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04C - 位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位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04C
CN1164104C CNB961972238A CN96197223A CN1164104C CN 1164104 C CN1164104 C CN 1164104C CN B961972238 A CNB961972238 A CN B961972238A CN 96197223 A CN96197223 A CN 96197223A CN 1164104 C CN1164104 C CN 11641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occupancy
video
coding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961972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97575A (zh
Inventor
福田秀树
津贺一宏
长谷部巧
森美裕
冈田智之
堀池和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75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75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1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0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07Time or data compression or expans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27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used signal is digitally cod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0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selection affected or controlled by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15Selection of the code volume for a coding unit prior to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04N19/149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by estimating the code amount by means of a model, e.g. mathematical model or statistical mod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04N19/152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by measuring the fullness of the transmission buf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62User in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6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the unit being an image region, e.g. an object
    • H04N19/17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the unit being an image region, e.g. an object the region being a picture, frame or fie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6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7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the unit being a group of pictures [G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6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7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ding unit, i.e. the structural portion or semantic portion of the video signal being the object or the subject of the adaptive coding the unit being a scene or a sho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implementation details or hardwa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video compression or decompression, e.g. dedicate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46Embed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 the video signal during the compression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6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transform coding
    • H04N19/6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transform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predictiv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7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syntax aspects related to video coding, e.g. related to compression standa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1Server components or server architectures
    • H04N21/218Source of audio or video content, e.g. local disk arrays
    • H04N21/21805Source of audio or video content, e.g. local disk arrays enabling multiple viewpoints, e.g. using a plurality of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manipulating MPEG-4 scene graphs
    • H04N21/23406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manipulating MPEG-4 scene graphs involving management of server-side video buf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manipulating MPEG-4 scene graphs
    • H04N21/2342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of video streams, manipulating MPEG-4 scene graphs involving splicing one content stream with another content stream, e.g. for inserting or substituting an advertis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6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transport stream, by combining a video stream with other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inserting a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into a video stream, multiplexing software data into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Insertion of stuffing bits into the multiplex stream, e.g. to obtain a constant bit-rate; Assembling of a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04N21/2365Multiplexing of several video str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4Disassembling of a multiplex stream, e.g. demultiplexing audio and video streams, extraction of additional data from a video stream; Remultiplexing of multiplex streams; Extraction or processing of SI; Disassembling of packetised elementary stream
    • H04N21/4347Demultiplexing of several video str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MPEG-4 scene graphs
    • H04N21/4400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MPEG-4 scene graphs involving video buffer management, e.g. video decoder buffer or video display buf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MPEG-4 scene graphs
    • H04N21/44016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MPEG-4 scene graphs involving splicing one content stream with another content stream, e.g. for substituting a video cl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80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by content creator independently of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Content per se
    • H04N21/85Assembly of content; Generation of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 H04N21/854Content authoring
    • H04N21/8541Content authoring involving branching, e.g. to different story end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5/926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 H04N5/9265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 H04N5/9267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of the PCM audio and PCM video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11B2020/10814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involving specific measures to prevent a buffer underru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5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predictiv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7End-user applications
    • H04N21/488Data services, e.g. news ticker
    • H04N21/4884Data services, e.g. news ticker for displaying subtit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44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 H04N5/445Receiver circuitry for the reception of television signals according to analogue transmission standard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H04N5/45Picture in picture, e.g. displaying simultaneously another television channel in a region of the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84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 H04N5/85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on discs or dr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5/926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 H04N5/9261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H04N5/926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by pulse code modulation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using predictiv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6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 H04N9/8063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of the PCM audio and PCM video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 H04N9/8205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 H04N9/8227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the additional signal being at least another television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7Regeneration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 H04N9/877Regeneration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by assembling picture element blocks in an intermediate memor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分别编码得到的多个视频流联结得到的位流连续解码时也能够获得平滑的重放图像的编码方法及其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方法。具有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在各图像组编码数据解码前瞬间,将设于对编码数据解码的解码器的前级的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其数据占用量(Vdv)设定为规定初始占用量Bi,每当第二规定期间求出该数据占用量(Vdv),设定分配编码量以便刚对各图像组解码后的数据占用量超过规定最终占用量Bt(其中Bt>Bi)。

Description

位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所构成的各个标题具有一系列相关内容的活动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副图像数据的信息传输位流,进行种种处理,生成所构成的标题具有符合用户所需内容的位流,并将这样生成的位流高效地记录于规定记录媒体的记录装置和记录媒体,以及对此重放的重放装置和创作系统所用的视频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使用激光光盘和VCD等的系统中,对活动图像、声音、副图像等多媒体数据进行数字处理,构成具有一系列相关内容的标题的创作系统正在付诸实用。
特别是采用VCD的系统中,在具有约600M字节的存储容量,本来是记录数字音频信号用的CD媒体上,借助于称为MPEG的高压缩率的活动图像压缩方法,实现了活动图像数据的记录。以卡拉OK为代表,已有的激光光盘的标题正在换入VCD。
用户对各标题的内容及重放质量的要求逐年复杂,逐年提高。为了适应这种用户要求,需要以层次结构比以往深的位流构成各标题。借助于这样以具有更深层次结构的位流构成的多媒体数据,其数据量达到已往的十多倍以上。再者,还要非常细致地编辑标题中细节所对应的内容,因而需要用较低层数据单元对位流进行数据处理及控制。
需要建立可在各层次对这样具有多层结构的大量数字位流进行有效控制的位流结构,以及包含录放的高级数字处理方法。也需要进行这种数字处理的装置,能有效地记录、保存经该装置数字处理的位流信息,并使记录信息迅速重放的记录媒体。
鉴于这样的状况,就记录媒体来说,正在大量进行提高以往使用的光盘存储容量的研究。为了提高光盘的存储容量,要缩小光束的光点直径D,但是如果激光波长为λ、物镜数值孔径为NA,则所述光点直径D与λ/NA成正比,因而λ越小,NA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存储容量。
然而,在使用NA大的透镜的情况下,如美国专利5235581所述,称为射束倾斜的光盘面与光束的光轴的相对倾斜产生的彗形像差变大,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减小透明基板的厚度。在薄透明基板的情况下,存在机械强度差的问题。
又,关于数据处理,作为活动图像、声音、图表等的信号数据的录放制式,已研究成功并得到实际应用的有比已有的MPEG1更能高速传送大容量数据的MPEG2。MPEG2采用与MPEG1有些不同的压缩方式、数据格式。关于MPEG1与MPEG2的内容及其不同点,在ISO11172及ISO13818的MPEG规范书有详细叙述,因此省略其说明。MPEG2中也对视频编码流的结构作了规定,但是没有阐明系统流的层次结构及低层的处理方法。
如上所述,在已有的创作系统中,不能处理具有充分满足用户各种要求所需的信息的大量数据流。而且即使建立了处理技术,也因为没有能够充分用于有效记录、重放大量数据流的大容量记录媒体,不能有效地反复利用处理过的数据。
换句话说,为了以比标题小的单元处理位流,就要消除对记录媒体大容量化、数字处理高速化的硬件,以及设计包含精练的数据结构的高级数据处理方法的软件的过高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创作系统,以上述小于对硬件及软件有高要求的标题的单元控制多媒体数据的位流,从而更适合用户要求。
而且,为了在多个标题之间共用数据,有效地使用光盘,最好有任意选择共用的场面数据和安排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多个场面,重放多个标题的多场面控制。为了在同一时间轴上安排多个场面,即多场面数据,由于连续排列多场面的各个场面数据,所以变成为在选定的共同场面和选定的多场面数据之间插入非选定的多场面数据,以生成位流。
而且,象体育节目实况转播那样,在同时以不同视角摄取同一对象得多场面数据,在这种多视角场面数据场合,通过按规定单位使多个视频信号自由联结获得一个标题。这种场合,编码时无法识别多个视频流如何连接重放。因此,多视角切换等时候,有时无法在编码时识别解码器视频缓存数据占用量的变迁,视频缓存出现漏损。而且,共同场面互相进行1对1场面连接时,同样也无法在编码时识别解码器视频缓存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用可变长度码进行编码处理时,必须总是在时间上进行串行处理,因而需要管理编码处理顺序,标题制作处理缺乏灵活性。而且,第一视频流编码时的最终占用量大于第二视频流初始占用量时,解码缓冲存储器很可能在编码时无法预料的时刻溢出。
此外,用以获得视频流的编码处理过程中,进行MPEG方式等可变长度码处理时,编码数据的数据量在编码处理结束时才开始确定。这是因为,是根据视频数据所具有的信息量,即空间复杂度或时间复杂度和以往编码状况来选择所用的编码,确定码长的。所以,难以将编码数据其数据量正确设定为预定的规定量,因而最终占用量还是难以正确设定。尤其,根据视频数据所具有的信息量分配编码数据其数据量,进行编码处理时,视频数据不同的话,所分配的数据量当然不同,视频缓存数据占用量的变迁也不同。所以难以统一多个视频数据的最终占用量。
本发明鉴于这些情况,如下文揭示一种即便任意联结独立编码得到的一个以上视频流,也在视频缓存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获得顺畅的重放图像所用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方法。
而且,如下文揭示一种连接多个视频流以得到一个视频流时,不需要为获得各视频流在时间上串行编码处理,而是通过并行编码处理来缩短处理时间和简化处理管理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装置。
此外,如下文揭示一种重放可选的多个场面视频流,在重放各个视频流之后,在视频缓存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连续地重放一个场面视频流所用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装置。另外,本申请是基于日本专利申请号H7-252736(1995年9月29日申请)和H8-041582(1996年2月28日申请)提出的,上述两申请说明书的公开事项均作为本发明公开的一部分。
发明概述
一种方法,就重放时对经编码处理的编码数据解码所用的规定容量的解码缓冲存储器计算其数据占用量,根据该计算结果设定某一规定期间的分配编码量,由所述分配编码量对所述规定期间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生成规定编码数据。
一种编码方法,设法将第一编码数据传送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后,还继续传送虚拟编码数据,以计算所述数据占用量,
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的最末数据解码时所述数据占用量作为最终占用量Be计算,而开始生成第二编码数据用的编码处理时,将所述数据占用量作为比所述最终占用量Be小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i,并根据所述数据占用量的变迁,设定所述分配编码量。
附图简要说明
图1示出的是多媒体位流的数据结构,
图2示出的是创作编码器,
图3示出的是创作解码器,
图4示出的是单记录面DVD记录媒体的剖面,
图5示出的是图4放大的剖面图,
图6示出的是图5放大的剖面,
图7示出的是多记录面(单面双层型)DVD记录媒体的剖面,
图8示出的是多记录面(双面单层型)DVD记录媒体的剖面,
图9是DVD记录媒体的平面图,
图10是DVD记录媒体的平面图,
图11是单面双层型DVD记录媒体的展开图,
图12是单面双层型DVD记录媒体的展开图,
图13是双面单层型DVD记录媒体的展开图,
图14是双面单层型DVD记录媒体的展开图,
图15示出的是一例多规格标题流,
图16示出的是VTS数据结构,
图17示出的是系统流的数据结构,
图18示出的是系统流的数据结构,
图19示出的是系统流的数据组结构,
图20示出的是导航组NV的数据结构,
图21示出的是DVD多场面脚本例,
图22示出的是DVD的数据结构,
图23示出的是多视角控制的系统流的连接,
图24示出的是多场面对应的VOB例,
图25示出的是DVD创作编码器,
图26示出的是DVD创作解码器,
图27示出的是VOB集数据串,
图28示出的是VOB数据串,
图29示出的是编码参数,
图30示出的是DVD多场面程序链的构成例,
图31示出的是DVD多场面VOB的构成例,
图32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的连接例,
图33示出的是多视角控制的概念,
图34示出的是编码控制流程图,
图35示出的是非无断层切换多视角编码参数生成的流程图,
图36示出的是生成编码参数的共同流程图,
图37示出的是生成无断层切换多视角编码参数的流程图,
图38示出的是生成保护性加锁控制编码参数的流程图,
图39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的连接例,
图40示出的是单一视频编码流中视频缓存的位流起始部分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图41示出的是单一视频编码流中视频缓存的位流结束部分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图42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连接时视频缓存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图43示出的是一例保护性加锁控制的多场面,
图44示出的是系统流的概念图,
图45示出的是一例系统编码制作方法,
图46示出的是间歇传送中视频编码流连接时视频缓存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图47示出的是解码系统表,
图48示出的是解码表,
图49示出的是解码器的流程图,
图50示出的是PGC重放流程图,
图51示出的是位流缓存内的数据解码处理流程图,
图52示出的是各解码器的同步处理流程图,
图53示出的是视频编码的具体框图,
图54示出的是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例1的工作流程图,
图55示出的是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的一例框图,
图56示出的是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的一例工作流程图,
图57示出的是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的一例框图,
图58示出的是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的一例工作流程图,
图59示出的是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的一例框图,
图60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的一例连接记录,
图61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的一例连接记录,
图62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例子,
图63示出的是一例视频编码流,
图64示出的是单一场面的编码参数生成流程图,
图65示出的是交错数据块的构成例,
图66示出的是VTS的VOB块的构成例,
图67示出的是连续数据块内的数据结构,
图68示出的是交错数据块内的数据结构。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现根据附图加以说明。
创作系统的数据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记录装置、记录媒体、重放装置,以及在包含这些功能的创作系统中被当作处理对象的多媒体数据的位流的逻辑结构加以说明。以用户能够认识、理解或欣赏内容的图像及声音信息作为1个标题。这个“标题”,在电影上说,最大相当于表示一部电影的全部内容的信息量,而最小则相当于表示各场面的内容的信息量。
由包含规定数目的标题的信息的位流构成视像标题集VTS。下面为了简单,简称视像标题集为VTS。VTS包含表示上述各标题的内容本身的图像、声音等的重放数据,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数据。
由规定数目的VTS形成创作系统中的作为一视频数据单元的视像区VZ。下面为了简化,将视像区简称为VZ。在一个VZ上成直线连续排列VTS#0~VTS#K(K为包括0的正整数),共K+1个。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最好是前头的VTS#0,用作表示各VTS所含标题的内容信息的视像管理文件。由这样构成的、规定数目的VZ形成创作系统中作为多媒体数据流最大管理单元的多媒体位流MBS。
创作编码器EC
图2表示以按照适合用户要求的任意脚本,将原多媒体位流编码,生成新的多媒体位流MBS的本发明创作编码器EC的一实施形态。而且,原多媒体位流由运送图像信息的视频流St1、运送解说词等辅助图像信息的子图像流St3,以及运送声音信息的音频流St5构成。视频流及音频流是包含规定时间内从对象得到的图像信息及声音信息的位流。另一方面,子图像流是包含一个画面的、也就是瞬间的图像信息的位流。必要时可以在视频存储器等上截获一个画面份额的子画面,连续显示该截获的子图像画面。
这些多媒体源数据St1、St3、及St5在实况转播的情况下由电视摄像机等手段提供实况图像及声音信号。或者是提供录像磁带等记录媒体重放的非实况的的图像及声音信号。还有,在图2中,为了简单起见,采用三种多媒体源数据流,当然也可以输入3种以上,分别表示不同标题内容的源数据。具有这样的多个标题的声音、图像、辅助图像信息的多媒体源数据被称为多标题流。
创作编码器EC由编辑信息生成部1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视频编码器300、视频流缓存器400、子图像编码器500、子图像流缓存器600、音频编码器700、音频流缓存器800、系统编码器900、视像区格式编排器1300、记录部1200,以及记录媒体M构成。
在图2中,本发明的编码器编码的位流作为一个例子记录于光盘媒体上。
创作编码器EC具备编辑信息生成部100,该作成部能将根据用户有关原多媒体标题中图像、子图像和声音的要求,编辑多媒体位流MBS的相当部分的指示作为脚本数据输出。编辑信息生成部100最好是以显示部、扬声器部、键盘、CPU,以及源数据流缓存器等构成。编辑信息生成部100连接于上述外部多媒体流源上,接受提供的多媒体源数据St1、St3及St5。
用户将多媒体源数据用显示部及扬声器重放出图像和声音,可以识别标题的内容。而且用户一边确认重放的内容,一边用键盘输入符合所要求脚本的内容编辑指示。编辑指示内容是指对包含多个标题内容的各源数据的全部或各个,每一规定时间选择一个以上的各源数据的内容,并将这些选择的内容以规定的方法连接重放这样的信息。
CPU根据键盘输入,生成将多媒体源数据中St1、St3及St5各数据流的编辑对象部分的位置、长度,以及各编辑部分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关系等信息代码化的脚本数据St7。
源数据流缓存器具有规定的容量,将多媒体源数据的St1、St3、及St5延迟规定时间Td后输出。
其原因在于,在与用户作成脚本数据St7的同时进行编码的情况下,也就是逐次进行编码处理的情况下,如下文所述根据脚本数据St7决定多媒体源数据的编辑处理内容需要若干时间Td,所以在实际进行编辑时需要使多媒体源数据延迟该时间Td,以便与编辑编码同步。
在这样逐次进行编辑处理的情况下,延迟时间Td根据调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同步所需要的程度决定,因此通常源数据流缓存器由半导体存储器等高速记录媒体构成。
但是,在通过全部标题,完成脚本数据St7之后,对一批多媒体源数据进行编码的所谓成批编辑时,延迟时间Td需要有相当于一个标题或更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源数据流缓存器可以利用录像磁带、磁盘、光盘等低速大容量记录媒体构成。也就是说,源数据流缓存器根据延迟时间Td及制造成本,采用合适的记录媒体构成即可。
编码系统控制部200连接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接受脚本数据St7。创作系统控制部200根据脚本数据St7所包含的关于编辑对象部分的时间上的位置及长度的信息,分别生成对多媒体源数据的编辑对象部分进行编辑用的编码参数及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9、St11和St13。还有,如上所述各多媒体源数据St1、St3及St5由源数据流缓存器延迟时间Td输出,因此与各定时St9、St11和St13同步。
即,信号St9是为从视频流St1提取编码对象部分,生成视频编码单元,指示对视频流St1进行编码的定时的视频编码信号。同样,信号St11是为生成子图像编码单元,指示对子图像流St3进行编码的定时的子图像流编码信号。而信号St13是为生成音频编码单元,指示对音频流St5进行编码的定时的音频编码信号。
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又根据脚本数据St7所包含多媒体源数据中St1、St3及St5各数据流的编码对象部分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生成用于将编码的多媒体编码流按规定的相互关系排列的定时信号St21、St23及St25。
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就一个视像区VZ份额的各标题的标题编辑单元(VOB),生成表示该标题编辑单元(VOB)的重放时间的重放时间信息IT及表示用于使视频、音频、子图像的多媒体编码流复接的系统编码的编码参数的流编码数据St33。
编码系统控制部200由相互处于规定的时间关系下的各数据流的标题编辑单元(VOB),生成规定多媒体位流MBS的各标题的标题编辑单元(VOB)的连接,或规定将用于生成把各标题编辑单元加以重迭的交错标题编辑单元(VOBs)的各标题编辑单元(VOB)作为多媒体位流MBS进行格式化的格式化参数的排列指示信号St39。
视频编码器300连接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的源数据流缓存器及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分别输入视频流St1和视频编码用的编码参数数据及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9,例如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位速率、编码开始/结束时的编码条件、编辑素材的种类是否NTSC信号或PAL信号,还是电视电影等参数。视频编码器300根据视频编码信号St9对视频流St1的规定部分进行编码,生成视频编码流St15。
同样,子图像编码器500连接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的源数据缓存器及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分别输入子图像流St3和子图像流编码信号St11。子图像编码器500根据子图像流编码用的参数信号St11对子图像流St3的规定部分进行编码,生成子图像编码流St17。
音频编码器700连接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的源数据缓存器及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分别输入音频流St5及音频编码信号St13。音频编码器700根据用于音频编码的参数数据及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13,对音频流St5的规定部分进行编码,生成音频编码流St19。
视频流缓存器400连接于视频编码器300,存储从视频编码器300输出的视频编码流St15。视频流缓存器4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定时信号St21的输入,将存储着的视频编码流St15作为定时视频编码流St27输出。
同样,子图像流缓存器600连接于子图像编码器500,存储从子图像编码器500输出的子图像编码流St17。子图像流缓存器6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定时信号St23的输入,将存储的子图像编码流St17作为定时子图像编码流St29输出。
又,音频流缓存器800连接于音频编码器700,存储从音频编码器700输出的音频流St19。音频流缓存器8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定时信号St25的输入,将存储的音频编码流St19作为定时音频编码流St31输出。
系统编码器900连接于视频流缓存器400、子图像流缓存器600及音频缓存器800,输入定时视频编码流St27、定时子图像编码流St29,及定时音频编码流St31。系统编码器900又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输入流编码数据St33。
系统编码器900根据系统编码的编码参数数据及编码开始/结束定时的信号St33,对各定时流St27、St29及St31进行复接处理,生成标题编辑单元(VOB)St35。
视像区格式编排器1300连接于系统编码器900,输入标题编辑单元St35。视像区格式编排器13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输入用于对多媒体位流MBS进行格式化的格式化参数及格式化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39。视像区格式编排器1300根据标题编辑单元St39,将1视像区(VZ)份额的标题编辑单元St35,按照符合用户所要求脚本的顺序改换排列,生成编辑好的多媒体位流St43。
该编辑成用户所要求脚本的内容的多媒体位流St43被传送到记录部1200。记录部1200将编辑多媒体位流MBS加工成与记录媒体M相适应的形式的数据St43,记录在记录媒体M上。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位流MBS中预先包含表示由视像区格式编排器1300生成的媒体上的物理地址的卷文件结构VFS。
又可以将编码过的多媒体位流St35直接输出到下文将述的那样的解码器,重放编辑过的标题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位流MBS中当然不包含卷文件结构VFS。
创作解码器DC
下面参照图3对借助于本发明的创作解码器EC,将编辑过的多媒体位流MBS解码,按照用户所要求的脚本将各标题的内容展开的、编码解码器DC的一实施形态加以说明。而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图2中记录媒体M记录的、创作编码器EC编码过的多媒体位流St45记录于图3的记录媒体M。
创作解码器DC由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脚本选择部2100、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位流缓存器2400、系统解码器2500、视频缓存2600、子图像缓存器2700、音频缓存器2800、同步控制部2900、视频解码器3800、子图像解码器3100、音频解码器3200、合成部3500、视频数据输出端子3600,以及音频数据输出端子3700构成。
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由驱动记录媒体M的记录媒体驱动装置2004、读出记录媒体M上记录的信息,生成二值读取信号St57的读取头装置2006、对读取信号St57进行各种处理,生成重放位流St61的信号处理部2008,以及机构控制部2002构成。机构控制部2002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接收多媒体位流重放指示信号St53,生成分别对记录媒体驱动单元(电动机)2004及信号处理部2008进行控制的重放控制信号St55及St59。
解码器DC具备脚本选择部2100,该选择部能将按照选择相应脚本重放的要求,给予创作解码器DC的指示作为脚本数据输出,使涉及创作编码器EC编辑的多媒体标题的图像、子图像及声音的用户所想要的部分得以重放。
脚本选择部2100最好是用键盘及CPU等构成。用户根据用创作编码器EC输入的脚本内容操作键盘输入所想要的脚本。CPU根据键盘输入生成指示所选择的脚本的脚本选择数据St51。脚本选择部2100借助于例如红外线通信装置等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根据St51生成控制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的操作的重放指示信号St53。
位流缓存器2400具有规定的缓存器容量,暂时存储从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输入的重放信号位流St61,同时提取各位流的地址信息及同步初始值数据,生成位流控制数据St63。位流缓存器2400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将生成的位流控制数据St63提供给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
同步控制部2900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接收同步控制数据St81所包含的同步初始值数据(SCR),将内部的系统时钟(STC)置位,并将复位的系统时钟St79提供给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根据系统时钟St79,以规定的时间间隔生成位流读出信号St65,输入位流缓存器2400。
流缓存器2400根据读出信号St65,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输出重放位流St61。
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又根据脚本选择数据St51,生成表示所选择的脚本对应的视频流、子图像流、音频流各自的ID的解码流指示信号St69,向系统解码器2500输出。
系统解码器2500根据解码指示信号St69的指示,将从流缓存器2400输入的视频、子图像及音频的数据流分别作为视频编码流St71向视频缓存2600输出,作为子图像编码流St73向子图像缓存器2700输出,作为音频编码流St75向音频缓存器2800输出。
系统解码器2500检测出各流St67在各最小控制单元的重放开始时间(PTS)及解码开始时间(DTS),生成时间信息信号St77。该时间信息信号St77经过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作为同步控制数据St81输入同步控制部2900。
作为对同步控制数据St81的响应,同步控制部2900对各流决定使各流在解码后形成预定的顺序的解码开始时间。同步控制部2900根据该解码时间生成视频流解码开始信号St89,输入视频解码器3800。同样,同步控制部2900生成子图像解码开始信号St91及音频解码开始信号St93,分别输入子图像解码器3100及音频解码器3200。
视频解码器3800根据视频流解码开始信号St89生成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对视频缓存2600输出。视频缓存2600接收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向视频解码器3800输出视频流St83。视频解码器3800检测出视频流St83所包含的重放时间信息,在接收了长度相当于重放时间的视频流St83的输入后,立即使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无效。这样做,使相当于规定的重放时间的视频流在视频解码器3800得到解码,重放的视频信号St104被输出到合成部3500。
同样,子图像解码器3100根据子图像解码开始时间St91生成子图像输出请求信号St86,提供给子图像缓存器2700。子图像缓存器2700接收子图像输出请求信号St86,向子图像解码器3100输出子图像流St85。子图像解码器3100根据子图像流St85所包含的重放时间信息,将长度相当于规定的重放时间的子图像流St85解码,重放子图像信号St99,并向合成部3500输出。
合成部3500使视频信号St104和子图像信号St99重迭,生成多图像视频信号St105,向视频输出端子3600输出。
音频解码器3200根据音频解码开始信号St93,生成音频输出请求信号St88,提供给音频缓存器2800。音频缓存器2800接收音频输出请求信号St88,向音频解码器3200输出音频流St87。音频解码器3200根据音频流St87所包含的重放时间信息,将长度相当于规定的重放时间的音频流St87解码后向音频输出端子3700输出。
这样做,可以响应用户的脚本选择,实时地重放用户所想要的多媒体位流MBS。也就是说,每当用户选择不同的脚本,创作解码器DC可以重放与该选择的脚本对应的多媒体位流MBS,以重放用户所想要的标题内容。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创作系统中,为了对基本的标题内容,将表示各内容的最小编辑单元的可能有多分支的子流按规定的时间上的相互关系排列,对多媒体源数据进行实时编码或成批编码,可以按照多个任意脚本生成多媒体位流。
又可以按照多个脚本内的任意脚本重放这样编码的多媒体位流。于是,即使是在重放当中还选择与选定的脚本不同的脚本(切换),也能够重放与该新选择的脚本动态对应的多媒体位流。而且,在按照任意脚本重放标题内容时,还能够在多个场面中动态选择任意场面重放。
这样,在本发明的创作系统中,不仅能够进行编码、实时地重放多媒体位流MBS,而且能够反复重放。关于创作系统的详细情况,本申请的申请人1996年9月27日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中已揭示。
DVD
图4表示具有单一记录面的DVD的一个例子。在本例子中的DVD记录媒体RC1由照射激光LS,并进行写入和读出的信息记录面RS1和覆盖该记录面的保护层PL1构成。还在记录面RS1的背面设加强层BL1。这样,以保护层PL1一侧的面为正面SA,以加强层BL1一侧的面为背面SB。像该媒体RC1那样,将一个面上有单一记录层RS1的DVD媒体叫做单面单层光盘。
图5表示图4中C1部分的详细情况。记录面RS1由附着金属薄膜等反射膜的信息层4109形成。在该层上面由具有规定的厚度T1的第1透明基板4108形成保护层PL1。由具有规定的厚度T2的第2透明基板4111形成加强层BL1。第1及第2透明基板4108及4111由设于其间的粘接层4110将其相互连接。
根据需要,还在第2透明基板4111上面设有印刷标签用的印刷层4112。印刷层4112不是在加强层BL1的基板4111上的全部区域,而只在需要显示文字和图画的部分印刷,其他部分也可以将透明基板4111剥开。在该情况下,从背面SB侧看,在未印刷的部分可以直接看见形成记录面RS1的金属薄膜4109反射的光,例如在金属薄膜是铝膜的情况下可以看到背景为银白色,其上可以看见印刷文字和图形浮现。印刷层4112不必设在加强层BL1的整个面上,可以根据用途在一部分设置。
图6还示出图5中C2部分的细节。在射入光束,取出信息的表面SA,第1透明基板4108与信息层4109相接的面用成型技术形成凹凸的坑,借助于改变坑的长度和间隔来记录信息。也就是在信息层4109复印第1透明基板4108的凹凸的坑的形状。该坑的长短和间隔与CD的情况相比要小些,以成列的坑形成的信息光道和间距都做得窄。结果是,面记录密度大幅度提高。
又,第1透明基板4108的没有形成坑的表面SA一侧做成平坦的面。第2透明基板4111是加强用的,是用与第1透明基板4108相同的材料构成的两面平坦的透明基板。而规定的厚度T1及T2都相同,例如0.6毫米是理想的数值,但也不限于此。
信息的取出与CD的情况相同,借助于光束LS的照射,将信息作为光点的反射率变化取出。在DVD系统中,加大物镜的数值孔径NA,而且光束的波长λ可以取得小,因此,可以将使用的光点Ls的直径收缩到CD的情况下的光点直径的约1/1.6。这意味着与CD系统相比,具有1.6倍的析像度。
在从DVD读出数据时,使用波长短(650毫微米)的红色半导体激光器和物镜数值孔径NA大达0.6毫米的光学系统。这和透明基板厚度T做成0.6毫米薄联结起来,使得直径120毫米的光盘一个面上能够记录的信息容量超过5G字节。
DVD系统如上所述,即使在具有单一记录面RS1的单侧单层光盘RC1,与CD相比,可记录的信息量也接近10倍,因此,对每单元数据规模非常大的活动图像,也能不损害其图像质量地加以处理。结果是,已有的CD系统即使牺牲活动图像的质量,也只可录放74分钟,而相比之下,DVD可以录放高图像质量的图像2小时以上。这样,DVD具有适合作为活动图像记录媒体的特点。
图7及图8表示具有多个所述记录面RS的DVD记录媒体的例子。图7的DVD记录媒体RC2在同一侧,也就是正面侧SA有成双层配置的第1记录面和半透明的第2记录面RS1和RS2。对第1记录面RS1和第2记录面RS2分别使用不同的光束LS1及LS2,可以同时在两个面上录放。又可以用光束LS1或LS2两者之一对应两个记录面录放。这样构成的DVD记录媒体称为单面双层光盘。在这个例子中,配设两个记录层RS1及RS2,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做成配设两层以上的的记录层RS的DVD记录媒体。这样的记录媒体称为单面多层光盘。
另一方面,图8的DVD记录媒体RC3分别在正面侧配设第1记录面RS1,而在背面侧SB配设第2记录面RS2。在这些例子中,示出了一张DVD上配设两层记录面的例子,但是当然也可以做成具有两层以上记录面的多层记录面光盘。与图7的情况相同,光束LS1及LS2也可以分别配设,也可以用一支光束对两个记录面RS1及RS2进行录放。这样构成的DVD记录媒体称为双面单层光盘。当然也可以做成一侧配设两层以上的记录层RS的DVD记录媒体。这样的光盘称为双面多层光盘。
图9及图10分别表示从光束LS照射的一侧看DVD记录媒体RC的记录面RS的平面图。在DVD上从内圆周向外圆周连续设有螺旋状的记录信息的光道TR。信息记录道TR按照每一规定的数据单元分割成多个扇区。在图9中,为了看起来方便表示为每一周光道分割成3个以上的扇区。
通常光道TR如图9所示从光盘RCA的内圆周的端点IA向外圆周的端点OA在时针方向DrA卷绕。这样的光盘RCA称为顺时针旋转光盘,其光道称为顺时针旋转光道TRA。根据用途的不同,又有如图10所示,光道TRB从光盘RCB的外圆周的端点OB向内圆周的端点IB,在时针方向DrB卷绕的情况。该方向DrB如果从内圆周向外圆周看,就是逆时针方向,因此,为了区别于图9的光盘RCA,就称为逆时针旋转光盘RCB和逆时针旋转光道。上述光道旋转方向DrA及DrB是光束为录放而对光道扫描的动向,也就是光道路径。光道卷绕方向DrA的反方向RdA是使光盘RCA旋转的方向。光道卷绕方向DrB的反方向RdB是使光盘RCB旋转的方向。
图11中模式性地画出图7所示的、作为单面双层光盘RC2的一个例子的光盘RC2o的展形图。下侧的第1记录面RS1上,如图9所示顺时针旋转光道TRA设置于顺时针方向DrA,上侧的第2记录面RS2上,如图10所示逆时针旋转光道TRB设置于逆时针方向DrB。在这种情况下,上下侧的光道的外圆周端部OB及OA位于平行于光盘RC2o的中心线的同一线上。上述光道TR的卷绕方向DrA及DrB也都是对光盘RC读写数据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上下光道的卷绕方向相反,也就是上下记录层的光道路径DrA及DrB相向。
相向光道路径型的单面双层光盘RC2o对应于第1记录面RS1在RdA方向上旋转,光束LS沿着光道路径DrA跟踪第1记录面RS1的光道,在到达外周围端部OA的时刻,调节光束LS使其在第2记录面RS2的外圆周端部OB聚焦,光束LS可以连续跟踪第2记录面RS2的光道。这样做,第1及第2记录面RS1及RS2的光道TRA和TRB的物理距离可以用调整光束LS的焦点的方法在瞬时消除。结果是,相向光道路径型的单侧双层光盘RCo容易将上下两层的光道作为一个连续的光道TR处理。因此,参照图1叙述的创作系统中的、作为多媒体数据的最大管理单元的多媒体位流MBS可以连续记录于一个媒体RC2o的两层记录层RS1和RS2上。
还有,在使记录面RS1和RS2的光道的卷绕方向与本例所述相反,也就是在第1记录面RS1设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光道TRB,在第2记录面设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光道TRA的情况下,除了将光盘的旋转方向改变到RdB外,与上述例子同样把两个记录面当作一个具有连续的光道TR的记录面使用。因此,为了简便起见,将这样的例子的附图的图示说明加以省略。采用这样的结构做成DVD,可以将内容长的标题的多媒体位流MBS收录于一张相向光道路径型单面双层光盘RC2o。这样的DVD媒体称为单面双层相反光道路径型光盘。
图12中模式性地画出图7所示的单面双层光盘RC2的又一例子RC2p的展开图。第1和第2记录面RS1及RS2如图9所示,均设有顺时针旋转的光道TRA。在这种情况下,单面双层光盘RC2p在RdA方向上旋转,光束的移动方向与光道的卷绕方向相同,也就是说,上下记录层的光道路径互相平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上下侧光道的外圆周端部OA及OA位于与光盘RC2p的中心线平行的同一线上。因此,在外圆周端部OA调节光束LS的焦点,可以与图11中所述的媒体RC2o一样在一瞬间将访问的地址从第1记录面RS1的光道TRA的外圆周端部OA变成第2的记录面RS2的光道TRA的外圆周端部OA。
但是,光束LS在时间上连续地对第2记录面RS2的光道TRA进行访问时最好是使媒体RC2p反向(逆RdA方向)旋转。然而,根据光束的位置改变媒体的旋转方向效率不佳,因此,如图中箭头所示,光束LS在到达第1记录面RS1的光道的外圆周端部OA后,使光束移动到第2记录面RS2的光道的内圆周部IA,以此可以将其作为逻辑上连续的一张光盘使用。而且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不把上下记录面的光道作为一录连续的光道处理,分别作为不同光道,在各光道上逐个标题记录多媒体位流MBS。这样的DVD媒体称为单面双层平行光道路径型光盘。
还有,即使将两记录面RS1及RS2的光道的卷绕方向设置为与本例所述的相反,也就是设置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光道TRB,除了使光盘的旋转方向在RdB上外,其他都相同。这种单面双层平行光道路径型光盘适合要求像查百科事典那样频繁进行随机访问的把多个标题收录在一张媒体RC2p的用途。
图13是表示图8所示的每一个面上分别具有一层记录面RS1及RS2的双面单层型DVD媒体RC3的一个例子RC3s的展开图。一记录面RS1设有顺时针旋转的光道TRA,另一记录面RS2设有逆时针旋转的光道TRB。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也是两记录面的光道的外圆周端部OA及OB位于与光盘RC3s的中心线平行的同一线上。这两个记录面RS1和RS2光道的卷绕方向相反,但光道路径相互之间成面对称关系。这样的光盘RC3s称为双面单层对称光道路径型光盘。这种双面单层对称光道路径型光盘RC3s对应于第1记录媒体RS1在RdA方向上旋转。结果是,相反侧的第2记录媒体RS2的光道路径是在与该光道卷绕方向DrB相反的方向,也就是DrA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连续还是不连续,在本质上,以同一光束LS访问两个记录面RS1及RS2是不实际的。因此,表面和背面两个记录面分别记录多媒体位流。
图14是图8所示的双面单层DVD媒体RC3的又一例子RC3a的展开图。两记录面RS1及RS2上都如图9所示设有顺时针旋转的光道TRA。在这种情况下也最好是两记录面RS1及RS2的光道的外圆周端部OA及OA位于与光盘RC3a的中心线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但是,在本例中,与前面所述的双面单层对称光道路径型光盘RC3s不同,这两个记录面RS1与RS2上的光道之间成非对称关系。这样的光盘RC3a称为双面单层非对称光道路径型光盘。这种双面单层非对称光道路径型光盘RC3s与第1记录媒体RS1对应在RdA方向上旋转。
其结果是,相反侧的第2记录面RS2的光道路径在与该光道卷绕方向DrA相反的方向上,也就是在DrB方向上。因此,只要使单一的光束LS从第1记录面RS1的内圆周移向外圆周后,又使光束LS从第2记录面RS2的外圆周移到内圆周这样连续移动,即使不为每个记录面准备不同的光束源,也能够不翻转媒体PC3a的正反面对两个面进行录放。又,这种双面单层非对称光道路径型光盘,两记录面RS1及RS2的光道是相同的。因此,将媒体PC3a的正反面翻转,即使不为每个记录而准备不同的光束,也能以单一光束LS对两个面进行录放,结果,就可以经济地制造录放装置。还有,在两个记录面RS1及RS2上设置光道TRB代替光道TRA也与本例基本相同。
如上所述,借助于因记录面的多层化,记录容量易于成倍增加的DVD系统,在通过与使用者的对话操作重放在1张光盘上记录的一些活动图像数据、一些音频数据、一些图形数据等的多媒体领域将发挥其真正价值。也就是说,使得传统的软件提供者所梦想的事成为可能,即可保持制作的电影的质量不变将一部电影录下来,用一种媒体向使用不同语言的地区及不同世代的人提供。
保护性加锁
向来,作为适应全世界的多种语言,以及在欧美各国制度化的保护性加锁的各种独立套件,电影标题的软件提供者必须就同一标题,制作、供应、管理多规格标题。所花的功夫是很大的。又,这里图像质量高重要,内容能够按用户的意图重放也重要。向解决这一愿望靠近一步的记录媒体就是DVD。
多视角
又,作为对话操作的典型例子,在重放一个场面时,要求有切换至从别的视角看的场面的“多视角”功能。这是一种应用要求,例如在场面是棒球的情况下,在从网后一侧看到的投手、捕手、击球者为中心的视角、从网后一侧看到的内场为中心的视角、从中心一侧看到的投手、捕手、击球者为中心的视角等几个视角中,用户像切换摄像机似地自由选择喜欢的视角。
作为能够适应这样的要求记录活动图像、话音、图形等信号数据的制式,DVD采用与VCD相同的MPEG。VCD与DVD由于其容量和传输速度,以及重放装置内的信号处理性能的差别,虽说是相同的MPEG形式,也还是采用与MPEG1和MPEG2的有些不同的压缩方式、数据格式。但是,关于MPEG1和MPEG2的内容及与其不同之处,由于与本发明所关心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故省略其说明(例如可参看ISO11172、ISO13818的MPEG标准)。
关于本发明涉及的DVD系统的数据结构,将参照图16、图17、图18及图20在下面加以说明。
多场面
如果为了满足上面所述的加锁重放及多视角重放的要求,分别准备符合各种要求内容的标题,必须准备所要求数目的、具有很少一部分不同的场面数据的大致相同内容标题,预先记录在记录媒体上。这相当于在记录媒体的大部分区域反复记录同一数据,因而记录媒体的存储容量的利用效率明显不受重视。再者,即使具有DVD那样的大容量的记录媒体,也不可能记录适合全部要求的标题。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增加记录媒体的容量基本上会解决,但是从系统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观点出发却非常不希望这样。
在DVD系统中,使用下面将说明其大概情况的多场面控制,以最低限度需要的数据构成具有多种变化的标题,使记录媒体等系统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即用各标题间的共用数据形成的基本场面区间和适合各种要求的一些不同的场面形成的多场面区间构成具有各种变化的标题。于是,预先做好准备,使用户在重放时能够随时自由选择各多场面区间中的特定场面。关于包括加锁重放及多视角重放的多场面控制将在下面参照图21进行说明。
DVD系统的数据结构
图22表示本发明所涉及DVD系统中的创作数据的数据结构。在DVD系统中,为了记录多媒体位流MBS,具备大致区分为写入区域LI、卷区域VS及读出区域LO三个区域的记录区域。
写入区域LI位于光盘的最内圈的圆周部分,例如在图9及图10说明的磁盘中位于其光道的内圆周端部IA及IB。在写入区域LI记录着重放装置读出开始时用于使动作稳定的数据等。
读出区域LO位于光盘的最外圈的圆周上,也就是图9及图10说明的光道的外圆周端部OA及OB。在该读出区域LO记录着表示卷区域VS终止的数据等。
卷区域VS位于写入区域LI和读出区域LO之间,将2048字节的逻辑扇区LS作为n+1个(n为零或正整数)一维阵列记录。各逻辑扇区LS用扇区号(#0、#1、#2、…#n)区别。而卷区域VS分为由m+1个逻辑扇区LS#0~LS#m(m为比n小的正整数或0)形成的卷/文件管理区域VFS和n-m个逻辑扇区LS#m+1~LS#n形成的文件数据区域FDS。该文件数据区域FDS相当于图1所示的多媒体位流MBS。
卷/文件管理区域VFS是用于将卷区域VS的数据作为文件进行管理的文件系统,由容纳管理整个盘所需要的数据所需的扇区数目m(m为比n小的自然数)的逻辑扇区LS#0到LS#m形成。该卷/文件管理区域按照例如ISO9660及ISO13346等标准,记录着文件数据区域FDS内的文件的信息。
文件数据区域FDS由n-m个逻辑扇区LS#m+I~LS#n构成,包含规模为逻辑扇区的整数倍(2048×I,I为规定的整数)的视像管理文件VMG和k个VTS视像标题集VTS#1~VTS#k(k为比100小的自然数)。
视像管理文件VMG保持表示整个光盘的标题管理信息的信息,同时具有表示作为进行整卷重放控制的设定/变更用的菜单的卷菜单的信息。视像标题集VTS#k也简称为视像文件,表示由活动图像、声音、静止图像等数据构成的标题。
图16表示图22的视像标题集VTS的内容结构。视像标题集大致分为表示整个光盘的管理信息的VTS信息(VTSI)和作为多媒体位流的系统流的VTS标题用的VOBS(VTSTT_VOBS)。首先在下面对VTS信息进行说明之后,对VTS标题用VOBS加以说明。
VTS信息主要包含VTSI管理表(VTSI_MAT)及VTSPGC信息表(VTS-PGCIT)。
VTSI管理表记述视像标题集VTS的内部结构及视像标题集VTS中所包含的可选择的音频流的数目、子图像数目及视像标题集VTS的收容地址等。
VTSPGC信息管理表是记录表示控制重放顺序的程序链(PGC)的i个(i为自然数)PGC信息VTS_PGCI#1~VTS_PGCI#I的表。各项PGC信息VTS_PGCI#I是表示程序链的信息,由j个(j为自然数)访问单元重放信息C_PBI#1~C_PBI#j构成。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C_PBI#j包含关于访问单元的重放顺序和重放的控制信息。
又,所谓程序链PGC是记述标题流的概念。记述访问单元(下述)的重放顺序以形成标题。上述VTS信息,在关于例如菜单信息的情况下,在重放开始时收容于重放装置内的缓存器内,在重放的中途遥控器的“菜单”键按下的时刻由重放装置参照该VTS信息,将例如#1的最上部菜单加以显示。在分级菜单的情况下,其结构为例如程序链信息VTS_PGCI#1是“菜单”键按下后显示的主菜单,#2~#9是对应于遥控器的数字键的数字的子菜单,#10以后是更下层的子菜单。其结构还可为例如#1为按下数字键显示的最上部菜单,#2以下为相应于数字键的数字重放的指导声的结构。
菜单本身由于该表指定的多个程序链表示,可构成任意形态的菜单,例如分级菜单或是包含指导声的菜单。
又例如在电影的情况下,重放装置参照重放开始时收容于重放装置内的缓存器,并在PGC中记述的访问单元重放顺序,重放系统流。
这里说的访问单元是系统流的全部或一部分,作为重放时的访问点使用。例如在电影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在中途将标题分段的章节使用。
还有,输入的PGC信息C_PBI#j分别包含访问单元重放处理信息及访问单元信息表。重放处理信息由重放时间、重复次数等访问单元重放所需要的信息构成。C_PBI#j由访问单元块模式(CBM)、访问单元块类型(CBT)、无断层重放标志(SPF)、交错数据块配置标志(IAF)、STC再设定标志(STCDF)、访问单元重放时间(C_PBTM)、无断层视角切换标志(SACF)、访问单元前头VOBU开始地址(C_FVOBU_SA),及访问单元末尾VOBU开始地址(C_LVOBU_SA)构成。
这里说的所谓无断层重放,就是在DVD系统中,不中断各数据及信息地重放映像、声音、副映像等各媒体数据。详细情况将在下面参照图23及图24加以说明。
访问单元块模式CBM表示多个访问单元是否构成一个功能块,构成功能块的各访问单元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连续配置在PGC信息内,配置在前头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的CBM示出表示“功能块起始访问单元”的值,配置在最后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的CBM示出表示“功能块最末访问单元”的值,配置在中间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的CBM示出表示“功能块中间访问单元”的值。
访问单元块类型CBT表示CBM所示访问单元块的种类。例如在对多视角功能进行设定的情况下,将与各视角的重放对应的访问单元信息作为前面所述那样的功能块设定,作为该功能的种类,还在各访问单元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的CBT上设定表示“视角”的值。
系统重放标志SPF是表示该访问单元是否与前面重放的访问单元或访问单元块无断层地连接、重放的标志,在与前面重放的访问单元或前面的访问单元块无断层连接、重放的情况下,在该访问单元的访问单元重放信息的SPF设定标志值1。在非无断层的情况下,则设定标志值0。
交错配置标志IAF是表示该访问单元是否配置于交错区域的标志,在配置于交错区域的情况下,在该访问单元的交错分配标志IAF设定标志值1。反之,设定标志值0。
STC再设定标志STCDF为是否有必要在访问单元重放时重新设定取同步时使用的STC的信息,在有必要重新设定的情况下设定标志值1。反之,设定标志值0。
无断层视角变换标志SACF在该访问单元属于视角区间,并且无断层地切换的情况下,在该访问单元的SACF设定标志值1。反之,设定标志值0。
访问单元重放时间(C_PBTM)在视像帧数精度范围内表示访问单元的重放时间。
C_LVOBU_SA表示访问单元末尾VOBU开始地址,其值以扇区数目表示与VTS标题用的VOBS(VTSTT_VOBS)的开头访问单元逻辑扇区的距离。C_FVOBU_SA表示访问单元开头VOBU的开始地址,以扇区数目表示与VTS标题用VOBS(VTSTT_VOBS)的开头访问单元逻辑扇区的距离。
下面对VTS标题用的VOBS,即1多媒体系统流数据VTSTT_VOBS加以说明。系统流数据VTSTT_VOBS由称为视频重放对象(VOB)的i个(i为自然数)系统流SS构成。各视频重放对象VOB#1~VOB#i以至少一个视频数据构成,有的情况下可构成与最多8个音频数据,最多32个副图像数据交错。
各视频重放对象VOB由q个(q为自然数)访问单元C#1~C#q构成。各访问单元C由r个(r个自然数)视频重放对象单元VOBU#1~VOBU#r组成。各VOBU由多个视频编码更新周期(GOP)及时间与该周期相当的音频数据和子图像构成。又,各VOBU的前头包含作为该VOBU的管理信息的导航组NV。关于NV的结构参照图19在下面加以叙述。
图17示出参见图25下文叙述的编码器EC所编码的系统流St35(图25),即视像区VZ(图22)的内部结构。在该图中,视频编码流St15是由视频编码器300编码的、压缩过的一维视频数据串。音频编码流St19也一样是由音频编码器700编码的立体声的左右声道各数据经压缩及综合的一维音频数据串。又,作为音频数据也可以是环绕声等多声道的数据。
系统流St35具有在图22说明的、具有与有2048字节的容量的逻辑扇区LS#n相当的字节数的数据组(pack)一维排列的结构。系统流St35的前头、即VOBU的前头配置着称为导航组NV的、记录系统流内的数据排列等管理信息的流管理数据组。
视频编码流St15及音频编码流St19分别被按照与系统流的数据组对应的字节数分为数据包(packet)。这些数据包在图中表达为V1、V2、V3、V4及A1、A2、…。这些数据包考虑到视频、音频各数据扩展用的解码器的处理时间及解码器的缓存器容量,以合适的顺序,作为图中的系统流进行交错,形成数据包阵列。例如,在本例中,排列成V1、V2、A1、V3、V4、A2的顺序。
图17表示将一套活动图像数据和一套音频数据进行交错的例子,但是,在DVD系统中,录放容量被大幅度扩大,实现了高速录放,信息处理用的LSI的性能得到提高,因而能够使一套活动图像数据与多个音频数据和作为多个图形数据的副图像数据交错,作为一个MPEG系统流,并以这样的形态进行记录,而重放时则多个音频数据和多个副图像数据有选择地进行重放。图18表示在这样的DVD系统使用的系统流的结构。
图18也和图17相同,形成数据包的视频编码流St15表示为V1、V2、V3、V4、…。但是在该例子中,音频编码流St19不是一个,而是将St19A、St19B及St19C三个音频数据串作为源输入。还有,作为副图像数据串的子图像编码流St17,也将St17A、St17B两串数据作为源输入。将这些总计6串的压缩数据交错成一个系统流St35。
视频数据以MPEG制式编码,所谓GOP单元成了压缩的单元,GOP单元的标准,在NTSC的情况下以15帧构成1GOP,但该帧数可变。表示具有已交错数据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管理用数据的流管理数据组也以把视频数据作为基准的GOP为单元的间隔进行交错。如果构成GOP的帧数改变,该间隔也发生变动。在DVD的情况下,该间隔以重放时间长度衡量,在04秒至1.0秒的范围内,该界限取为GOP单元。如果连续的多个GOP的重放时间在1秒以下,对于该多个GOP的视频数据,可将管理用数据组在一个流中交错。
在DVD的情况下,将这样的管理用数据组称为导航组,把从该导航组NV到下一导航组之前的数据组称为视频重放对象单元(下称VOBU),将通常可以定义为一个场面的一个连续重放单元称为视频重放对象(下称VOB),由一个以上的VOBU构成。又将多个VOB集合而成的数据集合称为VOB集(下称VOBS)。这些是在DVD初次采用的数据格式。
在这样对多个数据串进行交错的情况下,对体现表达已交错数据相互间关系的管理用数据的导航组NV也有必要以称为规定的数据组数单元的单元进行交错。GOP是汇集通常相当于12~15帧的重放时间的约0.5秒的视频数据的单元,可以认为,在这一时间的重放所需要的数据包数目中有一个流管理数据包交错进来。
图19是表示构成系统流的交错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副图像数据等数据组中包含的流管理信息的说明图。像该图那样,系统流中的各数据以依据MPEG2的数据包化及数据组化形式记录。视频、音频及副图像数据,其数据包结构都基本相同。在DVD系统中,1个数据组具有如上所述的2048字节的容量,包含称为PES数据包的1个数据包,由数据组首标PKH、数据包首标PTH及数据区域构成。
在数据组首标PKH中,记录着表示该数据组应该从图26中的流缓存器2400向系统解码器2500传送的时间、即AV同步重放用的基准时间信息的SCR。在MPEG中,设想将该SCR作为解码器整体的基准时钟,但在DVD等光盘媒体的情况下,为了能对各录放装置进行封闭式时间管理,另行设置了作为解码器整体的时间基准的时钟。又,在数据包首标PTH中,记录着表示该数据包所包含的视频数据或音频数据经过解码后作为重放输出应该被输出的时间的PTS和表示视频流应该被解码的时间的DTS等。在数据包内有作为解码单元的访问单元的首标时设置PTS和DTS,PTS表示访问单元的展现开始时间,DTS表示访问单元的解码开始时间。又,在PTS与DTS为相同时间的情况下,DTS被省略。
还有,在数据包首标PTH中,包含作为表示是视频数据串的视频数据包,还是专用数据包,还是MPEG音频数据包的8位长的字段的流ID。
这里所谓专用数据包是可以把MPEG2的标准上的该内容自由定义的数据,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用专用数据包1传输音频数据(MPEG音频数据以外)及副图像数据,使用专用数据包2传输PCI数据包及DSI数据包。
专用数据包1和专用数据包2由数据包首标、专用数据区域及数据区域组成。在专用数据区域包含表示记录着的数据是音频数据还是副图像数据的、具有8位长的字段的子流ID。用专用数据组2定义的音频数据可分别就线性PCM方式、AC-3方式设定从#0到#7的最多8个种类。而副图像数据可设定从#0到#31的最多32个种类。
数据区域是一种记录区域,在视频数据的情况下记录MPEG2格式的压缩数据,在音频数据的情况下记录线性PCM方式、AC-3方式或MPEG制式的数据,在副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记录游程长度编码所压缩的图形数据等。
又,MPEG2视频数据作为其压缩方法,存在着固定位速率方式(下面也记作“CBR”)和可变位速率方式(下面也记作“VBR”)。所谓固定位速率方式是视频流以一定的速率连续输入视频缓存的方式。与此相反,所谓可变位速率方式,是视频流断续输入视频缓存的方式,借助于此可以抑制不需要的编码的发生。
在DVD中,固定位速率方式和可变位速率方式都可以使用。在MPEG中,活动图像数据以可变长度编码化方式压缩,因此GOP的数据量不一定。而且活动图像与声音的解码时间不同,从光盘读出的活动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时间关系与从解码器输出的活动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的时间关系不一致。因此,将参照图26在稍后对使活动图像与声音在时间上取同步的方法加以详述,而为了简便,首先对固定位速率方式加以说明。
图20表示导航组NV的结构。导航组NV由PCI数据包和DSI数据包组构成,在前头设置组件首标PKH。在PKH如前所述记录着该组应该从图26的流缓存器2400传送到系统解码器2500的时间,也就是表示AV同步重放用的基准时间信息的SCR。
PCI数据包具有PCI信息(PCI_GI)和非无断层多视角信息(NSML_AGLI)。在PCI信息(PCI_GI)中以系统时钟精度(90KHz)记述包含于该VOBU中视频数据的开头图像帧显示时间(VOBU_S_PTM)及末尾图像帧的显示时间(VOBU_E_PTM)。
在非无断层多视角信息(NSML_AGLI),把切换视角时的读出开始地址作为距离VOB开头的扇区数记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视角数目在9以下,所以有9个视角大小的地址记述区域(NSML_AGL_D1_DStA~NSML_AGL_C9_DStA)。
在DSI数据组中有DSI信息(DSI-GI)、无断层重放信息(SML_PBI)及无断层多视角重放信息(SML_AGLI)。作为DSI信息(DSI_GI),将该VOBU内的末尾数据组地址(VOBU_EA)作为距离VOBU开头的扇区数记述。
关于无断层重放将在后面叙述,但是为了将分开或接合的标题无断层地重放,有必要以ILVU为连续读出单元,在系统流一级进行交错(复接)。把以ILVU为最小单元对多个系统流进行交错处理的区间定义为交错数据块。
为了将这样以ILVU为最小单元交错的系统流无断层地重放,记述无断层重放信息(SML_PBI)。在无断层重放信息(SML_PBI)中,记述表示该VOBU是否交错数据块的交错单元标志。该标志表示VOBU是否存在于交错区域(后文将述)。存在于交错区域时,设标志值“1”。反之,设标志值“0”。
又,在VOBU存在于交错区域时,记述表示该VOBU是否ILVU的末尾VOBU的单元末尾标志。ILVU是连续读出单元,因此现在正在读出的VOBU如果是ILVU的末尾VOBU,就设定所述标志的值为“1”。反之,则设定特征值“0”。
在该VOBU存在于交错区域时,记述表示该VOBU所属的ILVU的末尾数据组的地址的ILVO末尾数据组地址(ILVU-EA)。这里地址用距离该VOBU的NV的扇区数记述。
又,在该VOBU存在于交错区域的情况下,记述下一ILVU的开始地址(NT_ILVU_SA)。这里地址用距离该VOBU的NV的扇区数记述。
又,在将两个系统流无断层连接时,特别是在连接前和连接后的音频信号不连续的情况下(音频信号不同的情况等),为了对连接后的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取同步,有必要使音频信号暂时停止。例如在NTSC的情况下,视频信号的帧周期为大约33.33毫秒,音频信号AC3的帧周期为32毫秒。
为此,记述表示停止音频信号的时间及时间长度信息的音频信号重放停止时间1(VOBU_A_STP_PTM1)、音频信号重放停止时间2(VOBU_A_STP_PTM2)、音频信号重放停止时长1(VOB_A_GAP_LEN1)、音频信号重放停止时长2(VOB_A_GAP_LEN2)。该时间信息用系统时钟精度(90KHz)记述。
又,记述切换视角时的读出开始地址作为无断层多视角重放信息(SML_AGLI)。此区域在无断层多视角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区域。该地址用距离该VOBU的NV的扇区数记述。由于视角数目小于9,所以有9个视角大小的地址记述区域:(SML_AGL_C1_DSTA~SML_AGL_C9_DSTA)。
DVD编码器
图25表示将本发明涉及的多媒体位流创作系统用于上述DVD系统时,创作编码器ECD的一实施形态。使用于DVD系统的创作编码器ECD(下面称为DVD编码器)具有与图2所示的创作编码器EC非常类似的结构。DVD创作编码器ECD具有将创作编码器EC的视像区格式编排器1300变为VOB缓存器1000和格式编排器1100的基本结构。当然,用本发明的编码器编码的位流记录于DVD媒体M。下面将DVD创作编码器ECD的操作与创作编码器EC的比较并加以说明。
在DVD创作编码器ECD中,也与创作编码器EC相同,根据表示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输入的用户编辑指示内容的脚本数据St7,编码系统控制部200生成各控制信号St9、St11、St13、St21、St23、St25、St33及St39,控制视频编码器300、子图像编码器500及音频编码器700。而DVD系统中的编辑指示内容,与参照图2说明的创作系统的编辑指示内容相同,也包含对于含有多个标题内容的各源数据的全部或各个,每一规定的时间从各源数据的内容选择一个以上,并将所选择的这些内容用规定的方法连接重放这样的信息,同时还包含如下信息。即还包含是否从分割为每一规定的时间单元的编辑单元所包含的流数、各流内的音频信号数和子图像数及其显示时间等数据、加锁或多视角等多种流中选择多标题源数据流,以及所设定多视角区间的场面间切换连接方法等信息。
还有,在DVD系统中,脚本数据St7中包含对媒体源数据流编码所需的VOB单元控制内容,即是否多视角,是否生成使加锁控制成为可能的多规格标题,考虑下文所述多视角控制和加锁控制的情况下的交错和光盘容量的各流编码时的位速率、各控制的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与前后的流是否无断层连接等内容。编码系统控制部200从脚本数据St7提取信息,生成编码控制所需要的编码信息表及编码参数。关于编码信息表及编码参数在下面将参照图27、图28及图29进行详述。
在系统流编码参数数据及系统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33中包含将上述信息用于DVD系统生成VOB的信息。VOB生成信息有前后连接条件、音频信号数目、音频信号的编码信息、音频信号ID、子图像数、子图像ID、开始图像显示的时间信息(VPTS)、开始声音重放的时间信息(APTS)等。还有,多媒体位流MBS的格式参数数据及格式化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39包含重放控制信息及交错信息。
视频编码器300根据视频编码用的编码参数信号及编码开始/结束定时的信号St9将视频流St1的规定部分加以编码,生成以ISO13818规定的MPEG2视频标准为标准的基本流。然后将该基本流作为视频编码流St15向视频流缓存器400输出。
这里在视频编码器300生成以ISO13818规定的MPEG2视频标准的基本流,而根据包含视频编码参数数据的信号St9,作为编码参数输入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位速率、编码开始/结束时的编码条件、素材的种类是NTSC信号或PAL信号或是否电视电影等参数,开放式GOP或封闭式GOP的编码模式的设定也作为编码参数分别输入。
MPEG2的编码方式基本上是利用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编码的。亦即参照作为编码对象的帧的前后帧进行编码。但是,传送差错及流的中途接入性方面插入不参照其他帧的帧(内帧)。至少有1帧这种内帧的编码处理单元称为GOP。
在这种GOP中,编码完全封闭在该GOP内进行的GOP是封闭式GOP。GOP内存在参照前一GOP内的帧的帧时,该GOP称为开放式GOP。
因而,在重放封闭式GOP时,仅用该GOP就能重放,而在重放开放式GOP时,通常需要前一个GOP。
又,GOP的单元往往作为接用单元使用。例如在从标题的中途开始重放的情况下的重放开始点、映像的切换点或在快放等特殊的重放时,仅在GOP单元重放作为GOP中帧内编码帧的帧,以此实现高速重放。
子图像编码器500根据子图像流编码信号St11,将子图像流St3的规定的部分加以编码,生成位映像数据的可变长度编码数据。然后将该可变长度编码数据作为子图像编码流St17向子图像流缓存器600输出。
音频编码器700根据音频编码信号St13,将音频流St5的规定部分加以编码,生成音频编码数据。该音频编码数据,有以ISO11172规定的MPEG1音频标准及ISO13818规定的MPEG2音频标准为依据的数据、或AC-3音频数据及PCM(LPCM)数据等。对这些音频数据进行编码的方法及装置是公知的。
视频流缓存器400连接于视频编码器300,存储从视频编码器300输出的视频编码流St15。视频流缓存器4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定时信号St21的输入,将保存着的视频编码流St15作为定时视频编码流St27输出。
同样,子图像流缓存器600连接于子图像编码器500,存储从子图像编码器500输出的子图像编码流St17。子图像流缓存器6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定时信号St23的输入,将保存着的子图像编码流St17作为定时子图像编码流St29输出。
又,音频流缓存器800连接于音频编码器700,保存从音频编码器700输出的音频编码流St19。音频流缓存器800还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定时信号St25的输入,将保存着的音频编码流St19作为定时音频编码流St31输出。
系统编码器900连接于视频流缓存器400、子图像流缓存器600及音频流缓存器800,输入定时视频编码流St27、定时子图像编码流St29及定时音频编码流St31。系统编码器900又连接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输入包含系统编码用的编码参数数据的St33。
系统编码器900根据编码参数数据及编码开始/结束定时信号St33,对各定时流St27、St29及St31实施复接处理,生成最小标题编辑单元(VOSs)St35。
VOB缓存器1000是暂时存储系统编码器900中生成的VOB的缓冲存储区域,格式编排器1100则按照St39从VOB缓存器1000读出定时所需要的VOB,生成1视像区VZ。又在该格式编排器1100添加文件系统(VFS),生成St43。
将此编辑于用户所要求脚本的内容中的流St43传输到记录部1200。记录部1200将编辑多媒体位流MBS加工成适应记录媒体M的形式的数据St43,并记录于记录媒体M。
DVD解码器
下面参照图26,将本发明涉及的多媒体位流创作系统用于上述DVD系统时的创作解码器DC的一实施形态加以表述。应用于DVD系统的创作解码器DCD(下称DVD解码器)把本发明的DVD编码器ECD编辑的多媒体位流MBS解码,按照用户所希望的脚本将各标题的内容展开。还有,在本实施形态中,由DVD编码器ECD编码的多媒体位流St45记录于记录媒体M。
DVD创作解码器DCD的基本结构与图3所示的创作解码器DC相同,视频解码器3800替换成视频解码器3801,同时在视频解码器3801与合成部3500之间插入再排列缓存器3300和切换器3400。而且切换器3400连接于同步控制部2900,接受切换指示信号St103的输入。
DVD创作解码器DCD由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脚本选择部2100、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位流缓存器2400、系统解码器2500、视频缓存2600、子图像缓存器2700、音频缓存器2800、同步控制部2900、视频解码器3801、按序排列缓存器3300、子图像解码器3100、音频解码器3200、选择器3400、合成部3500、视频数据输出端子3600及音频数据输出端子3700构成。
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由驱动记录媒体M的记录媒体驱动装置2004、读取记录媒体M上记录的信息生成二值读取信号St57的读取头装置2006、对读取信号St57施加各种处理生成重放位流St61的信号处理部2008及机构控制部2002构成。机构控制部2002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接收多媒体位流重放指示信号St53,生成分别控制记录媒体驱动装置(电动机)2004及信号处理部2008的重放控制信号St55及St59。
解码器DC具备脚本选择部2100,该选择部能将按照选择相应脚本重放的要求,给予创作解码器DC的指示作为脚本数据输出,以重放关于创作编码器EC编辑的多媒体标题的图像、子图像及声音的、用户所希望的部分。
脚本数据选择部2100最好是用键盘及CPU构成。用户根据用创作编码器EC输入的脚本内容,操作键盘输入所希望的脚本。CPU根据键盘输入生成指示所选择的脚本的脚本选择数据St51。脚本选择部2100借助于例如红外线通信装置等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将生成的脚本选择信号St51输入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
位流缓存器2400具有规定的缓存器容量,暂时保存从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输入的重放信号位流St61,同时提取卷文件结构VFS、存在于各数据组的同步初始值数据(SCR),以及导航组NV存在的VOBU控制信息(DSI),生成流控制数据St63。
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根据在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生成的脚本选择数据St51生成控制多媒体位流重放部2000的操作的重放指示信号St53。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还从脚本数据St53提取用户的重放指示信息,生成解码控制所需要的解码信息表。关于解码信息表将参考图47和图48在下面详细叙述。还有,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从流重放数据St63中的文件数据区域FDS信息提取视频管理文件VMG、VTS信息VTSI、PGC信息C_PBI#j、访问单元重放时间(C_PBTM:Cell play back time)等记录于光盘M的标题信息,生成标题信息St200。
这里,流控制数据St63生成图19的数据组单元。流缓存器2400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将生成的流控制数据St63提供给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
同步控制部2900连接于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接收同步重放数据St81所包含的同步初始值数据(SCR),进行内部的系统时钟(STC)置位,并将复位的系统时钟St97提供给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根据系统时钟St79以规定的间隔生成流读出信号St64,输入流缓存器2400。这种情况下的读出单元是数据组。下面对流读出信号St65的生成方法加以说明。在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将从流缓存器2400提取的流控制数据中的SCR与来自同步控制部2900的系统时钟St79加以比较,在系统时钟St79变得比St63中的SCR大的时刻生成读出要求信号。以数据组单元进行这样的控制,控制数据组的传送。
解码数据控制部2300还根据脚本选择数据St51,生成表示与所选择的脚本对应的视频、子图像、音频各流的ID的解码指示信号St69,向系统解码器2500输出。
在标题中存在例如日语、英语、法语等语言不同的声音等的多个音频数据及日语字幕、英语字幕、法语字幕等语言不同字幕等多个子图像数据的情况下,分别被提供ID。亦即如参照图19所说明那样,向视频数据及MPEG音频数据提供流ID,向子图像数据、AC3方式的音频数据、线性PCM及导航组NV信息提供子流ID。用户没有意识到ID,而是用脚本选择部2100选择哪种语言的声音或字幕。如果选择英语的声音,就将对应于英语的声音的ID作为脚本选择数据St51传送到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进而,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将该ID传送到St69交给系统解码器2500。
系统解码器2500将从流缓存器2400输入的视频、子图像及音频的流根据解码指示信号分别作为视频偏码流St71输出到视频缓存2600,作为子图像解码流St73输出到子图像缓存器2700,作为音频编码流St75输出到音频缓存器2800。亦即系统解码器2500在从脚本选择部2100输入的流的ID和从流缓存器2400传送的数据组的ID一致的情况下,分别向各缓存器(视频缓存2600、子图像缓存器2700、音频缓存器2800)传送该数据组。
系统解码器2500检测出在各流St67的各最小控制访问单元的重放开始时间(PTS)及重放结束时间(DTS),生成时间信息信号St77。该时间信息信号St77作为St81经由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输入同步控制部2900。
同步控制部2900根据该时间信息信号St81,就各流决定能在解码后使其形成规定的顺序的解码开始时间。同步控制部2900根据该解码定时,生成视频流解码开始信号St89,输入视频解码器3801。同样,同步控制部2900生成子图像解码开始信号St91及音频编码开始信号St93,分别输入子图像解码器3100及音频解码器3200。
视频解码器3801根据视频流解码器开始信号St89,生成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对视频缓存2600输出。视频缓存2600接收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把视频流St83输出到视频解码器3801。视频解器3801检测出视频流St83中包含的重放时间信息,在接收到长度与重放时间相当的视频流St83的输入的时刻使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无效。这样做,使相当于规定重放时间的视频流在解码器3801被解码,重放的视频信号St95被输出到再排序缓存器3300和切换器3400。
视频编码流是利用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编码的,因此,以帧为单元观察时,显示顺序与编码流的顺序并不一致。所以不能以解码顺序显示。因此,把结束解码的帧暂存于再排序缓存器3300。在同步控制部2900控制St103,使其符合显示顺序,并切换视频解码器3801的输出St95与再排序缓存器St97的输出,输出到合成部3500。
同样,子图像解码器3100根据子图像解码开始信号St91生成子图像输出请求信号St86,提供给子图像缓存器2700。子图像缓存器2700接收视频输出请求信号St84,将子图像流St85输出到子图像解码器3100。子图像解码器3100根据子图像流St85所包含的重放时间信息,对长度相当于规定的时间的子图像流St85进行解码,重放子图像信息St99,并输出到合成部3500。
合成部3500将选择器3400的输出及子图像信号St99加以重迭,生成映像信号St105,输出到视频输出端子3600。
音频解码器3200根据音频解码开始信号St93生成音频输出请求信号St88,提供给音频缓存器2800。音频缓存器2800接收音频输出请求信号St88,将音频流St87输出到音频解码器3200。音频解码器3200根据音频流St87所包含的重放时间信息,将长度相当于规定的重放时间的音频流St解码,并输出到音频输出端子3700。
这样做,可以根据用户对脚本的选择,实时地重放用户所希望的多媒体位流MBS。亦即,每当用户选择不同的脚本,创作解码器DCD即重放对应于该选择的脚本的多媒体位流MBS,以此可以重放用户所希望的标题内容。
还有,解码系统控制部也可以经由上述红外线通信装置等向脚本选择部2100提供标题信息信号St200。脚本选择部2100从包含于标题信息信号St200的流重放数据St63中的文件数据区域FDS信息提取记录于光盘M的标题信息,在内装的显示器上显示,以此使人机对话式的用户的脚本选择成为可能。
又,在上述例子中,流缓存器2400、视频缓存2600、子图像缓存器2700、音频缓存器2800再排序缓存器3300由于功能上不相同,表示为各不相同的缓存器。但是,可以将具有这些缓冲存器所要求写入及读出速度的数倍的操作速度的缓存器在时间上分开使用,使一个缓存器起这些分立的缓存器的作用。
多场面
下面用图21对本发明的多场面控制的概念加以说明。像上面说明过的那样,此控制由各标题间共用的数据形成的基本场面区间与由适应各种要求的一些场面形成的多场面区间构成。在该图中,场面1、场面5、及场面8为共用场面。共用场面1和场面5之间的视角场面及场面5和场面8之间的加锁场面为多场面区间。在多视角区间,可以在重放时动态地选择从不同的视角、即视角1、视角2和视角3拍摄的场面中的某一个场面重放。在加锁区间,可以预先静态地选择与不同内容的数据对应的场面6和场面7中的某一个重放。
选择这样的多场面区间的哪一个场面重放的脚本内容被用户输入脚本选择部2100,作为脚本选择数据St51生成。图中表示,脚本1自由选择任意视角的场面,在加锁区间重放预先选择的场面6。同样,还表示脚本2在视角区间可以自由选择场面,在加锁区间预先选择场面7。
下面参照图30和图31,就使用DVD的数据结构的情况下的PGC信息VTSPGCI对图21所示的多场面进行说明。
图30是用表示图16的DVD数据结构中视像标题集内部结构的VTSI数据结构记述图21所示的用户指示的脚本的情况。在图中,图21的脚本1、脚本2作为图16的VTSI中的程序链信息VTS_PGCIT内的两个程序链VTS_PGCI#1与VTS_PGCI#2记述。即记述脚本1的VTS_PGCI#1由相当于场面1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3、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4、相当于场面5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5、相当于场面6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6、相当于场面8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7构成。
又,记述脚本2的VTS_PGCI#2由相当于场面1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1、相当于多视角场面的多视角访问单元块内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2、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3、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4、相当于场面5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5、相当于场面7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6、相当于场面8的访问单元再生信息C_PBI#7构成。DVD数据结构将脚本的一个重放控制单元(即一个场面)置换为称为访问单元的DVD数据结构上的单位记述,在DVD上实现用户指示的脚本。
图31以作为图16的DVD数据结构内的视像标题集用的多媒体位流的VOB数据结构VTSTT_VOBS记述图21所示的用户指示的脚本。
在图31中,图21的脚本1和脚本2两个脚本共同使用一个标题用的VOB数据。在各脚本共用的单独场面方面,将相当于场面1的VOB#1、相当于场面5的VOB#5和相当于场面8的VOB#8作为单独的VOB,配置于非交错数据块部分,即配置于连续数据块。
在脚本1和脚本2共用的多视角场面方面,视角1由VOB#2构成,视角2由VOB#3构成,视角3由VOB#4构成,即以1VOB构成一个视角,并且为了在各视角之间的切换和各视角的无断层重放,取为交错数据块。
又,在脚本1和脚本2作为固有的场面的场面6和场面7,当然都要无断层重放,而且还要与前后的共用场面无断层连接重放,因而取为交错数据块。
如上所述,图21所示的用户指示的脚本在DVD数据结构中可以用图30所示视像标题集的重放控制信息和图31所示标题重放用VOB数据结构实现。
无断层重放
下面对上述联系DVD系统的数据结构叙述的无断层重放进行说明。所谓无断层重放是在共用场面区间之间、共用场面区间与多场面区间之间,以及多场面区间之间,连接图像、声音、副图像等的多媒体数据进行重放时,不使各数据和信息中断地进行重放。各数据和信息重放中断的主要原因中,涉及硬件的是,在解码器输入源数据的速度和对输入的源数据解码的速度失去平衡,即所谓解码器下溢。
再者,作为涉及重放数据的特性的主要原因,有重放数据像声音那样,为了使用户理解其内容或信息,要求进行等于或长于固定时间单元的连续重放,而对这样的数据重放,在所要求的连续重放时间不能确保的情况下,会失去信息的连续性。这样确保信息连续性地进行重放称为连续信息重放,又称为无断层信息重放。又把不能确保信息的连续性的重放称为非连续信息重放,又称为非无断层信息重放。当然,连续信息重放与非连续信息重放分别就是无断层和非无断层重放。
如上所述,对元断层重放定义了借助于缓存器下溢等在物理上防止数据重放时发生空白或中断的无断层数据重放,和防止发生数据本身没有中断而用户在根据重放数据识别信息时觉得信息中断的无断层信息重放。
无断层重放的详述
关于能够这样使无断层重放成为可能的具体方法将参照图23和图24在下面详述。
交错
对上述DVD数据的系统流,使用创作编码器EC,在DVD媒体上记录电影之类的标题。但是,为了以在不同的文化圈或国家也能够利用相同的电影的形态提供服务,当然要以各国的语言记录台词,而且必须根据各文化圈的伦理要求对内容进行编辑记录。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将根据原来的标题编辑的多个标题记录在一张媒体上,即使是在DVD这样的大容量系统,也必须降低位速率,不能满足高图像质量的要求。因此采取多个标题共用相同的部分,对各标题只记录不同的部分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不降低位速率,在一张光盘可以记录国别或文化圈不同的多个标题。
一张光盘上记录的标题,如图21所示,为了能够进行加锁控制和多视角控制,具有包括共用部分(场面)和非共用部分(场面)的多场面区间。
在加锁控制的情况下,一个标题中包含有性场面、暴力场面等对小孩不合适的所谓只适合成人的场面时,该标题由共用场面、只适合成人的场面,和适合未成年人的场面构成。配置将只适合成人的场面和适合未成年人的场面作为在共用场面之间设置的多场面区间,得以实现这样的标题流。
而在通常的单一视角标题内实现多视角控制的情况下,其实现的方法是将分别以规定的摄像机视角对对象进行摄影得到的多个多媒体场面作为多场面区间配置于共用场面之间。这里,各场面以不同的视角拍摄的场面为例,也可以是视角相同,但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场面,还可以是计算机图形等数据。
多个标题共用数据时,为了使光束从数据的共用部分移动到数据的非共用部分,必然要使光拾取头在光盘(RCI)的不同位置上移动。由于该移动需要时间,要使声音和图像在重放的中途不发生中断,即实现无断层重放是困难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只要具备缓存时间与最长访问时间相当的跟踪缓存器(位流缓存器2400)即可。通常光盘上记录的数据由光拾取头读取,在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后,作为数据暂时存储于跟踪缓存器。所存储的数据此后经过解码,作为视频数据或音频数据重放。
交错的定义
为了使如前所述的删剪某一场面和从多个场面中选择成为可能,在记录媒体的光道上以属于各场面的数据访问单元相互连续的布局进行记录。因此必然发生共用场面的数据与选择场面的数据之间有非选定的场面插入记录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记录顺序读出数据,则在对所选择场面的数据进行访问、解码之前,不得不对非选定场面的数据进行访问,因此对场面难于进行无断层连接。
但是,在DVD系统中,利用对该记录媒体的优异的随机访问性能,在这样的多个场面之间进行无断层连接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是将属于各场面的数据分割成具有规定的数据量的多个单元,并将这些属于不同场面的多个分割数据单元相互间以规定的顺序配置于转移性能范围,从而按每一分割单元,断续访问各个选择场面所属的数据并进行解码,以此可以不发生数据中断地将该选择的场面加以重放。亦即保证无断层数据的重放。
交错数据块、交错单元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24及图65对使无断层数据重放成为可能的交错方式加以说明。图24表示从一个VOB(VOB-A)分支为多个VOB(VOB-B、VOB-D、VOB-C)重放,然后联结为一个VOB(VOB-E)的情况。图65表示将这些数据实际配置于光盘上的光道TR的情况。
在图65中的VOB-A和VOB-E是重放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单独的视频重放对象,原则上配置于连续区域。又如图24所示,对VOB-B、VOB-C、VOB-D,使重放的开始点、结束点一致后,进行交错处理。然后将该交错处理过的区域作为交错区域在光盘上的连续区域配置。再把上述连续区域和交错区域按重放的顺序,也就是在光道路径Dr的方向上配置。图65示出将多个VOB、即VOBS配置于光道TR上的图。
图65以数据连续配置的数据区域为数据块,此数据块有将上述开始点和结束点单独完结的VOB连续配置的连续数据块和使开始点和结束点一致,对该多个数据块进行交错的交错数据块两种。这些数据块具有按重放顺序,如图66所示配置为数据块1、数据块2、数据块3、……数据块7的结构。
图66中,VTSTT_VOBS由数据块1、2、3、4、5、6和7构成。在数据块1,VOB1单独配置,同样,在数据块2、3、5及7,分别单独配置VOB2、3、6和10。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块2、3、5和7是连续数据块。
另一方面,在数据块4,VOB4与VOB5交错配置。同样,在数据块6,对VOB7、VOB8及VOB9三个VOB交错配置。亦即此二数据块4和6是交错数据块。
图67表示连续数据块内的数据结构。在该图中,VOB-i、VOB-j作为连续数据块配置于VOBS。连续数据块内的VOB-i和VOB-j如参照图16所作的说明那样,再分割成作为逻辑上的重放单元的访问单元。图中表示VOB-i及VOB-j分别由三个访问单元CELL#1、CELL#2、CELL#3构成。访问单元由1个以上的VOBU构成,以VOBU定义其界限。如图16所示,访问单元在DVD的重放控制信息的程序链(下称PGC)上,记述其位置信息。也就是说,记述访问单元开头的VOBU和末尾的VOBU的地址。如图67所示出的那样,连续数据块为了连续重放,VOB和其中所定义的访问单元都记录于连续区域。因此,连续数据块的重放没有问题。
接着,图68表示出交错数据块内的数据结构。在交错数据块,各VOB被分割成交错单元ILVU,各VOB所属交错单元交错配置。然后,该交错单元独立定义访问单元界限。在该图中,VOB-k被分割成四个交错单元ILVUk-1、ILVUk-2、ILVUk-3及ILVUk-4,同时也定义两个访问单元CELL#1k及CELL#2k。同样,VOB-m被分割成ILVUm-1、ILVUm2。ILVUm3及ILVUm4,同时也定义两个访问单元CELL#1m及CELL#2m。亦即,在交错单位ILVU中包含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
图68例子中,两个不同的VOB-k与VOB-m的各交错单元ILVUk1、ILVUk2、ILVUk3及ILVUk4与ILVUm1、ILVUm2、ILVUm3及ILVUm4在交错数据块内交错配置。将两个VOB的各交错单元ILVU在这样的阵列进行交错,可以实现从单独的场面分支到多个场面之一,再从这些场面之一到单独的场面的无断层重放。这样进行交错,可以进行在多个场面情况下的、有分支、联结的场面的、可无断层重放的连接。
多场面
下面说明以本发明为基础的多场面控制的概念,同时对多场面区间加以说明。
下面举在不同的视角拍摄的场面构成的例子。不过,多场面的各场面是同一视角的,但是也可以是在不同的时间拍摄的场面,又可以是电脑图形等的数据。换句话说,多视角场面区间是多场面区间。
保护性加锁
下面参照图15对保护性及总监剪裁等多标题的概念进行说明。
图15表示以加锁为基础的多规格标题流的一个例子。在一个标题中包含性场面、暴力场面等对少年儿童不宜的所谓只适合成人的场面的情况下,该标题由共用系统流SSa、SSb及SSe、包含只适合成人的场面的面向成人的系统流SSc,以及只包含面向未成年人的场面的面向未成年人的系统流SSd构成。这样的标题流将适合成人的系统SSc和适合非成人的系统流SSd作为多场面系统流配置于设置在共用系统流SSb与SSe之间的多场面区间。
下面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标题流的程序链PGC中记述的系统流与各标题的关系。在适合成人的标题的程序链PGC1上,依序记述共用系统流SSa、SSb、适合未成年人的系统流SSc及共用系统流SSe。在适合未成年人的标题的程序链PGC2上,依序记述共用系统流SSa、SSb、适合未成年人的系统流SSd及共用系统流SSe。
这样,借助于将适合成年人的系统流SSc与适合未成的人的系统流SSd作为多场面排列,根据各PGC的记述,在用上述解码方式重放共用的系统流SSa及SSb之后,在多场面区间重放适合成人的SSc,再重放共同的系统流SSe,从而可以重放具有适合成人的内容的标题,另一方面,在多场面区间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系统流SSd重放,可以重放不包含只适合成人的场面的、适合未成年人的标题。这样,在标题流中预先准备由多种替代场面组成的多场面区间,事前在该多场面区间的场面中选择重放的场面,按照该选择的内容,从基本上相同标题的场面生成具有不同的场面的多个标题的方法被称为保护性加锁。
还有,这种加锁以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观点出发的要求为基础,被称为保护性加锁,但是按照系统流处理的观点,如上所述,这是用户预先选择在多场面区间的特定的场面,生成静态上不同的标题的技术。反之,多视角则是在标题重放时用户随时自由选择多场面区间的场面,以此使同一标题的内容动态变化的技术。
又,使用主锁定技术,也可以进行称为总监的剪裁的标题流编辑。所谓总监剪裁,是在飞机上提供电影等重放时间长的标题时,与剧场中重放不同,由于飞行时间的关系,不能把标题重放到最后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预先由标题的制作负责人,亦即总监判断,确定为了缩短标题的重放时间,删剪掉也无妨的场面,将包含这样的删剪场面的系统流和场面未删剪的系统流配置于多场面区间。借助于此,可以按照制作者的意思进行场面的删剪、编辑。这样的保护性加锁控制中,对于从一个系统流到另一系统流的交接处,必须没有矛盾且平滑地连接重放图像,亦即需要进行视频、音频等缓存器没有下溢的无断层数据重放与重放声像在听觉和视觉上没有不自然的感觉,并且没有中断地重放的无断层信息重放。
多视角
下面参照图33对本发明的多视角控制的概念加以说明。通常是在对象物体经历时间T的同时进行录音和摄像(以下简单称为摄像)后得到多媒体标题。#SC1、#SM1、#SM2、#SM3及#SC3各方块代表分别以规定的摄像机视角将对象物体摄像得到的、在拍摄单位时间T1、T2及T3得到的多媒体场面。#SM1、#SM2及#SM3是在拍摄单位时间T2以各不相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摄像机视角拍摄的场面,下面称为第一、第二及第三多视角场面。
这里多视角场面举以不同的视角拍摄的场面构成的例子。然而,多场面中的各个场面也可以是视角相同,但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场面,或电脑图形等的数据。换句话说,多视角场面区间是多场面区间,该区间的数据不限于实际上不同的拍摄像机视角得到的场面数据,而是能够有选择地重放显示时间处于同一段时间的多个场面的数据组成的区间。
#SC1和#SC2是分别在拍摄单位时间T1及T3、即多视角场面的前后,以同一基本的摄像机视角拍摄的场面,以下称为基本视角场面。通常多个视角中的一个视角与基本摄像机视角相同。
为了易于了解这些视角场面的关系,下面以棒球的中继转播为例加以说明。基本视角场面#SC1及#SC3是以从中心方面看到的投手、捕手、击球者为中心的基本摄像机视角拍摄的。第一多视角场面#SM1是以从网后一侧看到的投手、捕手、击球者为中心的第一多摄像机视角拍摄的。第二多视角场面#SM2是以从中心方面看到的投手、捕手、击球者为中心的第二多摄像机视角,亦即基本摄像机视角拍摄的。
其意思是,第二多视角场面#SM2是在拍摄单位时间T2里的基本视角场面#SC2。第三多视角场面#SM3是以从网后一侧看到的内场为中心的第三多摄像机多视角拍摄的。
多视角场面#SM1、#SM2及#SM3就拍摄单位时间T2,其展现(presentation)时间重复出现,这段时间称为多视角区间。观众借助于在多视角区间自由选择该多视角场面区间#SM1。#SM2及#SM3,可以象在切换摄像机那样在基本视角场面中欣赏所喜欢视角场面的图像。还有,在图中可以看到基本视角场面#SC1及#SC3与各多视角场面#SM1、#SM2及#SM3之间存在时间间隙,但这是因为用箭头表示,以便易于理解选择哪一个多视角场面重放的场面的路径是怎样的,实际上当然不存在时间上的间隙。
下面参照图23,从数据连接的观点说明以本发明为基础的系统流的多视角控制。以与基本视角场面#SC对应的多媒体数据作为基本视角数据BA,以拍摄单位时间T1及T3中的基本视角数据BA分别作为BA1及BA3。把与多视角场面#SM1、#SM2及#SM#对应的多视角数据分别作为第一、第二及第三多视角数据MA1、MA2及MA3。首先参照图33,如前所述,选择多视角场面数据MA1、MA2及MA3中的某一个,可以切换着欣赏喜欢的视角场面的图像。同样,基本视角场面数据BA1及BA3和各多视角场面数据MA1、M2及M3之间在时间上不存在间隙。
但是,在MPEG系统流的情况下,各多视角数据MA1、MA2及MA3内的任意数据与先行基本数据BA1来的连接,和/或向后续基本视角数据BA3的连接时,因所连接的视角数据的内容的不同,有时发生重放数据之间重放信息不连续,不能作为一个标题自然地重放。亦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是无断层数据重放,但却并非无断层信息重放。
下面再参照图23说明作为对DVD系统中的多场面区间内的多个场面加以选择重放,并连接于前后场面的无断层信息重放的多视角切换。
视角场面图像的切换,即选择多视角场面数据MA1、MA2及MA3中的一个,必须在先行的基本视角数据BA1的重放结束之前完成。例如,正在重放视角场面数据BA1时,要切换到别的多视角场面数据MA2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多媒体数据具有可变长度编码方式的MPEG的数据结构,在切换目标的数据的中途要找到数据的中断处是困难的,而且由于在进行编码处理时利用帧之间的相关性,所以在进行视角切换时图像有可能发生混乱。在MPEG中,GOP被定义为至少具有1更新帧的处理单元。在这个称为GOP的处理单元中,可以进行不参照属于别GOP的帧的封闭式处理。
换句话说,如果在重放到达多视角区间之前,最晚在先行基本视角数据BA1的重放结束的时刻,选择任意多视角数据,例如MA3,则该被选择的多视角数据可以无断层地进行重放。但是,在多视角数据重放的中途对别的多视角场面数据进行无断层重放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多视角周期内,很难得到切换摄像机那样自由的视点。
流程图:编码器
下面参照图27,根据上述的脚本数据St7对编码系统控制部200生成的编码信息表进行说明。编码信息表由对应于将场面的分支点、联结点作为分隔界线的场面区间,包含多个VOB的VOB集数据串和各场面的VOB数据串组成。图27所示的VOB集数据串将在下面叙述。
在图34的步骤#100,为了根据用户指示的标题内容生成DVD的多媒体流而在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内作成编码信息表。用户指示的脚本具有从共用场面通向多个场面的分支点,或通向共同的场面的联结点。把与将该分支点、联结点作为分隔界限的场面区间相当的VwOB作为VOB集,把为了将VOB集编码而作成的数据作为VOB集数据串。而VOB集数据串中,把包含多场面区间的情况下所呈现的标题数表示为VOB集数据串的标题数(TITLE_NO)。
图27的VOB集数据结构示出用于对VOB集数据串的一个VOB集进行编码的数据的内容。VOB集数据结构由VOB集编号(VOBS_NO)、VOB集的VOB编号(VOB_NO)、先行VOB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b)、后续VOB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f)、多场面标志(VOB_Fp)、交错标志(VOB_Fi)、多视角标志(VOB_Fm)、多视角无断层切换标志(VOB_FsV)、交错VOB的最大位速率(ILV_BR)、交错VOB的分割数(ILV_DIV)、最小交错单元重放时间(ILV_MT)构成。
VOB集编号VOBS_NO是识别例如着眼于标题脚本重放顺序的VOB集用的编号。
VOB集内的VOB编号VOB_NO是例如着眼于标题脚本重放顺序,对全部标题脚本识别VOB用的编号。
先行VOB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b是表示脚本重放时与先行VOB是否无断层连接的标志。
后续VOB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f是表示脚本重放时与后续VOB是否无断层连接的标志。
多场面标志VOB_Fp是表示VOB集是否用多个VOB构成的标志。
交错标志VOB_Fi是表示VOB集内的VOB是否进行交错配置的标志。
多视角标志VOB_Fm是表示VOB集是否多视角的标志。
多视角无断层切换标志VOB_FsV是表示多视角内的切换是否无断层的标志。
交错VOB最大速率ILV_BR表示进行交错的VOB的最大位速率的值。
交错VOB分割数ILV_DIV表示进行交错的VOB的交错单元数。
最小交错单元重放时间ILVU_MT表示交错数据块重放时在跟踪缓存器不下溢的最小交错单元中,该VOB的位速率在ILV_BR的时候能够重放的时间。
下面参照图28对根据上述脚本数据St7,对与编码系统控制部200生成的与每一个VOB对应的编码信息表进行说明。根据该编码信息表,生成与下述各VOB对应的编码参数数据,提供给视频编码器300、子图像编码器500、音频编码器700、系统编码器900。图28所示的VOB数据串是为了在图51的步骤#100根据用户指示的标题内容生成DVD的多媒体流而在编码系统控制内作成的每一VOB的编码信息表。以1个编码单元作为VOB,将为了对该VOB编码而作成的数据作为VOB数据串。例如以3个视角的场面构成的VOB集合即由3个VOB构成。图28的VOB数据结构示出对VOB数据串的一个VOB进行编码用的数据的内容。
VOB数据结构包括图像素材开始时间(VOB_VST)、图像素材结束时间(VOB_VEND)、图像素材种类(VOB_V_KIND)、视频编码位速率(V_BR)、声音素材开始时间(VOB_AST)、声音频素材结束时间(VOB_AEND)、音频编码方式(VOB_A_KIND)、音频位速率(A_BR)。
视频素材的开始时刻VOB_ST是与图像素材时间对应的视频编码开始时间。
图像素材结束时间VOB_VEND是与图像素材时间对应的视频编码的结束时间。
图像素材种类VOB_V_KIND表示编码素材是NTSC制式还是PAL制式,或表示图像素材是否经电视电影变换处理过的素材。
视频位速率V_BR是视频信号的编码位速率。
声音素材开始时间VOB_AST是与声音素材时间对应的音频编码开始时间。
声音素材结束时间VOB_AEND是与声音素材时间对应的音频编码结束时间。
音频编码方式VOB_A_KIND表示音频信号的编码方式。编码方式中有AC-3、MPEG、线性PCM等制式。
音频位速率A_BR是音频信号的编码位速率。
图29表示输往对VOB进行编码用的视频、音频、系统各编码器300、500及900的编码参数。编码参数包括VOB编号(VOB_NO)、视频编码开始时间(V_STTM)、视频编码结束时间(V_ENDTM)、视频编码模式(V_ENCMD)、视频编码位速率(V_RATE)、视频编码最大位速率(V_MRATE)、GOP结构固定标志(GOP_FXflag)、视频编码GOP结构(GOPST)、视频编码初始数据(V_INIST)、视频编码结束数据(V_ENDST)、音频编码开始时间(A_STTM)、音频编码结束时间(A_ENDTM)、音频编码位速率(A_RATE)、音频编码方式(A_ENCMD)、声音开始时的间隙(A_STGAP)、声音结束时的间隙(A_ENDGAP)、先行VOB编号(B_VOB_NO)、后续VOB编号(F_VOB_NO)。
VOB编号VOB_NO是识别例如着眼标题脚本重放顺序,对全部标题脚本进行编号的VOB用的编号。
视频编码开始时间V_STTM是图像素材方面的视频编码开始时间。
视频编码结束时间V_STTM是图像素材方面的视频编码结束时间。
视频编码模式V_ENCMD是用于在图像素材是经过电视电影变换的素材的情况下,设定是否在视频编码时进行反向电视电影变换处理,以便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编码的编码模式。
视频编码位速率V_RATE是视频编码时的平均位速率。
视频编码最大位速率V_MRATE是视频编码时的最大位速率。
GOP结构固定标志GOP_FXflag表示在视频解码是否不中途改变GOP的结构进行编码。是在多视角场面中可进行无断层切换时有效的参数。
视频编码器GOP结构GOPST是编码时的GOP结构数据。
视频编码初期数据V_INST是设定视频编码开始时的VBV缓存器(解码缓存器)的初始值等的,在与先行的视频解码流无断层地重放时有效的参数。
视频编码结束数据V_ENDST是设定视频编码结束时的VBV缓存器(解码缓存器)的结束值等的、在与后续的视频解码流无断层地重放时有效的参数。
音频编码开始时间A_STTM是声音素材方面的音频编码开始时间。
音频编码结束时间A_ENDTM是声音素材方面的音频编码结束时间。
音频编码位速率A_RATE是音频编码时的位速率。
音频编码方式A_ENCMD是音频信号的编码方式,有AC-3、MPEG、线性PCM等制式。
声音开始时的间隙A_STGAP是VOB开始时的图像与声音始端的时间偏移。是在与先行的系统编码流无断层地重放时有效的参数。
声音结束时的间隙A_ENDGAP是VOB结束时的图像与声音的结束错开的时间。是在与后续的系统编码流无断层地重放时有效的参数。
先行VOB编号B_VOB_NO在无断层连接的先行VOB存在的情况下表示该VOB编号。
后续VOB编号F_VOB_NO在无断层连接的后续VOB存在的情况下表示该VOB编号。
下面参照图34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发明的DVD编码器ECD的运作加以说明。在该图中用双重线框表示的方块分别表示子程序。本实施形态对DVD系统作了说明。不言而喻,对于创作编码器EC也可采用相同的结构。
在步骤#100,用户在编辑信息生成部100一边确认多媒体源数据St1、St2及St3的内容,一边输入添加到所希望脚本的内容的编辑指示。
在步骤#200编辑信息生成部100根据用户的编辑指示生成包含上述编辑指示信息的脚本数据St7。
在步骤#200生成脚本数据St7时,用户的编辑指示内容中,在对设想进行交错的多视角、加锁控制多场面区间进行交错时的编辑指示,按照如下条件输入。
首先,决定在图像质量上能够获得足够好的图像质量的VOB最大位速率,再决定设想当作DVD编码数据重放装置的DVD解码器DCD的跟踪缓存器容量、转移性能、转移时间和转移距离的数值。以上述数值为基础,从式3、式4得到最小交错单元的重放时间。
接着,以包含于多场面区间的各场面的重放时间为基础,检验(式5)和(式6)是否得到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用户就变更输入指示,进行将后续场面的一部分场面连接多场面区间各场面等处理,以满足(式5)及(式6)。
在多视角编辑指示的情况下进行无断层切换时,在满足(式7)的同时,还输入在多视角的各场面重放时间使音频信号相同的编辑指示。进行非无断层切换时,按照满足(式8)的要求,输入用户的编辑指示。
在步骤#3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脚本数据St7,首先判断作为对象的场面是否与先行场面无断层连接。所谓无断层连接,是在先行场面区间为多个场面组成的多场面区间的情况下,将该先行多场面区间所包含的全部场面中的任意一个场面与作为当时的连接对象的共用场面无断层地连接。同样,在当时的连接对象是多场面区间的情况下,无断层连接意味着能够连接多场面区间的任意一个场面。在步骤#300判断为“否”,即判断为非无断层连接的情况下,进入步骤#400。
在步骤#4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将表示作为对象的场面与先行场面无断层连接的先行场面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b复位后,进入步骤#600。
而在步骤#300判断为“是”,即判断为先行场面无断层连接时,进入步骤#500。
在步骤#500,将先行场面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b置位后,进入步骤#600。
在步骤#6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脚本数据St7判断对象场面与后续场面是否无断层连接。在步骤#600判断为“否”,即判断为非无断层连接的情况下,进入步骤#700。
在步骤#7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将表示场面与后续场面无断层连接的后续场面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f复位后,进入步骤#900。
而在步骤#600判断为“是”,即判断为与后续场面无断层连接时,进入步骤#800。
在步骤#8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将后续场面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f置位后,进入步骤#900。
在步骤#9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脚本数据St7判断作为连接对象的场面是否一个以上,即判断是否多场面。在多场面的情况下,存在着在可以用多场面构成的多条重放路径中只通过一条重放路径加以重放的加锁控制和重放路径可在多场面区间之间切换的多视角控制。在脚本步骤#900判断为“否”,即判断为非多场面连接时,进入步骤#1000。
在步骤#1000,将表示是多场面连接的多场面标志VOB_Fp复位后,进入编码参数生成步骤#1800。关于步骤#1800的操作将在下面进行叙述。
反之,在步骤#900判断为“是”,即判断为多场面连接时,进入步骤#1100。
在步骤#1100,将多场面标志VOB_Fp置位后,进入判断是否多视角连接的步骤#1200。
在步骤#1200,判断是否在多场面区间中的多个场面之间进行切换,即判断是否多视角区间。在步骤#1200判断为“否”,即判断为不在多场面区间的中途进行切换,只经过一条重放路径重放的加锁控制时,进入步骤#1300。
在步骤#1300,将表示作为连接对象的场面是多视角的多视角标志VOB_Fm复位后,进入步骤#1302。
在步骤#1302,判断先行场面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b及后续场面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f二者中的某一个是否被置位。在步骤#1300判断为“是”,即判断为作为连接对象的场面与先行和后续的场面中的某一个,或者两个无断层连接时,进入步骤#1304。
步骤#1304将表示对作为对象场面的编码数据的VOB进行交错的交错标志VOB_Fi置位,进入步骤#1800。
反之,在步骤#1302判断为“否”,即对象场面与先行场面及后续场面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无断层连接的情况下,进入步骤#1306。
在步骤#1306,将交错标志VOB_Fi复位后,进入步骤#1800。
而在步骤#1200判断为“是”,即判断为多视角的情况下,进入步骤#1400。
步骤#1400在将多视角标志VOB_Fm及交错标志VOB_Fi置位后,进入步骤#1500。
在步骤#1500,编码系统控制部200根据脚本数据St7判断是否在多视角场面区间、即以比VOB小的重放单元,进行图像和声音没有中断的所谓无断层切换。在步骤#1500判断为“否”,即判断为非无断层切换时,进入步骤#1600。在步骤#1600,将表示对象场面是无断层切换的无断层切换标志VOB_FsV复位后,进入步骤#1800。
反之,步骤#1500判断为“是”,即判断为无断层切换时,进入步骤#1700。
在步骤#1700,将无断层切换标志VOB_FsV置位后,进入步骤#1800。这样,本发明在根据反映编辑思想的脚本数据St7,将编辑信息作为上述各标志的置位状态检测出后,进入步骤#1800。
在步骤#1800,根据作为如上所述各标志置位状态检测出的用户的编辑思想,生成用于源数据流的编码的、分别示于图27和图28的各VOB集合单元及VOB单元的编码信息表附加信息和示于图29的VOB数据单元中的编码参数。接着,进入步骤#1900。后文将参照图35、图36、图37、图38对这个生成编码参数的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在步骤#1900,根据在步骤#1800作成的编码参数进行对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的编码后进入步骤#2000。还有,子图像数据本来就是为了根据需要在图像重放时随时插入使用的,因此原本就不需要有与前后场面等连接的连续性。而且子图像是大约一个画面份额的图像信息,因此与时间轴上延续存在的视频数据及音频数据不同,显示上多为静止的场合,不是经常连续重放的。因此,在关于元断层及非无断层的连续重放的本实施形态中,为了简化将省略关于子图像数据编码的说明。
在步骤#2000,环绕由步骤#300到步骤#1900的各步骤构成的环路,反复进行处理,处理的次数等于VOB集合的数目,对图16中自身数据结构内具有标题的各VOB的重放顺序等重放信息的程序链(VTS_PGC#I)信息进行格式化,作成对多场面区间的VOB进行交错的配置,然后完成系统编码所需要的VOB集数据串及VOB数据串。接着,进入步骤#2100。
在步骤#2100,得到了作为判断#2000为止的环路的处理结果能够得到的VOB集总数VOBS_NUM,追加于VOB集数据串,再对脚本数据St7设定取脚本重放路径的数目为标题数的情况下的标题数TITLE_NO,完成作为编码信息表的VOB集数据串,而后进入步骤#2200。
在步骤#2200,根据在步骤#1900编码过的视频编码流、音频编码流、图29的编码参数,进行以作成图16的VTSTT_VOBS内的VOB(VOB#i)数据为目的的系统编码。接着,进入步骤#2300。
在步骤#2300进行格式化处理,其中包括生成图16的VTS信息、VTSI中所包含的VTSI管理表(VTSI_MAT)、VTSPGC信息表(VTSPGCIT)和控制VOB数据重放顺序的程序链信息(VTS_PGCI#I),并对多场面区间所包含的VOB进行交错配置等。
下面参照图35、图36及图37,对图34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1800的编码参数生成子程序中的、多视角控制时的编码参数生成的操作加以说明。
首先,参照图35,对在图34的步骤#1500判断为“否”时,也就是各标志分别为,VOB_Fsb=1或VOB_Fsf=1、VOB_Fp=1、VOB_Fi=1、VOB_Fm=1、FsV=0的情况下的操作,亦即多视角控制时的非无断层切换流编码参数生成操作加以说明。以下述操作作成图27、图28所示的编码信息表、图29所示的编码参数。
步骤#1812提取脚本数据St7中所包含的脚本重放顺序,设定VOB集合编号VOBS_NO,再对VOB集合内的一个以上的VOB设定VOB编号VOB_NO。
步骤#1814从脚本数据St7提取交错VOB的最大位速率ILV_BR,在交错标志VOB_Fi=1的基础上,设定编码参数的视频编码最大位速率V_MRATE。
步骤#1816从脚本数据St7提取最小交错单元重放时间ILVU_MT。
步骤#1818在多视角标志VOB_Fp=1的基础上,设定视频编码GOP结构GOPST的N=15、M=3的值和GOP结构固定标志GOPFXflag=“1”。
步骤#1820是VOB数据设定的共用子程序。图36表示出步骤#1820的VOB数据共用设定子程序。以如下的操作流程作成图27、图28所示的编码信息表和图29编码参数。
步骤#1822从脚本数据St7提取各VOB的图像素材的开始时间VOB_VST、结束时间VOB_VEND,将视频编码开始时间V_STTM与编码结束时间V_ENDTM作为视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24从脚本数据St7提取各VOB的声音素材开始时间VOB_AST,将音频编码开始时间A_STTM作为音频编码参数。
步骤#1826从脚本数据St7提取各VOB的声音素材结束时间VOB_AEND,将在不超过VOB_AEND的时间以音频编码方式决定的音频访问单元(下面记作AAU)的时间作为音频编码的参数(编码结束时间A_ENDTM)。
步骤#1828从视频编码开始时间V_STTM与音频编码开始时间A_STTM的差得到声音开始时的间隙A_STGAP作为系统编码的参数。
步骤#1830从视频编码结束时间V_ENDTM与音频编码结束时间A_ENDTM的差得到声音结束时的间隙A_ENDTM作为系统编码的参数。
步骤#1832从脚本数据St7提取视频位速率V_BR作为视频编码的平均位速率,将视频编码位速率V_RATE作为视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34从脚本数据St7提取音频位速率A_BR,将音频编码位速率A_RATE作为音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36从脚本数据St7提取图像素材种类VOB_V_KIND,如果是电影素材,也就是电视电影变换过的素材,则将反向电视电影变换设定为视频编码模式V_ENCMD,作为视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38从脚本数据提取音频编码方式VOB_A_KIND,在音频编码模式A_ENCMD中设定音频编码方式,作为音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40设定得使视频编码初始数据V_INST的VBV缓存器初始值成为小于视频编码结束数据V_ENDST的VBV缓存器结束值,并作为视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42在先行VOB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b=1的基础上,将先行连接的VOB编号VOB_NO设定为先行连接VOB编号B_VOB_NO,作为系统编码的参数。
步骤#1844在后续VOB无断层连接标志VOB_Fsf=1的基础上,将后续连接的VOB编号VOB_NO设定为后续连接VOB编号F_VOB_NO,作为系统编码的参数。
如上所述,能够以多视角VOB集生成非无断层多视角切换控制的情况下的编码信息表及编码参数。
下面参照图37,对图34中步骤#1500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也就是各标志分别为VOB_Fsb=1或VOB_Fsf=1、VOB_Fp=1、VOB_Fi=1、VOB_Fm=1、VOB_FsV=1的情况下,多视角控制时的无断层切换流的编码参数的生成操作加以说明。
用下述操作作成图27、图28中所示的编码信息表及图29中所示的编码参数。
步骤#1850提取包含于数据St 7的脚本重放顺序,设定VOB集合编号VOBS_NO,再对VOB集合内的一个以上的VOB设定VOB编号VOB_NO。
步骤#1852从脚本数据St7提取交错VOB的最大位速率ILV_BR,在交错标志VOB_Fi=1的基础上,设定视频编码最大位速率V_RATE。
步骤#1854从脚本数据St7提取最小交错单元重放时间ILVU_MT。
步骤#1856在多视角标志VOB_Fp=1的基础上,设定视频编码GOP结构GOPST的N=15、M=3的值和GOP结构固定标志GOPFXflag=1。
步骤#1858在无断层切换标志VOB_FsV=1的基础上,在视频编码GOP结构GOPST设定封闭式GOP,作为视频编码的参数。
步骤#1860是VOB数据设定的共用子程序。该共用子程序是示于图35的子程序,已经作了说明,故加以省略。
如上所述,能够以多视角的VOB集生成无断层切换控制情况下的编码参数。
下面参照图38,对在图34中步骤#1200判断为“否”,在步骤#1304判断为“是”时,亦即各标志分别为VOB_Fsb=1或VOB_Fsf=1、VOB_Fp=1、VOB_Fi=1、VOB_Fm=0的情况下,加锁控制时的编码参数生成操作加以说明。用下述操作作成示于图27、图28的编码信息表及示于图29的编码参数。
步骤#1870提取包含于脚本数据St7中的脚本重放顺序,设定VOB集编号VOBS_NO,再对VOB集内的一个以上的VOB设定VOB编号VOB_NO。
步骤#1872从脚本数据St7提取交错VOB的最大位速率ILV_BR,在交错标志VOB_Fi=1的基础上,设定视频编码最大位速率V_RATE。
步骤#1874从脚本数据St7提取VOB交错单元分割数ILV_DIV。
步骤#1876为VOB数据设定的共用子程序,该共用子程序即示于图35的子程序,已经说明过,所以加以省略。
如上所述,能够以多场面的VOB集合生成加锁控制情况下的编码参数。
下面参照图64对在图34中步骤#900判断为“否”,亦即各标志分别为VOB_Fp=0的情况下,也就是单一脚本的编码参数生成操作加以说明。用下述操作作成示于图27、图28的编码信息表及示于图29的编码参数。
步骤#1880提取包含于脚本数据St7中的脚本重放顺序,设定VOB集合编号VOBS_NO,再对VOB集合内的一个以上的VOB设定VOB编号VOB_NO。
步骤#1882从脚本数据St7提取交错VOB的最大位速率ILV_BR,在交错标志VOB_Fi=1的基础上,设定视频编码最大位速率V_MRATE。
步骤#1884是VOB数据设定的共用子程序。该共用子程序就是示于图35的子程序,已经作过说明,故加以省略。
借助于上面所述的作成编码信息表、编码参数的流程,可以生成DVD的视频、音频、系统编码和DVD的格式编排器用的编码参数。
解码器流程图
从光盘到流缓存器的传送流程
下面参照图47和图48,根据脚本选择数据St51对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生成的解码信息表加以说明。解码信息表由图47所示的解码系统表和图48所示的解码表构成。
如图47所示,解码系统表由脚本信息寄存器部与访问单元信息寄存器部构成。脚本信息寄存器部提取包含于脚本选择数据St51的、用户所选择的标题编号等重放信息加以记录。访问单元信息寄存器部根据脚本信息寄存器部提取的、用户选择的脚本信息,提取重放构成程序链的各访问单元信息所需要的信息加以记录。
脚本信息寄存器部包含视角编号寄存器ANGLE_NO_reg、VTS编号寄存器VTS_NO_reg、PGC编号寄存器VTS_PGCI_NO_reg、声音ID寄存器AUDIO_ID_reg、副图像ID寄存器SP_ID_reg,以及SCR用缓存器SCR_buffer。
视角编号寄存器ANGLE_NO_reg在重放的PGC中存在多视角的情况下记录关于重放哪一个的信息。VTS编号寄存器VTS_NO_reg记录存在于光盘上的多个VTS中下一个重放的VTS的编号。PGC编号寄存器VTS_PGCI_NO_reg记录指示为加锁控制等用途而在存在于VTS中的多个PGC中重放哪一个PGC的信息。
声音ID寄存器AUD10_ID_reg记录指示存在于VTS中的多个音频流中重放哪一个的信息。副图像ID寄存器SP_ID_reg在VTS中存在多个副图像流的情况下记录指示重放哪一个副图像流的信息。SCR用缓存器SCR_buffer是如图19所示暂时存储数据组首标记述的SCR的缓存器。该暂时存储的SCR如参照图26进行的说明所述,被作为流重放数据St63输出到解码系统控制部2300。
访问单元信息寄存器部包含访问单元块模式寄存器CBM_reg、访问单元块类型寄存器CBT_reg、无断层重放标志寄存器SPB_reg、交错配置标志寄存器IAF_reg、STC再设定标志寄存器STCDF_reg、无断层视角切换标志寄存器SACF_reg访问单元开头的VOBU开始地址寄存器C_FVOBU_SA_reg、访问单元末尾VOBU开始地址寄存器C_LVOBU_SA_reg。
访问单元块模式寄存器CBM_reg表示是否多个访问单元是否构成一个功能块,在未构成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N_BLOCK”。而在访问单元构成一个功能块的情况下,作为相应的值,该功能块的开头单元记录“F_CELL”,末尾单元记录“L_CELL”,中间单元记录“BLOCK”。
访问单元块类型寄存器CBT_reg是记录以访问单元块模式寄存器CBM_reg表示的单元块种类的寄存器,在多视角的情况下记录“A_BLOCK”,在不是多视角的情况下记录“N_BLOCK”。
无断层重放标志寄存器SPF_reg记录表示该访问单元是否与前面重放的访问单元或单元块无断层地连接重放的信息。在与前一单元或前一单元块无断层连接重放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SML”,在不是无断层连接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NAML”。
交错配置标志寄存器IAF_reg记录该访问单元是否配置于交错区域的信息。在配置于交错区域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ILVB”,在没有配置在交错区域的情况下,记录为“N_ILVB”。
STC再设定标志寄存器STCDF_reg记录关于是否有必要在访问单元重放时重新设定取同步时使用的STC(系统时钟)的信息。在有必要重新设定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STC_RESET”,在不必要重新设定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STC_NRESET”。
无断层视角切换标志寄存器SACF_reg记录表示是否该访问单元属于视角区间而且进行无断层切换的信息。在是属于视角区间而且进行无断层切换的情况下,其值记录为“SML”,在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记录为“NSML”。
访问单元开头VOBU开始地址寄存器C_FVOBU_SA_reg记录访问单元开头VOBU的开始地址。其值以扇区数表示对VTS标题用VOBS(VTSTT_VOBS)的开头访问单元的逻辑扇区的距离,记录该扇区数。
访问单元末尾VOBU开始地址寄存器C_LCOBU_SA_reg记录访问单元末尾VOBU的开始地址。其值以扇区数表示对VTS标题用VOBS(VTSTT_VOBS)的开头访问单元逻辑扇区的距离,记录该扇区数。
下面对图48的解码表加以说明,如该图所示,解码表由非无断层多视角信息寄存器部、无断层多视角信息寄存器部、VOBU信息寄存器部、无断层重放寄存器部构成。
非无断层多视角信息寄存器部包含NSML_AGL_Cl_DSTA_reg~NSML_AGL_C9_DSTA_reg。在NSML_AGL_C1_DSTA_reg~NSML_AGLC9_DSTA_reg记录图20所示的PCI数据包中的NSML_AGL_C1_DSTA~NSML_AGL_C9_DSTA。
无断层多视角信息寄存器部包含SML_AGL_C1_DSTA_reg~SML_AGL_C9_DSTA_reg。
在SML_AGL_C1_DSTA_reg~SML_AGL_C9_DSTA_reg记录图20所示的DSI数据包中的SML_AGL_C1_DSTA~SML_AGL_C9_DSTA。
VOBU信息寄存器部包含VOBU末尾地址寄存器VOBU_EA_reg。
在VOBU信息寄存器VOBU_EA_reg记录图20所示的SI数据包中的VOBU_EA。
无断层重放寄存器部包含交错单元标志寄存器ILVU_flag_reg、单位末尾标志寄存器UNIT_END_flag_reg、ILVU末尾数据组地址寄存器ILVU_EA_reg、下一交错单元开始地址NT_ILVU_SA_reg、VOB内开头图像帧显示开始时间寄存器VOB_V_SPTM_reg,VOB内末尾图像帧显示结束时间寄存器VOB_V_EPTM_reg、声音重放停止时间1寄存器VOB_A_GAP_PTM1_reg、声音重放停止时间2寄存器VOB_A_GAP_PTM2_reg、声音重放停止时长1寄存器VOB_A_GAP_LEN1、声音重放停止时长2寄存器VOB_A_GAP_LEN2。
交错单元标志寄存器ILVU_flag_reg表示VOBU是否在交错区域,是在交错区域的情况下记录“ILVU”,不是在交错区域时记录“N_ILVU”。
单位末尾标志寄存器UNIT_END_flag_reg在VOBU是在交错区域的情况下记录表示该VOBU是否ILVU的末尾VOBU的信息。ILVU是连续读出单位,因此如果现在正在读出的VOBU是ILVU的末尾VOBU就记录“END”,如果不是末尾VOBU就记录“N_END”。
ILVU末尾数据组地址寄存器ILVU_EA_reg在VOBU存在于交错区域的情况下记录该VOBU所属ILVU的末尾数据组的地址。这里地址是距离该VOBU的NV的扇区数。
下一ILVU开始地址寄存器NT_ILVU_SA_reg在VOBU存在于交错区域的情况下记录下一ILVU的开始地址。这里地址是距离该VOBU的NV的扇区数。
VOB内开头图像帧显示开始时间寄存器VOB_V_SPTM_reg记录开始显示VOB的开头图像帧的时间。
VOB内末尾的图像帧显示结束时间寄存器VOB_V_EPTM_reg记录VOB的末尾图像帧显示结束的时间。
声音重放停止时间1寄存器VOB_A_RAP_PTMI_reg记录使声音重放停止的时间,声音重放停止时长1寄存器VOB_A_GAP_LEN1_reg记录使声音重放停止的时间间隔。
声音重放停止时间2寄存器VOB_A_GAP_PTM2_reg及声音重放停止时长2寄存器VOB_A_GAP_LEN2也一样。
下面参照图49所示的DVD解码器流程对在图26表示其方框图的本发明的DVD解码器DCD的操作加以说明。
步骤#310202是判断光盘是否已插入的步骤,如果光盘已经插入就进至步骤#310204。
在步骤#310204读出图22的卷文件信息VFS之后,进入步骤#310206。
步骤#310206读出图22所示的视像管理文件VMG,提取重放的VTS,进入步骤#310208。
步骤#310208从VTS的管理表TVSI提取视像标题集菜单地址信息VTSM_C_ADT后,进入步骤#310210。
步骤#310210根据VTSM_C_ADT信息,从光盘中读出视像标题集菜单VTSM_VOBS,并显示标题选择菜单。用户按该菜单选择标题。在该情况下,如果不是仅有标题,而是包含声音编号、副图像编号和多视角的标题,则输入视角编号。用户的输入结束,即进入下一步骤#310214。
步骤#310214从管理表提取与用户选择的标题编号对应的VTS_PGCI#i后,进入步骤#310216。
在下一步骤#310216开始PGC的重放。PGC的重放结束,解码处理也就结束。以后重放别的标题时,如果脚本选择部有用户的键盘输入,可用返回步骤#310210的标题菜单显示等控制实现。
下面参照图50对前面叙述过的步骤#310216的PGC的重放作更加详细的说明。PGC重放步骤#310216如图所示由步骤#31030、#31032、#31034、#31035组成。
步骤#31030进行图47的解码系统表的设定。视角编号寄存器ANGLE_NO_reg、VTS编号寄存器VTS_NO_reg、PGC编号寄存器PGC_NO_reg、声音ID寄存器AUDIO_ID_reg、副图像寄存器SP_ID_reg由用户在脚本选择部210操作设定。
用户选择标,从而单值地决定重放的PGC后,即提取相应的访问单元信息(C_PBI),设定于访问单元信息寄存器。设定的寄存器是CBM_reg、CBT_reg、SPF_reg、IAF_reg、STCDF_reg、SACF_reg、C_FVOBU_SA_reg、C_LVOBU_SA_reg。
在设定解码系统表后,并行起动步骤#31032中、向流缓存器传送数据的处理和步骤#31034中流缓存器内的数据解码。
这里步骤#31032的向流缓存器传送数据的处理是关于图26中从光盘M向流缓存器2400传送数据的处理。亦即按照用户选择的标题信息及在数据流中记述的重放控制信息(导航组NV),从光盘M读出必要的数据,传送到流缓存器2400的处理。
另一方面,步骤#31034是在图26中进行将流缓存器2400内的数据解码,输出到视频输出端3600和音频输出端3700的处理的部分。亦即将流缓存器2400存储的数据解码重放的处理。该步骤#31032与步骤#31034并行运作。
关于步骤#31032下面将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步骤#31032的处理是以访问单元为单位的,一个访问单元的处理一结束,在下一步骤#31035即调查PGC的处理是否结束。如果PGC的处理没有结束,就在步骤#31030进行对应于下一访问单元的解码系统表的设定。进行该处理直到PGC结束。
位流缓存解码的流程
下面参照图51对图50所示的步骤#31034的位流缓存内的解码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31034如图所示由步骤#31110、步骤#31112、步骤#31114、步骤#31116组成。
步骤#31110进行从图26所示流缓存器2400向系统解码器2500的以数据组为单位的数据传送后,进入步骤#31112。
步骤#31112进行数据传送,将从流缓存器2400传送出的数据组数据传送给各缓存器,即传送给视频缓存2600、子图像缓存器2700、音频缓存器2800。
步骤#31112将用户选择的声音及副图像的ID,即图47所示的脚本信息寄存器中包含的声音ID寄存器AUDIO_ID_reg、副图像ID寄存器SP_ID_reg与图19所示的数据包首标中的流ID及子流ID加以比较,将一致的数据包分到各缓存器(视频缓存2600、音频缓存器2700、子图像缓存器2800)后,进入步骤#3114。
步骤#31114控制各解码器(视频解码器、子图像解码器、音频解码器)的解码定时,即进行各解码器间的同步处理,并进入步骤#31116。步骤#31114的各解码器的同步处理将在下面详细说明。
步骤#31116进行各种基本解码处理。也就是,视频解码器从视频缓存读出数据,进行解码处理。子图像解码器也一样从子图像缓存器读出数据,进行解码处理。音频解码器也一样从音频缓存器读出数据,进行解码处理。解码处理结束,步骤#31034也就结束。
下面参照图52对前面叙述过的步骤#31114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步骤#31114如图所示由步骤#31120、步骤#31122、步骤#31124组成。
步骤#31120是调查先行访问单元与该访问单元的连接是否无断层连接的步骤,如果是无断层连接,就进入步骤#31122,如果不是,就进入步骤#31124。
步骤#31122进行无断层用的同步处理。而步骤#31124进行非无断层连接用的同步处理。
视频编码器
生成MPEG视频流的视频编码器进行编码处理,即编码,以免MPEG解码器中配置的视频缓存2600发生漏损。对以通常视频信号为对象的MPEG2主面、主层(以下记作MPEG2MP@ML)视频流进行解码的解码器,需要配置224KB以上容量的视频缓存2600(参见ISO13818中MPEG规格)。所以,MPEG2MP@ML用视频编码器模拟解码器中按最低限度配置的224KB容量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编码时,进行编码量控制,以免视频缓存2600下溢或溢出。
视频缓存2600一旦发生下溢,就无法在输入解码所需数据以前对图像进行解码处理,即解码,往往发生重放图像瞬间停止等失常。而视频缓存2600一旦溢出,所需编码数据丢失时,就有可能无法正确解码。
但图26所示的本发明DVD解码器DCD等从记录媒体M当中读出数据时,可以实现间歇数据传送,从记录媒体M当中读出解码所需数据量。这时,即便是DVD解码器DCD的视频缓存2600看来要发生溢出时,也可以通过在发生溢出之前停止数据读出,来防止溢出,在编码数据不丢失的情况下解码。所以,对于溢出对策来说,是可以由重放处理一侧,即解码器DCD采取相应对策的。
但有时数据传送速率最大值因DVD系统驱动器等的限制而有规定,所以进行解码处理的速率超过最大传送速率的话,就会发生下溢。因而,DVD解码器等可以实现间歇数据传送的场合,编码时进行编码量控制以防止下溢,尤为重要。
在视频编码处理时,虚拟计算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与该数据占用量Vdv相对应进行编码量控制。对于该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计算,以下详细说明。
参见图40,在图26所示的本发明DVD解码器DCD当中,就视频编码流ST71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进行编码处理时一例视频缓存2600其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加以说明。线SVi示出的是视频编码流St71起始部分在视频缓存2600中的存储量Vdv的变迁,其斜率BR表示视频缓存2600的输入速率。
该视频缓存的输入速率是视频编码流数据传送速率,其值大致等于DVD读出速率的恒定速率的系统流的数据传送速率减去非视频流的其他数据流传送速率得到的数值。
令视频编码流的传送按规定传送速率BR进行,1帧Fv解码所需的数据与解码开始同时从视频缓存2600瞬间传送至视频解码器3800。而各帧解码开始时刻是按重放帧周期设定的,因而按恒定帧周期连续重放时,解码开始时刻按与帧周期相同周期进行。这些是进行这些编码处理方面的一般条件,据此在对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作编码处理时计算目标编码量。
视频编码中,以每一帧为单位,每帧设定其目标编码量,各帧编码时进行编码处理,以便达到该目标编码量。此外,该目标编码量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得到:一种是对所编码的视频图像进行一次模拟编码,得出每一帧编码所需的模拟编码量,再根据该模拟编码量和压缩比特率求得(2次编码);另一种是根据压缩比特率与压缩帧种类(I帧,P帧,B帧)的不同,根据预先设定或编码处理时适当设定的比例求得各帧编码量(1次编码)。
前述数据占用量Vdv的计算是根据这种办法得到的每一帧编码量进一步计算,以免视频缓存2600有漏损,求出最终编码时的目标编码量的。
图40中,首先在时刻Ti开始视频流St71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时刻Ti数据占用量Vdv为0,此后按规定传送速率BR慢慢地使数据占用量Vdv增加。接着,在数据占用量Vdv为规定初始占用量Bi,即时刻Td1时,开始对最初帧的解码。这里,从数据输入时刻Ti起至解码开始时刻Td的时间为解码延迟时间,即解码保证存储时间vbv_delay。接着解码开始的同时,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瞬间减少1帧Fv份额的数据量BG后,再次按规定的传送速率BR使数据占用量Vdv增加。
初始占用量Bi为开始解码处理的时刻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
各帧数据量按可变长度码进行编码处理,因而各帧数据量并非恒定,各帧解码开始时刻的数据占用量Vdv如图所示变化。
象这样,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一旦初始占用量Bi确定,便可以根据数据传送速率BR所设定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增量和与每一帧数据量相当的减少量,计算每一帧的数据占用量Vdv。
如上文所述,将所设定的初始占用量Bi和数据传送速率作为条件,在进行编码量控制的同时进行编码处理,以免视频缓存2600下溢或溢出。所以,解码处理当中若是与编码处理时所设定的初始占用量Bi和数据传送速率BR相等进行解码处理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下溢或溢出,有时无法重放相应的图像。另外,对于解码缓冲存储器,是以视频缓存2600为例说明的,但加上副图像缓存2700和音频缓存2800也一样。
标题所用的视频编码流St71若是从一视频信号的最初起至最后进行一次编码处理,如前文所述进行适当解码的话,尽管没有问题,但连接分别经编码的位流进行重放时,就有可能发生视频缓存2600下溢等问题。
例如电影,有的按10分钟左右、称为章的单位进行编码处理生成每一章位流,然后连接这些位流生成一视频编码流。
而进行前文所述那种多视角重放时,用户根据多场面的多个视角位流所组成的多视角场面,必须动态地将重放着的位流与随时指定的任意视角场面的位流连接重放。同样,在保护性加锁控制等当中,用户也根据多场面的多个位流所组成的保护性加锁控制区间,将预先选定的任意场面的位流静态地与共同的一个位流连接重放。不论哪种场合,共同位流与多场面的各个位流分别独立地进行编码处理。另一方面,重放时需要将共同的位流与所选定的任意位流连接,连续地解码。象这样,将与其他位流独立进行解码的同一时间轴上的多场面位流与其他位流连接,连续重放时,可以预料有如下所述困难。
参见图41,说明对规定帧数的视频流St71进行解码处理时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这里,例如以5帧视频帧F1、F2、F3、F4和F5为解码对象。尤其着眼于位于视频流末端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加以说明。
与图40所示例相同,在时刻Ti开始数据传送,在经过解码保证存储时间vbv_delay后的时刻Td(f1)开始对起始帧F1的解码。这时,数据占用量Vdv为规定初始占用量Bi。以下,按同样斜度的数据传送速率BR增加,在各帧解码开始时刻(f2、f3、f4、f5),开始解码。接着,在时刻Te结束视频流Svi的数据传送。具体来说,时刻Te以后,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没有增加。最末一帧F5在时刻f5被解码的话,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便为0。
接下来,参见图42说明两个视频流St71a和St71b相接时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这里,以先行的第一视频流St71a(帧F1、F2、F3、F4、F5)与后续的第二视频流St71b(帧F6、F7、…)连接这种场合为例进行说明。
先在时刻Ti1开始视频流St71a至视频缓存2600的传送。时刻Te1视频流St71a的传送结束,但在与时刻Te1相同时刻Ti2,开始视频流St71b的传送。所以,与图41所示例不同,在视频流St71a传送结束时刻Te1以后,从时刻Te2起,进行的是视频流St71b的数据传送,因而其间数据占用量Vdv发生变迁,按数据传送速率BR增加,并随每一帧的解码反复减少。
这里,将视频流St71a解码结束时刻(即视频流St71b解码开始时刻)Td2视频缓存2600基于视频流St71b的数据占用量定义为最终占用量Be1。
换言之,两个以上编码数据连续重放时,先行编码数据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后,后续编码数据也继续,按规定数据传送速率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这时,对先行编码数据的最末数据解码时,为与后续编码数据有关的视频缓存2600位流数据占用量Vdv。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先行编码数据的最终占用量Be控制为与后续编码数据初始占用量Bi相等。
一个视频流与其他视频流连接,连续重放时,重要的是编码时预先计算这种最终占用量Be。这是因为先行位流最终占用量Be1成为后面连接的视频流St71b初始占用量Bi2的缘故。也就是说,图42中先行视频流St71a的最终占用量Be1成为视频流St71b的初始占用量Be2。所以,用以获得后续视频流St71b的编码处理过程中,是将视频缓存2600的初始占用量Be2设定为Be2=Be1,以所设定的初始占用量Be2为条件进行编码量控制,以免视频缓存2600发生漏损的。
接下来参见图43,说明如图21所示作为DVD系统特征的保护性加锁场面或多视角场面那样,选择多个场面中的一个重放,重放各个场面之后,连续地合流为一个场面重放这种场合的位流构成。图43是多个场面经分支、联结合流为一个场面时各个场面系统流的概念图。图中,SSA和SSB表示共同的系统流,SSB1和SSB2表示多场面区间的各个系统流。对于系统流,以共同系统流SSA为例加以说明的话,复接该共同场面的视频流VA和音频流AA生成SSA。这时,视频流VA从系统流SSA起始端起开始,至终止端前边结束。而音频流AA从系统流SSA当中开始,共用终止端。同样,图43示出各场面视频流和音频流经复接得到的数据流,即各个系统流当中,视频流和音频流的时间位置。以下说明这样将音频流和系统流在系统流中按时间前后顺序排列的理由。
在多个场面分别不同的多场面区间,每一场面必须构成系统流。但一般来说视频数据编码量比音频数据编码量大。而且视频数据的视频缓存2600的容量与音频数据的音频缓存2800相比也较大。此外,视频数据的解码延迟,即视频缓存2600输入开始后至解码所需时间,与音频数据的解码延迟相比较长。
由于这些原因,在将视频流和音频流复接生成系统流时,对于相同时刻重放的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如图43所示,复接成视频数据相对于音频数据提前输入解码器。也就是说,复接成在时间上系统流起始部仅仅将视频数据输入至视频缓存2600,而系统流终止部仅仅将音频数据输入至音频缓存2800。
还需要复接成音频数据以适当间隔输入音频缓存2800,以免音频缓存2800溢出。系统流终止部由于没有应输入至视频缓存2600的视频流,所以根据音频缓存2800数据占用量Vda中断数据传送等,以便音频数据按适当间隔输入音频缓存2800,防止音频缓存2800溢出。
图44示出前面所示的多场面系统流SSB1与共同场面系统流SSC简单联结时系统流的概念图。如图所示,系统流SSB1终止部复接成仅仅音频AB1输入音频缓存2800。所以,即便系统流SSB1和系统流SSC连接,仅仅将先行系统流SSB1的音频AB1终止部输入音频缓存2800的时间,无法传送后续系统流SSC的视频数据VC,很可能造成视频缓存2600下溢。
因此,在日本专利公报特愿平7-252735中提出一种方法,用以下图45所示那种系统编码制作方法,移动部分视频流或部分音频流,来防止下溢。
参见图45,说明对该位流一部分进行移动获得系统流的方法。与图43所示系统流相同,本图中,共同系统流SSA’分支到多场面区间的系统流SSB1’和SSB2’连接时,使音频AA终止部AAe移至音频AB1和AB2。音频AA终止部AAe变为有多个拷贝存在,但这样分支点数据就没有不连续性,可以防止视频缓存2600下溢。而且,从多个位流开始的结点,使视频VC起始部VCt拷贝为视频VB1和VB2移动。与分支点不同,之所以移动视频流,是因为一般来说音频AB1与音频AB2不同,所以拷贝的是共同数据即视频VC起始部。显然,音频AB1和音频AB2完全相同的话,将音频AB1(或AB2)终止部移至音频AC也行。
MPEG方式中,通常是按进行帧内编码的帧所设定的GOP这种单位处理位流的。因而,结点处视频流的移动也是以GOP为单位进行的。
上述方法中,对获得系统编码场合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连续性加以说明。系统流连接点与原来的视频流连接点或音频流连接点不同。具体来说,系统流SSB1’含有部分视频VC,是将原来连续的视频流SSC’的视频VC切断得出的连接点,因而在系统流SSB1’和系统流SSC’的连接点处,可保证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连续性。此外,设定视频VC初始占用量Bi,使得视频VB1视频缓存2600的最终占用量和视频VB2视频缓存2600的最终占用量相等,编码处理时,可以用通常的数据占用量Vdv计算方法来计算,以确保视频缓存2600占用量Vdv变化的连续性。
接下来,参见图46,用间歇数据传送中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来说明。图中,纵轴表示进行间歇数据传送、使视频编码流SS1与视频编码流SS2连接时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横轴表示时间经过。图中,f1~f8分别表示帧F1~F8的解码时刻。
按各个时刻说明。先在时刻Ti1开始位流SS1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在时刻Td1对最初帧F1进行解码。
接下来,与图40中说明的相同,数据占用量Vdv发生变迁。但在时刻Ts1数据占用量Vdv达到规定量Bmax。这里,一旦数据传送时超过Bmax,有的时候视频缓存2600会发生溢出,数据丢失,因而暂时中断数据传送。具体来说,保证数据占用量Vdv不变。然后,一旦在时刻f3对帧F3解码的话,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便使规定量Bmax下降,所以再次开始数据传送。接下来,同样数据占用量Vdv一旦达到规定量Bmax,便中断数据传送,一旦靠解码处理使数据得到消耗,便再次开始数据传送。
该图46所示例中,在时刻Ts1、Ts2、Ts3、Ts4、Ts5中断数据传送。而且,时刻Ti2’是视频编码流SS2数据传送的开始,并且设定为视频编码流SS1数据传送的结束。
另外,图示时刻并非限定数据传送开始中断,但在视频编码流SS1数据传送期间,即时刻Ti1至时刻Ti2的期间Tt1,必须中断数据传送的期间DG可根据以下式1求出。
DG=Tt1-D1/Br                                      …(式1)
这里,D1是位流1的数据量,Br是视频编码流SS1的数据传送速率。
如上文所述,为了对数据传送适当进行中断,管理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时间,将该时间设定为数据传送时刻,与编码数据一起,根据MPEG标准记录在位流中,以防止视频缓存2600溢出。重放时,可按照与编码数据一起记录的数据传送时刻进行数据传送,完成解码和重放,以免视频缓存2600溢出。
但在按规定单位即ILVU单位使多个视频信号自由联结,获得一个标题以便多视角重放的情况下,编码时无法识别多视角场面区间内多个视频流是如何连接重放的。因此,有的时候无法在编码时识别多视角切换等时候解码器DCD视频缓存2600其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视频缓存2600出现漏损。
而用可变长度码进行编码处理时,对第一视频流解码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最终占用量只有第一视频流编码处理结束之后才可获得。将第二视频流与该第一视频流终止端无断层数据连接时,第二视频流需要将视频缓存2600初始占用量Bi设定为与第一视频流最终占用量相等,并通过编码量控制进行编码处理,以免视频缓存2600发生漏损。所以,获得第二视频流初始占用量Bi是在编码处理以获得第一视频流之后,使2个视频编码流无断层连接重放,需要按所重放的视频流顺序编码。
而第一视频流编码时的最终占用量与第二视频流初始占用量Bi不一致时,图46中,在位流2最初数据解码的时刻Td2(f7),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作为Bi2进行编码量控制,同时还进行编码处理。但解码时,时刻Td2(f7)成为位流SS1的最终占用量Bi1。而且,解码时,在时刻Ts4和Ts5数据传送有中断,但编码时则没有这种数据传送的中断。也就是说,编码时在无法预料的时刻解码缓冲存储器会溢出。
只要上述位流SS1和位流SS2肯定连接,图2206那种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就有可能在编码时计算。但如前文所述,在多视角重放等多个可选位流合流至一个位流连续重放场合,有时使与位流SS1不同的第三位流同位流SS2连接。这时,要使位流2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与编码时计算得出的相等,也需要使可能与位流2连接的多个位流其最终占用量完全相等。
用以获得视频流的编码处理过程中进行MPEG等方式可变长度编码处理时,编码数据数据量在编码处理结束时才开始确定。这是因为,是根据视频数据所具有的信息量,即空间复杂度或时间复杂度以及以往的编码状况,来选择所用编码,确定码长的。所以,难以将编码数据其数据量正确设定为预定的规定量,因而最终占用量还是难以正确设定。
尤其,根据视频数据所具有的信息量分配编码数据其数据量,进行编码处理时,视频数据不同的话,所分配的数据量当然不同,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也不同。所以难以统一多个视频数据的最终占用量。
本发明鉴于这些情况,如下文揭示一种即便任意联结独立编码得到的多个视频流,也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获得顺畅的重放图像所用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方法。
而且,如下文揭示一种连接多个视频流以得到一个视频流时,不需要为获得各视频流在时间上串行编码处理,而是通过并行编码处理来缩短处理时间和简化处理管理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装置。
此外,如下文揭示一种重放可选的多个场面视频流,在重放各个视频流之后,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连续地重放一个场面视频流所用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记录方法、记录媒体和重放装置。
以下参见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本说明书中,先对本发明编码装置构成和各图像组编码时的动作加以说明,接下来说明对本发明图像编码装置得到的编码数据组成的位流进行记录的方法。接着说明记录媒体之后,再说明重放方法。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中所用的用语作如下定义。
图21所示那种各个场面定义为一个图像组,下文将说明。图像组不限于此,可以分割场面构成,也可以是多个不同场面。
本实施例图像组基本上相当于例如图21中的各个场面。而且,无断层切换的多视角中的交错单元ILVU也相当于图像组。
接下来,视频编码流解码时视频缓存2600的最终占用量定义如下。
如图41所示,图像组视频编码流解码过程中,结束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时,对视频编码流的最末数据解码之后,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为0。但实际上大多是一个视频编码流与其他视频编码流连接构成位流的情形。这种位流连接场合要求出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时,假定视频编码流的最末数据传送后,还继续将可能连接的假想视频编码流传送至解码缓存。
根据这种假定,将视频编码流的最末数据解码时视频缓存2600中的数据占用量Vdv计算作为最终占用量Be。本发明最终占用量Be,定义为象这样设法在最末数据传送后继续将假想编码数据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计算得出的。
以下,参见图53,其中示出图25所示的DVD编码器ECD其视频编码器300一实施例300’。视频编码器300’即图像编码装置,由压缩编码器22101、编码量控制器22102、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发生编码量测定器22104和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组成。
压缩编码器22101与编辑信息生成部100连接,输入视频流St1。压缩编码器22101对该视频流St1加以压缩编码处理,生成视频编码流St15。
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与压缩编码器22101连接,输入编码数据。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根据所输入的编码数据,求出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B。
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与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连接,接收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计算结果的输入。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根据该计算结果,在编码量控制器22102中设定编码后的数据量目标值,即目标编码量。具体来说,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根据每一帧分别预先分配的编码量,对视频缓存2600占用量进行模拟。
模拟的结果,未下溢的话,便将预先分配的编码量设定为目标编码量,下溢时便由预先分配的编码量变更为不下溢的编码量,设定为目标编码量。
发生编码量测定器22104与压缩编码器22101连接,接收视频编码流的输入。发生编码量测定器22104在规定时间测定所输入编码数据发生的编码量,生成表示测定值的信号。
编码量控制器22102与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和发生编码量测定器22104连接,根据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所设定的目标编码量,控制压缩编码器22101。接下来,编码量控制器22102接收发生编码量测定器22104输出的表示发生编码量的信号,求出与目标编码量的差,生成压缩编码控制信号,控制压缩编码器22101使得该差值变小。
压缩编码器22101还与编码量控制器22102连接,接收压缩编码控制信号的输入。压缩编码器22101根据压缩编码控制信号,对视频流St1进行编码处理,生成视频编码流Den。因此,所生成的视频编码流其编码量控制为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所设定的目标编码量。
接下来,参见图54和图55,详细叙述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与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的动作。
图54中由流程图示出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动作,该流程图各个步骤是在将1帧编码处理分成几段的期间T内进行处理的。而且,对于解码处理,说明的是对视频缓存2600间歇进行数据传送的场合。该流程图中,视频缓存2600中将编码中变化的数据占用量设为B。而且,根据目标编码量计算的编码中每一期间T预计的数据占用量设定为预计占用量BL。而且,令编码开始时视频缓存2600的初始占用量为Bi,编码结束时作为目标的最终目标占用量为BE,编码后最终占用量为Be,视频缓存最大容量为Bmax。
以下,作为第一视频编码实施例,说明一例编码处理后的视频编码流尽管分别独立编码,但解码时不会引起视频缓存2600下溢的视频编码方法和装置。
第一实施例中,分别设定初始占用量Bi为创作编码器EDC中编码系统控制部200在图29所示视频编码参数的视频编码初始数据V_INST,设定最终目标占用量BE为视频编码结束数据V_ENDST。该设定值为预先确定的值,BE>Bi。
以下说明图54所示的对图像组编码的流程图。
步骤#201,根据编码系统控制部200设定规定值的编码参数,即视频编码初始数据V_INST,将B初始化为所生成的初始占用量Bi(B=Bi)。
步骤#202,测定期间T内编码数据的发生编码量Bg,由B减去发生编码量Bg(B=B-Bg)。
步骤#203,评价数据占用量B是否比预计占用量BL大。数据占用量B比BL大时,也就是肯定(“YES”)场合,进入步骤#204。而数据占用量B比BL小时,也就是否定(“NO”)场合,则进入步骤#210。
步骤#210,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使得给接着编码的帧的分配编码量受到抑制。
步骤#204,B上加一基于视频缓存2600输入视频传送速率BR的期间T内数据占用量Vdv的增量Br(B=B+Br)。因此,求出的是期间T后的B。
步骤#205,评价数据占用量B是否比规定的最大占用量Bmax小。肯定“YES”场合,也就是说数据占用量B超过Bmax时,进行步骤#206的处理。而肯定“YES”时,进入步骤#207。
步骤#206,令数据占用量B为最大占用量Bmax(B=Bmax)。由此,将数据占用量B的最大值限制为Bmax。
步骤#207,评价是否处理图像组中最末一帧。肯定(“YES”)场合,也就是说处理的是最末一帧时,进入步骤#208。而否定(“NO”)场合,则进入步骤#202。
步骤#208,评价数据占用量是否比最终目标占用量BE大。肯定(“YES”)场合,也就是说数据占用量B比BE大时,进入步骤#209。而否定(“NO”)场合,则进入步骤#211。
步骤#211,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使得后续视频流编码量受到抑制。进入步骤#209。
步骤#209,评价编码处理是否结束。若图像组处于处理之中,就进入步骤#202。
视频编码对象是无断层切换的多视角时,以上流程重复与ILVU相当的次数。
现更为详细地说明以上流程图的特征。
步骤#203、步骤#210是目的在于防止视频缓存2600溢出的处理。具体来说,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B一旦小于预计占用量BL,1帧编码结束时有可能视频缓存2600会下溢,所以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抑制后续视频流数据的分配编码量。通过这种处理,以防止视频缓存2600下溢。
而步骤#205、步骤#206是用以应付溢出的处理。具体来说,求得数据占用量超过最大占用量Bmax的时刻,并在解码处理时,从该时刻起停止数据传送。通过这样来应付溢出。
步骤#207、步骤#208、步骤#211是本发明特征,目的在于限制图像组最末一帧编码结束时的数据占用量。预料到数据占用量B小于预计占用量BE时,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以便抑制后续视频流编码时的分配编码量。
通过这样控制分配编码量,可预料每一帧编码量的变化和总编码量的变化,但通过每一帧变化量在时间上超前或滞后的多个分配编码量上加减该变化数量的编码量,才能使总编码量符合规定量。
利用这种第一实施例,对图像组视频编码流进行解码处理之后的数据占用量B为最终占用量Be,其值大于最终目标占用量BE,即大于初始占用量Bi。
具体来说,第一实施例得到的视频编码流初始占用量Bi和最终占用量Be其值大于Bi,即便连接视频编码流进行重放,视频缓存2600也不致下溢。
即便对第一实施例得到的视频编码流进行1对1连接加以重放,视频缓存也不致下溢。而且,而且,在图45所示带有分支和联结的场面间连接中,也是全部初始占用量Bi和最终占用量Be相同,且Be的值大于Bi,因而视频缓存没有下溢,此外,不论在无断层切换多视角当中,还是全部视角的全部ILVU中,都一样,视频缓存无下溢。
接下来,作为第一实施例一例装置,图55中示出了一例实现图54所示流程图的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框图。
图示视频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由切换开关22301、端子22302、22303、减法器22304、编码量测定器22305、加法器22306、第一比较器22307、限幅电路22308、第二比较器22309、端子22310、端子22311和切换开关22312构成。
以下说明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构成和动作。
首先,在对图像组最初帧解码之前,切换开关22301与端子22302连接,数据占用量B为初始占用量Bi。
接下来,设定为初始占用量Bi后,切换开关22301与端子22303连接,存储器22313存储的规定期间T后的数据占用量设定为数据占用量B。切换开关22301的输出输入至减法器22304,而减法器22304将数据占用量B减去编码量测定器22305测定的规定期间T的发生编码量Bg。
接下来,由第一比较器22307将减下来的数据占用量B’同预计占用量BL比较。这里,数据占用量B’一旦比BL小,就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以便抑制后续视频流的分配编码量,防止下溢。
而减法器22304输出B’输入加法器22306。加法器22306将期间T输入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量Br与B’相加。加法器22306的输出靠限幅电路22308限制在最大占用量Bmax,应付溢出。限幅电路22308的输出输入至存储器22313,存储为下一期间T的数据占用量B。
接下来,对图像组最末一帧进行编码处理时,由第二比较器22309将限幅电路22308的输出与最终占用量BE比较。限幅电路22308的输出一旦小于BE,便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以便抑制后续视频流编码的分配编码量,使得图像组编码处理结束后解码缓存的数据占用量V大于最终目标占用量BE。
当处理的是图像组中最末一帧时,切换开关22312与端子22310连接。
而非最末一帧的处理时,切换开关22312与端子22311连接,由第二比较器22309的比较结果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5,由第一比较器22307的比较结果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5。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实现图54所示的流程图。
如前文所述,即便使本实施例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得到的视频编码流连接,即便成立Be>Bi关系,并连续解码,重放中仍然可以避免视频缓存2600下溢。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编码装置的构成与图53一样,但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动作有所不同。
图56就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一例动作示出流程图。第一实施例中,将各图像组编码处理中视频缓存2600的初始占用量Bi设定为统一规定量,对分配编码量进行控制,使最终占用量Be大于最终目标占用量BE(BE>Bi),但本实施例对第二图像组编码时却是将第一图像组后续的第二图像组的初始占用量Bi设定得比第一图像组对应的最终占用量Be小。具体来说,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对连接后重放的视频编码流的先行视频编码流预先解码,对最终占用量Be进行控制。
以下参见图56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处理。
步骤#1601,将比先行第一图像组视频编码流的最终占用量Be小的初始占用量设定为Bi。
步骤#1602,将数据占用量B初始化为步骤#1601所设定的初始占用量Bi。
以下步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不需要图54的步骤#207、步骤#208和步骤211。
以下,作为第二实施例一例编码装置,图57示出一例实现图56流程图的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框图。
图57的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进行与图55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大致相同的动作,不同之处在于包括初始占用量Bi确定器221700。
以下参见附图说明。
图像组编码开始前,初始占用量Bi确定器221700将比前面紧接的图像组的最终占用量Be小的值设定为初始占用量Bi。
设定为初始占用量Bi后,切换开关22301与端子22303连接,存储器22313存储的内容变成数据占用量B。
开关22301的输出输入减法器22304,由减法器22304以数据占用量B减去编码量测定器22305测定的规定期间T的发生编码量Bg。
由第一比较器22307将减下来的数据占用量B’与规定阈值BL比较。这里,数据占用量B’一旦比BL小,就控制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以便抑制后续视频流的编码量,防止下溢。
而减法器22304的输出B’输入加法器22306。加法器22306将期间T输入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量Br与B’相加。加法器22306的输出由限幅电路22308限制为最大占用量Bmax,以应付溢出。限幅电路22308的输出输入存储器22313,存储作为下一期间T的数据占用量Vdv。将图像组编码结束时的数据占用量设定为最终占用量Be,用以求出下一图像组的初始占用量Bi。通过这样构成,可实现图56所示的流程图,接着先行第一图像组位流中后续连接的第二图像组,其初始占用量Bi设定为比第一图像组最终占用量Be小的值,进行编码处理。
图57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与图55中的相比,不需要用以控制最终占用量Be的比较器22309、开关22312,对于编码量分配的限制少。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虽然与图53的第一实施例编码装置相同,但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动作有所不同。
作为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一例动作,在图58中示出其流程图。第一实施例中设定最终目标占用量BE对各图像组缓存2600最终占用量Be进行控制,但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处理步骤221800,设定最终目标占用量BE以便最终占用量Be为比下一图像组初始占用量Bi大的占用量。其他处理与图53完全相同,故省略。
图59中示出了一例实现图58流程图的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的框图。与图55解码缓存占用量计算器2210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包括阈值确定器221900。阈值确定器221900是求出比当前编码处理的图像组的后续下一图像组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i大的最终目标占用量BE的。
图中,阈值确定器221900的输入为连接时后续的下一图像组的初始占用量Bi。如图55第一实施例那样控制视频缓存的占用量,使最终占用量Be超过最终目标占用量BE(BE>Bi)。
这样构成,提前确定图像组初始占用量Bi的话,其先行连接的图像组的最终占用量Be就比后续图像组初始占用量Bi大。
第一实施例中,各图像组初始占用量Bi设定为完全相同,但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是每一图像组都设定初始占用量Bi的。而且,第二实施例中,为了根据最终占用量Be设定后续图像组初始占用量Bi,必须按所连接的视频编码流顺序进行编码处理。
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中,编码处理可以按任意顺序处理,通过并行处理,可以缩短处理时间和减少编码处理中的顺序管理。
即便以上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得到的视频编码流在重放时进行1对1的连接,视频缓存也不至下溢。而且,对于存在图45所示分支和联结的场面间连接,也由于初始占用量Bi低于最终占用量Be,因而视频缓存没有下溢。
而且,在无断层切换多视角中,第一实施例中,通过使全部视角全部的ILVU初始占用量Bi、最终占用量Be统一,并且使初始占用量Bi低于最终占用量Be,这样在视角切换时视频缓存也不至下溢。
接下来,用图60说明连接前述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得到的视频编码流进行重放所用的视频流生成方法。
图中,以假定连接视频编码流SS1(帧F1、F2、F3、F4、F5)和视频编码流SS2(帧F6、F7、…)加以重放的生成状态为例加以说明。另外,视频编码流SS1和视频编码流SS2是用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生成的。
而且,视频编码流SS1的最终占用量Be1比视频编码流SS2初始占用量Be2大。另外,视频编码流SS1的最终占用量Be1当视频编码流SS1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后继续数据传送时,是对视频编码流SS1最末数据解码时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图60中由虚线示出此时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图中,视频编码流SS1的数据传送在时刻Te1一旦结束,便在期间DTi中断数据传送,此后,在时刻Ti2开始视频编码流SS2的数据传送。通过此办法,视频缓存没有漏损。具体来说,可以在避免溢出和下溢的情况下,顺畅地进行解码处理。
为了生成这种位流,将传送至视频缓存的时间信息用于基于MPEG规格的视频缓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将视频编码流SS2至视频缓存的传送开始时刻设定为Ti2而非Te1来实现。因此,视频编码流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中断时间可长达DTi。
通过该期间DTi中断数据传送,视频编码流SS2起始数据的解码时间期间数据占用量Vdv为编码时设定的初始占用量Be2。
因而,解码时可以与编码时计算出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相等来解码。也就是说,如果至少保证编码时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便可以在解码时防止视频缓存2600的漏损。
另外,数据传送的中断时间DTi是根据最终占用量Be[bits]与后续编码数据初始占用量Bi[bits]之差设定的。而且,令视频数据其数据传送速率为Br[bits/sec],时间DTi[sec]可按(式2)计算。
DTi=(Be-Bi)/Br                                        …(式2)
另外,(式2)中传送速率Br为只提供给视频流的传送速率,与系统流整体的传送速率不同。
另外,是使传送中断时刻在视频编码流SS1传送之后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期间DTi分为几段,对多次数据传送进行中断。
而且,还可以在任意时刻中断,只要至少有一次数据传送中断,对视频编码流SS2最初数据开始解码的时刻Td2数据占用量为Be2就行。
另外,图60中说明的是Bi1与Be2有所不同的情况,但为相同值也行。
而且,为了传送音频流等其他数据,有时视频流的数据传送中断超过(式2)。但这种场合,进行数据传送时还必须满足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在解码开始时刻一定达到初始占用量Bi。因而,这种场合还考虑赋予视频编码流的数据传送速率Br因其他数据影响而变化,必须对数据传送中断时间和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进行计算。
而且,还有使多个视频流复接构成一个数据流的情形,从复接的位流个数、各个位流的数据量等方面来看,即便为相同的视频流解码处理,往往数据传送速率却变化。这样考虑,就必须对数据传送中断时间、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进行计算。
接下来对于图61说明本发明第二种位流生成方法。本发明生成方法的第二实施例,是在视频编码流SS1中,插入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对视频流1的数据传送进行中断的数量的填空数据这种方法。
也就是说,是根据MPEG规格,生成数据量为(Be1-Be2)的填空数据,作为视频编码流SS1,以便视频编码流SS2的初始占用量Be2等于编码时的设定值。
连接如上生成的视频编码流SS1和SS2进行解码的话,解码时视频流2的初始占用量Bi等于编码时所设定的,解码时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的变迁便可以等于编码时假定的数据占用量的变迁。
另外,是将填空数据传送至视频缓存2600的,但只要是与编码数据不同的规定数据,是任意数据都行。
此外,填空数据的插入位置只要在视频流SS1中,任意位置都行,分成几处插入也行。
另外,还可以使本发明位流生成方法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数据传送的中断与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填空数据组合。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数据传送的中断和填空数据的插入,记录使得视频流2最初数据解码时的数据占用量为编码时设定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e2。
与后面述及的本发明重放方法的说明一起叙述以上本发明生成方法所达到的效果。
本发明的数据作为一例如图62所示记录于图4至图14所示DVD上。
图62所示的DVD22801记录的是按照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生成的2个以上图像组编码数据流,但作为例子假设记录的是第一编码数据22901、第二编码数据22902和第三编码数据22903。
该光盘22801其特征在于,记录成至少一个图像组编码数据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结束以后,存在以期间DTi(DTi>0)为间隔的数据传送中断,再进行下一图像组编码数据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
通过记录上述位流生成方法得到的视频编码流,可以实现这种记录。
另外,至视频缓存2600的传送存在中断的编码数据,其连接点可以如上述例所述位于DVD22801上连续的两个编码数据之间,也可以记录成传送的中断位于例如编码数据22901和编码数据22903那种不连续编码数据之间。
另外,如本发明记录方法第二实施例那样,记录相当于视频缓存2600传送中断的数据量的填空数据也一样。
此外,使数据传送中断和填空数据插入相组合也一样,也可以进行数据传送中断或填空数据插入,以便对视频流最初数据解码时刻,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为编码时设定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i。
参见图63A、图63B、图32A、图32B、图32C和图32D说明2个视频编码流连续重放时的重放控制方法。
图63A、图63B示出的是对各个视频编码流解码时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时间变迁。Bi表示解码开始时刻视频缓存2600的占用量,Be表示解码结束时刻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
对于终止部来说,按该视频编码流输入结束后还连续输入下一解码视频编码流,说明视频缓存2600的占用量。
不论图63A所示的视频编码流#1,还是图63B所示的视频编码流#2,解码结束时刻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Be比解码开始时刻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Bi大。
以下说明具有这种特征,对本发明生成的视频编码流连接重放的重放控制方法。
图32示出将图63A所示的视频编码流#1与图63B所示的视频编码流#2简单连接重放时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
这时,图63A所示的视频编码流EVS#1解码结束时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Be,比图63B所示的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Bi大。因而,视频编码流EVS#2可以保证解码处理过程中视频缓存2600不下溢。
另一方面,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视频缓存2600的占用量Vdv与视频编码时假定的缓存占用量Bi相比,大出视频编码流EVS#1的Be与视频编码流#2的Bi之差值(ΔB)。因而,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便在ΔB的许多状态下变迁。
这种情形意味着,视频缓存2600有可能溢出。
以下参见图32B、图32C、图32D说明避免溢出的方法。
参见图32B,说明避免视频缓存2600溢出的第一方法。
(方法1)
如图32B所示,点Qd处停止输入至视频缓存2600。这样,通过停止输入给视频缓存2600,使得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为Bi。
这样,通过使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占用量为Bi,以后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与图63B相等。因而,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可以避免溢出。
这里,停止输入至视频缓存2600,可以通过数据组首部记载的表明数据组传送时刻的SCR值(图19)很容易地控制。
视频编码流由视频数据包输送。该视频数据包可按照输送该数据包的数据组SCR值,从位流缓存2400(图26)读出,输入至视频缓存2600。
因而,可以通过输送视频数据包的数据组SCR值,使至视频缓存2600的输入停止。
(方法2)
如图32B所示,通过在连接点插入填空数据包(Ds),使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为Bi。
这样,通过使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占用量为Bi,以后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与图63B相等。因而,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可以避免溢出。
这里,填空数据包的大小可以取为视频编码流#1的Be与视频编码流#2的Bi之差值(ΔB)。
(方法3)
如图32D所示,通过连接点处改变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输入速度(Rcp),使得视频编码流#2解码开始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为Bi。
这样,通过使视频编码流EVS#2解码开始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占用量为Bi,以后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与图63B相等。因而,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可以避免溢出。
这里,改变至视频缓存2600的输入速度Rcp,可以通过数据组首部记载的表明数据组传送时刻的SCR值(图19)很容易地控制。
这如方法1所示那样,可以改变输送视频编码流的数据组的SCR值的间隔来实现。
图39中示出按照本发明记录方法和重放方法进行间歇数据传送,连接视频编码流SS1和视频编码流SS2时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
与图46相对照,沿各个时刻说明。先与图46一样,时刻Ti1开始位流1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时刻Td1对最初一帧F 1进行解码。以后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与图46中说明的相同。但在时刻Ts1数据占用量Vdv达到规定量Bmax。这里,一旦超过Bmax进行数据传送,视频缓存2600有时就发生溢出,数据丢失,因而数据传送暂时中断。具体来说,数据占用量Vdv保持不变。此后,在时刻f3一旦对帧F3解码,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便使Bmax下降,再次开始数据传送。从下一时刻Ts2至时刻Ti2中断数据传送。时刻Ti2开始视频编码流SS2至视频缓冲2600的数据传送。时刻Td2(f7)对位流2的最初一帧F7进行解码。
这里,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图39中时刻Ts2至时刻Ti2中断数据传送,在视频编码流SS2解码开始时刻Td2(f7),中断数据传送以便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为初始占用量Be2。
图39中所示的本发明中数据传送中断时间Dts可以如(式3)所示计算。
Dts=Tt1-D1/Br+(Be1-Bi2)/Br                           …(式3)
其中,与(式1)相同,D1是视频编码流SS1的数据量,Br是位流数据传送速率,Tt1是图中SS1期间所示的视频编码流SS1的数据传送时间。
(式3)中(Tt1-D1/Br)与(式1)相同,是为了防止溢出所需的数据传送中断时间。而(Be1-Bi2)/Br指定的时间则与(式2)相同,是按位流2最初数据解码开始时刻Td2(f7)数据占用量Vdv为编码时设定的初始占用量Be2这种要求的数据传送中断时间,是本发明记录方法和重放方法的特征。
本发明重放方法,通过根据本发明位流生成方法生成的视频编码流中的传送时刻信息进行解码、重放,解码时可以进行与编码处理时假定的视频缓存2600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相同的变迁。
综上所述,即便联结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对各图像组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流,也可以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连续进行解码处理,进行无断层数据重放,获得顺畅的重放图像。而且,按照本发明重放装置,重放对多个图像组编码得到的位流场合,位流编码使得各位流解码结束时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大于解码开始时数据占用量Vdv规定占用量Bt以上的场合,可以联结不同的位流连续解码,获得顺畅的重放图像。
此外,只要是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生成的位流,即便要联结连续解码,也总是可以在编码时计算解码时的数据占用量Vdv,可以使考虑与声音数据等其他数据同步的复接变得容易。
尤其,按照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对于各编码数据初始占用量Bi和最终占用量Be,成立Be>Bi,因而即便使这些编码数据流任意联结,也可以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连续编码处理,获得顺畅的重放图像。
另外,对于至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传送,可以间歇地进行数据传送,也可以使传送速率可变。
另外,至于压缩编码处理,可以是变换编码,也可以是其他编码方式。
各图像组的时间长度并不限定,也可以是分别不同的时间长度。
另外,本发明编码装置的分配编码量设定器22103可以检出对图像信号编码处理的难易度,根据难易度设定分配编码量。由此,可以进行可变比特率编码,按与图像对应的编码速率编码。
另外,并不限于控制使得发生编码量在规定编码量以内的编码量控制方法,也可以通过例如控制信号量化当中的参数来控制发生编码量。
另外,说明的是用光盘作为记录媒体的场合,但不限于此,是磁盘或磁带等记录媒体,不论哪种都行。
综上所述,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即便分别对多个图像组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流任意联结,也可以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连续编码处理,顺畅地获得连续重放信号。
而且,所联结的位流其联结点处不需要使最终占用量和初始占用量Bi相等,保证(最终占用量>初始占用量Bi)这种关系为好,可以很容易进行编码量控制。
按照本发明记录方法,图像组编码数据流连接点处,通过使位流至视频缓存2600的传送中断规定时间,可以开始与编码时所设定的视频缓存2600的初始占用量Bi相等的解码处理,可以按与编码时假定的视频缓存2600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相同的变迁进行解码处理。从而,解码时也可以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进行解码处理。
而且,按照本发明重放方法,对多个图像组编码得到的视频编码流进行重放场合,位流编码成各位流的视频缓存2600最终占用量大于解码开始时数据占用量Vdv的场合,可以联结不同的位流连续解码,顺畅地获得连续重放信号。
本发明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即便对多个视频流分别编码得到的编码数据流任意联结,也可以在视频缓存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进行无断层数据重放,可以连续解码处理,顺畅地获得连续重放信号。
按照本发明记录方法,可以按与编码时假定的视频缓存的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相同的变迁进行解码处理。从而,解码时也可以在视频缓存2600不出现漏损的情况下进行解码处理。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对媒体进行位流交错录放的方法及其装置,适合使用在能够将传送各种信息的位流构成的标题,根据用户的要求加以编辑,以构成新标题的创作系统,进一步说,也适用于近年来开发的数字视像光盘系统、即所谓DVD系统。

Claims (22)

1.一种编码方法,为一对于重放经编码处理的编码数据时解码所用的规定容量的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计算其数据占用量(Vdv)(22105),根据该计算结果,设定某个规定期间分配编码量(22103),按所述分配编码量对所述规定期间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22102,22101),生成规定编码数据(St15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法在第一编码数据(EVS1)传送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之后,还接着传送虚拟的编码数据(EVS2)来计算所述数据占用量(22105),
将所述第一编码数据(EVS1)最末数据解码时的所述数据占用量设定为终占用量Be进行计算,
开始编码处理以生成第二编码数据(EVS2)时,将所述数据占用量设定为比前述最终占用量Be小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i,根据所述数据占用量的变迁设定前述分配编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方法,其中设定所述分配编码量,以便该第一编码数据所述最终占用量Be超过规定量Bt(Bt>Bi)。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设定分配编码量,以便所述数据占用量(Vdv)超过规定最低占用量B1(#203,#203,#203)。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数据(视频编码数据)输入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时按可变传送速度(2219D:Rcp)进行数据传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数据(视频编码数据)输入所述解码缓冲存储(2600)时间歇(Qd)进行数据传送(22105)。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占用量限制为低于规定最大占用量Bm(Bmax)(#205,205,#205)。
7.一种编码装置,为一对规定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生成编码数据(视频编码数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定规定期间分配编码量的编码量设定装置(22103),
对该信号进行编码处理生成编码的编码处理装置(22101),
控制编码量以便所述分配编码量与所述编码数据发生编码量之差变小的压缩编码控制装置(22102),
对于所述编码数据重放时解码所用的规定容量的解码缓冲存储器计算其数据占用量(Vdv)的数据占用量计算装置(22105),
该数据占用量计算装置(22105),设法在第一编码数据(EVS1)传送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之后,还接着传送虚拟编码数据(EVS2)来计算所述数据占用量(Vdv),
将第一编码数据(EVS1)最末数据解码时的所述数据占用量(Vdv)设定为最终占用量Be,
开始编码处理以生成第二编码数据(EVS2)时,将所述数据占用量(Vdv)设定为比前述最终占用量Be小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i,
编码量设定装置(22103)根据所述数据占用量(Vdv)的变迁,设定所述分配编码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码装置,
其中该编码量设定装置(22103)按该数据占用量(Vdv)设定分配编码量,并且设定该分配编码量以便该第一编码数据最终占用量Be超过规定量Bt(Bt>Bi)。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分配编码量,以便所述数据占用量(Vdv)超过规定最低占用量B1。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编码数据输入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时按可变传送速度进行数据传送。
11.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编码装置,其特征在于,编码数据输入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时间歇进行数据传送。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占用量(Vdv)限制为低于规定最大占用量Bm。
13.一种记录方法,为一根据重放经编码处理的编码数据时解码所用的规定容量的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其数据占用量(Vdv),将规定信号编码数据记录于记录媒体(M)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法在第一编码数据(EVS1)传送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之后,还接着传送虚拟的编码数据(EVS2)时,将该第一编码数据(EVS1)最末数据解码时的该数据占用量(Vdv)设定为最终占用量Be,
记录使得第二编码数据(EVS2)解码开始时该数据占用量(Vdv)为比该最终占用量Be小的规走初始占用量Bi。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编码数据(EVS1)和第二编码数据(EVS2)传送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时,记录各个该编码数据(EVS1,EVS2)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的输入时间信息(SCR),以便在该第一编码数据(EVS1)所对应的该最终占用量Be和该第二编码数据(EVS2)所对应的该初始占用量Bi设定的规定时间T(T>0)期间,中断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的数据传送(Qd)。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令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的数据传送速率为Br,则所述规定时间T设定为((Be-Bi)/Br)。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记录时所述第一编码数据(EVS1)插入(Be-Bi)所设定的数据量的规定方式数据(Ds)。
17.一种重放方法,为一根据重放经编码处理的编码数据时解码所用的规定容量的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其数据占用量(Vdv),重放记录有规定信号编码数据的记录媒体(M)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设法在第一编码数据(EVS1)传送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之后,还接着传送虚拟的编码数据(EVS2)时,将该第一编码数据最末数据解码时的该数据占用量(Vdv)设定为最终占用量Be,
按照第二编码数据(EVS2)解码开始时该数据占用量(Vdv)为比该最终占用量Be小的规定初始占用量Bi的要求,将该第二编码数据传送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数据(EVS1)和所述第二编码数据(EVS2)传送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时,在该第一编码数据(EVS1)所对应的该最终占用量Se和该第二编码数据(EVS2)所对应的所述初始占用量Bi设定的规定时间T(T>0)(Qd)期间,中断至该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的数据传送。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令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的数据传送速率为Br,则所述规定时间T设定为((Be-Bi)/Br)。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数据输入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时按可变传送速度(Rcp)进行数据传送。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码数据输入该解码缓冲存储器时间歇进行数据传送(Qd)。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限制编码数据传送至所述解码缓冲存储器(2600),以便所述数据占用量(Vdv)限制为低于规定最大占用量Bm(Bmax)。
CNB961972238A 1995-09-29 1996-09-27 位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1641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273695 1995-09-29
JP252736/1995 1995-09-29
JP252736/95 1995-09-29
JP4158296 1996-02-28
JP41582/1996 1996-02-28
JP41582/96 1996-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7575A CN1197575A (zh) 1998-10-28
CN1164104C true CN1164104C (zh) 2004-08-25

Family

ID=26381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61972238A Expired - Lifetime CN1164104C (zh) 1995-09-29 1996-09-27 位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2) US5937138A (zh)
EP (2) EP1420594A3 (zh)
JP (1) JP3963478B2 (zh)
KR (1) KR100478555B1 (zh)
CN (1) CN1164104C (zh)
DE (1) DE69633244T2 (zh)
HK (1) HK1016797A1 (zh)
MX (1) MX9801218A (zh)
TW (1) TW303570B (zh)
WO (1) WO19970133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2199B2 (en) 1995-09-29 2002-12-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reproducing bitstream having non-sequential system clock data seamlessly therebetween
TW436777B (en) 1995-09-29 2001-05-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reproducing bitstream having non-sequential system clock data seamlessly therebetween
TW305043B (zh) * 1995-09-29 1997-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TW332961B (en) * 1996-02-09 1998-06-01 Sony Co Ltd Recording media
US6034738A (en) * 1996-02-14 2000-03-07 Thomson Consumer Electronics, Inc. On-screen display timing
US6157674A (en) * 1996-03-21 2000-12-05 Sony Corporation Audio and video data transmitt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JP3263807B2 (ja) * 1996-09-09 2002-03-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符号化装置および画像符号化方法
JP3861362B2 (ja) * 1997-03-19 2006-12-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信号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US6304911B1 (en) * 1997-06-25 2001-10-16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Information packet reception indicator for reducing the utilization of a host system processor unit
US6034731A (en) * 1997-08-13 2000-03-07 Sarnoff Corporation MPEG fram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69812258T2 (de) 1997-09-17 2003-09-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Videodatenschnittgerät, optische Platte zur Verwendung als Aufzeichnungsmedium dafür und rechnerlesbares Aufzeichnungsmedium
US6487364B2 (en) 1997-09-17 2002-1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video data editing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an editing program, reproduction apparatus for the optical disc,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a reproduction program
CN1097266C (zh) * 1997-09-17 2002-12-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记录装置
DE69836342T2 (de) 1997-09-17 2007-10-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Optische Platte, rechnerlesbares Aufzeichnungsmedium das ein Schnittprogramm speichert, Wiedergabegerät für die optische Platte und rechnerlesbares Aufzeichnungsmedium das ein Wiedergabeprogramm speichert
DE69805256T2 (de) 1997-09-17 2002-08-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Videodatenschnittgerät und rechnerlesbares Aufzeichnungsmedium zur Speicherung eines Schnittprogramms
DE69721847T2 (de) * 1997-10-23 2004-03-11 Mitsubishi Denki K.K. Bilddekoder, bildenkoder und bildkommunikationssystem
EP0917144B1 (en) * 1997-11-11 2003-05-07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data buffer
JP3903561B2 (ja) * 1997-12-26 2007-04-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IL123906A0 (en) * 1998-03-31 1998-10-30 Optibase Lt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udio and video streams
US7272298B1 (en) 1998-05-06 2007-09-18 Burst.Co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e-shifted program viewing
WO1999065026A2 (en) * 1998-06-12 1999-12-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ransferring compressed audio via a playback buffer
FR2781326B1 (fr) * 1998-07-17 2000-09-29 St Microelectronics Sa Procede et systeme d'elaboration d'images numeriques resultant d'elements graphiques auxiliaires incrustes dans des images principales
US7558472B2 (en) 2000-08-22 2009-07-07 Tivo Inc. Multimedia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US8577205B2 (en) 1998-07-30 2013-11-05 Tivo Inc. Digital video recording system
US6233389B1 (en) 1998-07-30 2001-05-15 Tivo, Inc. Multimedia time warping system
US8380041B2 (en) 1998-07-30 2013-02-19 Tivo Inc. Transportable digital video recorder system
JP2000090645A (ja) * 1998-09-08 2000-03-31 Sony Corp ファイル管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提供媒体
JP3805985B2 (ja) * 1999-02-18 2006-08-09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トリームデータの情報記憶媒体、その記録方法、再生方法、記録装置および再生装置
JP4211153B2 (ja) * 1999-09-17 2009-01-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01022729A1 (en) 1999-09-20 2001-03-29 Tivo, Inc. Closed caption tagging system
US6782193B1 (en) * 1999-09-20 2004-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pparatus, optical disc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c recording method that are all suitable for seamless reproduction
US20030099293A1 (en) * 1999-12-15 2003-05-29 Shigeyuki Okada Image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reproduc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apable of using the methods
JP2001285234A (ja) * 2000-04-04 2001-10-12 Sony Corp データ多重化装置およびデータ多重化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US7043484B2 (en) * 2000-12-05 2006-05-09 Dvdemand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torage media images
JP3548136B2 (ja) * 2001-06-01 2004-07-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3906911B2 (ja) * 2002-04-18 2007-04-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TWI357744B (en) 2002-05-10 2012-02-0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Cognitive flow control based on channel quality co
AU2003243049B2 (en) 2002-06-28 2010-03-04 Lg Electronics Inc.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data structure for managing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of multiple path data recorded thereon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418037B1 (en) * 2002-07-15 2008-08-26 Apple Inc. Method of performing rate control for a compression system
US7769084B1 (en) 2002-07-15 2010-08-03 Apple Inc.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 quantizer in a multimedia compression and encoding system
TWI249356B (en) * 2002-11-06 2006-02-11 Nokia Corp Picture buffering for prediction references and display
US7940843B1 (en) 2002-12-16 2011-05-10 Apple Inc. Method of implementing improved rate control for a multimedia compression and encoding system
US7804897B1 (en) * 2002-12-16 2010-09-28 Apple Inc.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n improved quantizer in a multimedia compression and encoding system
TWI260001B (en) * 2003-02-25 2006-08-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reproducing content information for an interactive optical disc apparatus
US7224664B2 (en) * 2003-03-25 2007-05-29 Lg Electronics Inc.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data structure for managing reproduction of data streams recorded thereon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EP1465187A1 (en) * 2003-04-02 2004-10-06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optical pick-up for reading data streams for simultaneous reproduction
EP1465181A1 (en) * 2003-04-02 2004-10-06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optical pick-up for reading data streams for simultaneous reproduction
US20040268033A1 (en) * 2003-06-24 2004-12-30 Seagate Technology Llc Refreshing data in a data storage device
JP3675464B2 (ja) * 2003-10-29 2005-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および動画像符号化制御方法
JP4289138B2 (ja) * 2003-12-09 2009-07-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ータ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と符号化装置
CN101778301B (zh) 2004-01-13 2012-09-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重放装置、记录方法、程序和重放方法
CN101790067B (zh) 2004-02-17 2013-09-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记录方法和再现装置
CN1926885B (zh) * 2004-03-03 2013-03-13 卡莱汉系乐有限公司 视频处理电路和视频处理方法
JP2005285209A (ja) * 2004-03-29 2005-10-13 Toshiba Corp 動画像のメタデータ
JP2006041844A (ja) * 2004-07-26 2006-02-09 Toshiba Corp メタデータのデータ構造及びそのメタデータの処理方法
EP2346243B1 (en) * 2004-08-31 2013-11-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ving image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4732730B2 (ja) * 2004-09-30 2011-07-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音声復号装置
US9967534B1 (en) 2004-11-19 2018-05-08 Tivo Solutions Inc. Digital video recorder video editing system
WO2006067545A1 (en) * 2004-12-23 2006-06-29 Nokia Corporation Multi-camera solution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5116664B2 (ja) * 2005-04-26 2013-01-09 トムソン ライセンシング 同期化されたストリーム・パッキング
WO2007008841A2 (en) 2005-07-07 2007-01-18 Burst.Co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gital content retrieval
US20070133952A1 (en) * 2005-12-08 2007-06-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producing contents
JP4917148B2 (ja) * 2007-03-19 2012-04-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ビットストリーム変換方法、ビットストリーム変換装置、ビットストリーム結合装置、ビットストリーム分割プログラム、ビットストリーム変換プログラム及びビットストリーム結合プログラム
JP5211569B2 (ja) * 2007-07-26 2013-06-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再生装置、コンテンツ再生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282383B2 (ja) * 2007-09-06 2013-09-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再生装置、コンテンツ再生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テンツ再生システム
WO2010038212A2 (en) * 2008-10-01 2010-04-08 Nxp B.V. Embedded video compression for hybrid contents
US8843803B2 (en) * 2011-04-01 2014-09-23 Cleversafe, Inc. Utilizing local memory and dispersed storage memory to access encoded data slices
US9063802B2 (en) * 2013-01-31 2015-06-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vent determination
EP3008895A4 (en) * 2013-06-12 2016-11-30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ADIO SIGNALS, RADIO SIGNAL RECEIVING DEVICE,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ADIO SIGNALS AND METHOD FOR RECEIVING BROADCAST SIGNALS
CN105723715B (zh) * 2013-09-27 2019-06-28 Lg 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广播信号的设备、接收广播信号的设备、发送广播信号的方法以及接收广播信号的方法
KR102174267B1 (ko) * 2013-12-24 2020-11-0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영상 패킷의 변환 장치 및 방법
US10283091B2 (en) * 2014-10-13 2019-05-0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Buffer optimization
CN107710757B (zh) * 2015-06-04 2021-08-10 英特尔公司 用于缓慢运动视频记录的自适应批量编码
US10846142B2 (en) 2016-02-23 2020-11-24 Intel Corporation Graphics processor workload acceleration using a command template for batch usage scenarios
US10979747B2 (en) * 2017-12-21 2021-04-13 Arris Enterprises Llc Statistical multiplexing system for variable bit rate encoding with constant bit rate encoder
US10963841B2 (en) 2019-03-27 2021-03-30 On Time Staffing Inc. Employment candidate empathy scoring system
US10728443B1 (en) 2019-03-27 2020-07-28 On Time Staffing Inc. Automatic camera angle switching to create combined audiovisual file
US11127232B2 (en) 2019-11-26 2021-09-21 On Time Staffing Inc. Multi-camera, multi-sensor panel data extrac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11023735B1 (en) 2020-04-02 2021-06-01 On Time Staffing, Inc. Automatic versioning of video presentations
US11144882B1 (en) 2020-09-18 2021-10-12 On Time Staffing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valuating actions over a computer network and establishing live network connections
US11727040B2 (en) 2021-08-06 2023-08-15 On Time Staffing, Inc. Monitoring third-party forum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searching through time-to-live data assignments
US11423071B1 (en) 2021-08-31 2022-08-23 On Time Staffing, Inc. Candidate data ranking method using previously selected candidate data
US11907652B2 (en) 2022-06-02 2024-02-20 On Time Staffing, Inc. User interface and systems for document cre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22184A (ja) * 1990-12-21 1992-08-12 Nec Corp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
JPH05219491A (ja) * 1992-02-05 1993-08-27 Sony Corp 符号化装置
KR0152016B1 (ko) * 1992-06-18 1998-10-15 강진구 가변 비트할당을 이용한 부호화 및 복호화시스템
US5481543A (en) * 1993-03-16 1996-01-02 Sony Corporation Rational input buffer arrangements for auxiliary information in video and audio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S2132406T3 (es) * 1993-06-10 1999-08-16 Sony Corp Disposiciones racionales de memorias intermedias de entrada para informacion auxiliar en sistemas de tratamiento de señales de audio y video.
DE69408237T3 (de) * 1993-09-16 2004-07-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Kawasaki Vorrichtung zur Komprimierung/Dekomprimierung von Videosignalen in einer Videoplattenaufzeichnungs-/wiedergabegerät
JP3005147B2 (ja) * 1994-02-24 2000-01-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
JP3173950B2 (ja) * 1994-06-13 2001-06-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KR0159975B1 (ko) * 1994-10-19 1999-01-15 김준성 영상 데이타 부호화장치
JPH08138316A (ja) * 1994-11-07 1996-05-31 Toshiba Corp 記録再生装置
JP3100307B2 (ja) * 1995-03-14 2000-10-16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圧縮データ連続再生システム
US5745643A (en) * 1995-04-06 1998-04-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reproducing playback data appropriately by the use of attribute information on the playback data
US6138147A (en) * 1995-07-14 2000-10-24 Orac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seamless playback of continuous media feed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303570B (zh) 1997-04-21
KR100478555B1 (en) 2005-11-11
KR19990063897A (ko) 1999-07-26
DE69633244D1 (de) 2004-09-30
CN1197575A (zh) 1998-10-28
HK1016797A1 (en) 1999-11-05
MX9801218A (es) 1998-04-30
DE69633244T2 (de) 2005-09-15
EP0853430A1 (en) 1998-07-15
EP0853430B1 (en) 2004-08-25
EP0853430A4 (en) 1999-05-26
US5937138A (en) 1999-08-10
EP1420594A2 (en) 2004-05-19
JP3963478B2 (ja) 2007-08-22
WO1997013367A1 (en) 1997-04-10
USRE37994E1 (en) 2003-02-18
EP1420594A3 (en) 2004-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4104C (zh) 位流无断层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CN1306801C (zh) 一种重放信息记录盘的重放装置
CN1164102C (zh) 位流的多视角连接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CN1164103C (zh) 具有非连续系统时间信息的位流的无断层重放方法和装置
CN1113532C (zh) 位流无断层连接系统编码方法和装置
CN1115046C (zh) 赋予位流多个检索重放路径信息的编码方法及其装置
CN1135481C (zh) 视频数据可择一重放的多媒体流生成方法和光盘创作系统
CN1310508C (zh) 数据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199446C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
CN1306483C (zh) 信息再现装置及信息再现方法
CN1290114C (zh) 实现动态的再生输出切换的多媒体光盘及其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CN1106642C (zh) 制作者能自由协调引入特殊再现后的视听形态的光盘的再现装置及方法
CN1771728A (zh) 信息记录介质,将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的装置及方法
CN1950907A (zh) 运动画面流产生装置,运动画面编码装置,运动画面多路复用装置和运动画面解码装置
WO2003010766A9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o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706187A (zh) 数据处理装置
CN1951113A (zh) 流产生装置、流产生方法、编码装置、编码方法、记录介质及其程序
CN1342316A (zh) 光盘、光盘记录和重放装置及光盘记录和重放方法
CN1449189A (zh) 提高进行交互式再生的性能的多媒体光盘、再生装置和再生方法
CN1309253C (zh) 一种重放信息记录盘的重放装置
CN1961576A (zh) 记录可以高速转换的流的信息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1679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