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3595A -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文件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以及光盘 - Google Patents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文件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以及光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3595A
CN1243595A CN98801741A CN98801741A CN1243595A CN 1243595 A CN1243595 A CN 1243595A CN 98801741 A CN98801741 A CN 98801741A CN 98801741 A CN98801741 A CN 98801741A CN 1243595 A CN1243595 A CN 1243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iece
assignment
sector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1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266C (zh
Inventor
中谷德夫
后藤芳稔
玉越靖司
加藤浩
冈田智之
村濑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43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3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26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6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for discontinuous data, e.g. digital information signals, computer programme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125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 blocks are arranged within multiple radial zones, e.g. Zone Bit Recording or Constant Density Recording discs, MCAV discs, MCLV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4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6Monitoring, i.e. supervising the progress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11B2020/10814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involving specific measures to prevent a buffer underru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20/10916Seeking data on the record carrier for preparing an access to a specific addres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20/1264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265Control data, system data 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e. data used to access or process user data
    • G11B2020/1285Status of the record carrier, e.g. space bit maps, flags indicating a formatting status or a write permiss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6Rewritab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11B2220/2575DVD-R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84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 H04N5/85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on discs or dr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6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 H04N9/8063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of the PCM audio and PCM video signals

Abstract

一种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到光盘上的光盘记录装置。光盘记录区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光盘记录装置包括:用于从光盘上读出展示光盘上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的读单元;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到光盘上的记录单元;以及用于控制读单元和记录单元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参考读出的扇区信息来检测光盘上至少一串的连续未赋值扇区。每串具有大于最小容量的总容量且分配在单一区域中。最小容量对应于保证视频对象连续再现的数据量。控制单元还控制记录单元将视频对象记录入检测的串中。

Description

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文件管理程序的 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以及光盘
本发明涉及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文件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以及光盘。
近来,诸如磁光盘(MD)的记录媒体已经广泛地用于记录通过计算机读取的数据。现在,由于通用需要,DVD(数字通用盘)-RAM盘的实际使用正成为现实,DVD-RAM将成为下一代主要的记录媒体。
在传统MD中,例如HD(硬盘)或者FD(软盘),盘上存取数据的最小单位是具有几千字节的“扇区”。每个文件被记录在一个或多个扇区中。
文件从/在盘上读和写是作为操作系统(OS)一部分的文件系统的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例如文件系统按ISO/IEC13346定义。
根据传统技术,例如当200KB的文件记录在具有2KB-扇区的记录媒体上时,计算机一定要在记录媒体上找到100个未赋值的扇区。这100个未赋值的扇区物理上不需要是连续的。例如,当在记录媒体上找到分别具有30,30,30和10个未赋值扇区的四个分开的组时,文件就分成4组扇区。记录在每组扇区即每组连续扇区中的文件的每个部分称为“扩展区”(extent)。
在这种传统技术中,文件能被分成和记录在多个扩展区中。这提供了一个优点,即即使重复多次媒体上文件的记录和删除之后,仍能有效地使用记录媒体上的所有扇区。
但是,传统记录媒体和文件系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确保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音频/视频数据(此后称作AV数据)无中断的重现。
确切地说,当记录和删除记录媒体上的文件重复几次时,AV数据可能不被记录在连续的扇区中。AV数据可分开和记录在多个扩展区中,如上所述。当这发生时,由于光拾取器的寻找操作使得光拾取器在多个扩展区之间移动,导致重现装置不能取得AV数据的连续重现。
例如,当搜寻发生在盘的最里圈的扇区和最外圈的扇区之间时,搜寻时间要达到几百个毫秒。在动态图像的情况下,这种几百毫秒的搜寻将由于重现动态图像要求每秒重现30帧而中断重现。
正如上述,传统的文件系统不能确保连续的重现。这对于海量存储器例如DVD-RAM来说有很严重的问题,这种DVD-RAM类似于VTR,其上能够记录,编辑和删除多个AV数据片段(例如TV节目)。
这里应记住记录媒体还能够记录计算机数据和AV数据。因此,应当特别关注如何在盘上有效地存储这二种类型的数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确保AV数据连续重现和高效率记录包括AV数据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的光盘记录装置,记录文件管理程序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以及光盘。
上述目的是通过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在光盘上的光盘记录装置来实现的,这里光盘的记录区被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并包括表示光盘上用于扇区之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该光盘记录装置包括:用于从光盘中读出扇区信息的读出单元;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到光盘上的记录单元;以及用于控制读出单元和记录单元的控制单元,这里控制单元通过参考读出的扇区信息来检测至少一串光盘上连续的未赋值扇区,每串具有大于最小容量的总容量并且位于单一区域内,最小容量对应于能确保连续重现视频对象的数据量;并且控制单元还控制将视频对象记录到被检测串中的记录单元。
借助上述结构,视频对象被记录在一串具有大于预定容量之总容量的未赋值的连续扇区,该串并不包括区域边界。这通过在视频对象记录到光盘之前来检索这种一串的未赋值的连续扇区实现。设置预定容量以便在任何类型的重现装置中确保连续的重现。结果,由本发明光盘记录装置记录的视频对象可由任何类型的再现装置再现,其在再现的视频和音频图像中没有间隙(不丢失帧)。另外,记录区被分成多个区域以在记录和重现期间实现称作Z-CLV(区域恒定线速度)的旋转控制。通过这样做,在不牺牲光盘最外圈记录密度的情况下取得合格的记录效率。另外,由于视频对象不超过区域边界而确保连续再现。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光盘的记录区可分成多个2KB的扇区,具有每16个连续扇区的集形成一个ECC块,视频对象由多个包构成,每个包具有2KB的容量,最小容量是ECC块数,其在下述公式中用“N_ecc”表示:N_ecc=Vo*Tj/(116*8*2048)*(1-Vo/Vr)),这里“Tj”表示再现装置光拾取器的最大跳跃时间,“Vr”表示再现装置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以及“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借助上述结构,在缺陷扇区不包括在连续未赋值扇区的串中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用于确保连续再现的预定容量。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光盘的记录区被分成多个2KB的扇区,具有每16个连续扇区的集形成一个ECC块。视频对象由多个包构成,每个包具有2KB的容量,最小容量是ECC块数,其在下述公式中用“N_ecc”表示:N_ecc=dN_ecc+Vo*Tj/((116*8*2048)*(1-Vo/Vr)),这里dN_ecc是ECC块数,在一串连续未赋值扇区中,其包括缺陷扇区,“Tj”表示再现装置光拾取器的最大跳跃时间,“Vr”表示再现装置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以及“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借助上述结构,在缺陷扇区包括在连续未赋值扇区的串中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用于确保连续再现的预定容量。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根据下述公式可以找到有效传输率Vo:Vo=(N_pack*2048*8)*(27M/(SCR_first_  next-SCR_first_current))
这里N_pack是包括在应记录于N_ecc个ECC块中的视频对象的总包数,SCR_first_curren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视频对象第一包时的时间(1/(27兆)秒),以及SCR_first_nex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下个视频对象的第一包时的时间(1/(27兆)秒)。
借助上述结构,基于有效输出传输率,有可能得到具有可变比特率的视频对象的预定容量。例如,这可实现具有小量未赋值区光盘的高效使用。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控制单元可产生表示其中视频对象被记录单元记录之光盘区的管理信息以及控制将所产生的管理信息记录到光盘上的记录单元,并且当读单元从光盘读出管理信息时,控制单元就参考读出的管理信息和扇区信息来检测所述串。
借助上述管理信息被记录在光盘上的结构,有可能高速和毫不困难地检测未赋值区。
通过预先将用于记录视频对象的文件管理程序存储在光盘上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也可以实现上述目的,由计算机运行该文件管理程序,该计算机包括:用于从光盘读出数据的读单元;以及用于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的记录单元,这里光盘的记录区被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并且该记录区包括表示光盘上用于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该文件管理程序包括下述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用于从光盘上读扇区信息的读步骤;用于通过参考读出的扇区信息来检测光盘上至少一串连续的未赋值扇区的检测步骤,每个串具有大于最小容量的总容量并位于单一区中,该最小容量对应着能确保视频对象连续再现的数据量;以及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于所检测串的记录步骤。
借助上述由计算机运行文件管理程序的结构,有可能将视频对象记录到大于预定容量的连续未赋值扇区的串中。这确保了视频对象的连续再现。
上述目的也可以通过由计算机可读的包括数据记录区的光盘来实现,这里数据记录区被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并且该数据记录区包括:表示光盘上用于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以及表示视频对象已被记录和被分配在单一区中之光盘区的管理信息。
上述目的也可由计算机可读的包括数据记录区的光盘来实现,这里数据记录区被分成多个块,每块包括多个连续的扇区,并且该数据记录区包括:用于记录表示光盘上扇区之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的区域;以及用于记录表示光盘上块之数据赋值的块信息的管理区域。
借助上述结构,有可能以扇区或块为单位记录数据。每个块包括多个连续的扇区。因此,即使一个文件分开和记录在多个扩展区中,该扩展区的容量要比块的最小容量大。结果,通过防止在重现装置中搜寻操作发生时引起的中断,有可能确保记录在本发明光盘上的视频数据的连续重现。而且,以扇区和块为单位的数据管理是依数据的类型一起实现的。这实现了光盘记录区的有效使用。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当块信息表明块已被赋值为主要由视频数据构成的数据时,扇区信息可以表明在已赋值块中的所有扇区已被赋值。
借助上述结构,即使数据是由使用以扇区为单位管理数据的文件管理系统之常规文件系统来记录的,赋值为视频数据的块也不会被另一个数据改写。这种计算机可读的光盘适合于连续重现。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用“L”表示的块容量可满足下述公式:
L>T*Vin*Vout/(Vin-Vout)
这里“L”(比特)表示块容量,“T”(秒)表示再现装置的搜寻时间,“Vin”表示再现装置的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以及“Vout”表示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当块信息表明块已被赋值为不是视频数据的数据时,扇区信息可表明在赋值块的扇区中,仅仅记录该数据的扇区已被赋值。
借助上述结构,有可能将不是视频数据(非视频)的数据记录到已赋值为非视频数据的块中的未赋值扇区里。借助这个方案,即使视频数据和其它类型的数据混合记录,仍可确保连续再现,并且视频和其它类型数据两者都可高效率地存储。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数据记录区可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轨道,并且多个块的每一个都包括在多个区域的任何一个中。
借助上述结构,记录区被分成多个实现E-CLV的区域。通过这样做,在不牺牲光盘最外圈的记录密度的情况下可取得合格的记录效率。另外,由于视频对象不超过区域边界,可确保连续重现。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除了邻近区域边界的块之外,在每个区域中的块可有相同的容量,并且邻近区域边界的块具有等于或大于其它块容量的容量。
借助上述结构,由于在每个区域中的一个块具有大于其它块之相同容量的容量,因此有可能高效率地使用数据记录区。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邻近区域边界的块可以包括在当前区域中具有最大扇区地址的扇区,并且管理区包括最大块长度表,对每个区域,其表示包括具有区域中最大扇区地址的扇区的每个块的容量。
借助上述结构,有可能毫无困难地管理在区域边界周围的可变长度块。
在上述计算机可读的光盘中,每隔预定数的连续扇区可以附着错误校正码,并且每个块可以由整数倍预定数的连续扇区构成。
借助上述结构,由于每个块是由整数倍预定数的连续扇区构成,在不产生附加操作的情况下,记录/再现装置连续地记录和再现是可能的。
上述目的还可由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的光盘记录装置实现,其包括:被分成多个扇区的数据记录区;以及用于记录表示光盘上扇区之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和用于记录表示光盘上块之数据赋值的块信息的管理区,该光盘记录装置包括:用于从光盘读出块信息和扇区信息的读单元;用于判断要记录或删除数据的数据类型的判断装置,该数据类型分类成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第一确定单元,当判断单元判断数据是第一类型时,其用于基于读出块信息来确定其中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块和其中已记录数据的块这二个块的任何一个;第二确定单元,当判断单元判断数据是第二类型时,其用于基于读出的扇区信息来确定其中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扇区和其中已记录数据的扇区这二个扇区的任何一个;数据修改单元用于在/从由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块来记录或删除第一类型数据,以及用于在/从由第二确定单元确定的扇区来记录或删除第二类型数据;以及赋值修改单元,用于根据数据修改单元的操作来修改扇区信息和块信息的至少一个。
借助上述结构,有可能以扇区或块为单位记录数据。每个块包括多个连续扇区。因此,即使一个文件被分开和记录在多个扩展区中,该扩展区的容量仍大于最小的块容量。结果,通过防止由重现装置的搜寻操作发生时引起的中断,有可能确保记录在本发明光盘上之视频数据的连续重现。而且,依数据类型,可共同完成以扇区和块为单位的数据管理。这实现光盘记录区的有效使用。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赋值修改单元可以包括:块信息修改单元,当第一确定单元确定未赋值块时,其用于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块信息;以及扇区信息修改单元,当块信息修改单元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块信息时,其用于通过将包括在确定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
借助上述结构,即使数据通过用以扇区为单位管理数据的文件管理系统的传统文件系统来记录,赋值为视频数据的块仍不会被其它数据改写。这种计算机可读的光盘适用于连续再现。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当第一确定单元确定了要删除被赋值为第一类型数据的块时,块信息修改单元被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赋值”变到“未赋值”来修改该块信息,当块信息修改单元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赋值”变到“未赋值”来修改该块信息时,扇区信息修改单元就通过将包括在确定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从“赋值”改变为“未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
借助上述结构,由于当删除第一类型的数据时块中所有的扇区都要释放,因此通过混合记录第一类型数据和第二类型数据有可能有效率地使用数据记录区。
在上述光盘记录装置中,块信息可展示出每个块是否是:(1)未赋值数据;(2)主要由视频数据构成的赋值第一类型数据;或者(3)主要是由不是第一类型数据的数据构成的赋值第二类型数据,这里赋值修改单元包括:用于修改块信息的第一修改单元;以及用于修改扇区信息的第二修改单元,这里当第二修改单元通过将包含在未赋值块中的任何扇区的标志改变成“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时,第一修改单元通过将未赋值块的标志从“未赋值”改变到“第二类型数据赋值”来修改块信息,并且当第一修改单元通过将块的标志从“未赋值”改变到“第一类型数据赋值”来修改块信息时,第二修改单元就通过将包含在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改变到“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
借助上述结构,通过混合记录第一类型数据和第二类型数据有可能不困难地管理数据记录区。
上述目的还可通过将用于记录数据的文件管理程序预先存储在光盘上的计算机可读记录媒体来实现,其包括:被分成多个扇区的数据记录区;以及管理区,其用于记录展示光盘上扇区的数据赋值之扇区信息和展示光盘上块的数据赋值之块信息,该文件管理程序包括由计算机执行的下述步骤:从光盘上读块信息和扇区信息的读步骤;判断要记录或删除数据之数据类型的判断步骤,该数据类型被分成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第一确定步骤,当在判断步骤判断出该数据是第一类型时,其基于读出的块信息,确定其中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块或其中已记录数据的块;第二确定步骤,当在判断步骤判断出该数据是第二类型时,其基于读出的扇区信息,确定其中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扇区或其中已记录数据的扇区;数据修改步骤,其用于在/从由第一确定单元规定的块中记录或删除第一类型数据和用于在/从在第二确定步骤中规定的扇区中记录或删除第二类型数据;以及赋值修改步骤,其用于根据数据修改步骤中的操作来修改扇区信息和块信息的至少一个。
借助上述结构,有可能以扇区或块为单位记录数据。各块包括多个连续扇区。因此,即使一个文件分开和记录在多个扩展区中,该扩展区的容量大于最小时块的容量。结果,通过防止再现装置中发生搜寻操作时引起的中断,有可能确保记录在本发明光盘上的视频数据的连续再现。此外,以扇区和块为单位的数据管理依据数据类型而共同完成。这实现了光盘记录区的高效使用。
图1是实施例1所说明的本发明光盘的DVD-RAM盘外观和记录区;
图2表示在扇区头截取的DVD-RAM剖面和表面;
图3A表示多个区域0-23及DVD-RAM上提供的其它区;
图3B表示区域0-23及其它区的水平配置;
图3C表示在卷区(volume area)中的逻辑扇区号(LSN);
图3D表示在卷区中的逻辑块号(LBN);
图4表示区域、ECC块和扇区之间的分级关系;
图5表示最后块长度表;
图6表示扇区管理表和AV块管理表;
图7表示AV块管理表和扇区管理表(空位映像),两者都包含在记录于卷区中的文件系统管理信息中;
图8表示包含在文件系统管理信息而不是图6所示的扇区管理表和AV块管理表中的信息;
图9表示对应于图8所示管理信息的分级目录结构;
图10表示文件入口和根据目录结构重写的目录之间的链接;
图11A表示文件入口的详细数据结构;
图11B表示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数据结构;
图11C表示地址分配描述符扩展区长度的高二位解释;
图12A表示目录的文件识别描述符的详细数据结构;
图12B表示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的详细数据结构;
图13表示将AV数据缓存入轨道缓存器的模型,该AV数据通过再现装置从DVD-RAM盘中读出;
图14表示本实施例的包含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系统结构;
图15是表示DVD记录器10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16是表示MPEG编码器2结构的框图;
图17是表示MPEG解码器4结构的框图;
图18是表示基于部件功能的DVD记录器10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9表示当记录了AV数据时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
图20表示当删除AV数据时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
图21表示由用于文件管理的文件系统单元102支持的命令表;
图22表示遥控器6按键的配置;
图23表示引导图;
图24表示对于各质量类型为“高”,“标准”,和“保时”的比特率和分辨率;
图25A是表示由DVD记录器单元10的AV文件系统单元103完成的人工记录过程的流程图;
图25B表示由DVD记录器单元10的AV文件系统单元103完成的编程记录过程的流程图;
图26是表示由已经接收AV-WRITE(写AV)命令的AV文件系统单元103完成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由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完成的删除AV文件过程的流程图;
图28A是表示在删除前和后的AV文件;
图28B表示对应于删除的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
图29是表示由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完成的记录非AV文件过程的流程图;
图30是表示由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完成的删除非AV文件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31A表示在删除前和后的非AV文件;
图31B表示对应于删除的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
图32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二结构例子;
图33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三结构例子;
图34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四结构例子;
图35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五结构例子;
图36A表示管理信息的特殊例子;
图36B表示对应于图36A所示管理信息的空位映像;
图37是表示基于部件功能的实施例2的DVD记录器10之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38是表示由AV记录器单元完成的记录过程的流程图;
图39表示将AV数据缓存入再现装置中轨道缓存器的模型;
图40是表示实施例3的DVD记录器中记录过程的流程图;
图41表示自由空间列;和
图42是说明赋值的连续记录之程序的流程图。
下面是本部分内容的列表目录。
(1)实施例1
(1-1)光盘
(1-1-1)光盘的物理结构
(1-1-2)文件系统管理信息(第一部分)
(1-1-3)文件系统管理信息(第二部分)
(1-1-4)AV块的最小容量
(1-2-1)整个系统
(1-2-2)DVD记录器10的硬件结构
(1-2-3)功能块图
(1-2-4)由文件系统单元102执行的命令
(1-3)记录/删除
(1-3-1)AV数据的人工记录
(1-3-2)AV数据的编程记录
(1-3-3)AV数据的删除
(1-3-4)非AV数据的记录
(1-3-5)非AV数据的删除
(2)实施例2
(2-1)光盘
(2-1-1)伪连续记录
(2-1-2)伪连续记录的赋值
(2-1-3)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和空位映像
(2-2)记录/再现装置
(2-2-1)系统和硬件结构
(2-2-2)功能块图
(2-3-1)AV文件的记录
(3)实施例3
(3-1)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
(3-2)AV文件的记录
现在利用上述所列标题用几个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光盘和光盘记录装置。
(1)实施例1
(1-1)光盘
(1-1-1)光盘的物理结构
图1表示为光盘的DVD-RAM盘外观及记录区。如图所示,DVD-RAM盘在其最内圈有引入区,在其最外圈有引出区,在它们之间有数据区。引入区记录光拾取器访问期间用于伺服稳定的必要的基准信号以及为防止与其它媒质混淆的识别信号。引出区记录与引入区相同类型的基准信号。
同时数据区被分成多个使DVD-RAM能被访问的最小单位的扇区。这里,每个扇区的容量设置为2KB。数据区还被分成多个AV块,每个块是一组连续的扇区。设置每个AV块的容量使得即使在发生搜寻操作时也能确保再现装置的连续再现。在本实施例中,该容量设置为大约7MB。如上述分成扇区和AV块的数据区按下述管理。
“非AV数据”,不是AV数据的数据,是以扇区为单位的赋值区,而AV数据则是以AV块为单位的赋值区。非AV数据以扇区为单位进行管理;AV数据以AV块为单位进行管理。非AV数据还被记录在AV块的扇区中。每个AV块被管理以不包括混合AV数据和非AV数据。
图2表示在扇区头截取的DVD-RAM的剖面和表面。如图所示,每个扇区是由在诸如为金属膜的反射膜表面上形成的坑序列以及不平坦部分构成。
坑序列是由0.4μm-1.87μm的坑构成,其刻在DVD-RAM的表面上以展示扇区地址。
不平坦部分是由称作“槽”的凹部和称作“台面”的凸部构成的。每个槽和台面具有记录标记,其由附着在其表面能够相交的金属膜构成。这里,表述“能够相变”意指记录标记根据该金属膜是否已曝光能够是晶态或非晶态。使用该相交特征,数据能够被记录在该不平坦部分。尽管仅可能将数据记录在MO盘的台面部分,但对DVD-RAM,数据能记录在台面和槽的两部分上,这意味着DVD-RAM的记录密度超过MO盘的记录密度。对于每组的16个扇区,在DVD-RAM上提供有错误校正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有ECC(错误校正码)的每16个扇区的集称作为ECC块。
在DVD-RAM上,为了在记录和再现期间实现称为Z-CLV(区域恒定线速度)的旋转控制,该数据区被分成多个区域。
图3A表示提供在DVD-RAM上的多个区域。如图所示,DVD-RAM分成标号为区域0至区域23的24个区域。每个区域是一组使用相同角速度访问的轨道。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区域包含1888个轨道。对每个区域独立地设置DVD-RAM的旋转角速度,区域愈靠近盘的内圈,该速度就愈大。这可确保在进行访问单一区域之内的同时光拾取器能够以恒定速度运动。通过这样做,可提高DVD-RAM的记录密度,并且在记录和再现期间能容易地进行旋转控制。
图3B表示在图3A所示的引入区,引出区和区域0-23的水平配置。
引入区和引出区每个都在内部具有DMA(缺陷管理后)。DMA记录,表示发现包含有缺陷之扇区的位置的位置信息;表示替换位于替换区之缺陷扇区的扇区位置的替换位置信息。
每个区域具有在内部的用户区,替换区和未用区提供在区域之间的边界上。用户区是能够被文件系统作为记录区使用的区。替换区是当发现有这种缺陷扇区时用来替换缺陷扇区。未用区是不用作记录数据的区。仅有二个轨道被赋值为未用区,提供这种未用区是防止扇区地址的错误识别。这是因为在扇区地址被记录在相同区域内邻近轨道的相同位置的同时,对于Z-CLV来说,该扇区地址是被记录在区域边界之邻近轨道的不同位置上。
这样,不用于数据记录的扇区存在于区域之间的边界上。因此,在DVD-RAM上就为用户区的物理扇区从内圈开始顺序地指定逻辑扇区号(LSN:逻辑扇区号),以便连续地展示仅用作记录数据的扇区。
如图3C所示,记录用户数据并由已经指定了LSN的扇区构成的区称作为卷区。
另外,如图3D所示,在最内圈和最外圈,卷结构信息被记录用于作为逻辑卷来处理盘。除了用于记录卷结构信息的区之外,剩余的卷区称为分区区。分区区记录文件,给分区区的扇区从第一扇区开始顺序地指定逻辑块号(LBN:逻辑块号)。
图4表示在区域、ECC块和扇区之间的分级关系。正如图中所示,每个区域包括244个ECC块(3584个扇区)。然而,区域中的扇区数目并不必须是224或者ECC块的数目的整数倍。因此,区域中的最后AV块的容量设置为大于224个ECC块,使得区域中扇区数目变成224的整数倍。为此目的,作为管理信息的一部分,DVD-RAM盘记录了展示每个区域中最后块容量的表。
图5表示最后块长度表。对于每个区域最后块长度表展示了与“最后LBN”相关的最后AV块的长度。最后AV块的长度由包含在AV块中的ECC块的数目表示。“最后LBN”列展示最后扇区(区域末端)的LBN,即邻近区域边界的最后扇区,以说明区域边界的位置。
正如上述,最后AV块的长度设置成可变长度。这防止了每个AV块都包含区域边界。借助这种配置,有可能高效地使用盘上的记录区。
(1-1-2)文件系统管理信息(第一部分)。
这里说明DVD-RAM的文件系统结构。本发明实施例的文件系统满足ISO/IEC 13346。另外,文件系统以AV块为单位管理AV数据。
图6表示扇区管理表和AV块管理表。扇区管理表记录在卷区的分区区中并包括在文件系统管理信息中。图中还展示了卷区、扇区及扇区内容之间的分级关系。
第一层展示了图3D所示的卷区。
第二层展示了包括扇区管理表和AV块管理表的扇区区域。该扇区区域包括在分区区中。展示了每个扇区之数据赋值状态的扇区管理表(也称作空位映像)被记录在具有LBN为0.79的扇区区域中。展示了每个AV块之数据赋值状态的AV块管理表被记录在具有LBN为84和85的扇区区域中。
正如第三层中所示,“空位映像”列展示了包括在分区中的每个扇区是否是赋值的或者未赋值的。在该例子中,每个扇区的赋值状态是由一比特表示。例如,对于逻辑块号0-79的每个扇区给出位“0”(表示“赋值”),因为这些扇区已经作为空位映像被赋值。类似地,对于逻辑块0-84的每个扇区给出位“0”(赋值),因为这些扇区已经作为AV块管理块被赋值。正如从这些例子所理解的,当文件或一部分文件被用户或当前扇区的应用已经记录或将要记录时,空位映像中的每位被写为“0”,否则写为“1”。
第三层中所示的AV块展示了分区区中的每个AV块,每个AV块具有二位,展示了当前AV块是未赋值(00),赋值为AV数据(01),赋值的非AV数据(10)或者是保留(11)。例如,由于AV块0已经赋值为两者都是非AV数据的空位映像以及AV块管理表,所以AV块0给出位“10”(表示“赋值为非AV数据”)。当所示的某些AV块赋值成AV块管理表中的AV数据时,包含在该AV块的所有扇区都表示成在空位映像中赋值。这使得在每个AV块中防止AV数据和非AV数据的混合并保护AV数据连续记录区。
图7展示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之间的关系。
在图的左边示出了AV块管理表。该表包括多个二位数据段的配置,每个都表示AV块的赋值状态。在该例中,AV块(图中的AV_BLK)#0-#2写成“10”(非AV数据);AV块#3~#75写成“01”(AV数据);AV块#76及其后写成“∞”(未赋值)。
在图的右边示出了空位映像。该例中,包括在AV块#0,#3和#79中的扇区的赋值状态示于由虚线圈着的块内。AV块#0已被赋值成非AV数据。结果,在空位映像的对应部分中,表示出已经记录了非AV数据的扇区被写成“0”(赋值);未记录非AV数据的扇区被写成“1”(未赋值)。AV块#3已赋值成AV数据。结果,在空位映像的对应部分中,示出了所有的扇区被写成“0”(赋值)。AV块#79还未赋值。结果,在空位映像的对应部分中,未出了所有的扇区都被写成“1”(未赋值)。
这里应注意到,AV块管理表可记录为用于文件系统的数据,作为是空位映像,或者可记录为一个文件。在后者情况下,AV块管理表作为非AV数据文件管理。
在本实施例中,AV块管理表具有表结构。然而其可以有列结构(Listructure)。
(1-1-3)文件系统管理信息(第二部分)
图8表示包含在文件系统管理信息的而不是图6所示的扇区管理表和AV块管理表的信息。图中分级地展示了卷区、扇区和扇区的内容。箭头(1)-(2)表示根据该图所示的管理信息检测文件“Moviel.VOB”存储位置的顺序。
该图第一层表示图3D所示的卷区。
第二层表示各种管理信息,例如文件集描述符,结果描述符,文件入口和目录。这些信息符合ISO/IEC 13346定义的文件系统。ISO/IEC13346中定义的文件系统实现了分级目录管理。图9展示了对应于图8所示管理信息的分级目录结构。图9中,椭圆表示目录,矩形表示文件。根目录分支为目录“VIDEO”和二个文件“File1.DAT”和“File2.DAT”。目录“VIDEO”分支出三个文件“Movie1.VOB”、“Movie2.VOB”和“Movie3.VOB”。图8的管理信息对应着目录结构。注意,该例中每个文件记录区仅展示“Movie1.VOB”。
在第二层中具有LBN80的文件集描述符表示了其中记录了根目录文件入口的扇区LBN。具有LBN81的结束描述符表示文件集描述符的结束。
对于每个文件(包括目录),记录了每个文件入口(例如:LBN82,584,或3585)并展示了文件或目录的存储位置。文件和目录的文件入口具有相同的格式,使得能够按期望构造分级的目录结构。
每个目录(例如LBN83或585)展示了包括在目录中的每个文件和每个目录的文件入口的存储位置。
该例第三层包括三个文件入口和二个目录。文件入口和目录是由文件系统跟踪的,并具有示意的数据结构,使得不管如何构造目录结构,都能够追踪预定文件的存储位置。
每个文件入口包括表示文件或目录存储位置的地址分配描述符。当文件或目录被分成多个扩展区(extent)时,文件入口包括多个对每个扩展区的地址分配描述符。例如,具有LBN82和584的文件入口每个包括一个地址分配描述符。这意味着这些文件没有被分成多个扩展区。相反,具有LBN3585的文件入口包括二个地址分配描述符,其表明该文件是由二个扩展区构成的。
每个目录包括文件识别描述符,其对包括在当前目录中的每个文件和目录,展示该当前文件入口的存储位置。正如由该图所示的文件入口和目录所表明的,文件“root/video/Movie1.VOB”的存储位置按下述顺序跟踪:文件集描述符→①→文件入口(根)→②→目录(根)→③→文件入口(Video)→④→目录(video)→⑤→文件入口(Movie1)→⑥⑦→文件(Movie1.VOB的扩展区#1和#2)。
图10表示根据目录结构重写的文件入口和目录之间的链接。图中,根目录包括分别为父目录(根之父是根本身)、VIDEO目录、文件“File1.DAT”,和文件“File2.DAT”的文件识别描述符。另外,VIDEO目录包括分别为父目录(根),文件“Movie1.VOB”,文件“Movie2.VOB”和文件“Movie3.VOB”的文件识别描述符。文件“Movie1.VOB”的存储位置是由以①到⑥⑦的顺序进行跟踪来检测的。
图11A表示文件入口的详细数据结构。正如图中所示,文件入口包括描述符标志,ICB标志,地址分配描述符长度,扩展属性(extensionattribute),及地址分配描述符。图中的“BP”代表位位置,“RBP”代表相对位位置。
描述符标志是表示当前信息段是文件入口的标志。DVD-RAM包括各种类型的标志,例如文件入口描述符,空位映像描述符等。每个文件入口包括写成“261”展示当前信息段是文件入口的描述符标志。
ICB标志展示与当前文件入口相关的属性信息。
扩展属性是表示比在文件入口的属性信息域中限定的内容更高级属性的信息。
地址分配描述符域存储了与文件中扩展区(extent)的数目一样多的地址分配描述符。地址分配描述符展示了表明文件或目录中扩展区的存储位置的LBN。图11B表示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数据结构。图中,地址分配描述符包含表明扩展区长度的数据,并包含表明扩展区存储位置的LBN。注意,表明扩展区长度的高二位数据展示了扩展记录区的存储状态,如图11C所示。
图12A和12B分别表示目录和文件的文件识别描述符的详细数据结构。这二种类型的文件识别描述符具有相同的格式:每个描述符包括:管理信息,识别信息,目录名长度,表示由LBN代表的文件或者目录的文件入口之地址的地址,用于扩展的信息以及目录名。借助这种配置,可区分对应着目录名或文件名的文件入口的地址。
(1-1-4)块的最小容量
这里来说明图4下部表示的AV块的容量。
除了在每个区域中的末块之外每个AV块由224个ECC块构成,每个ECC块具有大约7MB。为确保AV数据的连续再现,要考虑到再现装置的缓存器来确定AV块的最小容量。
图13表示将AV数据缓存入轨道缓存器的模型,该AV数据是通过再现装置从DVD-RAM盘读出的。
在图13的上部,从DVD-RAM盘读出的AV数据要经过ECC处理。处理的AV数据然后暂时存储于轨道缓存器(FIFO存储器)并送到解码器。图中,“Vin”代表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最小值)(从光盘读出的数据速率),“Vout”代表轨道缓存器的输出传输率(最大值),这里Vr>Vo。在该模型中,Vin=8Mbps,Vout=11Mbps。
图13的下部是表示该模型中轨道缓存器之数据量变化的曲线。曲线中,垂直轴代表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水平轴代表时间。
“T1”代表要求读出记录在伪连续记录#j中的整个AV数据所需的时间。在该T1时间间隔内,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以(Vin-Vout)的速率增加。
“T2”(也称作跳跃时间)代表光拾取器从AV块#j跳跃到AV块#K所用的最大时间(例如,其从最内圈跳跃到最外圈)。跳跃时间包括光拾取器的搜寻时间和要保证光盘的稳定旋转所要求的时间。在该间隔T2内,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以Vout的速率下降。这与间隔T4内的相同。
按下述获得AV块的容量,其中容量用L字节代表。
在T2间隔内,AV数据从轨道缓存器读出。仅执行此。如果在这段时间缓存器容量变为0,解码器下溢。当这发生时,就不能确保AV数据的连续再现。
这里为保证AV数据的连续再现(不产生下溢)要满足下述公式
(公式1)
(存储量B)≥(读出量R)
存储量B是在T1间隔的末端已经积累在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读出量R是在间隔T2期间数据读出的总量。
存储量B用下述公式计算:
(公式2)
(存储量B)=(T1时间)*(Vin-Vout)
         =(一个AV块的读出时间)*(Vin-Vout)
         =(AV块容量L/Vin)*(Vin-Vout)
读出量R用下述公式计算。可考虑在最坏的情况下最大跳跃时间Tj约为1.5秒。
(公式3)
(读出量R)=T2*Vout=(最大跳跃时间Tj)*Vout
         =1.5秒*8Mbps=12兆比特=1.5MB
分别用公式2和公式3替换公式1的两边得到下列公式。
(公式4)
(L/Vin)*(Vin-Vout)≥Tj*Vout
从公式4可推出AV块容量L应满足下列公式。
(公式5)
L≥Tj*Vin*Vout/(Vin-Vout)
 ≥1.5秒*11Mbps*8Mbps/(11Mbps-8Mbps)
 ≥44兆比特≥5.5MB
通过上面的考虑,可认为当AV数据记录在一个AV块的5.5MB的连续扇区中时,即使跳跃发生在AV块之间,仍然可保证连续再现。保证连续再现的AV块最小容量是5.5MB。在本实施例中,AV块容量设置为7.2MB。这是因为将盘发生错误考虑在内的裕量也包括在该值中。另外,为防止发生下溢,轨道缓存器容量应最小为1.5MB。
(1-2-1)整个系统
图14表示包括本实施例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系统结构。
该系统包括光盘记录/再现装置10(也称作DVD记录器10),用于操作DVD记录器10的远程控制器6,与DVD记录器10连接的DVD记录器显示屏12以及接收器9。
装载DVD-RAM盘之后,DVD记录器10压缩包括在通过接收器9接收的模拟广播波中的视频/音频数据,将压缩的数据以具有为最小单位的AV块记录在DVD-RAM盘上,扩展压缩的视频/音频数据,并且将扩展的视频/音频信号输出到显示器12。
(1-2-2)DVD记录器10的硬件结构
图15是表示DVD记录器10硬件结构的框图。
DVD记录器10包括控制单元1,MPEG编码器2,盘存取单元3,MPEG解码器4,视频信号处理单元5,遥控器6,总线7,遥控器信号接收单元8和接收器9。
控制单元1包括CPU1a,处理器总线1b,总线接口1c和主存储器1d。控制单元1执行存储在主存储器1d中的程序以根据记录、再现、编辑等来控制整个DVD记录器10。尤其是,当AV数据以AV块的最小单位记录在DVD-RAM盘上时,控制单元1按照文件系统来控制DVD记录器。
MPEG编码器2压缩包括在经接收器9接收的模拟广播波中的视频/音频数据并产生MPEG流。
具有轨道缓存器3a并在控制单元1控制下的盘存取单元3经轨道缓存器3a将由MPEG编码器2接收的MPEG流记录在DVD-RAM盘上,从DVD-RAM盘读出MPEG流,以及经轨道缓存器3a将读出的MPEG流输出到MPEG解码器4。
MPEG解码器4扩展由盘存取单元3读出的压缩MPEG流,以及输出扩展的视频数据和音频信号。
视频信号处理单元5将从MPEG解码器4输出的视频数据转换成用于显示器12的视频信号。
遥控器信号接收单元8接收来自遥控器6的遥控信号并通知用户已指令其操作的控制单元1。
正如图14所示,DVD记录器10是基于其用作家庭用VTR的替代品的假设构成的。当DVD-RAM盘将用作计算机的记录媒体时,并不限于上述结构,还可能是下述结构。这就是说,作为DVD-RAM驱动装置,盘存取单元3经称作SCSI或IDE的IF连接到计算机总线。另外,当在计算机硬件上执行OS和应用程序时,取得或操作除图15所示盘存取单元3之外的部件。
图16是表示MPEG编码器2之结构的框图。正如图中所示,MPEG编码器2包括视频编码器2a,用于存储视频编码器之输出的视频缓存器2b,音频编码器2c,用于存储音频编码器之输出的音频缓存器2d,用于多路复用分别存储在视频缓存器2b和音频缓存器2d中的编码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的系统编码器2e,用于为编码器2产生同步时钟信号的STC(系统时钟)单元2f,以及用于控制和管理这些单元的编码器控制单元2g。
在每次于编码中产生VOBU时,编码控制单元2g将诸如GOP信息和图像信息的信息送到图15所示的控制单元1。这里GOP信息包括VOBU中的包数和VOBU中第一I图像中的包数。这里提到的包例如是图10所示的视频包(V_PACK)和音频包(A_PACK),每个都具有2KB的固定长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GOP信息表明了赋值到VOBU的扇区数目和赋值到VOBU中第一I图像的扇区数目。
图17是表示MPEG解码器4之结构的框图。正如图中所示,MPEG解码器4包括用于将MPEG流分成视频流和音频流的多路分用器4a,用于暂时存储分开的视频流的视频缓存器4b,用于解码存储在视频缓存器4b中之视频流的视频解码器4c,用于暂时存储分开的音频流的音频缓存器4d,用于解码存储在音频缓存器4d中之音频流的音频解码器4e,用于产生同步时钟信号的STC(系统时钟)单元4f,用于将补偿值加到同步时钟信号的加法器4g,用于选择同步时钟信号或者选择与补偿值相加的同步时钟信号并将所选择的信号分别供给多路分用器4a,音频解码器4e和视频解码器4c的选择器4h-4j。
这里应注意,图中所示的MPEG解码器4可与普通MPEG解码器的构造相同,其中在普通MPEG解码器中不包括选择器4h至4j和加法器4g。
(1-2-3)功能块图
图18是表示基于部件功能的DVD记录器10之结构的功能块图。图中的每个功能是在控制单元1的CPU1a执行了主存储器1d中程序以控制图14所示硬件之后获得的。
正如图18所示,DVD记录器10是由盘记录单元100,盘读出单元101,文件系统单元102,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用户IF单元106,AV数据记录单元110,AV数据编辑单元120,以及AV数据再现单元130构成。
在从文件系统单元102接收以扇区为单位的逻辑扇区号和逻辑数据时,盘记录单元100将接收的逻辑数据以ECC块为单位记录在盘上(每个块包括16个扇区)。如果逻辑数据少于16个扇区,盘记录单元100就读该ECC块,执行该ECC处理,然后将该ECC块写在盘上。
在从文件系统单元102接收逻辑扇区号和扇区的数目时,盘读出单元101就以ECC块为单位读出数据,使读出的数据经过ECC处理,只将必需的扇区数据传输到文件系统单元。这些因为通过以ECC块为单位读出AV数据(每个块由16个扇区构成),可降低辅助操作。这与盘记录单元100相同。
文件系统单元102包括主要用于写和编辑AV文件的AV文件系统单元103,以及用于执行处理公用AV文件和非AV文件的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在从AV数据记录单元110,AV数据编辑单元120以及与写或读文件相关联的AV数据再现单元130接收命令时,文件系统单元102就以扇区为最小单位管理盘上的文件。
在由文件系统单元102完成的各种类型的文件管理功能中,解释(a)记录AV数据,(b)删除AV数据,(c)记录非AV数据以及(d)删除非AV数据。
(a)记录AV数据:
在从AV数据记录单元110等接收记录AV数据的命令时,AV文件系统单元103通过将写成“00“(未赋值)的AV块赋值为特定的AV数据来修改AV块管理表。然后,AV文件系统单元103经盘记录单元100将AV数据记录在赋值的AV块中。此后,AV文件系统单元103通过将赋值的AV块写成“01”(对于AV块)来修改AV块管理表,并通过将包括在赋值的AV块中的所有扇区都写成“0”(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
图19表示当记录AV数据时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
图的左边表示展示了AV块#n赋值状态的AV块赋值表中二位数据的变化。图的右边表示对应于包括在AV块#n中扇区的一部分空位映像的变化。正如图中所示,当AV块管理表中的AV块#n的状态从“00“(未赋值)变到“01”(对AV数据)时,包括在AV块#n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从“1”(未赋值)变到“0”(赋值)。借助这种配置,每个AV块不包括AV数据和非AV数据的混合,并且连续的记录区作为AV块被赋值为AV数据。
(b)删除AV数据
在从AV数据编辑单元120接收删除AV数据的命令时,通过将记录了特定AV数据之AV块写成为“00”(未赋值),AV文件系统单元103修改AV块管理表。然后AV文件系统单元103通过将包括在当前AV块中的所有扇区写为“1”(未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
图20表示当删除AV数据时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的变化。正如图中所示,当AV块管理表中的AV块#n的状态从“01”(对AV数据)变到“00“(未赋值)时,包括在AV块#n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从“0”(赋值)变到“1”(未赋值)。
(c)记录非AV数据
当从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中接收记录非AV数据的命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检测在空位映像中被写成“1”(未赋值)的和包括在AV块管理表的被写成“10”(对非AV数据)的AV块之中的未赋值扇区,并且给检测到的扇区赋值特定的非AV数据。然后,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经盘记录单元100记录非AV数据于赋值的扇区。此后,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将已经记录了非AV数据的扇区写成“0”(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当不能找到在空位映像中写成“1”(未赋值)且包括在AV块管理表被写成“10”(对非AV数据)的AV块中的非赋值扇区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给在AV块中写成“00”(未赋值)的扇区赋值为特定的非AV数据,通过将AV块的状态改成“10”(对非AV数据)修改AV块管理表,以及通过将扇区的状态改变成“0”(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
(d)删除非AV数据
在从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接收删除非AV数据的命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将记录特定非AV数据的所有扇区的状态改变成“1”(未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当从AV块管理表发现一个AV块被具有状态“1”(未赋值)的扇区经上述处理占据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将该AV块的状态从“10”(对非AV数据)改变到“00”(未赋值)来修改AV块管理表。
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控制整个DVD记录器10。确切地说,控制单元105控制促进用户操作的引导显示,经用户IF单元106接收来自用户对引导所作反应的指令,以及根据用户的指令,要求AV数据记录单元110、AV数据编辑单元120、或者AV数据再现单元130执行诸如AV数据的新的记录、再现和编辑记录的AV数据等操作。
用户IF单元106经遥控器6接收来自用户的用于操作的指令,以及将接收的用户指令通知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
AV数据记录单元110,AV数据编辑单元120和AV数据再现单元130在接收来自控制单元105的记录请求时发出分别实现记录、编辑和再现请求所必须的命令给AV文件系统单元103。
(1-2-4)由文件系统单元102执行的命令
下面是文件系统单元102支持的命令。
文件系统单元102接收来自AV数据记录单元110,AV数据编辑单元120,AV数据再现单元130,以及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的各种命令,并根据接收的命令管理文件。
图21表示由文件系统单元102支持的用于文件管理的一列命令。下面说明由文件系统单元102执行的响应这些命令的操作。
CREATE:在盘上产生新文件并返回文件识别描述符。
DELETE:从盘上删除文件。确切地说,该命令取消以AV块为单位的记录区赋值以便删除AV文件,以及取消以扇区为单位的记录区赋值以删除非AV文件。
OPEN:获得文件识别描述符以访问记录在盘上的文件。
CLOSE:关闭打开的文件。
WRITE:将文件记录在盘上。确切地说,该命令给用于非AV数据的AV块的以扇区为单位的记录区赋值,以及将数据记录在赋值的扇区上。
READ:从盘上读文件。
SEEK:移入记录在盘上的数据流。
RENAME:改变文件名。
MKDIR:在盘上产生新目录。
RMDIR:从盘上去掉目录。
STATEFS:查问文件系统的当前状态。
GET-ATTR:获得文件属性。
SET-WRITE:改变当前打开的文件属性。
AV-WRITE:将AV文件记录在盘上。确切地说,该命令以AV块为单位赋值记录区并将数据记录到赋值的AV块。
MERGE:将盘上的二个AV文件合并为存储器中的数据。
SPLT:将盘上的AV文件分开成二个AV文件。
SHORTEN:删除盘上AV文件的不必要部分(边缘部分)。
REPLACE:用存储器中的数据替换一部分AV文件。
SEARCH DISCON:检测特定部分是否包括不连续边界(区域边界),如果包括不连续边界则返回“TRUE”,如果不包括不连续边界则返回“FALSE”。
这里应注意,用于记录AV数据和非AV数据的命令分别由AV-WRITE命令和WRITE命令支持。
AV数据记录单元110,AV数据编辑单元120,以及AV数据再现单元130实现诸如通过使用上述命令的组合取得的记录、编辑和再现的处理。
(1-3)记录/删除
现在详细说明DVD记录器10的操作。操作是:(1-3-1)AV数据的人工记录,(1-3-2)AV数据的编程记录,(1-3-3)AV数据的删除,(1-3-4)非AV数据的记录,以及(1-3-5)非AV数据的删除。
(1-3-1)AV数据的人工记录
人工记录是当用户在不设置编程记录所用时间的情况下按压遥控器上的“Record”键并在面屏上设置二个或三个项目时所立即开始的记录。
例如,当用户按压图22所示遥控器6上的RECORD按钮时,显示12在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的控制下显示图23所示的引导图像200。当用户按下遥控器上的“1”和“Selection”键同时在面屏上显示了引导图像200时,显示用于设置记录条件(在本实施例中为“记录时间”和“记录质量”)的引导图像201。
为了设置记录时间,用户首先通过操作遥控器6上的光标按钮来将屏上的焦点(focus)移到“NOLIMIT”或“SPECIFY”上,然后按下“Selection”按钮。这里,如果用户选择“Specify”,屏蔽变成引导图像,用于促使用户通过操作十个键钮来输入时间。在用户设定了时间之后,屏幕返回引导图像201。
作为记录条件的“记录质量”与MPEG数据的比特率和分辨率有关,且具有三个类型:“高”,“标准”及“保时”。对于每个质量类型的比特率和分辨率示于图24。
这里假定用户选择了引导图像201上的“NOLIMIT”和“保时“质量,然后按下引导图像202上的“Record”钮作为人工记录的示例情况。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开始人工记录。
图25是表示人工记录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该过程是随着用户已按下“Record”按钮的通知经用户IF单元106传送到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开始的。在接收到该通知时,控制单元105给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发出CREATE命令(步骤250)。在接收该命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在有可能产生文件时返回文件识别描述符。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大小是由盘的最大容量设定的,因为作为记录时间用户已经设定了“NOLIMIT”。另外,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将文件识别符和由记录条件确定的表明“保时”质量的参数传给AV数据记录单元110。
AV数据记录单元110指令MPEG编码器2开始编码经接收器9接收的预定信道的视频和音频数据并将编码的MPEG数据传输到轨道缓存器3a。在上述过程进行的同时,AV数据记录单元110发出OPEN命令给AV文件系统单元103(步骤251),允许AV文件系统单元103存储由控制单元105给出的文件识别描述符以及将文件入口上的信息存入工作存储器(未示出)存储在工作存储器的信息也称为“Fd”(文件描述符))。
AV数据记录单元110在每次轨道缓存器3a存储预定量的MPEG数据时都向AV文件系统单元103发出AV-WRITE命令,直到其接收了来自控制单元105的停止命令为止(步骤252和253)。当接收停止命令时,AV数据记录单元110发出AV-WRITE命令(步骤254),并发出CLOSE命令(步骤255)以结束本次处理过程。在步骤254发出的AV-WRITE命令用于处理保持在Fd最后扩展区的地址分配描述符。在255步骤发出的CLOSE命令是将工作存储器中的Fd作为DVD-RAM盘上的文件识别描述符、文件入口等写回到DVD-RAM盘。
现在详细说明由AV-WRITE命令执行的数据记录处理过程。
图26是表示通过已接收AV-WRITE命令的AV文件系统单元103实现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这里假定AV-WRITE命令同规定的三个参数一起被送到AV文件系统单元103。这三个参数分别表明:已经由上述的OPEN命令打开的Fd;要记录的数据容量;以及存储该数据的缓存器(在该实施例中为轨道缓存器3a)。正如文件入口那样,由参数规定的Fd包括:扩展区存储位置及扩展区的长度的信息。Fd是在每次Fd打开和关闭之间的时间期间AV-WRITE命令发出时进行修改。对于AV-WRITE命令的第二次或随后的发出,要附加地随着已记录的数据写上新数据。
正如图26所示,AV文件系统103有用于计数规定为参数的容量的计数器。直到规定容量的数据完全记录为止(步骤265:否),AV文件系统单元103给该区域赋值数据,一个扇区接着一个扇区,并将该数据记录到盘上。确切地说,当打开的文件不包括已记录的数据时(当在记录处理过程中一次发出AV-WRITE命令时);或者当打开的文件包括已记录的数据(当在记录处理过程中二次发出AV-WRITE命令时)和该数据已记录到AV块的末端时(步骤266:否),AV文件系统单元103通过参考AV块管理表检测具有“00”状态的AV块(未赋值)(步骤267),将该状态变到“01”(对AV数据)(步骤268),以及将包括在AV块中的所有扇区状态从“1”(未赋值)变到“0”(赋值)(步骤269)。
当打开的文件包括已经记录的数据和该数据未记录在AV块末端时(步骤266:是),AV文件系统单元103进到步骤270。
AV文件系统单元103从轨道缓存器3a取具有一个扇区容量的数据,并将该取出的数据记录到DVD-RAM盘上新赋值AV块的第一个扇区或者紧随着已记录数据之扇区的扇区上(步骤270)。然后AV文件系统单元103修改计数器(步骤271)。AV文件系统单元103判断其中记录了数据的两个最靠近的扇区是否是连续的扇区(步骤272)。当这二个扇区物理上不连续或者当在扇区之间存在区域边界时则AV文件系统单元103判断这二个扇区不连续。扇区之间区域边界的出现通过参考图5所示的最后块长度表来判断。当在步骤272判断为负时,AV文件系统单元103允许Fd的地址分配描述符作为一个扩展区保持AV数据,其被记录在紧靠当前AV块前面的AV块中(步骤273)。当在步骤272判断为正时,控制返回步骤265。
当规定容量的数据完全通过重复将数据记录到扇区来记录时(步骤265:是),AV文件系统单元103允许Fd保持包括最后记录扇区之最后扩展区的地址分配描述符(步骤274)以结束“AV-WRITE”处理。
正如上述,在接收AV-WRITE命令时,AV文件系统单元103赋值区域为以AV块单位的特定AV数据,每个AV块是大约7MB的连续区域。借助这种配置,除了最后扩展区之外,在其中已记录了AV数据的每个AV文件中的每个扩展区具有至少大约7MB。这保证了连续再现。
为方便缘故说明了具有一个扇区容量的数据在步骤270中被记录在DVD-RAM盘上。然而,实际上,每次在轨道缓存器存储了等于一个ECC块大小(16个扇区)的数据时,数据就被记录在DVD-RAM盘。
(1-3-2)AV数据的编程记录
编程记录是当在编程记录设置的时间内用户按下遥控器上的“Record”键时完成的记录过程。
这里假设用户选择引导图像201上的“SPECIFY”和“保时”作为编程记录的示例性情况。这使得开始进行编程记录。
图25B是表示编程记录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该处理过程是随用户已按下“Record”按钮的通知经用户IF单元106传送到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开始的。在接收该通知时,控制单元105通知规定时间的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并给相同单元104发出CREATE命令(步骤256)。在接收该命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在有可能产生文件时返回文件识别描述符。在这个处理过程中,规定文件大小是对应于规定时间的AV块数。另外,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判断对应于规定时间的区域是否能够基于是否已传送文件识别描述符来赋值(步骤257)。
在判断出该区域不能被赋值时,控制单元105通过执行错误处理来结束编程记录处理过程。
在判断出区域能被赋值时,控制单元105就发送文件识别符。规定的时间以及表明规定为记录条件的“保时”质量的参数传给AV数据记录单元110。在接收了这些类型的信息时,AV数据记录单元110在开始记录的规定时间时(步骤258)发出OPEN命令(步骤259)。AV数据记录单元110的随后处理过程几乎与图25A所示的步骤252-255相同:给AV文件系统单元103发出OPEN命令,重复发出AV-WRITE命令直到结束时间为止,以及发出CLOSE命令(步骤258-262)。
正如上述,在检查了对于编程记录是否可获得对规定时间有足够的未赋值AV块之后开始编程记录。
注意步骤256和257的次序可反过来。
(1-3-3)AV数据的删除
当发出DELETE命令时,AV文件和非AV文件由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删除。当接收了删除某个文件的DELETE命令时,通过参考文件名的扩展和属性信息,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判断某个文件是否是AV文件或非AV文件。根据上述判断结果,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在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上进行不同的处理。
图27是表示通过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完成的删除AV文件之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判断扩展区是否应通过参考特定AV文件的文件入口来删除(步骤240)。在该步骤已经判断为正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将包括在扩展区中的AV块的状态从“01”(对AV数据)变到“00”(未赋值)来修改AV块管理表(步骤241),通过将包括在AV块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从“0”(赋值)变到“1”(未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步骤242),以及从文件入口删除该扩展区(步骤243)。当没有扩展区要删除时(步骤240:否),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就删除文件识别描述符并结束AV文件删除处理。
图28A表示删除的AV文件。图的上部表示AV文件#1和#2被记录在AV块#10至#14中。AV文件#1由二个扩展区(AV文件#1-1和#1-2)构成。AV文件#2由AV文件#2-1和#2-2构成。图28A的下部表示扩展区已从AV块#11和#14的AV文件#1中删除。
图28B表示对应于图28A所示的删除在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图28B的左边表示删除前的状态,右边表示删除后的状态。在AV块管理表中,AV块#11和#14的状态根据图27所示的程序从“01”(对AV数据)变到“00”(未赋值)。在空位映像中,包括在AV块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从“0”(赋值)变到“1”(未赋值)。这里应当注意,图28A的下部并不是用来表明包括在AV块#11和#14中的AV数据物理上被删除。实际上,AV数据通过AV文件系统单元103是作为无效数据处理的。
(1-3-4)非AV数据的记录
图29是表示通过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完成的记录非AV文件之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
在从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接收WRITE命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判断是否有要记录的非AV数据(步骤261)。在该步骤判断为正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检测在空位映像中被写成“1”(未赋值)并在AV块管理表中包括在写成“10”(对于非AV数据)或“00”(未赋值)的AV块中的未赋值扇区(步骤262)。当包括被检测扇区的AV块状态是“00”(未赋值)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将该状态改变到“10”(对非AV数据)(步骤263),将被检测扇区的状态从“0”(赋值)改变到“1”(未赋值)(步骤264),并将非AV数据记录到被检测的扇区(步骤265)。然后,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判断其中两个最近记录了数据的扇区是否是连续的(步骤266)。当在步骤266判断为正时,控制返回步骤261;当判断为负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将包括紧靠当前扇区之扇区的扩展区地址分配描述符记录入文件入口(步骤268)以结束非AV数据记录过程。
(1-3-5)非AV数据的删除
在从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接收规定某文件的DELETE命令时,且当该文件是非AV文件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按下述进行删除处理过程。
图30是表示由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完成的删除非AV文件之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判断扩展区是否应当参考规定非AV文件的文件入口来删除(步骤271)。在该步骤判断为正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将包括在扩展区的所有扇区的状态从“0”(赋值)变到“1”(未赋值)来修改空位映像(步骤272)。
然后,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参考AV块管理表来判断包括在扩展区AV块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是否是“1”(未赋值)。当在该步骤中判断是如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通过将AV块的状态从“10”(对非AV数据)变到“00”(未赋值)来修改AV块管理表(步骤274)。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从文件入口删除扩展区的地址分配描述符(步骤275),然后返回步骤271。当判断出没有要删除的扩展区时,就结束非AV文件的删除过程。
图31A表示删除的非AV文件。图的上部表示AV块#11包括有非AV文件#3和#4。每个非AV文件#3和#4仅包括一个扩展区。图31A的下部表示该扩展区已从非AV文件#3中删除。
图31B表示对应于图31A所示的删除在AV块管理表和空位映像中的变化。图31B的左边表示删除前的状态,右边表示删除后的状态。在AV块管理表中,根据图30所示程序,由于文件#4保留在块中,AV块#11的状态保留为“10”(对于非AV数据)。在空位映像中,包括在AV块#11的扩展区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从“0”(赋值)变到“1”(未赋值)。这里应注意,图31A的下部不用来表示包括在文件#3的非AV数据在物理上被删除。实际上,非AV数据通过AV文件系统单元103作为无效数据来处理。
正如从上述说明清楚知道的,本实施例的DVD-RAM包括作为一部分文件系统管理信息的空位映像和AV块管理表。由于以AV块为单位赋值连续的区域,这种结构保证了AV数据的连续再现。
在本实施例的DVD-RAM中,当给AV块赋值AV数据时,包括在AV块中的所有扇区的状态都改变成在空位映像中“赋值”。借助这种管理方法,即使本发明的DVD-RAM通过仅支持空位映像的传统文件系统来访问,仍可防止下述问题:数据被写入包括在用于AV数据的AV块中的扇区,使用和失去赋值为AV数据的连续扇区区域。
关于包括在赋值为非AV数据的AV块中的扇区,仅有其中实际上已记录了数据的扇区的状态在空位映像中展示为“赋值”。这就是说,不同于赋值的AV数据的AV块的情况,其中未记录数据的扇区的状态在空位映像中未展示成“赋值”。
借助上述结构,当在AV块中有未赋值区时,甚至在AV块已经被赋值为另一种非AV数据时,非AV数据也能够被记录在AV块中。这使得即使盘中包括用于AV数据的AV块和用于非AV数据的AV块时,仍能提高整个盘的利用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正如图14所示,DVD记录器10是基于用来替换家庭用VTR的假设来构造的。不限于该构造,当DVD-RAM盘被用作计算机的记录媒体时,可能有下述构造。就是说,作为DVD-RAM的驱动装置,盘存取单元3经称作SCSI或IDE的IF连接到计算机总线。而且,当在计算机硬件上执行OS和应用程序时,可获得或操作图15所示的除盘存取单元3之外的其它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盘记录单元100,盘读出单元101和文件系统单元102主要作为用于增强OS或OS的功能而获得。此外,除上述部件之外的其它部件主要作为应用程序的功能获得。由文件系统单元102支持的各种命令等同于供给应用的服务命令,例如系统调用命令。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二位来表示每段AV数据在AV块管理表中的赋值状态。然而,位的数目可以增加以便能够加入其它种类的属性信息。
图32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二个结构例子。
AV块管理表包括每个表示赋值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多段二字节数据的配置。每段二字节数据的高四位用于表示正如在前实施例所述的AV块的赋值状态。低12位代表在对应的AV块中有效ECC块的数目。例如,第一AV块包括224(十六进制表示的“EO”)个有效ECC块,第六AV块包括223(十六进制表示的“DF”)个有效ECC块。
正如上述,在图32所示的AV块管理表中,记录了用于每个AV块的有效ECC块的数目,有效ECC块的数目是包括在每个AV块中的ECC块的总数减去包括有地址错误的ECC块的数目。如果文件系统单元102不能得到有效ECC块的数目,则文件系统单元102在记录数据时将要求进行地址错误处理,这是因为文件系统单元102有可能识别能被记录入没有信息的每个AV块的数据总量。根据图中所示的AV块管理表,当数据被记录时,文件系统单元102免于必须进行复杂的地址错误处理。
注意有可能还具有另一种信息,其表示其中发生了地址错误和允许AV文件系统使用该信息的ECC块或扇区。
通过使用最高有效位作为表明“可变长度”或“非可变长度”的标志符以及通过使用表明AV块大小的值作为仅当该标志符有效时的有效值,还有可能减小由文件系统完成的处理量。这当地址错误发生的几率很低且当几乎所有的AV块被识别为具有固定长度时是可能的。
图33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三个结构例子。
AV块管理表包括每个表示赋值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多段四位数据的配置。每段四位数据的低三位用于代表正如本实施例说明的AV块的赋值状态。当最高位是“1”(也称作可变长度位)时,该位表示当前AV块有可变长度,当该位是“0”时,该位表示固定长度。这里,当AV块具有固定长度时,它表示AV块包括没有地址错误的224个有效ECC块。否则AV块具有可变长度。当AV块包括具有地址错误的ECC块时或者当AV块是邻近区域边界的最后AV块时,AV块具有可变长度。
可变AV块的块长度被记录在图右边所示的可变长度AV块表中。替代图5所示最后块长度表的该表,对于每个可变的AV块,包括块数及有效ECC块数。正如图中所示,在AV块管理表中,具有可变长度位的AV块由具有斜线的方格表示。任何一个这些可变长度AV块的有效ECC块数被记录在可变长度AV块表中。借助这种其中可变长度AV块表对每个可变AV块包括块数及有效ECC块数的配置,在用AV块管理表中的可变长度标志符管理AV块时,文件系统有可能参考使用AV块数的可变长度AV块表。此外,与第二个结构例子相比较的第三个结构例子具有减少了容量的AV块管理表。
当每个AV块的物理容量设定成可变长度时,有可能通过记录可变长度AV块表中所有AV块的容量来不困难地完成扇区和AV块的映像。还有可能通过记录AV块管理表中的起始扇区号,轨道号,区域号,代替记录可变长度AV块表中的AV块的物理容量来不困难地完成扇区和AV块的映像。
图34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四个结构例子。
AV块管理表包括每个对应着一个AV块的多段二字节数据的配置。二字节数据的每个段表示记录在AV块中的文件数目及赋值状态。高四位用于表示正如本实施例中说明的AV块的赋值状态。低12位表示文件的数目。这里文件的数目最大是4095。因此,有可能在一个AV块中记录4095个文件。
这里,低12位称作计数器。每个计数器对应一个AV块。当文件是具有较大容量的AV文件时或者即使在通常具有较小容量的非AV文件情况下因区域赋值时,有可能发生一个文件被分开和记录在多个AV块中。在这种情况下,计数器将记录在AV文件中的一部分文件看作一个文件。这就是说,AV文件是否包括整个文件或一部分文件,每种情况都被计数器识别为一个文件。另外,当文件被分开和记录在一个AV块中的多个扩展区中时,该文件被看作一个文件。
这种计数器的使用提供了对于AV块管理的二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使判断是否释放用于非AV数据的AV块变得较容易。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参考空位映像证实包括在AV块中的所有扇区是未赋值的时,文件系统单元102作为未赋值来释放AV块。正如从此所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为释放AV块,要参考空位映像。然而,当AV块管理表包括图34所示的计数器时,当该计数器为“0”时,有可能释放用于非AV数据的AV块。这消除了必须要参考空位映像。不用说在每次从任何扇区删除数据时应当修改空位映像了。
第二个优点是,对于多个文件共存于用于AV数据的一个AV块中变得较容易。术语“共存”是指这种情况,其中通过编辑并不是说一个AV文件加入到其中已经记录另一个AV文件的AV块中,而是一个AV文件被分成多个AV文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计数器有可能检测AV块中多个AV文件的出现和当计数器为“0”时释放AV块。
实际上,只要考虑在一个AV块中共存二个文件的情况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代替计数器设置表示“非共存”的“共存”标志符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文件系统单元102可以参考空位映像来确定是否释放用于非AV数据的AV块,这正如本实施例所说明的,以及可以参考“共存”标志符来确定是否释放用于AV数据的AV块。
第四个结构例子使用在第三个结构例子中说明的可变长度位也是可能的。而且,如果用于每个AV块的数据容量增加到三个字节或更多,AV块管理表附加地包括AV块容量也将是可能的。
图35表示AV块管理表的第五个结构例子。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区域中的最后AV块具有有可变长度,使得区域边界不在一个AV块中。在第五个结构例子中,每个AV块具有大约7MB的固定长度,并且AV块从盘的起始位置依次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图35中的斜线表示的AV块,一些AV块可以包括区域边界。不可能保证包括区域边界的AV块的连续再现。因此,要求管理表明每个AV块是否包括区域边界的信息。为此目的,第五个结构例子允许AV块管理表具有表明每个AV块是否包括区域边界的标志符。
图35所示的AV块管理表包括每个都对应着一个AV块的多段四位数据的配置。高一位表示对应的AV块是否包括区域边界。低三位表示AV块的赋值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文件系统单元102给中间AV块具有区域边界的三个连续AV块赋值为一个AV文件,不给具有区域边界的一个AV块赋值为一个AV文件。借助这种配置,即使AV文件被记录在具有区域边界的AV块中,仍能保证连续再现。
当假设仅仅非AV文件能被记录在包括区域边界的AV块中时,与区域边界数目相同的AV块数目即24个AV块应当为非AV文件准备。24个AV块的总容量达到164MB。这意味着,其中能记录AV文件的区域容量下降。结果,希望文件系统单元102将上述的有一个区域边界的三个连续AV块一起进行管理。
图6所示AV块管理表包括表示区域边界前和后的AV块不是连续的不连续标志符也是可能的。借助这种配置,当赋值二个连续的AV块时,文件系统单元102判断这二个连续的AV块是否在其中间有区域边界也是容易的,这是因为单元102通过参考AV块管理表能够获得该信息。
当预先保留一组用于非AV数据的AV块时,借助具有预定容量的该组,可防止用于AV数据和非AV数据的AV块的混合出现。这使得将连续区域赋值为AV数据成为比较容易。
当已由AV文件系统写过的盘与已由另一种类型的文件系统写入的盘不相容时,以及当该盘仅由AV文件系统访问时,其中实际上已记录AV数据的扇区的状态,而不是包括在AV块中其状态被写成“对于AV数据”的所有扇区的状态,被写成“赋值”是有可能的。这使得管理AV块中未赋值区域比较容易。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在用于AV数据的AV块中的所有扇区状态都写成“赋值”。然而,仅有其中AV数据实际上已经记录的扇区的状态可以被写成“赋值”。虽然稍微失去已由AV文件系统写入的盘和已由另一种类型的文件系统写入的盘之间的相容性,这使得仍能管理AV块中未赋值区域变得比较容易。
(2)实施例2
现在说明实施例2中的光盘及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2-1)光盘
实施例2不同于实施例1在于:(1)代替AV块,以要记录的AV数据赋值于伪连续记录,和(2)用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代替AV块管理表。下面详细地说明差别(1)和(2)。
考虑差别(1),在实施例1中,整个数据记录区几乎都固定地分成AV块,每个预先都具有固定的长度,在区域中是否已经记录了AV数据或没有记录AV数据。相反,在实施例2中,不用AV块。替之以用称作伪连续记录的区域被动态地赋以AV数据,每个伪连续记录具有比实施例1中说明的固定长度大的容量。
考虑差别(2),在实施例1中,使用一个AV块管理表来管理所有AV块的赋值状态。相反,在实施例2中,对于每个AV文件,用于管理伪连续记录的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被记录在盘上。
因此,用于实施例1中的图1-3和8-12也用在实施例2的光盘。通过删除AV块,图4也能用在实施例2。由于在实施例2中,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的相同:分区区域被分成多个区域;数据的读和写是以ECC块为单位进行的(每个块具有16个扇区)。另外,尽管图6所示的AV管理表不用在实施例2中,仍使用扇区管理表(空位映像)。
(2-1-1)伪连续记录
为保证连续再现,本实施例的每个AV文件是由一个或多个伪连续记录构成的。伪连续记录被定义成记录AV数据的区域或者在该区域中记录的AV数据,这里AV数据可以是全部或部分,具有比保证连续再现的容量大的容量,并且该区域是由连续扇区或ECC块构成的。然而,对于连续扇区或ECC块,算入了通过ECC块跳步方法进行的跳步进位。
根据ECC块跳步方法,当检测到引起地址错误等的缺陷扇区时,就跳过包括缺陷扇区的ECC块,并且数据被写入下一个ECC块。这种方法比线性替代方法更适合于AV数据的连续再现,在线性替代方法中,当检测到类似的缺陷扇区时,数据是写入已经保留在相同区域中的替代区中的扇区。这是因为,在ECC块跳步方法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跳跃到替代区。
每个伪连续记录包括ECC块,其数目由任何整数表示。每个伪连续记录的起始扇区是ECC块之一的起始扇区。这就是说,每个伪连续记录被分配在单一区域中。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设定为224个ECC块(大约7MB)以保证AV数据的连续再现,这正如实施例1的AV块中的情况。
对于每个AV文件,产生和记录表示伪连续记录之赋值结果的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该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可被记录在对应AV文件的起始处。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该信息是作为分别对应着AV文件的非AV文件记录的。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具有列结构。
(2-1-2)伪连续记录的赋值
每段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也称作管理信息)对应着AV文件并表示对当前AV文件被赋值为伪连续记录的盘上区域。
在记录AV文件之前对AV文件,光盘记录装置将光盘上未赋值区赋值成伪连续记录。
图36A表示管理信息的特定例子。图36B表示对应于图36A所示管理信息的空位映像。
在图36A中,管理信息被说明成包括入口e1和e2的表。图中从左到右,每个入口包括:起始扇区号(LSN:逻辑扇区号),结束扇区号和属性。属性“0”表示伪连续记录;属性“1”表示未赋值区。在本例中,属性总是“0”。
被每个入口规定的由起始和结束扇区号区分的区域表示被赋值成整个或部分的伪连续记录的一串扇区。
这里,说明在伪连续记录和在文件系统中管理的扩展区之间的关系。当扩展区不跨过区域边界时,伪连续记录和扩展区相互以一对一关系对应着,当扩展区跨过区域边界时,多个伪连续记录对应于一个扩展区。例如,当扩展区跨过区域边界时,在区域边界的前面和后面形成二个伪连续记录,两者对应于该扩展区。
(2-1-3)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和空位映像
图36B表示对应于图36A所示管理信息的空位映像。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对应于伪连续区#1的扇区(扇区号6848-15983)的位都是表示“赋值”的“0”。希望管理信息和空位映像一起进行管理。使得它们彼此相互反映,尽管它们使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数据区域的赋值状态。光盘记录装置设定空位映像中的各位为表示“赋值”的“0”,该位对应于赋值为伪连续区的扇区。
(2-2)记录/再现装置
这里说明实施例2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2-1-1)系统和硬件结构
实施例2使用与根据图14所示系统结构,图15所示DVD记录器硬件结构,图16所示MPEG编码器2结构以及图17所示MPEG解码器4结构的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
实施例2不同于实施例1在于:(1)代替AV块的伪连续记录被赋值成要记录的AV数据,(2)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用于代替AV块管理表。因此,不同于该程序的程序被存储在图15所示的用于本实施例的主存储器1d中。
(2-2-2)功能块图
图37是表示基于部件功能的实施例2的DVD记录器10结构的功能块图。图中所示的每个功能是在控制单元1的CPU1a执行主存储器1d中的程序以控制图14所示的硬件之后取得的。
在图37中,类似于用于实施例1的图18中那些数字标记的参考标记指定为类似元件,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将省略对它们的功能描述。
实施例2不同于实施例1在于:不使用图18所示的文件系统单元102,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以及AV数据记录单元110,但使用文件系统单元202,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205,以及AV数据记录单元210。
文件系统单元202不同于实施例1中对应物在于:其包括AV文件系统单元203和公用文件系统单元204,代替AV文件系统单元103和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
AV文件系统单元203不同于AV文件系统单元103仅在于其不支持图21所示的AV_WRITE命令。
公用文件系统单元204不同于公用文件系统单元104仅在于WRITE命令用于在盘上写AV数据以及非AV数据。即:文件系统单元202不区别AV数据和非AV数据,但对它们进行同等地处理。AV数据和非AV数据由AV数据记录单元210,AV数据编辑单元220和AV数据再现单元230进行不同的处理。
AV数据记录单元210,AV数据编辑单元220和AV数据再现单元230,在从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205分别接收了记录请求,编辑请求和再现请求时,向AV文件系统单元103发出必要的命令。
AV数据记录单元210,在从控制单元205接收记录请求后,向AV文件系统单元103发出用于请求记录所必需的命令,并且还产生或修改图36A所示的管理信息。确切地说,AV数据记录单元210在接收了记录请求时,通过参考空位映像和管理信息检索未赋值的区域,赋值具有大于前述的大约7MB固定长度之容量的区域,并且还产生图36A所示的新段的管理信息。这里,当已经产生了伪连续记录时,希望紧随或尽可能靠近现在伪连续记录的区域被赋值成新的伪连续记录。然后AV数据记录单元210为新赋值区产生新段的管理信息。
(2-3-1)AV文件的记录
现在详细说明DVD记录器10中AV文件的记录。
图3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DVD记录器中记录过程的流程图。
当用户按下RECORD按钮或者当“当前时间”到达“编程记录”的开始时间时,记录开始的通知就经用户IF单元106送到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
在收到该通知时,控制单元105将具有大于预定容量(大约7MB)之容量的区域赋值成伪连续记录(步骤380)。确切地说,控制单元105参考空位映像和管理信息来检测未赋值连续扇区区域。然后控制单元105将检测的未赋值连续扇区区域赋值成新的伪连续记录。在如此做时,当其它AV数据已经记录在盘时且当要记录的AV数据逻辑地上接现存的AV数据时,控制单元105如果可能的话就赋值上接现存AV数据的已赋值连续记录区的连续记录区。
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将文件识别符和表示由记录条件规定的“保时”质量的参数送到AV数据记录单元210。AV数据记录单元210指令MPEG编码器2开始给由接收器9接收的预定信道的视频和声频数据编码,并且将编码的MPEG数据传输到轨道缓存器3a(步骤381)。
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将规定新赋值伪连续记录的CREATE命令发送给公用文件系统单元204(步骤382)。在接收该命令时,公用文件系统单元204在有可能于新赋值伪连续记录中产生文件时返回新文件识别描述符。
上述过程之后,AV数据记录单元210将OPEN命令发送给AV文件系统单元203(步骤383),以允许AV文件系统单元203将由控制单元105给出的文件识别描述符和文件入口上的信息存储在工作存储器上(未示出)(存储在工作存储器的信息也称作“Fd”(文件描述符))。
在每次轨道缓存器3a存储预定量的MPEG数据时,AV数据记录单元210将WRITE命令发送给AV文件系统单元203(步骤385和386)。AV数据记录单元210继续进行这个过程直到其接收了来自控制单元105的停止指令为止(步骤384:是)。这里,假设WRITE命令是和三个规定的参数一起被发送到系统单元203的。这三个参数分别表示:正如前述已经由OPEN命令打开的Fd;要记录的数据容量;以及存储该数据的缓存器(在本实施例中为轨道缓存器3a)。
正如文件入口那样,由参数规定的Fd包括:扩展区存储位置的信息和扩展区的长度。该信息代表在步骤380中赋值的伪连续记录。在每次于Fd打开和关闭之间的时间内发送WRITE命令时,Fd要修改。对于WRITE命令的第二次或随后的发送,要随着已记录的数据附加地写入新数据。
在接收了停止指令时(步骤384),AV数据记录单元210发出WRITE命令(步骤387)。然后AV数据记录单元210发出CLOSE命令(步骤388)。AV数据记录单元210还通知AV文件管理信息产生单元112AV文件的记录(VOB)已经结束(步骤389)。然后,AV数据记录单元210参考记录的AV数据的Fd(扩展量)以产生或修改管理信息(步骤390)。即:当AV文件被首次记录时,AV数据记录单元210产生新段的管理信息;当AV文件被附加地记录时,AV数据记录单元210就修改管理信息和空位映像。产生的或修改的管理信息作为非AV文件经公用文件系统单元204被记录入盘中。
这里应当注意在步骤387发出的WRITE命令是将轨道缓存器中数据的剩余部分记录在盘上。同样,在步骤255发出的CLOSE命令是用于将工作存储器中的Fd作为DVD-RAM盘上的文件识别描述符、文件入口等写回到DVD-RAM盘上的命令。
正如从上面说明所清楚知道的,当记录AV数据时,本发明的DVD记录器通过参考空位映像和管理信息动态地将区域赋值为伪连续记录。结果,与实施例1的DVD记录器相比,本实施例的DVD记录器能够更有效地使用光盘上的数据区,这是因为该数据区不包括逻辑上被分成各段的AV块。
(3)实施例3
实施例3不同于实施例2在于:(1)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可动态地改变,(2)不使用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下面说明该差别。
考虑差别(1),本实施例的DVD记录器10根据实际要编码的视频对象的比特率来确定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而在实施例2中,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被设定成大约7MB的固定长度,用以保证AV数据的连续再现。
考虑差别(2),本实施例的DVD记录器10不使用管理信息。替之为DVD记录器10通过参考空位映像检索未赋值区,用以将作为伪连续记录的区域赋值成要记录的AV数据。
(3-1)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
首先说明在上述差别(1)中所提到的用于确定伪连续记录最小容量的原因。
图39表示将AV数据缓存入轨道缓存器中的模型,该AV数据通过再现视频对象的再现装置从DVD-RAM盘中读出。该模型是基于再现装置所要求的最小规定创建的。只要这些规定满足,就能保证连续再现。
在图39的上部,从DVD-RAM盘读出的AV数据经过ECC处理。然后经处理的AV数据暂时存在轨道缓存器(F1F0存储器中),并被送到解码器。图中,“Vr”表示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从光盘读出的数据速率),“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输出传输率(解码器输入率),这里Vr>Vo。在该模型中Vr=11Mbps。
图39的下部是表示在该模型中轨道缓存器数据量中的变化的曲线。曲线中,垂直轴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水平轴表示时间。该曲线是以这样的前提为基础,即没有缺陷扇区的伪连续记录#j和有缺陷扇区的伪连续记录#k是以该顺序读出的。
“T1”表示读出记录在没有缺陷扇区的伪连续记录#j中整个AV数据所用的时间。在该间隔T1中,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以(Vr-Vo)的速率增加。
“T2”(也称作跳跃时间间隔)表示光拾取器从伪连续记录#j跳跃到#k所用的时间。跳跃时间间隔包括光拾取器的搜寻时间和光盘要稳定旋转所要求的时间。最大跳跃时间等于从最内圈跳跃到最外圈所用的时间。在本模型中,假设最大跳跃时间约为1500ms。在时间T2,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以Vo的速率下降。
包括三个时间间隔“T3”至“T5”的时间间隔表示读出记录在有缺陷扇区的伪连续记录#k中整个AV数据所用的时间。
在时间T3至T5中,时间T4表示跳过具有缺陷扇区的当前ECC块并移到下一个ECC块所用的时间。当即使在当前ECC块(16个扇区)中只发现一个缺陷扇区时,伪进行到下一个ECC块的跳步。这意味着,当发现缺陷扇区中,通过不使用包括缺陷扇区的整个ECC块(16个扇区),不用替换扇区逻辑地替换缺陷扇区(替换ECC块)来解决缺陷扇区的问题。该方法称作前面已说明的ECC块跳步法。时间T4表示盘旋转等待时间,这里最大盘旋转等待时间等于盘的一个完全旋转时间。该模型中,假设最大盘旋转等待时间约为105ms。在时间T3和T5中,轨道缓存器的数据量以(Vr-Vo)的速率增加。在时间T4中,数据量以Vo速率下降。
伪连续记录的容量由“N_ecc*16*8*2048”表示,这里“N_ecc”表示包括在伪连续记录中的ECC块总数。N_ecc的最小值,即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通过下面的程序计算。
在时间T2中,AV数据从轨道缓存器读出,仅完成这一步。如果在该时间内缓存器容量变为0,解码器发生下溢。当这个发生时,不能保证AV数据的连续再现。这里为保证AV数据的连续再现(不产生下溢),需满足下述公式。
(公式6)(存储器B)≥(消耗量R)
存储量B是在时间T1结束时已经在轨道缓存器中积累的数据量。消耗量R是在时间T2内读出的数据总量。
存储量B使用下述公式计算。
(公式7)(存储量B)=(时间T1)*(Vr-Vo)
       =(一个伪连续记录的读出时间)*(Vr-Vo)
       =(L/Vr)*(Vr-Vo)=(N_ecc*16*8*2048/Vr)*(Vr-Vo)
       =(N_ecc*16*8*2048)*(1-Vo/Vr)
在这个公式中,“L”表示伪连续记录的容量。
消耗量R使用下述公式计算。
(公式8)(消耗量R)=T2*Vo
分别用公式7和公式8代替公式6的两边得到下述公式。
(公式9)(N_ecc*16*8*2048)*(1-Vo/Vr)≥T2*Vo
从公式9可以推出表示包括在伪连续记录中的ECC块总数的“N_ecc”应满足下述公式以保证AV数据的连续再现。
(公式10)N_ecc≥Vo*Tj/((16*8*2048)*(1-Vo/Vr))
在这个公式中,“Tj”表示前面已述的跳跃时间。最大跳跃时间约为1.5秒。“Vr”为固定值(图39上部所示的再现装置模型中,Vr=11Mbps)。此外,考虑到视频对象由可变比特率代表,从下述公式11可得到“Vo”。即“Vb”从公式11得到,其不是作为轨道缓存器输出的物理传输率的最大值,而是作为由可变比特率表示的AV数据的基本解码器输入速率。在公式11中,涉及伪连续记录长度,N_pack是包括在视频对象中的应记录在N_ecc ECC块中的包的总数。
(公式11)
Vo=(伪连续记录长度(比特))*(1/伪连续记录的再现时间(秒))。
=(N_pack*2048*8)*127M/(SCR_first_next-SCR_first_current)
在上述公式中,“SCR_first_curren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视频第一包的时间(以1/(27兆)秒),
SCR_first_nex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随后视频对象第一包的时间(以1/(27兆)秒)。
正如上述公式10和11所示,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理论上能够根据AV数据的比特率进行计算。
公式10不能用于在光盘上存在有任何缺陷扇区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可根据要求保证连续再现的“N_ecc”值解释如下,“N_ecc”表示在伪连续记录中的ECC块数。
这里假设伪连续记录包括具有缺陷扇区的ECC块,其数目由“dN_ecc”表示。由于前述的ECC块的跳步,AV数据不记录在dN_ecc缺陷ECC块中。由跳过dN_ecc缺陷ECC块产生的损失时间Ts表示成“T4*dN_ecc”,这里“T4”表示用于图39表示模型的ECC块跳步时间。
借助考虑的上述说明,为保证即使在包括缺陷扇区时AV数据的连续再现,伪连续记录需要包括与下述公式表示的一样多的ECC块。
(公式12)
N_ecc≥dN_ecc+Vo*(Tj+Ts)/((16*8*2048)*(1-Vo/Vr))
从上述说明可见,当不包括缺陷扇区时,用公式10计算伪连续记录的容量,当包括缺陷扇区时用公式12。
这里应当注意,当AV数据序列是由多个伪连续记录构成时,第一和最后的伪连续记录不需要满足公式10或12。这是因为最后的伪连续记录没有随后的AV数据,以及通过延迟解码开始的定时即在轨道缓存器存储了一定量的数据之后开始将数据供给解码器来保证在第一和第二个伪连续记录之间的连续再现。
(3-2)AV文件的记录
现详细说明DVD记录器10中AV文件的记录。
图40是表示本发明DVD记录器中记录过程的流程图。除了步骤380由步骤400代替及删除了步骤390之外,该流程图与图38的相同。
对图40的说明集中在其差别上。
当用户按下RECORD钮或当“当前时间”达到“编程记录”的开始时间时,经用户IF单元106,记录开始的通知被送到记录/编程/再现/控制单元105。
在接收了该通知时,控制单元105将具有比上述最小容量大的容量的区域赋值成伪连续记录(步骤400)。确切地说,控制单元105使用公式10和11计算视频对象的实际比特率。然而这里为方便的缘故,可以用满足最小容量的预定容量代替。控制单元105参考文件管理区的空位映像和每个地址分配描述符来检测光盘上的未赋值区,创建表示被检测区的自由空间列,并将在被检测区之间比最小容量大的区域赋值为伪连续记录。这样做后,包括区域边界的区域在区域边界的前面和后面都作为二个未赋值区处理。
图41表示自由空间列。图中,“开始扇区”列表示未赋值区的起始扇区号;“结束扇区”列表示未赋值区的结束扇区号;以及“属性”列表示对应区是否赋值。图中的“自由”表示对应区没有被赋值。
假设确定最小容量是大约7MB(3500个扇区),可发现未赋值C1小于这个值,而未赋值区C1和C2两者都大于这个值。在这种情况下,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将来赋值区C2和C3赋值为伪连续记录。
接着上述步骤是与图38相同的步骤。这里注意,当记录AV数据时,AV数据记录单元210首先通过参考自由空间列使用位于最内侧的未赋值区,接着是依顺序从光盘最内到最外区的未赋值区。还应注意,自由空间列没有记录在光盘上。
图42是详细说明在图40的步骤400中完成的赋值伪连续记录之程序的流程图。
控制单元105参考文件管理区的空位映像和每个地址分配描述符以检测光盘上的未赋值区(步骤421)。这样做后,控制单元105可不考虑那些太小而不能记录AV数据(例如为几百K字节)的区。
控制单元105创建基于被检测未赋值区的自由空间列(步骤422)。这样做后,包括区域边界的区域被作为在区域边界前面和后面的两个未赋值区来处理。这里应注意,控制单元105通过询问AV文件系统单元103即通过发出图21所示的SEARCH、DISCON命令来判断一个区域是否包括区域边界。光盘上区域边界的位置是预先固定设置的,并由AV文件系统单元103存储和管理。
此外,控制单元105使用公式10和11确定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步骤423)。这里,当发现缺陷扇区时,控制单元105使用公式12和11。为简化这个过程,控制单元105可以通过使用按照图象质量(例如分成图24中所示的“高”,“标准”及“保时”质量)、缺陷扇区的期望率和裕度预先确定的AV数据的比特率来确定伪连续记录的最小容量。
然后,记录/编辑/再现/控制单元105将在被检测区之间的大于最小容量的区域赋值成伪连续记录,并确定记录的次序(步骤424)。例如,确定的次序是从盘最内侧到最外侧,以便搜寻运动尽可能小。
正如上述,当记录AV数据时,本发明的DVD记录器动态地通过参考文件管理区的空位映像和每个地址分配描述符来将未赋值区赋值成伪连续记录。结果,与实施例2不同,本实施例的DVD记录器动态地赋值用于记录AV数据的伪连续记录,而不记录伪连续记录赋值管理信息。
这里应注意,实施例3中,对于每个记录都创建自由空间列。然而,当光盘装载入光盘驱动器时,DVD记录器可以创建自由空间列,并且在每次DVD记录器记录AV数据时都可以修改该自由空间列。
此外,DVD记录器可以将自由空间创建和记录到光盘上,在记录AV数据之前参考被记录的自由空间列,并且在AV数据记录之后修改该列。
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已经全面地说明了本发明,应注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各种变化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除非这种变化和改进偏离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它们应解释为包括在本实施例中。
从上述说明可见,本发明的光盘记录装置适合于将AV数据记录在随机存取的光盘上并通过再现装置保证连续再现。本发明的光盘适合于记录AV数据以保证通过再现装置连续再现。本发明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是在包括用于光盘的记录/再现单元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并适合于记录AV数据以保证连续再现。

Claims (25)

1.一种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在光盘上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光盘的记录区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并且记录区包括表示光盘上用于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
所述光盘记录装置包括:
用于从光盘读出扇区信息的读装置;
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在光盘上的记录装置;和
用于控制读装置和记录装置的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
通过参考读出的扇区信息来检测光盘上至少一串的连续未赋值扇区,每串具有大于最小容量的总容量并被分配在单一区域中,最小容量对应于保证视频对象连续再现的数据量;和
控制记录装置将视频对象记录到被检测串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控制装置产生管理信息并控制记录装置将产生的管理信息记录到光盘上,该管理信息展示了光盘上的已通过记录装置记录了视频对象的区,和
当读装置从光盘读出管理信息时,控制装置参考读出的管理信息和扇区信息来检测串。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光盘记录区分成多个2KB的扇区,每16个连续扇区的集形成一个ECC块,
视频对象由多个包构成,每包具有2KB容量,
最小容量是ECC块数目,其由下述公式的“N_ecc”表示:N_ecc=Vo*Tj/((16*8*2048)*(1-Vo/Vr)),
这里“Tj”表示再现装置光拾取器的最大跳跃时间,“Vr”表示再现装置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和“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光盘记录区分成多个2KB的扇区,每16个连续扇区的集形成一个ECC块,
视频对象由多个包构成,每包具有2KB容量,
最小容量是ECC块数目,其由下述公式的“N_ecc”表示:N_ecc=dN_ecc+Vo*Tj/((16*8*2048)*(1-Vo/Vr)),这里dN_ecc是在一串连续未赋值扇区中包括缺陷扇区的ECC块的数目,“Tj”表示再现装置光拾取器的最大跳跃时间,“Vr”表示再现装置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和“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有效传输率Vo根据下述公式确定:Vo=(N_pack*2048*8)*(27M/(SCR_first_next-SCR_first_current)
这里N_pack是包括在应记录于N_ecc个ECC块中的视频对象的总包数,SCR_first_curren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视频对象第一包时的时间(1/(27兆)秒),SCR_first_nex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随后视频对象第一包时的时间(1/(27兆)秒)。
6.一种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将用于记录视频对象的文件管理程序预先存储在光盘上,该文件管理程序由计算机运行,该计算机包括:用于从光盘读出数据的读单元;和用于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的记录单元,其中
光盘记录区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轨道,和记录区包括表示光盘上用于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
文件管理程序包括由计算机执行的下述步骤:
用于从光盘上读出扇区信息的读步骤;
用于通过参考读出的扇区信息来检测光盘上至少一串连续的未赋值扇区的检测步骤,每串具有大于最小容量的总容量并且被分配在单一区域中,最小容量对应于保证视频对象连续再现的数据量;和
用于将视频对象记录到被检测串中的记录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的记录媒体,其中
文件管理程序还包括由计算机执行的下述步骤:
用于产生管理信息的管理信息产生步骤,该管理信息展示光盘上的在记录步骤中已记录视频对象的区;和
用于将产生的管理信息记录到光盘的管理信息记录步骤,其中
参考读出的管理信息和扇区信息,以在读装置从光盘读出管理信息时在检测步骤中检测该串。
8.根据权利要求6的记录媒体,其中
光盘记录区分成多个2KB的扇区,每16个连续扇区的集形成一个ECC块,
视频对象由多个包构成,每包具有2KB容量,
最小容量是ECC块的数目,其由下述公式的“N_ecc”表示:N_ecc=Vo*Tj/((16*8*2048)*(1-Vo/Vr)),
这里“Tj”表示再现装置光拾取器的最大跳跃时间,“Vr”表示再现装置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和“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9.根据权利要求6的记录媒体,其中
光盘记录区分成多个2KB的扇区,每16个连续扇区的集形成一个ECC块,
视频对象由多个包构成,每包具有2KB容量,
最小容量是ECC块数目,其由下述公式的“N_ecc”表示N_ecc=dN_ecc+Vo*Tj/((16*8*2048)*(1-Vo/Vr)),这里dN_ecc是在一串连续未赋值扇区中包括缺陷扇区的ECC块的数目,“Tj”表示再现装置光拾取器的最大跳跃时间,“Vr”表示再现装置轨道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和“Vo”表示轨道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记录媒体,其中有效传输率Vo根据下述公式确定:Vo=(N_pack*2048*8)*(27M/(SCR_first_next-SCR_first_current)
这里N_pack是包括在应记录于N_ecc个ECC块中的视频对象的总包数,SCR_first_curren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视频对象第一包时的时间(1/(27兆)秒),SCR_first_next是再现装置的轨道缓存器应输出随后视频对象第一包时的时间(1/(27兆)秒)。
11.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光盘,包括数据记录区,其中
数据记录区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和
数据记录区包括:
表示光盘上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和
表示光盘上已经记录了视频对象且位于单一区域的区的管理信息。
12.一种计算机可读的光盘,包括数据的记录区,其中
数据记录区分成多个块,每块包括多个连续扇区,和
数据记录区包括:
用于记录表示光盘上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的区;和
用于记录表示光盘上块的数据赋值的块信息的管理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当块信息展示块已经被赋值成主要由视频数据构成的数据时,扇区信息展示在被赋值块中的所有扇区已被赋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表示成“L”的块容量满足下述公式:
L>T*Vin*Vout/(Vin-Vout)
这里“L”(比特)表示块容量,“T”(秒)表示再现装置的搜寻时间,“Vin”表示再现装置缓存器的输入传输率(Mbps),“Vout”表示缓存器的有效输出传输率(Mbps)。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当块信息展示块已经被赋值成不是视频数据的数据时,扇区信息展示在被赋值块中的扇区中间,只有记录该数据的扇区已被赋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数据记录区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多个相邻的轨道,和
在多个区域的任何一个中包括多个块的各个块。
17.权利要求14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除邻近区域边界的块之外,每个区域中的块具有相同的容量,与区域边界相邻的块具有等于或大于其它块之容量的容量。
18.权利要求17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与区域边界相邻的块包括在当前区域内有最大扇区地址的扇区,和
管理区包括最大块长度表,其对于每个区域展示了块的容量,且每个块都包括在区域中具有最大扇区地址的扇区。
19.权利要求17的计算机可读光盘,其中
每隔预定数目的连续扇区都附着错误校正码,和
每个块是由整数倍预定数目的连续扇区构成。
20.一种用于将数据记录到光盘上的光盘记录装置,包括:分成多个扇区的数据记录区;用于记录展示光盘上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和展示光盘上块的数据赋值的块信息的管理区;光盘记录装置包括:
用于从光盘上读出块信息和扇区信息的读装置;
用于判断要记录或删除的数据之数据类型的判断装置,该数据类型分类成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当判断装置判断数据是第一类型时,基于读出的块信息,用于确定是其中将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块和其中已经记录了数据的块的任何一个的第一确定装置;
当判断装置判断数据是第二类型时,基于读出的扇区信息,用于确定是其中将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扇区和其中已经记录了数据的扇区之任何一个的第二确定装置;
用于通过第一确定装置确定在/从块中记录和删除第一类型数据之任何一个和通过第二确定装置确定在/从扇区中记录和删除第二类型数据之任何一个的数据修改装置;和
用于根据数据修改装置的操作来修改扇区信息和块信息之至少一个的赋值修改装置。
21.权利要求20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赋值修改装置包括:
当第一确定装置确定了未赋值块时,用于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块信息的块信息修改装置;和
当块信息修改装置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块信息时,用于通过将包括在确定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的扇区信息修改装置。
22.权利要求21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当第一确定装置确定了被赋值成一段要删除的第一类型数据的块时,块信息修改装置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赋值”变成“未赋值”来修改块信息;和
当块信息修改装置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赋值”和“未赋值”来修改块信息时,扇区信息修改装置通过将包括在确定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从“赋值”变成“未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
23.权利要求20的光盘记录装置,其中
块信息展示每个块是否是:(1)未赋值数据;(2)主要由视频数据构成的赋值第一类型数据;或(3)主要由不是第一类型数据的数据构成的赋值第二类型数据,其中
赋值修改装置包括:
用于修改块信息的第一修改装置;和
用于修改扇区信息的第二修改装置;其中
当第二修改装置通过将包括在未赋值块中的任何扇区的标志改成“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时,第一修改装置通过将未赋值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成“第二类型数据赋值”来修改块信息,和
当第一修改装置通过将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成“第一类型数据赋值”修改块信息时,第二修改装置通过将包括在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变成“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
24.一种计算机可读的记录媒体,将用于记录数据的文件管理程序预先存储在光盘上,其包括:分成多个扇区的数据记录区;用于记录展示了光盘上扇区的数据赋值的扇区信息和展示了光盘上块的数据赋值的块信息的管理区,该文件管理程序包括由计算机执行的下述步骤:
用于从光盘上读块信息和扇区信息的读步骤;
用于判断要记录或删除数据之数据类型的判断步骤,该数据类型分类成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
当在判断步骤判断出数据是第一类型时,基于读出的块信息,用于确定是其中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块和其中已经记录了数据的块之任何一个的第一确定步骤;
当在判断步骤判断出数据是第二类型时,基于读出的扇区信息,用于确定是其中要记录数据的未赋值扇区和其中已经记录数据的扇区之任何一个的第二确定步骤;
用于在/从通过第一确定装置确定的块中记录和删除第一类型数据之任何一个和用于在/从在第二确定步骤确定的扇区中记录和删除第二类型数据之任何一个的数据修改步骤;和
用于根据在数据修改步骤中的操作来修改扇区信息和块信息之至少一个的赋值修改步骤。
25.权利要求24的记录媒体,其中
赋值修改步骤包括:
当第一确定步骤确定了未赋值块时,用于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块信息的块信息修改步骤;和
当块信息修改步骤通过将确定块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块信息时,用于通过将包括在确定块中的所有扇区的标志从“未赋值”变到“赋值”来修改扇区信息的扇区信息修改步骤。
CN98801741A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09726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1991/97 1997-09-17
JP25199197 1997-09-17
JP92044/98 1998-04-03
JP9204498 1998-04-03
JP114665/98 1998-04-24
JP11466598 1998-04-2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189110A Division CN100403404C (zh)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3595A true CN1243595A (zh) 2000-02-02
CN1097266C CN1097266C (zh) 2002-12-25

Family

ID=2730692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505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8382C (zh)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
CN9880174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97266C (zh)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
CNB0211891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404C (zh)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505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8382C (zh)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1891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3404C (zh) 1997-09-17 1998-09-17 光盘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3) US6118924A (zh)
EP (5) EP0905699B9 (zh)
JP (3) JP3108072B2 (zh)
KR (1) KR100542937B1 (zh)
CN (3) CN100388382C (zh)
CA (2) CA2247601C (zh)
DE (3) DE69800526T2 (zh)
ID (1) ID23662A (zh)
MY (1) MY118195A (zh)
TW (1) TW388827B (zh)
WO (1) WO1999014755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88382C (zh) * 1997-09-17 2008-05-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记录装置
US6370325B2 (en) 1997-09-17 2002-04-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 file management program, and optical disc
US6665690B2 (en) * 1997-10-21 2003-12-16 Son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pective lengths of recording units used for recording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on disc medium
JP3199011B2 (ja) * 1998-01-21 2001-08-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261918A3 (en) * 1998-02-23 2011-03-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information play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US6460030B1 (en) * 1998-03-09 2002-10-01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arching through descriptive data in the AV/C protocol
US6697565B2 (en) * 1998-05-15 2004-02-2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JP3356691B2 (ja) 1998-07-07 2002-12-16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録媒体とその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
US6934464B1 (en) * 1998-12-23 2005-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Video/audio data recording apparatus, video/audio data reproducing apparatus, video/audio data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video/audio data recording method, video/audio data reproducing method, and program recording program recording medium
JP3715533B2 (ja) * 1999-02-05 2005-11-09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トリーム情報の情報記憶媒体、そ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記録装置および再生装置
JP3897476B2 (ja) * 1999-02-15 2007-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方法、コンピュータ可読メモリ
EP1054405A1 (en) * 1999-05-18 2000-11-22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for marking digital data
US7184648B1 (en) * 1999-06-25 2007-02-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ncomplete streams
BR0006855B1 (pt) 1999-06-25 2013-09-10 processo e aparelho de gravaÇço para gravar uma cadeia de bit codificada
EP1126454A4 (en) * 1999-07-07 2004-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UDIOVISUAL PRINT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DISK RECORDED BY THIS DEVICE AND METHOD, AUDIOVISUAL DATA REPRODUC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JP2001043117A (ja) * 1999-07-28 2001-02-16 Sharp Corp ディスク媒体管理方法
TW526477B (en) 1999-08-03 2003-04-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V data recording device and method, and the disk recording with the same
JP4211153B2 (ja) 1999-09-17 2009-01-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
EP1087392B1 (en) 1999-09-27 2008-07-16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Information-sign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KR100739357B1 (ko) * 1999-09-30 2007-07-18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기록 장치, 기록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US6839504B1 (en) 1999-09-30 2005-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system controller
CN100409350C (zh) * 1999-09-30 2008-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介质和系统控制器
EP1236350B1 (en) * 1999-11-10 2004-08-11 Thomson Licensing S.A. Digital video recording with full screen sub-picture and associated transparency control data recording for effecting fading between successive video segments at reproduction
JP3403142B2 (ja) * 1999-11-26 2003-05-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TW514884B (en) * 1999-12-03 2002-12-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llocating real time data on a disc like recording medium
JP2001243102A (ja) * 2000-02-29 2001-09-07 Sony Corp 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記録媒体
CN1239021C (zh) * 2000-04-21 2006-01-25 索尼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及方法、程序和记录介质
JP4214665B2 (ja) * 2000-07-25 2009-0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
EP1199897A3 (en) * 2000-10-16 2003-03-26 THOMSON multimedia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oring stream data such as digital video and non-stream data
US7890989B1 (en) * 2000-10-24 2011-02-15 Sony Corporation Automated context-sensitive updating on content in an audiovisual storage system
KR100837012B1 (ko) * 2000-10-31 2008-06-10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기록재생장치, 기록재생방법, 매체 및 프로그램
JP4691798B2 (ja) 2001-01-15 2011-06-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
TWI236294B (en) * 2001-05-11 2005-07-11 Ulead System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pturing digital video
US20030009371A1 (en) * 2001-07-03 2003-01-09 Ravi Gauba Interactive decision-making scenarios in an audio/video broadcast
MXPA03011964A (es) * 2001-07-05 2004-03-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parato, medio, metodo de grabacion y programa de computadora relacionado.
US20030028871A1 (en) * 2001-07-20 2003-02-06 Annie Wang Behavior profile system and method
US20030025720A1 (en) * 2001-08-03 2003-02-06 Clement Lau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on interest analysis among multiple users
US20030074447A1 (en) * 2001-10-16 2003-04-17 Rafey Richter A. Intuitive mapping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personalization
JP2003223763A (ja) * 2001-11-20 2003-08-08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情報記録再生ユニット、情報記録再生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US7320137B1 (en) 2001-12-06 2008-01-15 Dige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ing personalized editions of media programs using bookmarks
US20030122966A1 (en) * 2001-12-06 2003-07-03 Dige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ta data distribution to customize media content playback
US20030112276A1 (en) * 2001-12-19 2003-06-19 Clement Lau User augmentation of content
US7376067B2 (en) * 2001-12-20 2008-05-2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llocation of real time files
US7298966B2 (en) * 2002-04-16 2007-1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program
JP3875912B2 (ja) * 2002-05-09 2007-01-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JP3858766B2 (ja) * 2002-06-04 2006-12-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JP3854900B2 (ja) * 2002-06-19 2006-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4100992B2 (ja) * 2002-08-01 2008-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
WO2004015705A1 (ja) 2002-08-08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ディスク状情報記録媒体、その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並びにその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EP1543517A1 (en) * 2002-09-20 2005-06-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ecording information for seamless playback
JP2004199782A (ja) * 2002-12-18 2004-07-15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US20070043897A1 (en) * 2002-12-20 2007-02-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device for storing information
WO2004079740A1 (en) * 2003-03-04 2004-09-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ording o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4355674A (ja) * 2003-05-27 2004-12-16 Canon Inc 動画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05013274A1 (ja) * 2003-07-30 2005-02-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データ処理装置
US7490212B2 (en) * 2003-09-29 2009-02-10 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Netherlands B.V. System and method for writing data to dedicated bands of a hard disk drive
JP2005135489A (ja) * 2003-10-29 2005-05-26 Toshiba Corp 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ディスク記録方法
WO2005052937A1 (en) * 2003-11-27 2005-06-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pter marker and title boundary insertion in dv video
KR100555945B1 (ko) 2004-01-08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재기록 가능한 광 매체에 데이터를 추가 기록하기 위한기록제어방법 및 빈 영역 관리방법
EP1738367A1 (en) * 2004-04-09 2007-01-03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ecording of data with special storage space requirements on a storage medium
JP4736414B2 (ja) * 2004-06-11 2011-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06009310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edium
EP1785994B1 (en) * 2004-09-03 2010-01-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for reserving continuous areas ensuring the uninterrupted reproduction of audiovisual data
US20080049574A1 (en) * 2004-09-13 2008-02-28 Hiroshi Yahata Data Processor
US7873782B2 (en) * 2004-11-05 2011-01-18 Data Robotics, Inc. Filesystem-aware block storage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043639B2 (en) * 2004-11-05 2015-05-26 Drobo, Inc. Dynamically expandable and contractible fault-tolerant storage system with virtual hot spare
EP1834258A1 (en) * 2005-01-05 2007-09-19 Nagra Thomson Licens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content of a file
CN100583278C (zh) * 2005-03-04 2010-01-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据处理装置
JP2007157226A (ja) * 2005-12-02 2007-06-21 Fujitsu Ltd 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データ読み書き方法
JP4946126B2 (ja) * 2006-03-27 2012-06-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記録方法及びデータ記録装置
US7478217B2 (en) * 2006-04-07 2009-01-13 Mediatek Inc. Method of storing both large and small files in a data storage device and data storage device thereof
JP4948536B2 (ja) 2006-07-07 2012-06-06 京セミ株式会社 パネル形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2008269687A (ja) * 2007-04-18 2008-11-06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US8559789B2 (en) * 2007-06-06 2013-10-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producing apparatus that uses continuous memory area
JP6855348B2 (ja) * 2017-07-31 2021-04-07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ダウンロード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1102A (ja) * 1982-10-15 1984-04-21 Canon Inc 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JPS63104284A (ja) * 1986-10-21 1988-05-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イスクフアイルアクセス方式
EP0275972B1 (en) * 1987-01-19 1991-08-28 Sony Corporation Disk recording device
AU620036B2 (en) * 1987-06-11 1992-02-13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video and audio information with editing capability for editing recording information
US5107481A (en) * 1988-03-16 1992-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rding area management system for writable type optional disk
CA2038583C (en) * 1990-03-20 1996-03-12 Shigemi Maeda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JPH0684174A (ja) * 1992-09-03 1994-03-25 Hitachi Ltd 光ディスク媒体とそれを用いた情報処理装置
RU2180140C2 (ru) * 1993-06-14 2002-02-27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носителя записи цифровых данных, установка участка их записи,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писи их на носителе, носитель записи и/или воспроизведение цифровых данных, компъюте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записи цифровых данных на носителе
JP3180525B2 (ja) * 1993-09-20 2001-06-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映像再生装置
DE69429651T2 (de) * 1993-10-18 2002-09-19 Sony Corp Informationsverwaltungsverfahren, datenaufzeichnungsträger und -verfahren, informationswiederauffindungsverfahren und -gerät
JPH07182218A (ja) * 1993-11-12 1995-07-21 Sony Corp ディスク記録装置及びそのファイル管理方法
US5386402A (en) * 1993-11-29 1995-01-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ccess control apparatus and address translation method for disk storage device
JP3232945B2 (ja) * 1994-08-22 2001-1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前処理方法および入出力装置
JP3629728B2 (ja) * 1994-08-31 2005-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動画像信号符号化方法、動画像信号符号化装置及び動画像信号記録媒体
JPH0877729A (ja) * 1994-08-31 1996-03-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0876933A (ja) * 1994-09-08 1996-03-22 Asahi Optical Co Ltd ハードディスクのフォーマット動作制御装置
US5740435A (en) * 1994-10-31 1998-04-14 Sony Corporation Data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data of variable lengths recorded on a record medium
US5778142A (en) * 1994-11-24 1998-07-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Large capacity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roducing data from a large-capacity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data on a large-capacity recording medium
US5872767A (en) * 1995-02-17 1999-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and an optical disk recording/reproduction device having address blocks located on boundary lines between adjoining tracks
JPH08298643A (ja) * 1995-04-25 1996-11-12 Sony Corp 符号化方法および符号化装置、復号化方法および復号化装置、記録媒体、伝送方法、並びに符号化復号化システム
JP3557721B2 (ja) * 1995-05-11 2004-08-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118061C (zh) * 1995-08-21 2003-08-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实现动态的再生输出切换的多媒体光盘及其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MY110659A (en) * 1995-09-29 1998-1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interleaving bitstream to record thereof on a recording medium, and reproducing the interleaved bitstream therefrom
TW335480B (en) * 1995-09-29 1998-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 bistream for multi-angle connection
TW303570B (zh) * 1995-09-29 1997-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US5719983A (en) * 1995-12-18 1998-02-17 Symbios Logic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cement of video data based on disk zones
WO1997025714A1 (fr) * 1996-01-08 1997-07-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de donnees, procede d'enregistrement et dispositif de reproduction
DE69733975T2 (de) * 1996-09-30 2006-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Aufzeichnungsverfahren zur Aufzeichnung audiovisueller Daten auf einer Platte und Informationsverarbeitungssystem
JPH10222316A (ja) * 1997-02-12 1998-08-21 Sony Corp 再生システム、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EP1300850A3 (en) * 1997-09-17 2004-06-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Video data editing apparatus, optical disc for use a recording medium of a video data edit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ding medium storing an editing program
EP1193708B1 (en) * 1997-09-17 2006-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ID27672A (id) * 1997-09-17 2001-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Piringan optik, peralatan pengeditan data video, media perekaman dapat dibaca-komputer penyimpan program pengeditan, peralatan reproduksi piringan optik, dan media perekaman dapat dibaca-komputer penyimpan program reproduksi
CN100388382C (zh) * 1997-09-17 2008-05-1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670077A1 (en) 1999-03-17
ID23662A (id) 2000-05-11
EP0905699B9 (en) 2002-04-17
DE69800526D1 (de) 2001-03-22
JP2000188733A (ja) 2000-07-04
JP3108072B2 (ja) 2000-11-13
US6285827B1 (en) 2001-09-04
CN1097266C (zh) 2002-12-25
JP3108070B2 (ja) 2000-11-13
KR20000069006A (ko) 2000-11-25
DE69809463T2 (de) 2003-05-08
EP1020860A3 (en) 2000-09-06
US6118924A (en) 2000-09-12
EP1020861B1 (en) 2002-11-13
EP1213722A2 (en) 2002-06-12
CA2247601C (en) 2009-10-27
DE69809461D1 (de) 2002-12-19
EP1213722A3 (en) 2005-03-09
CN100388382C (zh) 2008-05-14
WO1999014755A2 (en) 1999-03-25
KR100542937B1 (ko) 2006-01-11
EP1213721A3 (en) 2005-03-09
CN100403404C (zh) 2008-07-16
WO1999014755A3 (en) 1999-07-08
EP1213721A2 (en) 2002-06-12
CN1681032A (zh) 2005-10-12
DE69800526T2 (de) 2004-08-05
DE69809463D1 (de) 2002-12-19
EP1020861A2 (en) 2000-07-19
US6353704B1 (en) 2002-03-05
JP3108071B2 (ja) 2000-11-13
EP0905699B1 (en) 2001-02-14
TW388827B (en) 2000-05-01
CN1434437A (zh) 2003-08-06
EP0905699A2 (en) 1999-03-31
EP1020860B1 (en) 2002-11-13
EP1020861A3 (en) 2000-09-06
DE69809461T2 (de) 2003-05-08
EP0905699A3 (en) 1999-07-14
JP2000188732A (ja) 2000-07-04
MY118195A (en) 2004-09-30
EP1020860A2 (en) 2000-07-19
CA2670077C (en) 2010-09-21
CA2247601A1 (en) 1999-03-17
JP2000188731A (ja) 2000-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66C (zh) 光盘记录装置
CN1265646C (zh) 流变换方法和装置,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和数据记录介质
CN1280826C (zh) 光盘记录方法和重放装置及光盘重放方法
CN1165903C (zh) 盘介质和在其上记录和重放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293755C (zh) 流变换方法和装置、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数据记录介质
CN1278335C (zh) 对记录在信息记录媒体上的数据进行后期记录的方法
CN1122425C (zh) 再现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063863C (zh) 信息记录媒体和信息重现装置
CN1238857C (zh) 光盘的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CN1253885C (zh) 包括系统控制器并用于记录和再现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CN1535465A (zh) 信息记录介质,将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装置及方法
CN1942965A (zh) 数据处理装置
CN1723446A (zh) 记录介质、记录设备及使用该记录介质和设备的再现设备
CN1774921A (zh) 信息记录介质,将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装置及方法
CN1606875A (zh) 数据处理设备和方法、和程序
CN1228781C (zh)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记录和再现记录介质用的装置和方法
CN1916830A (zh) 输入装置、输入方法、输入程序、显示装置、显示方法、再现装置与再现方法
CN1643605A (zh)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CN1438645A (zh) 格式转换和信息记录的装置、方法和程序及其存储介质
CN1602066A (zh) 信息记录介质、记录和还原方法以及记录和还原设备
CN1564973A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及信息处理程序
CN1578981A (zh) 信息记录媒体、用于同时记录和再生的方法、以及信息记录和再生设备
CN1913583A (zh) 再现装置及其显示方法和显示程序、显示装置和显示方法
CN1533572A (zh) 记录媒体
CN1666286A (zh) 记录再现装置、记录再现方法及记录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00202

Assignee: Shenzhen Maxmad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k-recorder imag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00202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7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k-recorder imag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00202

Assignee: Guangzhou Panyu Juda Car Audio Equipment Co.,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k-recorder imag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2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00202

Assignee: China Hualu Group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3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k-recorder imag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00202

Assignee: TCL Kone Electronics (Huizhou) Ltd.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99000024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k-recorder imag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423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00202

Assignee: Dongguan de video technology Co. Ltd. Kit

Assignor: Blue light United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699000023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k-recorder image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60614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