而加上特定值以上的载荷,由此就会使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1、第2传递齿轮33、38的任意一方传递。即,该切换杆27如图9及图10所示,被配置于第1、第2传递齿轮33、38的附近,当处于操作开关8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锁定第1传递齿轮33,使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2传递齿轮38传递,与环状齿轮26一起,使第2壳体2相对于第1壳体1进行相对旋转,另外,当处于操作开关8被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解除相对于第1传递齿轮33的锁定,而锁定第2传递齿轮38,使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1传递齿轮33传递,从而使变焦机构部18的旋转筒19旋转。
但是,在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1、第2壳体1、2的对置面上,如图2及图3所示,设有检测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的旋转角度的光传感器部39。该光传感器部39由设于第1壳体1上的发光元件40、设于第2壳体2上的多个受光元件41a~41c构成。此时,多个受光元件41a~41c被设于与发光元件40的旋转移动轨迹对应的特定位置上。例如,第1受光元件41a被设于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时与发光元件40对应的第1位置上,第2受光元件41b被设于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约90°时与发光元件40对应的第2位置上,第3受光元件41c被设于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约180°时与发光元件40对应的第3位置上。
这样,光传感器部39就如图1~图3所示,在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时,发光元件40与第1受光元件41a相面对,通过用第1受光元件41a接受由发光元件40发出的光,来检测出第1、第2壳体1、2为相互重合的状态。另外,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在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大约90°时,发光元件40与第2受光元件41b相面对,通过用第2受光元件41b接受由发光元件40发出的光,来检测出第1、第2壳体1、2为打开大约90°的状态。另外,如图4中实线所示,在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了大约180°时,发光元件40与第3受光元件41c相面对,通过用第3受光元件41c接受由发光元件40发出的光,来检测出第1、第2壳体1、2为打开大约180°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1对该携带电话机的电路构成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的电路具有对该电路进行全盘控制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45、对来自CCD等拍摄元件17的拍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电路46、对用于在使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移动的同时还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的变焦用的马达2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马达驱动电路47、驱动光传感器部39而对来自其受光元件41a~41c的检测信号进行处理的检测电路48、对与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的开关操作对应的电信号进行处理的开关电路49、对显示电话信息或拍摄图像等信息的显示部5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显示驱动电路50、对来自操作部6及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的输入处理电路51、处理通信信息或拍摄图像信息等发送信息而送至天线10并且对由天线10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的收发信电路52。
下面参照图12及图13对该携带电话机的显示切换控制处理及变焦处理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的显示切换控制处理如图12所示,当该处理流程开始时,判断是否为操作开关8被操作而成为被半推入的第1状态(步骤S1)。此时,如果操作开关8未被操作,则待机至操作开关8被操作为止。另外,当该步骤S1中,操作开关8被操作而成为被半推入的第1状态时,与之连动,旋转传递部23的切换杆27将第1传递齿轮33锁定,使之成为空转状态,同时,形成可以借助第2传递轮25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传递至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马达20驱动旋转,从而使第2壳体2相对于第1壳体旋转。
此后,判断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旋转角度是否为90°以下(步骤S2)。此时,光传感器部39的发光元件40与多个受光元件41a~41c的任意一个对应,通过受光元件41a~41c的任意一个输出检测信号,来判断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的旋转角度。即,当发光元件40与第1受光元件41a对应,从该受光元件41a输出检测信号时,或者当发光元件40与第2受光元件41b对应,从该受光元件41b输出检测信号时,则判断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的旋转角度在90°以下,将显示部5的显示状态切换为横长状态(参照图4所示的实线的显示部5)(步骤S3),终止该流程。另外,当光传感器部39的发光元件40与第3受光元件41c对应,从该受光元件41c输出检测信号时,则判断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的旋转角度为180°,将显示部5的显示状态切换为纵长状态(步骤S4),终止该流程。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的变焦控制处理如图13所示,当该处理流程开始时,判断操作开关8是否被操作而成为完全被推入的第2状态(步骤S5)。此时,如果操作开关8不是被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则终止该流程。另外,当操作开关8成为被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与之连动,旋转传递部23的切换杆27将第2传递齿轮38锁定,成为空转状态,同时,形成可以利用第1传递轮24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传递至变焦机构部18的旋转筒19的状态。该状态下,使马达20驱动旋转,从而对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18进行变焦控制(步骤S6)。
此时,如图6及图7所示,当使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的马达20正旋转,该马达20的旋转经过驱动齿轮22、旋转传递部23的第1传递轮24及从动齿轮21被传递至旋转筒19时,图6所示状态的旋转筒19沿图7所示的箭头X方向旋转。这样,由于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旋转移动,使第1、第2透镜框12、13的第1、第2突起部12a、13a沿着镜体11的导引孔11a向与拍摄元件17相反一侧移动,因此,第1、第2透镜框12、13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朝向旋转轴3的外部移动,为了将被拍摄物H放大拍摄,而使第1透镜14向旋转轴3的外部突出而成为望远状态,结束该流程。
下面对使用此种携带电话机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携带电话机由于具有电话功能和拍摄功能,因此可以在利用电话功能进行通话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拍摄功能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从而可以使该拍摄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上而看到。即,在用电话功能进行通话的情况下,如图4及图5中实线所示,以旋转轴3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沿着其各面方向相对地旋转大约180°,将第1、第2壳体1、2相互打开。
这样,如图4中实线所示,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与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以相同朝向露出。该状态下,可以通过对操作部6及按键输入部7进行输入操作而向通信对方发送电子邮件、与通信对方进行通话或者如后述所示发送拍摄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此时,由于拍摄部4被收存于旋转轴3内,而不会从旋转轴3向外部突出,因此在通信时,拍摄部4就不会受到损伤或造成妨碍,从而可以良好地使用。
另外,在用拍摄部4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如图1~图3所示,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在该状态下将第1、第2壳体1、2横置,从其两侧用双手夹住握持。此时,如果将第1壳体1的显示部5朝向使用者,则设于旋转轴3内的拍摄部4朝向被拍摄物H侧。该状态下,当处于将设于位于旋转轴3附近的第2壳体2的侧面上的操作开关8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则变焦机构部18的马达20驱动旋转,使第1、第2透镜14、15从旋转轴3向外部移动,因此拍摄部4就成为望远状态。
即,当将操作开关8完全推入时,与该操作开关8连动,如图9及图10所示,旋转传递部23的切换杆27将第2传递齿轮38锁定,使之成为空转状态,同时,形成可以利用第1传递轮24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变焦机构部18的旋转筒19传递的状态。此外,在图6及图7的状态(参照图2A)下,变焦机构部18的马达20进行正旋转,该马达20的正旋转经过驱动齿轮22、旋转传递部23的第1传递轮24及从动齿轮21,被传递至旋转筒19,旋转筒19就会沿图7所示的箭头X方向旋转。
这样,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旋转移动,如图8所示,由于第1、第2螺旋槽19a、19b使第1、第2透镜框12、13的第1、第2突起部12a、13a分别沿着镜体11 的导引孔11a移动,因此,第1、第2透镜框12、13就会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向旋转轴3的外部移动(参照图2B),拍摄部4成为望远状态。此时,利用第1、第2透镜14、15,将被拍摄元件17投影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用拍摄元件17转换为电信号,作为拍摄图像信号取入,根据该被取入的拍摄图像信号,在显示部5上显示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因此,通过在观察该被显示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就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没有必要一定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进行拍摄,也可以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沿面方向旋转而打开的状态,例如图4及图5中双点划线或实线所示,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90°或180°而打开的状态下进行拍摄。此时,当用左手的手掌接触第2壳体2的背面侧而用左手握持第2壳体2时,由于左手的拇指被配置于与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接触的位置上,因此就可以在用单手握住第2壳体2的状态下很容易地对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
所以,当在该状态下处于将操作开关8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旋转传递部23的切换杆27将第1传递齿轮33锁定,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经过第2传递轮25向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传递,因此如图4及图5所示,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而打开。在该状态下,当成为将操作开关8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变焦机构部18的马达20被驱动,将拍摄部4设为望远状态。其后,就可以通过推压快门开关9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此时,也可以使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上,在观察该被显示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像这样,根据该携带电话机,由于利用旋转轴3将具有显示部5的第1壳体1和具有按键输入部7的第2壳体2可以开闭地连接,在该旋转轴3内按照使具有变焦机构部18的拍摄部4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反一侧的方式来设置,因此在拍摄时,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1、2以旋转轴3为中心旋转而打开的状态下,或者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以使拍摄部4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反的方向。所以,就可以在观察显示于显示部5中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同时,利用马达20的驱动旋转使变焦机构18沿旋转轴3的轴向变焦移动,因此,也可以在观察被显示部5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进行调节,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并且容易地进行拍摄操作。
此时,由于仅是借助内置了拍摄部4的旋转轴3,将第1、第2壳体1、2可以开闭地连接的构造,因此除了可以获得构造简单并且廉价的携带电话机以外,还可以对应于操作开关8的操作,旋转传递部23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2壳体2传递,以旋转轴3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因此,就可以用单触式(one touch)操作来简单并且自动地使第1、第2壳体1、2开闭。而且,由于利用变焦机构部18的驱动源,因此就不需要用于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的专用驱动源,这样就可以将驱动源的数目限制在最小水平,从而还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特别是,由于将拍摄部4设置于作为第1、第2壳体1、2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3内,并可以沿着其轴向进行变焦移动,因此即使拍摄部4具有变焦机构部18,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及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也不会因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而受到制约,从而可以在第1、第2壳体1、2中充分地确保显示部5及按键输入部7的各设置区域。此时,由于旋转轴3的一个端部不会向第1壳体1的正面侧露出,而被设于第1壳体1内,因此就可以将操作部6配置于与该旋转轴3对应的位置的第1壳体1的正面上,这样就可以将按键输入部7的设置区域进一步拓宽。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中,由于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第1壳体1的外表面上设置显示部5,因此即使在以旋转轴3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沿其面方向旋转,从而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以及以旋转轴3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沿其面方向旋转而相互打开的状态下,也可以使显示部5的显示面总是显露于外部,这样就可以随时自由地看到由显示部5所显示的信息。特别是,由于拍摄部4将其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反一侧而设于旋转轴3内,因此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以及在将第1、第2壳体1、2沿面方向相互打开的状态下,都可以在拍摄时,一边观察由显示部5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一边进行良好地拍摄,这样就可以获得使用方便的携带电话机。
此时,通过将按键输入部7朝向与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同方向而设于第2壳体2内,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沿面方向旋转而处于打开的状态时,按键输入部7就会与显示部5的显示面朝向相同方向地露出,因此就可以在看到显示部5的同时,对按键输入部7进行按键操作。另外,当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时,由于第1壳体1被重叠配置在按键输入部7的表面,因此可以利用该第1壳体1保护按键输入部7,所以,当以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来携带时,就可以防止按键输入部7的误动作。
另外,由于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被设于第2壳体2的侧面上,因此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就不会制约显示部5或按键输入部7,这样就可以充分地确保显示部5及按键输入部7的设置区域,此外,特别是由于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总是向外部露出,因此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以及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沿面方向旋转而打开的状态下,也可以对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因此就可以总是自由地对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由此使得操作更加方便。
此时,通过将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设于位于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2壳体2的侧面上,则即使如图1所示,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用双手握持,以及如图4所示,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沿面方向旋转而打开的状态下,从其背面侧用单手握持第2壳体2,也可以使其手指以自然的状态接触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所以在拍摄时,就可以容易并且可靠地对操作开关8及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
另外,当处于操作开关8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旋转传递部23的切换杆27将第1传递齿轮33锁定而设为空转状态,同时,利用第2传递轮25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传递,从而可以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另外,当处于完全被推入的第2状态时,切换杆27将第2传递齿轮38锁定而设为空转状态,同时,利用第1传递轮24将马达20的驱动旋转传递至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使变焦机构部18进行变焦动作,由此将拍摄部4设为望远状态,从而可以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进行调节而设定被拍摄物H的角度。
所以,可以用一个操作开关8来选择第1、第2壳体1、2的开闭动作和变焦机构部18的变焦动作,由此可以用单触式操作来使第1、第2壳体1、2开闭,或使变焦机构部18进行变焦动作,同时,可以将开关的个数限制为最小,由此还可以实现零件数目的削减及低成本化。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中,在以旋转轴3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旋转而成为相互重合的关闭状态时,及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90°而成为打开状态时,则第1壳体1的显示部5被切换为横长显示,以旋转轴3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180°而成为打开状态时,则第1壳体1的显示部5被切换为纵长显示,因此,在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的状态及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90°而打开的状态下进行拍摄时,就能够以横长状态观察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另外,在使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180°而打开的状态下进行拍摄时,就能够以纵长状态来观察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
这样,由于根据第1、第2壳体1、2的打开角度,显示部5的显示方式被自动地切换为纵向显示或横向显示,因此即使在拍摄时,第1、第2壳体1、2的打开角度发生变化,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由显示部5显示的拍摄图像等信息。此时,特别是在操作开关8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利用旋转传递部23将使拍摄部4的变焦机构部18进行变焦移动的马达20的驱动旋转向第2壳体2的环状齿轮26传递,同时,用光传感器部39检测出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旋转角度,根据其检测信号,用CPU45对显示部5的显示形态进行控制,因此就可以用单触式操作简单地使第1、第2壳体1、2开闭,同时,可以根据第1、第2壳体1、2的打开角度,将显示部5的显示形态自动地切换为纵向显示或横向显示,由此可以获得使用方便的携带电话机。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14及图15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而且,对图1~图13中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是拍摄部5具有望远功能和广角功能两种功能的构造,此外,与实施方式1基本构造相同。即,该拍摄部55的使保持第1透镜14的第1透镜框12、保持第2透镜15的第2透镜框13分别沿轴向移动的变焦机构部56为与实施方式1的变焦机构部18不同的构造。
该变焦机构部56在可以旋转地设于镜体11的外周面上的旋转筒19的内周面上,设置了使第1透镜框12的第1突起部12a移动的第1螺旋槽57、使第2透镜框13的第2突起部13a移动的第2螺旋槽58。此时,第1螺旋槽57在利用马达20的正旋转将旋转筒19沿图14所示的箭头X方向旋转时,则如图15所示,使得第1透镜框12从旋转轴3向外部(同图中上方)移动。另外,第2螺旋槽58在利用马达20的正旋转将旋转筒19沿图14所示箭头X方向旋转时,则如图15所示,使第2透镜框13从旋转轴3向外部(同图中上方)移动,同时使之接近第1透镜框12,其后,使第2透镜框13逐渐离开第1透镜框12。
这样,该变焦机构部56通过将第1、第2透镜框12、13从旋转轴3向外部(图14中为上方)移动,同时使第2透镜框13与第1透镜框12接近,即成为望远状态,另外,通过将第1、第2透镜框12、13从旋转轴3向外部(同图中上方)移动,同时使第2透镜框13从第1透镜框12向旋转轴3内的拍摄元件17侧远离,即成为广角状态。该实施方式2中,在快门开关9(参照图1)的附近,设有变焦功能的切换开关(未图示),利用该切换开关来切换望远功能和广角功能。
此种携带电话机中,除了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特别是在操作切换开关(未图示)而选择了望远功能时,当变焦机构部56的马达20进行正旋转而使旋转筒19旋转时,该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57、58就使第1、第2透镜框12、13向旋转轴3的外部移动,同时,使第2透镜框13与第1透镜框12接近,因此成为望远状态,这样就可以进行望远拍摄。另外,在操作切换开关而选择了广角功能时,当变焦机构部56的马达20进行正旋转而使旋转筒19旋转时,该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57、58就使第1、第2透镜框12、13向旋转轴3的外部移动,同时,在使第2透镜框13与第1透镜框12一旦接近后,即从第1透镜框12向拍摄元件17侧远离,因此就成为广角状态,这样就可以进行广角拍摄。
(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图16~图24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此时,对与图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也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与实施方式1相同,是具有电话功能和拍摄功能的电话机,具有相互重合的第1壳体1和第2壳体2,利用圆筒状的旋转轴3将第1、第2壳体1、2可以沿着相互面对的第1、第2壳体1、2的各面方向旋转地安装,同时,在该旋转轴3内设有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60,在该拍摄部60的附近,设置了第1、第2闪光灯部61、62。
第1壳体1与实施方式1相同,被制成近似长方形,在与第2壳体2重合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外表面即正面上,设置了显示部5、操作部6及扬声器部53(参照图1、图4)。此时,显示部5也由液晶显示元件或EL显示元件(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平面型的显示元件构成,从而可以电光学地显示电话功能的电话数据及用拍摄部60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数据等信息。另外,操作部6如图4所示,具有用于切换电话功能或拍摄功能各种模式的滚轮(jog dial)、电源钮、通话钮等各种按钮,被设于与旋转轴3对应的位置上。
第2壳体2被制成与第1壳体1大致相同的尺寸大小。在该第2壳体2的与第1壳体1重合的对置面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设有按键输入部7及传声器部54(参照图4)。另外,在图16所示的第2壳体2的上边侧的侧面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设有快门开关9。在位于第2壳体2的旋转轴3侧的侧面上,可以出入地设有天线10。此时,按键输入部7也具有数字键(ten key)、存储键(memo key)、方式健(manner key)等电话功能所必需的各种键,在第2壳体2的纵长状态下,各按键被纵向排列在与第1壳体1面对的第2壳体2的对置面上。
快门开关9如图16所示,被设于位于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2壳体2的上边侧的侧面上,当处于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使拍摄部60的变焦功能部动作,输出用于调节相对于被拍摄物H的焦距及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的开关信号,当处于被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使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光,输出用于用拍摄部60取入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开关信号。
旋转轴3如图17所示,被制成近似圆筒状,位于相互重合的第1、第2壳体1、2的一端部侧(图16中为左端部侧),以从第1壳体1的内部贯穿第2壳体2而向其背面侧(图17中为左侧)露出的状态,被设于第1、第2壳体1、2上。即,该旋转轴3将位于第1壳体1侧的一端部侧(图17中为右部侧)固定于第1壳体1内,将位于第2壳体2侧的另一端部侧(同图中左部侧)可以旋转地安装在第2壳体2上,这样,第1、第2壳体1、2就可以沿着相互面对的面方向进行相对旋转。
所以,第1、第2壳体1、2与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以旋转轴3为中心,沿相互面对的第1、第2壳体1、2的各对置面进行相对旋转,就会如图2A所示,相互重合而成为关闭状态,而且如图4中双点划线或实线所示,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特定角度,例如90°或180°而成为相互打开的状态。而且,第1、第2壳体1、2借助旋转轴3由连接构件(未图示)电连接。
拍摄部60具有自动聚焦功能(autofocus功能)及变焦功能部,如图17所示,在将其拍摄方向朝向第2壳体2的背面侧的状态下,即在朝向与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反方向的状态下,被沿着其轴向可以变焦移动地设于旋转轴3的内部。该拍摄部60如图17所示,具有被可以沿着其轴向移动地配置于旋转轴3内的第1~第3透镜框63~65、分别安装于该第1~第3透镜框63、65上的第1~第3透镜66~68、固定于旋转轴3内的拍摄单元69、沿着作为光轴4a的旋转轴3的轴向使第1~第3透镜框63~65变焦移动的变焦机构部70。
此时,拍摄部60如下构成,第1~第3透镜框63~65在旋转轴3内沿着其轴向移动,第1透镜框63就会朝向第2壳体2的背面侧出没。拍摄单元69如图17所示,具有固定于旋转轴3内的外罩71,在该外罩71内,夹隔水晶滤镜72及保护玻璃73配置了CCD等拍摄元件74。拍摄元件74被配置于作为旋转轴3的轴中心的光轴4a上,将由第1~第3透镜66~68投影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而输出。第1、第2透镜66、67是变焦功能用的透镜,第3透镜68是用于对准焦距的透镜。
另外,第1~第3透镜框63~65如图17~图19所示,分别被制成圆筒状,第1透镜框63被可以移动地收装于第2透镜框64内,第2透镜框64被可以移动地收装于第3透镜框65内,第3透镜框65被可以移动地收装于旋转轴3内。此时,在第2、第3透镜框64、65的各周面上,沿着轴向设有将第1、第2透镜框63、64沿轴向导引的狭缝状的导引孔75、76。另外,在第1透镜框63的外周面上,设有插入第2透镜框64的导引孔75并插入第3透镜框65的导引孔76的导引突起,在第2透镜框64的外周面上,设有插入第3透镜框65的导引孔76的导引突起。
变焦机构部70如图17~图19所示,具有用于根据设于拍摄部60上的测定与被拍摄物H的距离的距离测定部93(参照图22)的测定结果,利用磁力使第1~第3透镜框63~65移动的圆筒状的电磁线圈部77。该电磁线圈部77将多个线圈部77a~77j排列形成圆筒状,以同心圆状被配置于设于旋转轴3的内周面上的凹部3b内,通过在该状态下在各线圈部77a~77j中选择性地流过电流,各线圈部77a~77j就会分别独立地产生磁场。另外,在第1、第2透镜框63、64的各导引突起的头端部及第3透镜框65的外周面上,分别以与电磁线圈部77的内周面接近的状态设有第1~第3永久磁铁78~80。此时,第1~第3永久磁铁78~80就会与电磁线圈部77的各线圈部77a~77j的任意一个对应。
该变焦机构部70通过根据由距离测定部93测定的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而驱动电磁线圈部77,使第1~第3透镜框63~65与第1~第3透镜66~68一起沿作为旋转轴3的中心轴的光轴4a移动。即,当该变焦机构部70根据由距离测定部93所得的测定结果,驱动电磁线圈部77时,在各线圈部77a~77j中选择性地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与该产生的磁场对应,第1~第3永久磁铁78~80分别被牵引,当在该状态下对流过电流的线圈部77a~77j进行依次改变时,与之对应,第1~第3永久磁铁78~80就会分别沿旋转轴3的轴向移动。
例如,在使第1透镜66从初期位置(收装于电磁线圈部77内的图18的状态)进行变焦移动(朝向电磁线圈部77的外部(图18中左侧)移动)的情况下,在图18所示的初期位置上与第1透镜框63的第1永久磁铁78对应的电磁线圈部77的线圈部77d中流过电流而产生了磁场后,当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图18中左侧)的线圈部77c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时,第1永久磁铁78就会被线圈部77c拉近,其后,当再次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同图中左侧)的线圈部77b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时,第1永久磁铁78就会被线圈部77b拉近。这样,该第1透镜66就会如图18及图19所示,从第1透镜框63的第1永久磁铁78处于初期位置的电磁线圈部77的线圈部77d的位置到最外部的线圈部77a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在使第2透镜67从初期位置(收装于电磁线圈部77内的图18的状态)进行变焦移动(朝向电磁线圈部77的外部移动)的情况下,在图18所示的初期位置上与第2透镜框64的第2永久磁铁79对应的电磁线圈部77的线圈部77g中流过电流而产生了磁场后,当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图18中左侧)的线圈部77f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时,第2永久磁铁79就会被线圈部77f拉近,其后,当再次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同图中左侧)的线圈部77e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时,第2永久磁铁79就会被线圈部77e拉近。这样,该第2透镜67就会如图18及图19所示,从第2透镜框64的第2永久磁铁79处于初期位置的电磁线圈部77的线圈部77g的位置到最外部的线圈部77d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在使第3透镜68移动而调节焦距的情况下,在图18所示的初期位置上与第3透镜框65的第3永久磁铁80对应的电磁线圈部77的线圈部77j中流过电流而产生了磁场后,当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图18中左侧)的线圈部77i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时,第3永久磁铁80就会被线圈部77i拉近,其后,当再次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同图中左侧)的线圈部77h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时,第3永久磁铁80就会被线圈部77h拉近。这样,该第3透镜68就会如图18及图19所示,从第3透镜框65的第3永久磁铁80处于初期位置的电磁线圈部77的线圈部77j的位置到最外部的线圈部77g的位置之间移动。
另一方面,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如图16所示,被分别设于第2壳体2的背面的旋转轴3的两侧附近。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如图20及图21所示,具有发光元件81、反射该发光元件81的光的反射镜82。发光元件81由发光二极管(LED)构成。反射镜82被制成抛物面或椭圆曲面,在其焦点位置上配置发光元件81,由此就可以将由发光元件81发出的光大致与反射镜82的光轴82a平行地反射。此时,各反射镜82在其光轴82a上的与焦点位置对应的两侧外面上设有支撑轴83,利用支撑构件84可以旋转地支撑该支撑轴83,通过以该支撑轴83为中心沿第2壳体2的左右方向旋转来改变光的放射方向。
另外,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如图20及图21所示,具有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使由发光元件81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85。该光照射调节机构85根据由距离测定部93测定的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的测定结果,驱动闪光灯马达86,利用该闪光灯马达86使驱动齿轮87旋转,通过用该驱动齿轮87使设于反射镜82的支撑轴83上的从动齿轮88旋转,即如图21A及图21B所示,使反射镜82旋转,从而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对反射镜82的照射角度进行调节。
但是,在旋转轴3的附近的第1、第2壳体1、2的对置面上,如图3所示,设有检测出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旋转角度的光传感器部39。该光传感器部39与实施方式1相同,由设于第1壳体1上的发光元件40、设于第2壳体2上的多个受光元件41a~41c构成。此时,多个受光元件41a~41c与发光元件40的旋转移动轨迹对应地设置。例如,第1受光元件41 a在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时与发光元件40对应而接受其发出的光,第2受光元件41b在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约90°时与发光元件40对应而接受其发出的光,第3受光元件41c在第1、第2壳体1、2相对地旋转约180°时与发光元件40对应而接受其发出的光。
下面参照图22所示的方框图对该携带电话机的电路构成进行说明。该携带电话机具有根据预先储存的程序对电路进行全盘控制的CPU90。在该CPU90的周边,设有对来自CCD等拍摄元件74的拍摄图像信号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电路91、驱动拍摄部60的变焦机构部70的变焦驱动电路92、驱动对到由拍摄部60拍摄的被拍摄物H的距离进行测定的距离测定部93的测定电路94、驱动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各发光元件81的发光驱动电路95、驱动光照射调节机构85的闪光灯马达86的马达驱动电路96、对驱动光传感器部39而获得的检测信号进行处理的检测电路97、对与快门开关9的操作对应的电信号进行处理的开关电路98、对显示电话信息或拍摄图像等的信息的显示部5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显示驱动电路99、处理来自操作部6及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信号的输入处理电路100、对发送通话信息或拍摄图像信息等信息的信息进行处理而向天线10发送并且对由天线10接收的收信信号进行处理的收发信电路101。
参照图23对该携带电话机的拍摄处理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该拍摄处理,当电源开关被设为开而用操作部6选择拍摄模式时,该处理流程即开始,成为拍摄待机状态(步骤S10)。此后,判断快门开关9是否被推入一半(步骤S11),如果未被推入一半,则回到步骤S10而维持拍摄待机状态。另外,当将快门开关9推入一半时,用拍摄部60的距离测定部93测定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步骤S12),根据该测定结果来对准焦距(步骤S13)。此时,拍摄部60的变焦机构部70的电磁线圈部77被变焦驱动电路92驱动,第1~第3透镜框63~65根据距离测定部93的测定结果而移动,由此即对准拍摄部60的焦距。
即,在第1~第3透镜66~68的各初期位置,在第1~第3透镜框63~65的第1~第3永久磁铁78~80分别对应的电磁线圈部77的各线圈部77d、77g、77j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后,在与之相邻的外侧(图18中左侧)的各线圈部77c、77f、77i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将第1~第3透镜框63~65的第1~第3永久磁铁78~80分别拉近,其后,再次在与之相邻的外侧的各线圈部77b、77e、77h中流过电流而产生磁场,将第1~第3永久磁铁78~80向各线圈部77b、77e、77h分别拉近。这样就会使第1~第3透镜框63~65移动而对准第1~第3透镜66~68的焦距。
当像这样进行第1~第3透镜66~68的焦距的对准时,利用光照射调节机构85对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各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放射方向进行调节(步骤S14)。即,在进行焦距的对准时,根据用距离测定部93测定的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的测定结果,马达驱动电路96驱动光照射调节机构85的闪光灯马达86,利用该闪光灯马达86使驱动齿轮87旋转,伴随该旋转,设于反射镜82的支撑轴83上的从动齿轮88旋转。这样,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各反射镜82就以该支撑轴83为中心进行转动,对各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进行调节。
例如,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如图24A所示,按照使各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缩小的方式,使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减小,这样就会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另外,在对焦距较短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如图24B所示,按照使各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增大的方式,使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增大,这样就会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当在此种状态下将快门开关9完全推入时,就会使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分别发光,利用各反射镜82使该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用拍摄元件74将由该光照射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作为拍摄图像数据取入,结束该流程。
像这样,根据该携带电话机,由于利用圆筒状的旋转轴3将具有显示部5的第1壳体1和具有按键输入部7的第2壳体2沿第1、第2壳体1、2的相互面对的各对置面可以转动地安装,在该旋转轴3内设有具有变焦机构部70的拍摄部60,因此除了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以外,特别是由于用由多个线圈部77a~77j组成的电磁线圈部77、设于第1~第3透镜框63~65上的永久磁铁78~80构成了利用磁力使拍摄部60的变焦机构部70移动的变焦驱动部,因此,与使变焦机构部机械地移动的构造的装置相比,可以紧凑地构成拍摄部60,同时,由于利用电磁线圈部77和永久磁铁78~80的磁力使拍摄部60的变焦机构部70移动,因此机构的部分减少,与拍摄部60进行机械动作的构造相比,构造更为简单,携带时的抗冲击性也提高,从而可以减少因冲击引起的故障。
此时,由于旋转轴3将第1、第2壳体1、2可以沿其相互面对的面方向转动地连接,因此可以将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朝向相同面方向设置。所以,能够以将拍摄部60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反一侧的状态将拍摄部60设于旋转轴3内,由此可以在观察显示部5的同时用拍摄部60进行拍摄。另外,由于将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朝向相同面方向设置,因此通过采用第2壳体2重合于第1壳体1之下的构造,即使在将第1、第2壳体1、2关闭的状态下,或打开的状态下,也可以总是使显示部5显露出来。所以,由于在将第1、第2壳体1、2关闭的状态下,或打开的状态下,都可以在观察显示部5的同时用拍摄部60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因此可以获得使用更方便的携带电话机。
另外,该携带电话机中,当用拍摄部60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由于光照射调节机构85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可变,因此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或对焦距焦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通过利用光调节机构85对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的照射方向进行调节,就可以使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光向被拍摄物H照射。所以,在对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或对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效率良好地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照射,由此可以对被拍摄物H本身进行更亮的照明,即使在较暗的地方也可以很清楚地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此时,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具有2组发光元件81和反光镜82,由于光照射调节机构85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使2组反射镜82的照射角度可变,因此例如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缩小的方式,使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减小,另外,在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增大的方式,使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增大,由此无论焦距是长还是短,都可以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可靠地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所以就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并且均一的照明。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3中,虽然光照射调节机构85根据由距离测定部93测定的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的测定结果,驱动闪光灯马达86,利用该闪光灯马达86使驱动齿轮87旋转,用该驱动齿轮87使从动齿轮88旋转,使得反射镜82以反射镜82的支撑轴83为中心转动,从而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对反射镜82的照射角度进行调节,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之与对应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而移动的第3透镜框65连动,使反射镜82转动,从而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对反射镜82的照射角度进行调节。这样就不需要闪光灯马达86的驱动源,构造也变得简单,从而可以进一步使携带电话机整体紧凑化,而且还可以实现低价格化。
(实施方式4)
下面将参照图25~图27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对与图16~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如图25及图26所示,在第1、第2壳体1、2当中的显露出拍摄部60的第2壳体2上设有1个闪光灯部105,具有根据利用拍摄部60进行拍摄时的焦距使该闪光灯部105发出的光的放射范围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106,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3的构造基本相同。
即,该闪光灯部105如图26所示,由发光元件81和反光镜82构成,反光镜82被制成抛物面或椭圆曲面,发光元件81相对于反光镜82的焦点位置沿反光镜82的光轴82a移动。光照射调节机构106根据由距离测定部93测定的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的测定结果,驱动闪光灯马达107,利用该闪光灯马达107使驱动齿轮108旋转,用该驱动齿轮108使设置了发光元件81的齿条109移动,从而使发光元件沿着反射镜82的光轴82a向相对于其焦点位置靠近分离的方向移动,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对反光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节。
在此种携带电话机中,也具有与实施方式3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即,该携带电话机中,闪光灯部105由发光元件81和反射镜82构成,光照射调节机构106通过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使闪光灯部105的发光元件81相对于反射镜82的焦点位置沿其光轴82a移动,无论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可靠地使由闪光灯部105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效率优良地照射,由此可以对被拍摄物H本身进行明亮的照明,即使在较暗的地方也可以清楚地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例如,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如图27A所示,光照射调节机构106通过使发光元件81按照接近反射镜82的焦点位置的方式移动,使得由反光镜82反射的光与反射镜82的光轴82a基本平行,由此就可以使发光元件81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另外,在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如图27B所示,光照射调节机构106通过使发光元件81按照远离反射镜82的焦点位置的方式移动,使得由反光镜82反射的光相对于反射镜82的光轴82a扩散放射,由此就可以使发光元件81的光向被拍摄物H扩散照射。所以,该携带电话机也与实施方式3相同,可以对被拍摄物H本身进行明亮的照明。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4中,虽然光照射调节机构106根据由距离测定部93测定的测定结果,通过驱动闪光灯马达107,利用该闪光灯马达107使驱动齿轮108旋转,用该驱动齿轮108使设置了发光元件81的齿条109移动,使得发光元件81沿着反射镜82的光轴82a向与其焦点位置接近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对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节,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发光元件81与对应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而移动的第3透镜框65连动地移动,而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焦距对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节。这样就不需要闪光灯马达107的驱动源,构造也变得简单,从而可以使携带电话机整体紧凑化,而且还可以实现低价格化。
(实施方式5)
下面参照图28及图29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对于与图16~图24所示的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也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如图29A及图29B所示,在第1、第2壳体1、2当中的显露出拍摄部60的第2壳体2上的拍摄部6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具有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的照射方向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110,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3的构造基本相同。该情况下,第1、第2闪光灯部61、62与实施方式3相同,由发光元件81和反射镜82构成。
即,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各反射镜82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与其光轴82a的焦点位置对应的外面上设有支撑轴83,该支撑轴83被支撑构件84可以旋转地支撑,通过以该支撑轴83为中心向第2壳体2的背面的左右方向转动,可以改变光的放射方向。另外,光照射调节机构110与实施方式3相同,是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闪光灯马达86旋转的构造,通过利用闪光灯马达86使驱动齿轮87旋转,用该驱动齿轮87使从动齿轮88旋转,以反射镜82的支撑轴83为中心使反射镜82转动,从而调节由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角度。
此种携带电话机的拍摄处理如图28的动作流程所示,当电源开关被打开而用操作部6(参照图4)选择拍摄模式,该处理流程开始时,即成为拍摄待机状态,通过操作操作部6来选择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中的任意一种(步骤S20)。此后,判断快门开关9是否被推入一半(步骤S21),如果没有被推入一半,则回到步骤S20,维持拍摄待机状态。另外,当快门开关9被推入一半时,用拍摄部60的距离测定部93测定到被拍摄物H的距离(步骤S22)。根据该距离测定部93的测定结果,拍摄部60的变焦机构部70的电磁线圈部77被变焦驱动电路92驱动,使第1、第2透镜66、67移动至望远状态或广角状态,同时,使第3透镜68移动而对准焦距(步骤S23)。
此后,当将第1、第2透镜66、67设定为望远状态或广角状态,利用第3透镜68进行焦距对准时,即利用光照射调节机构110调节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各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放射方向(步骤S24)。即,当第1、第2透镜66、67被设定为望远状态或广角状态时,光照射调节机构110根据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或广角状态,使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各反射镜82以其支撑轴83为中心转动,由此对各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进行调节。
例如,当以望远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如图29A所示,按照使各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缩小的方式,减小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由此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另外,当以广角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如图29B所示,按照使各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增大的方式,增大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由此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交叉地向被拍摄物H集中。当在此种状态下将快门开关9完全推入时,则使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分别发光,用各反射镜82使该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用拍摄元件74将被该光照射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作为拍摄图像数据取入,结束该流程。
像这样,在该携带电话机中,也具有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作用效果。即,该携带电话机中,当用拍摄部60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机构通过根据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对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进行调节,则无论在以望远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以广角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使第1、第2闪光灯部61、62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所以,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都可以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效率优良地向被拍摄物H照射,由此可以对被拍摄物H本身进行明亮的照明,即使在较暗的地方也可以清楚地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该情况下,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具有2组发光元件81和反射镜82,由于光照射调节机构110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2组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角度可变,因此例如在以望远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缩小的方式,减小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另外,当以广角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82的光轴82a与拍摄部60的光轴4a的交叉角度增大的方式,增大反射镜82的旋转角度,由此使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都可以可靠地使由第1、第2闪光灯部61、62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所以就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而且均一地照明。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5中,虽然对光照射调节机构110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2组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角度可变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图25~图27所示的实施方式4相同,在第2壳体2上设置1个闪光灯部105,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用光照射调节机构110使由该闪光灯部105发出的光的放射范围可变。
该情况下,闪光灯部105也是按照使发光元件81相对于反射镜82的焦点位置沿着反射镜82的光轴82a移动的方式构成。另外,光照射调节机构110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通过驱动闪光灯马达107,使该闪光灯马达107的驱动齿轮108旋转,用该驱动齿轮108使设置了发光元件81的齿条109移动,使发光元件81沿着反射镜82的光轴82a向与该焦点位置接近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对由反射镜82反射的光的照射范围进行调节。
在此种携带电话机中,闪光灯部105也由发光元件81和反射镜82构成,光照射调节机构110可以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闪光灯部105的发光元件81相对于反射镜82的角度位置沿该光轴82a移动。例如,在以望远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调节机构110通过按照接近反射镜82的焦点位置的方式使发光元件81移动,反射镜82放射出与其光轴82a基本平行的光,由此可以使发光元件81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
另外,在以广角状态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调节机构110通过按照远离反射镜82的焦点位置的方式使发光元件81移动,反射镜82相对于其光轴82a将光扩散放射,由此可以使发光元件81的光向被拍摄物H扩散照射。所以,在该携带电话机中,无论拍摄时的拍摄状态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光照射调节机构110都可以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60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闪光灯部105的光向被拍摄物H可靠地照射,由此与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相同,可以对被拍摄物H本身进行明亮的照明,因此即使在较暗的地方,也可以清楚地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而且,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中,虽然对使用了由发光元件40和多个受光元件41a~41c构成的光传感器部39作为检测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旋转角度的检测机构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旋转轴3上设置检测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旋转角度的编码器。
(实施方式6)
下面参照图30~图38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对与图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及图16~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该携带电话机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是具有电话功能和拍摄功能的携带电话机,具有相互重合的第1壳体1和第2壳体2,利用连接轴120将第1、第2壳体1、2可以开闭地安装在一起,同时,在该连接轴120内设置了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121。
第1壳体1如图31~图33所示,被制成近似长方形,在其表里面的一方,即图33所示的上面,设置了显示部5及扬声器部53。该情况下,显示部5也是由液晶显示元件或EL显示元件(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平面型显示元件构成,从而可以电光学地显示电话功能的电话数据及由拍摄部121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数据等信息。另外,扬声器部53是在通话时发出对方的声音的部分,如图33所示,被设于离连接轴120最远的第1壳体1的端部。
第2壳体2被制成与第1壳体1近似相同的尺寸。该第2壳体2的与第1壳体1重合的对置面上,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设有按键输入部7及传声器部54。另外,在第2壳体2的近侧的侧面上,如图32所示,设有快门开关9,在该第2壳体2的位于连接轴120一侧的侧面上,如图31及图32所示,设有可以出没的天线10。该情况下,按键输入部7如图33所示,除了数字键、存储键、方式键等电话功能所必需的各种按键以外,还具有用于切换电话功能或拍摄功能的各种模式的滚轮、电源钮、通话钮等各种按钮,在第2壳体2的纵长状态下,各按键被纵向排列在与第1壳体1面对的第2壳体2的对置面上。
另外,传声器部54是在通话时将使用者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而取入的部分,如图33所示,被设于离连接轴120最远的第2壳体2的端部。快门开关9与实施方式3相同,被设于位于连接轴120的附近的第2壳体2的近侧的侧面上,在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输出使拍摄部121的变焦功能动作的开关信号,在完全被推入的第2状态时,输出用于用拍摄部121取入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开关信号。
连接轴120如图30所示,由相对于第1壳体1和第2壳体2的对置面,即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两者沿垂直方向设置的中空状的第1轴部123、与该第1轴部123正交设置的棒状的第2轴部124构成,除去设置了该第2轴部124的部分,第1轴部123被可以旋转地安装在第2壳体2上,在第2轴部上可以转动地安装第1壳体1。
即,第1轴部123如图30所示,在其上部形成大径的头部123a,在下部形成小径的筒部123b,在其大径的头部123a向第2壳体2的上方突出的状态下,将小径的筒部123b沿上下贯穿第2壳体2的一个端部(图30中为右端部)并可以旋转地安装。此时,第1轴部123的头部123a被配置于形成于第1壳体1的一个端部(图30中为左端部)上的半圆形的缺口凹部125内。另外,第2轴部124如图30所示,在第1轴部123的头部123a的外周部上向与第1轴部123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向两侧突出形成,被可以旋转地插入互相面对地设置于第1壳体1的缺口凹部125的内周面上的支撑孔126内,在该状态下,第1壳体1以第2轴部124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
这样,连接轴120如下构成,如图33所示,第1、第2壳体1、2沿着其对置面相对转动,同时,如图34所示,第1壳体1沿相对于第2壳体2竖立的方向转动,此外,如图35所示,在第1壳体1相对于第2壳体2竖立的状态下,第2壳体2进行旋转。即,如图33所示,在将第1、第2壳体1、2打开时,以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1、2沿其面方向旋转。另外,如图34所示,在将第1、第2壳体1、2打开时,以连接轴120的第2轴部124为中心,按照相对于第2壳体2竖立的方式使第1壳体1向上方旋转。另外,如图35所示,在使第1壳体1竖立于第2壳体2上的状态下使之旋转时,以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为中心,使第1壳体1沿第2壳体2的面方向旋转。
这样,第1、第2壳体1、2如图31及图32所示,使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面对重合,此外如图36及图37所示,在使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向外部显露出来的状态下,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且,第1、第2壳体1、2借助连接轴120由连接构件(未图示)电连接。
另一方面,拍摄部121作为变焦功能而具有望远功能,如图38所示,在将其拍摄方向朝向第2壳体2的背面侧,即朝向与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相反方向的状态下,被可以沿着其轴向变焦移动地设于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内。该拍摄部121与实施方式1的拍摄部4大致相同地构成。即,该拍摄部121如图38所示,具有在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内以同心圆状态固定的圆筒状的镜体11。
在该镜体11的内部,设有可以沿其轴向移动地配置的第1、第2透镜框12、13、分别安装在该第1、第2透镜框12、13上的第1、第2透镜14、15、在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内夹隔水晶滤镜16a及保护玻璃16b配置在作为第1轴部123的轴向的光轴上并将由第1、第2透镜14、15投影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而输出的CCD等拍摄元件17。另外,在镜体11的外周部,设有使第1、第2透镜14、15的第1、第2透镜框12、13沿着作为光轴的第1轴部123的轴向移动的变焦机构部18。
即,在镜体11的外周面上,如图38所示,沿着第1轴部123的轴向设有从其外表面向内表面贯穿的狭缝状的导引孔11a,在第1、第2透镜框12、13中,设有插入镜体11的导引孔11a而向镜体11的外周面侧突出并以该状态沿着导引孔11a移动的第1、第2突起部12a、13a。这样,第1、第2透镜框12、13就不会在镜体11内旋转,而是沿着第1轴部123的轴向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移动。
变焦机构部18具有被自由旋转地设于第1轴部123内的镜体11的外周面上的旋转筒19、用于使该旋转筒19旋转的变焦用马达20。该旋转筒19不会沿其轴向移动地被可以旋转地安装在镜体11的外周面的特定位置上,在该旋转筒19的内周面上,与实施方式1相同,设有第1、第2螺旋槽19a、19b。在第1螺旋槽19a内,第1透镜框12的第1突起部12a贯穿镜体11的导引孔11a而插入,在第2螺旋槽19b中,第2透镜框13的第2突起部13a贯穿镜体11的导引孔11a而插入。
另外,在该旋转筒19的外周面上,如图38所示,设有从动齿轮21。马达20被固定于位于第1轴部123的附近的第2壳体2内,在其输出轴上借助电磁离合器(clutch)127设有驱动齿轮22,该驱动齿轮22与旋转筒19的从动齿轮21啮合旋转,从而将马达20的旋转传递至旋转筒19。该情况下,电磁离合器127在未被通电的通常状态时,就会空转,而不会将马达20的旋转向驱动齿轮22传递,在快门开关9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即被通电,而将马达20的旋转向驱动齿轮22传递,由此在第2壳体2相对于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旋转时,该旋转就不会被传递给马达20。
所以,该变焦机构部18在快门开关9被推入一半而将电磁离合器127通电,在该状态下马达20旋转时,该旋转经过电磁离合器127而向驱动齿轮22传递,该驱动齿轮22的旋转由从动齿轮21向旋转筒19传递,由此旋转筒19旋转,伴随该旋转,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旋转移动。此时,在第1、第2螺旋槽19a、19b与镜体11的导引孔11a交叉的位置上,旋转筒19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使第1、第2透镜框12、13的第1、第2突起部12a、13a沿着镜体11的导引孔11a移动,由此使第1、第2透镜框12、13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沿第1轴部123的轴向移动。
此时,变焦机构部18如下构成,当马达20正旋转,旋转筒19沿图7所示的箭头X方向旋转时,第1螺旋槽19a使第1透镜框12从第1轴部123向外部(图7及图38中为左侧)移动,而且,第2螺旋槽19b使第2透镜框13从第1轴部123向外部(同图中为左侧)移动,同时使之接近第1透镜框12,由此将拍摄范围设为望远状态。另外,该变焦机构部18如下构成,当马达20反旋转,旋转筒19沿与图7所示的箭头X方向相反方向旋转时,第1、第2透镜框12、13向第1轴部123内移动,从而将第1、第2透镜14、15收存于第1轴部123的内部。
根据此种携带电话机,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由于利用内置了拍摄部121的连接轴120将具有显示部5的第1壳体1和具有按键输入部7的第2壳体2可以开闭地连接,因此就可以打开第1、第2壳体1、2,将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同时,还可以将拍摄部121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面及输入面相反的方向。这样,就可以利用仅将第1、第2壳体1、2打开的简单操作,将显示部5的显示面朝向与拍摄部121的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所以,当进行拍摄时,就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5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而且,拍摄部121具有变焦机构部18,从而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5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进行调节,由此可以很好地获得所需大小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
此时,特别是连接轴120,如图30所示,由相对于第1壳体1和第2壳体2的对置面,即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两者沿垂直方向设置的中空状的第1轴部123、与该第1轴部123正交设置的棒状的第2轴部124构成,除去设置了该第2轴部124的第1轴部123的头部123a,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被可以旋转地安装在第2壳体2上,在第2轴部上可以转动地安装有第1壳体1,因此,在打开第1、第2壳体1、2时,当以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为中心,使之向第1、第2壳体1、2的面方向旋转时,即如图33所示,可以打开第1、第2壳体1、2。
另外,此时,当以连接轴120的第2轴部124为中心,使第1壳体1向相对于第2壳体2竖立的上方转动时,则如图34所示,可以使第1壳体1竖立于第2壳体2上而打开。该状态下,当以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为中心,使第1壳体1相对于第2壳体2旋转时,则如图35所示,可以改变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相对于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的朝向。例如,当打开了第1、第2壳体1、2时,如图33所示,可以将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并且,还可以将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相互朝向相反的方向。
这样,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时,也可以如图31及图32所示,使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面对而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同时,还可以如图36及图37所示,将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这样,就可以自由地选择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相对于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朝向。
此时,在如前者那样,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相互面对而重合时,由于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及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显露在外部,因此可以用第1、第2壳体1、2保护显示部5及按键输入部7,由此可以更加安全并且良好地携带。另外,在如后者那样,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而重合时,由于第1壳体1重合在第2壳体2上,所以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就总是显露出来。所以,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以总是自由地看到由显示部5显示的信息。
另外,在用该携带电话机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当第1壳体1的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时,由于可以将拍摄部121的拍摄方向朝向与之相反的方向,因此如图33所示,即使在将第1、第2壳体1、2打开的状态下,以及如图35及图37所示,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以使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5上,在观察该被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用拍摄部121进行拍摄。此时,由于拍摄部121具有变焦机构部18,因此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5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调节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由此可以良好地获得所需大小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
此时,由于拍摄部121在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的筒部123b内被沿着其轴向可以变焦移动地设置,因此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第1壳体1的显示部5及第2壳体2的按键输入部7不会因拍摄部121而受到制约,从而可以在第1、第2壳体1、2上分别充分地确保显示部5及按键输入部7的设置区域。另外,由于快门开关9被设置于第2壳体2的侧面上,因此快门开关9不会制约显示部5及按键输入部7,由此也可以充分地确保显示部5及按键输入部7的设置区域。
特别是,通过在第2壳体2的侧面上设置快门开关9,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或在将第1、第2壳体1、2互相打开的状态下,由于快门开关9总是显露在外部,因此可以容易并且良好地对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此时,由于快门开关9被设于位于连接轴120的附近的第2壳体2的侧面上,因此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用双手握持第1、第2壳体1、2,或在将第1、第2壳体1、2相互打开的状态下用单手握持第2壳体2,由于其手指都被自然地配置于与快门开关9接触的位置上,因此就可以在拍摄时良好地并且可靠地对快门开关9进行操作。
另外,该快门开关9通过在被推入一半的状态时,使拍摄部121的变焦机构部18动作,而在完全被推入时,用拍摄部121取入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这样在快门开关9为推入一半的状态时使拍摄部121的变焦机构部18动作,就可以调节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而设定被拍摄物H的角度,当在该状态下将快门开关9完全推入时,由于用拍摄部121取入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因此就可以良好地以所需的角度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进行拍摄。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6中,虽然对如下的情况进行了叙述,即,拍摄部121的变焦机构部18利用驱动齿轮22及从动齿轮21将马达20的旋转向旋转筒19传递,伴随着该旋转筒19的旋转,利用设于旋转筒19上的第1、第2螺旋槽19a、19b,使第1、第2透镜框12、13与第1、第2透镜14、15一起,沿第1轴部123的轴向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5相同,采用如下的构成,即,使用以电磁线圈部77使多个永久磁铁78~80移动,从而使第1~第3透镜框63~65与第1~第3透镜66~68一起移动的变焦机构部70。
如果使用此种构成的变焦机构部70,则与使变焦机构部机械地变焦移动的构造相比,可以紧凑地构成拍摄部121,同时,由于利用磁力使该拍摄部121的变焦机构部70变焦移动,因此机构的部分减少,与拍摄部机械地进行动作的构造相比,构造更为简单,携带时的抗冲击性提高,从而可以减少因冲击引起的故障。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6中,作为检测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旋转角度的检测机构,例如也可以通过设置检测第1、第2壳体相对于连接轴120的第1轴部123的旋转角度的编码器等检测机构,根据由该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检测结果,对显示部5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从而可以根据第1、第2壳体1、2的打开状态将显示部5的显示状态自动地变更为纵向显示或横向显示。这样,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即使第1、第2壳体1、2的打开角度产生变化,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由显示部5显示的信息。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6中,也与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5相同,也可以在拍摄部121的附近设置发出闪光的闪光部,例如第1、第2闪光灯部61、62或闪光灯部105,用该闪光灯部使光向被拍摄物H照射而进行拍摄,另外也可以用光照射调节机构85、106、110将该闪光部进行调节,将光对被拍摄物H的照射状态调节为最适合的状态。
此时,通过设置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的焦距使由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该光的放射范围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则无论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利用光照射调节机构对由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该光的放射范围进行调节,由此可以使闪光部的光可靠地向被拍摄物H效率优良地照射,所以无论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地照明。
另外,由于闪光部具有多组发光元件和反射镜,而光照射调节机构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的焦距使多组反射镜的照射角度可变,所以例如在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的光轴与拍摄部的光轴的交叉角度缩小的方式,减小反射镜的旋转角度,另外在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的光轴与拍摄部的光轴的交叉角度增大的方式,增大反射镜的旋转角度,这样无论焦距是长还是短,都可以使闪光部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因而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地照明。
另外,由于闪光部由发光元件和反射镜构成,光照射机构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的焦距使发光元件相对于反射镜的焦点位置可变,因而在例如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调节机构使发光元件按照与反射镜的焦点位置接近的方式移动,使由反射镜放射的光与反射镜的光轴基本平行,这样就可以使发光元件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另外,在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调节机构使发光元件按照远离反射镜的焦点位置的方式移动,使由反射镜放射的光相对于反射镜的光轴扩散放射,这样就可以使发光元件的光向被拍摄物H扩散照射,所以无论焦距是长还是短,都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地照明。
另外,通过设置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由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该光的放射范围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则无论在望远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在广角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利用光照射调节机构对由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该光的放射范围进行调节,由此可以使闪光部的光可靠地向被拍摄物H效率优良地照射,所以无论在望远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在广角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地照明。
另外,由于闪光部具有多组发光元件和反射镜,而光照射机构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多组反射镜的照射角度可变,所以例如在望远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的光轴与拍摄部的光轴的交叉角度缩小的方式,减小反射镜的旋转角度,另外在广角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按照使反射镜的光轴与拍摄部的光轴的交叉角度增大的方式,增大反射镜的旋转角度,这样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都可以使闪光部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因而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地照明。
另外,由于闪光部由发光元件和反射镜构成,光照射机构根据拍摄时的拍摄部的望远状态和广角状态使发光元件相对于反射镜的焦点位置可变,因而例如在望远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调节机构使发光元件按照与反射镜的焦点位置接近的方式移动,使由反射镜放射的光与反射镜的光轴基本平行,这样就可以使发光元件的光向被拍摄物H集中照射,另外,在广角状态下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光照射调节机构使发光元件按照远离反射镜的焦点位置的方式移动,使由反射镜放射的光相对于反射镜的光轴扩散放射,这样就可以使发光元件的光向被拍摄物H扩散照射,所以无论是望远状态还是广角状态,都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地照明。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及其各变形例中,当从使第1、第2壳体1、2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转移至将第1、第2壳体1、2打开的状态时,希望设置将拍摄部4、55、60、121暂时收存于旋转轴3内或连接轴120内的收存机构。这样,当从使第1、第2壳体1、2重合而关闭的状态打开第1、第2壳体1、2,用电话功能进行通话时,就可以利用收存机构将拍摄部4、55、60、121暂时收存于旋转轴3内或连接轴120内,因此,拍摄部4、55、60、121就不会受到损伤或造成妨碍,从而可以良好地使用。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6及其各变形例中,虽然对应用于携带电话机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PDA(个人数字助理)等携带终端机中。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清楚看到,图1~图38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备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5的第1壳体1、具有按键输入部7的第2壳体2、将所述第1、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的连接部(旋转轴3、连接轴120)、具有设于该连接部内的变焦功能部18、56、70的拍摄部4、55、60、121,在将所述第1、第2壳体打开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并且,所述拍摄部被配置为该拍摄部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所述显示面及所述输入面相反的方向。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利用内置了拍摄部的连接部将具有用于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当在该状态下打开第1、第2壳体时,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拍摄部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面及输入面相反的方向,因此就可以仅用打开第1、第2壳体的简单操作,将显示部的显示面朝向与拍摄部的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所以,在进行拍摄时,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而且还可以用自然的状态握持第1、第2壳体的一方,因此除了设备整体容易握持,操作性良好以外,由于拍摄部具有变焦功能,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进行调节,因而可以良好地获得所需大小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另外,由于利用内置了拍摄部的连接部将第1、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即可,因此可以获得构造简单并且廉价的电子设备。
图1~图29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所述连接部(旋转轴3)被设置于垂直于所述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的方向。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连接部被设置于垂直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的方向,因此在连接部的一端部侧可以旋转地安装第1、第2壳体的一方,在连接部的另一端部侧可以旋转地安装或固定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即可,因此连接构造十分简单。此时,也可以在使第1、第2壳体重合的状态下,按照使第1壳体的显示部总是露出的方式利用连接部连接。这样,通过以连接部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沿着显示面和输入面的各面方向转动,就可以将第1、第2壳体开闭,同时显示部总是显露出来,因此无论是在将第1、第2壳体打开的状态下,还是在关闭的状态下,都可以总是自由地看到由显示部显示的信息。
图30~图38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所述连接部(连接轴120)由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的方向设置的第1轴部123、与该第1轴部正交设置的第2轴部124构成,在除去设置了该第2轴部的部分的所述第1轴部上,可以旋转地安装所述第1、第2壳体1、2的一方(例如第2壳体2),在所述第2轴部上可以转动地安装有所述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例如第1壳体1)。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连接部由沿垂直于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的方向设置的第1轴部、和与该第1轴部正交设置的第2轴部构成,在除去设置了该第2轴部的部分的第1轴部上,可以旋转地安装第1、第2壳体的一方,在第2轴部上可以转动地安装有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因此就能够以第1轴部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的一方(例如第2壳体)相对于另一方(例如第1壳体)沿着显示面及输入面的各面方向相对转动,同时,还能够以第2轴部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例如第1壳体)沿相对于其一方(例如第2壳体)竖立的方向转动,由此无论向任意的方向转动都可以打开第1、第2壳体,此外,还可以在使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竖立的状态下,再使该竖立的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以第1轴部为中心转动,从而可以改变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的朝向。
这样,在使第1、第2壳体重合而关闭时,可以将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朝向相同的方向,此外,还可以使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相面对,这样无论在任意的状态下,都可以使第1、第2壳体重合而关闭。此时,在将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的状态下,使第1、第2壳体重合的情况下,可以与本发明之一所述的携带用电子设备相同,将拍摄部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的方向,因此即使在使第1、第2壳体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也可以在观察由显示部显示的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
图1~图38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所述拍摄部4、55、60、121的所述变焦功能部18、56、70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部5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7的输入面的方向变焦移动。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拍摄部的变焦功能部沿垂直于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的方向变焦移动,因而即使拍摄部具有变焦功能,第1壳体的显示部及第2壳体的按键输入部也不会因拍摄部的变焦功能部而受到制约,从而可以在第1、第2壳体上分别充分地确保显示部及按键输入部的设置区域。
图1~图38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有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1、2的一方的侧面上并且用于使所述变焦功能部18、56、70变焦移动的外部操作元件(操作开关8或快门开关9)。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在第1、第2壳体的一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使变焦功能部变焦移动的外部操作元件,因此外部操作元件不会制约显示部或按键输入部,由此也可以充分地确保显示部及按键输入部的设置区域,此外,特别是由于在第1、第2壳体的任意一方的侧面上设有外部操作元件,因此无论在使第1、第2壳体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还是在将第1、第2壳体相互打开的状态下,由于外部操作元件总是显露在外部,因此可以容易并且良好地对外部操作元件进行操作。
此时,例如如果将外部操作元件设于位于连接部附近的第1、第2壳体的一方的侧面上,则无论是在使第1、第2壳体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用双手握持第1、第2壳体,还是在将第1、第2壳体相互打开的状态下用单手握持第1、第2壳体的一方、例如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由于其手指都被自然地配置于与外部操作元件接触的位置上,因此在拍摄时,就可以良好地并且可靠地对外部操作元件进行操作。
图16~图38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所述外部操作元件(快门开关9),在推入一半状态时,使所述拍摄部60、121的所述变焦功能部70动作,在完全推入时,用所述拍摄部将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取入。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外部操作元件通过在推入一半状态时,使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动作,在完全推入时,用拍摄部将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取入,因而外部操作元件在推入一半时,使拍摄部的变焦功能部动作,所以,就可以在将外部操作元件推入一半时,调节被拍摄物H的拍摄范围,设定被拍摄物H的角度,当在该状态下将外部操作元件完全推入时,由于用拍摄部将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取入,因此就能够以所需的角度对被拍摄物H的拍摄图像进行良好地拍摄。
图1~图15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备用于对所述拍摄部4、55的所述变焦功能部18、56进行变焦驱动的马达部(马达20)、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1、2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操作开关8)、响应该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而将所述马达部的驱动旋转向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传递从而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对地开闭的开闭传递部(旋转传递部23)。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具备用于对拍摄部的变焦功能部进行变焦驱动的马达部、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响应该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而将马达部的驱动旋转向第1、第2壳体的一方传递从而使第1、第2壳体相对地开闭的开闭传递部,因而当操作外部操作元件时,响应该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旋转传递部将马达部的驱动旋转向第1、第2壳体的一方传递,以旋转轴为中心使第1、第2壳体相对地开闭,因此可以用单触式操作简单并且自动地使第1、第2壳体开闭,同时,由于利用变焦功能部的驱动源,因此就不需要用于使第1、第2壳体相对开闭的专用驱动源,由此可以将驱动源的数目限制在最小限度,所以还可以实现低成本化。
图1~图29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备检测所述第1、第2壳体1、2的相对开闭状态的检测机构(光传感器39)、根据由该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显示部5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CPU45)。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具备检测第1、第2壳体的相对开闭状态的检测机构、根据由该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检测信号对显示部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因此在以连接部为中心将第1、第2壳体相对转动而打开时,用检测机构检测出其开闭状态,根据该检测出的检测信号,控制机构对显示部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因此就可以根据第1、第2壳体的打开状态,将显示部的显示状态自动地变更为纵向显示或横向显示。
例如,当第1、第2壳体利用连接部沿第1、第2壳体的各面方向旋转时,通过在第1、第2壳体相对地旋转90°而打开时,将由显示部显示的信息自动地设为横向显示,在第1、第2壳体相对地旋转180°而打开时,将由显示部显示的信息自动地设为纵向显示,则即使第1、第2壳体的打开角度产生变化,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由显示部显示的拍摄图像等信息。
图16~图29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备向用所述拍摄部60拍摄的被拍摄物H发出闪光的闪光部(第1、第2闪光灯部61、62或闪光灯部105)。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具有向用拍摄部拍摄的被拍摄物H发出闪光的闪光部,因此可以在拍摄时使由闪光部发出的光向被拍摄物H照射,由此即使在较暗的地方,也可以良好地并且清楚地对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
图16~图29所示的携带型电子设备的特征是,具备根据所述拍摄部60的拍摄状态使由所述闪光部(第1、第2闪光灯部61、62或闪光灯部105)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光的放射范围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85、106、110。
根据该携带用电子设备,由于具备根据拍摄部的拍摄状态使由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光的放射范围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因而可以利用光照射调节机构对由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该光的放射范围进行调节,由此可以使闪光部的光效率优良地向被拍摄物H照射,所以无论是对焦距较远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还是对焦距较近的被拍摄物H进行拍摄时,都可以对被拍摄物H进行明亮并且均一地照明。

Claims (30)

1.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
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将所述第1、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的连接部、设于该连接部内并具有变焦功能部的拍摄部,
在将所述第1、第2壳体打开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朝向相同方向,所述拍摄部被配置为该拍摄部的拍摄方向朝向与所述显示面及所述输入面两者的面相反的方向。
2.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是利用旋转轴将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可以相互旋转地安装在一起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在所述旋转轴内,可以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变焦移动地设置了具有变焦功能的拍摄部。
3.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
具有变焦功能部的拍摄部、具有显示由该拍摄部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将所述第1、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的连接部、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
在将所述第1、第2壳体打开的状态下,当操作所述外部操作元件时,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的方向进行变焦移动。
4.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是将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用沿着该第1、第2壳体的厚度方向设置的旋转轴相互可以旋转地安装在一起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
设于所述旋转轴内、朝向该旋转轴的轴向中的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一侧并具有变焦功能部的拍摄部、
使该拍摄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变焦移动的马达部、
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
响应该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使所述马达部的驱动旋转传递至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从而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对旋转的旋转传递部。
5.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
具有变焦功能部的拍摄部、具有显示由该拍摄部拍摄的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在与设有所述显示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上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将所述第1、第2壳体可以开闭地连接的连接部、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
在以所述连接部为开闭中心而将所述第1、第2壳体打开的状态下,当操作所述外部操作元件时,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的方向变焦移动。
6.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是将具有显示拍摄图像的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在与设有所述显示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上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以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及所述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正交的方向设置的旋转轴作为旋转中心而可以旋转地安装在一起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
设置着具有用于在所述旋转轴内朝向该旋转轴的长度方向进行变焦移动的变焦功能部的拍摄部,同时,设置了用于使该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进行变焦移动的马达部。
7.一种携带型电子设备,是将具有显示部的第1壳体和在与设有所述显示部的一侧相同的一侧上具有按键输入部的第2壳体用旋转轴沿相互面对的所述第1、第2壳体的各面方向可以旋转地安装在一起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
具有在所述旋转轴内将拍摄方向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一侧设置的变焦功能部的拍摄部、
使该拍摄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轴向变焦移动的马达部、
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
响应该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使所述马达部的驱动旋转传递至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从而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对旋转的旋转传递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于垂直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连接部由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双方的面的方向配置的第1轴部、和与该第1轴部正交配置的第2轴部构成,在除去设置了该第2轴部的部分的所述第1轴部上,可以旋转地安装着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在所述第2轴部上可以转动地安装有所述第1、第2壳体的另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可以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和所述按键输入部的输入面双方的面的方向变焦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有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的侧面上并且在使所述变焦功能部变焦移动时被操作的外部操作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外部操作元件,在推入一半状态时,使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动作,在完全推入时,用所述拍摄部将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取入图像存储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用于对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进行变焦驱动的马达部、设于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上的外部操作元件、响应该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而将所述马达部的驱动旋转向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传递从而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对地开闭的开闭传递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检测所述第1、第2壳体的相对开闭状态的检测机构、根据由该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显示部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向用所述拍摄部拍摄的被拍摄物发出闪光的闪光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根据所述拍摄部的拍摄状态使由所述闪光部发出的光的放射方向或光的放射范围可变的光照射调节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显示部被设于在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互重合而关闭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所述第1壳体的外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按键输入部被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同方向设于所述第2壳体上。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拍摄部将其拍摄方向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的显示面相反一侧而被设于所述旋转轴上。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在所述第2壳体的侧面上设有快门开关。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快门开关在处于推入一半状态的操作时,使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动作,在处于完全推入操作时,用所述拍摄部将被拍摄物的拍摄图像取入图像存储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第1、第2壳体旋转而相互重合关闭时,所述第1壳体的显示部被切换为横向显示状态,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第1、第2壳体旋转而相互分离打开时,所述第1壳体的显示部被切换为纵向显示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有当从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互重合的状态转移至将所述第1、第2壳体相互分离而打开的状态时,将所述拍摄部收存于所述旋转轴内的收存机构。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具备:
检测所述第1、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角度的检测机构、
根据由该检测机构检测出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显示部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
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旋转传递部具备根据所述外部操作元件的操作,将所述马达部的驱动旋转向所述第1、第2壳体的一方和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的任意一方传递的传递切换机构。
2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外部操作元件在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使所述第1、第2壳体进行开闭动作,在被完全推入的第2状态时,使所述拍摄部的所述变焦功能部进行变焦动作。
2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外部操作元件在被推入一半的第1状态时,使所述第1、第2壳体进行开闭动作,同时,根据所述第1、第2壳体的相对旋转角度,所述控制机构对所述显示部的显示方式进行控制。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显示部被设于在使所述第1、第2壳体相互重合的状态下向外部露出的所述第1壳体的外表面上,
所述按键输入部朝向与所述显示部相同的方向而被设于所述第2壳体上。
2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外部操作元件被设于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显示部相同的外表面上。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型电子设备,其特征是,构成所述拍摄部的拍摄元件被固定于所述第1壳体侧。
CNA2004100619624A 2003-06-30 2004-06-29 携带型电子设备 Pending CN15783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86179 2003-06-30
JP2003186179A JP2005020661A (ja) 2003-06-30 2003-06-30 携帯電話機
JP2003278282 2003-07-23
JP2003278282A JP2005043710A (ja) 2003-07-23 2003-07-23 携帯型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8325A true CN1578325A (zh) 2005-02-09

Family

ID=33543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100619624A Pending CN1578325A (zh) 2003-06-30 2004-06-29 携带型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542781B2 (zh)
CN (1) CN157832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36115A1 (fr) * 2005-06-24 2006-12-28 Zhanxin Zhu Terminal mobile de communication a afficheur tournant dans deux sens
CN101523874B (zh) * 2006-10-03 2012-05-30 摩托罗拉移动公司 点对带光通信系统
US8311596B2 (en) 2008-05-29 2012-11-13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otational position determination uni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88134B2 (ja) * 2003-10-16 2009-07-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403398B2 (ja) * 2004-09-08 2010-01-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0662358B1 (ko) * 2004-10-04 2007-0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오디오 플레이어 조작 키가 구비된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CN100559839C (zh) * 2005-03-30 2009-11-1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旋转摄像机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US20070004451A1 (en) * 2005-06-30 2007-01-04 C Anderson Eric Controlling functions of a handheld multifunction device
KR100678135B1 (ko) * 2005-09-06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KR100837162B1 (ko) * 2005-10-28 2008-06-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멀티입력장치를 구비한 이동통신단말기
US7809414B2 (en) * 2005-12-14 2010-10-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opening/closing operation method, and display method
EP2159996A1 (en) * 2005-12-15 2010-03-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with rotatable opening/closing operation
US7302127B1 (en) * 2006-10-03 2007-11-27 Motorola, Inc. Strip to point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100735A1 (en) * 2006-10-31 2008-05-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Image sensor,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US7953438B2 (en) * 2006-12-05 2011-05-31 Motorola Mobility, Inc. Common circuits and user interfaces for shutters and electro-optical components
US8267598B2 (en) * 2006-12-06 2012-09-18 Motorola Mobility Llc Point to point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conveying signals between multiple housings of a device
KR100866232B1 (ko) * 2007-02-02 2008-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
JP5033532B2 (ja) * 2007-07-30 2012-09-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
US8305461B2 (en) * 2007-08-08 2012-11-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Information display device
JP2010124253A (ja) * 2008-11-20 2010-06-03 Fujitsu Ltd 携帯端末装置
JP2010171899A (ja) * 2009-01-26 2010-08-05 Toshiba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
US8560027B2 (en) * 2010-06-30 2013-10-15 Skeyedex Inc. Multi-scree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3136053A1 (en) * 2012-03-10 2013-09-19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Miniature camera module with mems-actuated autofocus
US10051161B2 (en) 2014-04-18 2018-08-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zoom lens
KR102270412B1 (ko) * 2014-04-18 2021-06-2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줌 렌즈를 갖는 전자장치
CN107219710B (zh) * 2016-03-21 2020-12-0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多镜头系统及具有该多镜头系统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6790883A (zh) * 2016-12-07 2017-05-31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集成式移动终端
TWI715910B (zh) * 2018-01-08 2021-01-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
CN110312001B (zh) * 2018-03-20 2021-07-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滑出结构的位置检测方法、检测组件及电子装置
USD885359S1 (en) * 2018-05-29 2020-05-26 Compal Electronics, Inc.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device
CN109005266B (zh) * 2018-08-31 2020-09-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9336A (en) * 1996-07-10 1999-12-28 Motorola, Inc. Hand-held radiotelephone having a detachable display
JP3375551B2 (ja) 1998-10-20 2003-02-10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バリア開閉機構
JP3546784B2 (ja) 1999-12-14 2004-07-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3473552B2 (ja) * 2000-06-15 2003-12-08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3854046B2 (ja) 2000-08-08 2006-12-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型情報端末
JP2002135380A (ja) 2000-10-27 2002-05-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折り畳み式携帯型電子機器
JP2002141984A (ja) 2000-11-01 2002-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折り畳み式携帯型無線機器
JP2002281116A (ja) 2001-03-16 2002-09-27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折り畳み式携帯通信機器
JP2002344605A (ja) 2001-05-15 2002-11-29 Sharp Corp 携帯情報端末
JP3778490B2 (ja) 2001-06-15 2006-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フォト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カメラ付き折畳式携帯機器
JP2003008737A (ja) 2001-06-26 2003-01-10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携帯情報端末機
JP2003060765A (ja) 2001-08-16 2003-02-28 Nec Corp カメラ付き携帯通信端末
JP2003152848A (ja) 2001-11-14 2003-05-23 Sony Corp カメラ付き携帯通信端末および該端末における撮像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596534A (zh) * 2002-01-31 2005-03-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便携式电话机
CN1610874A (zh) * 2002-03-08 2005-04-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装置、移动通信装置的显示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JP4454313B2 (ja) * 2002-03-19 2010-04-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4055116B2 (ja) * 2002-05-07 2008-03-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
JP4018002B2 (ja) 2003-02-24 2007-12-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装置
JP3869812B2 (ja) 2003-03-04 2007-01-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JP3869813B2 (ja) 2003-03-04 2007-01-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136115A1 (fr) * 2005-06-24 2006-12-28 Zhanxin Zhu Terminal mobile de communication a afficheur tournant dans deux sens
CN101523874B (zh) * 2006-10-03 2012-05-30 摩托罗拉移动公司 点对带光通信系统
US8311596B2 (en) 2008-05-29 2012-11-13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otational position determination unit
CN102037311B (zh) * 2008-05-29 2013-04-03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40266477A1 (en) 2004-12-30
US7542781B2 (en) 2009-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78325A (zh) 携带型电子设备
CN1550864A (zh) 摄像装置和透镜装置
CN103380398B (zh) 镜头保护装置、镜头单元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270567C (zh) 具有二维和三维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928692A (zh) 具有多个摄像元件的照相机装置
CN1282030C (zh) 被摄体像调整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CN1217227C (zh) 照相机和光学取景器
CN1494701A (zh) 信息终端装置
US7729610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light shielding member
CN1617550A (zh) 摄像装置以及照相组件
CN1469184A (zh) 自动聚焦装置及图像输入装置
CN1993968A (zh) 便携式通信终端
CN1867043A (zh) 数字照相机
CN106256121A (zh) 成像装置
CN1993641A (zh) 镜筒、照相机和便携式信息终端设备
CN1166972C (zh) 倒立型显微镜
CN1655044A (zh) 照相机
CN1577047A (zh) 摄像装置
CN1885145A (zh)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CN1607450A (zh) 照相机及其附件、以及照相机系统
CN100337157C (zh) 电子摄像装置
JP2017504071A (ja) 可変焦点距離を有するハンドヘルド拡大機カメラ
CN1571936A (zh) 显微镜系统
CN1136477C (zh) 驱动照相机电子快门的系统和方法
CN1661455A (zh) 光学仪器的控制装置和摄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