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02A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02A
CN1109702A CN94190291A CN94190291A CN1109702A CN 1109702 A CN1109702 A CN 1109702A CN 94190291 A CN94190291 A CN 94190291A CN 94190291 A CN94190291 A CN 94190291A CN 1109702 A CN1109702 A CN 1109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value
parameter
value
total load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90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安德逊
K·M·阿尔姆格伦
K·Y·沃斯泰特
H·O·艾利森
A·M·法尔格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109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2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handling the traffic

Abstract

一种在移动电信系统中优化信道利用、信道改变 和转移规程的方法,例如,属于该系统的参数(C/I、 P、I、L、N、p、m)为公共电话网中的用户和移动电信 网中的移动站之间通过不同信道/基站的连接生成 负载值(Bc、Bp、Bi、Bl、Bn、Bp、Bm)。通过将负载值 (Bc、Bp、Bi、Bl、Bn、Bp、Bm)组合(S1~S5)从而为各 连接提供总负载值(Btot2、Btot4)的方法,可以直接 比较各种不同种类的参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建立连接的方法,该系统中至少有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其中无线通信系统接入多个信道,这些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和至少一个其它无线站之间的连接,这些连接的特性取决于系统参数。本发明还涉及转移规程、信道利用和信道改变的优化,以及还涉及实现这些方法和规程的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当在移动电话系统内的两个用户之间建立连接时,于是便在移动站和基站之间建立了双向连接。每个连接包括两个信道,其中一个信道用于从移动站之一至基站之一的通信,另一个信道用于相反方向上的通信。通过测量反映连接特性的参数,可以确定连接特性对于两个方向上的通信是否足够良好。
确定基站和移动站间连接的特性的一个方法是计算该连接的C/I值。这既可以在上行连接(即,从移动站到基站的连接)也可以在下行连接(即,从基站到移动站的连接)中实现。在上行连接的情况下,C/I值是指由接收基站检测到的移动站的信号强度C和由该基站检测到的本蜂窝单元或相邻蜂窝单元中干扰移动站的信号强度总和的一个比值。因此,C/I值是一种量度,该量度在确定连接特性是否足够良好时可作为一个参数。
当信道符合预定标准时,可按已知的方法将一个连接分配给它。与此有关的是,可以通过假设一个给定的发送功率,从而在所有条件中估测所有信道的C/I值。信道分配的准则是分配具有最高C/I值的信道供使用。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是:不是按照移动站的实际需要进行信道分配,而是将最好的信道分配给移动站,这就意味着资源未被优化使用。这个问题被Dag  Akerberg(爱立信无线系统AB)于1992年10月19-21日在美国麻省波士顿举行的“关于个人、室内和移动无线通信第三届IEEE年会”("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上所作的题为“用于第三代移动无线系统的改革性无线通路原则”("Novel  Radio  Access  Principles  Useful  for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Radio  Systems")的会议报告中进行了考虑。
另一准则是C/I值应该超过一个给定的阈值,并且,被分配使用的信道应当刚好超过该阈值。这在日本NTT的Teruya  Fuji和Masayuki  Sakamoto和所发表的IEEE论文“通过带内信道重分配和适应性发送功率控制从而在蜂窝系统中降低信道间相互干扰”(IEEE  article  "Reducton  of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Cellular  Systems  by  Intra-Zone  Channel  Reassignment  and  Adaptive  Transmitter  Power  Control")中有所描述。
欧洲专利申请EP  0419205说明了一种在包括移动站和基站的移动电话系统中应用的信道分配方法。速度检测器测量移动站的速度,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与速度有关的值。如果一个信道所展示的质量特性和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值相一致,那么就将它分配给一个相应的移动站。这样,信道选择就受到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的影响。
上述所有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评估连接时,只考虑一个或几个参数。实现一套准则的算法也复杂,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也很难完成。
关于移动电话系统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要在基站和移动站之间实现双向连接的分配而无需采用一种完善的方法。当选择信道时,只注意一些参数,例如,当判定连接是否满意时,只注意C/I值。这导致系统将高质量特性的信道分配给一个连接时,不将这种分配的各种后果考虑进去,例如,该后果可能是以对其它连接进行干扰或者以不同基站间无线资源分配不均的形式出现。其结果是,移动电话系统在例如无线资源和易于影响其它连接等方面没有被优化。发生上述问题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例子是那些采用频分多址联接(FDMA)、时分多址联接(TDMA)、码分多址联接(CDMA)和所谓DECT系统的移动电话系统。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通过生成各别的连接的负载值解决上述问题。这些负载值是标量量度(Scalar  measurements),当评估一个连接时,它们可以直接互相比较。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站之间建立双向连接,该连接在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中都有足够良好的特性,同时给其它连接引入最小可能的干扰。实现该目的方法是:首先登记一组与连接相关的参数,每个参数产生一个连接负载值。不同参数产生的负载值被加以组合,以形成一个总的连接负载值。被组合的参数可能是描述无线信道特性的参数,例如C/I值、无线站的功率输出P、干扰I、或者揭示无线站性能的参数。
在连接的总的负载值的基础上能够确定连接是否满意并因此应予以保持不变,或者,确定是否应改变连接的总负载值以使系统上总的负载不会变得过高(这例如可能是对其它连接的不能忍受的干扰所造成的结果)。系统能够通过定期检查该连接的先前或当前的负载值、并将这个当前负载值和估计负载值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每个连接的负载值,该估计负载值是当只使用可替换的负载值或当使用包括可替换的参数值的可替换的参数组时对负载值的估计。将估计负载值和连接的当前负载值进行比较,系统选择在该特定时间能将最小负载值给予该连接的那些参数组和参数值。在移动电话系统的情况下,为了减小连接的负载值所采用的第一规程可能是估计不同功率状态的负载值并且改变成在那一时刻将给出最低负载值的功率状态。如果负载值减小得不够,另一规程可以是给连接另行分配一个信道,如果这一信道的改变不足以使连接的负载值减少,可以采取的第三个规程是为所涉及的连接改变基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例如在一个移动电话系统中优化地利用基站的资源。由于一个基站只能接入有限数目的发送器/接收器或者信道,因此,当相邻基站有多余的可用资源时用掉基站的最后一个发送器/接收器或者最后一条信道是不经济的。当切换到基站内有更低的连接负载值的信道时,基站的资源可以优化。系统通过考虑一些参数来完成资源的优化利用,这些参数不是前面提到的生成连接负载值的那些参数。这些参数的一个例子包括:基站和移动站间信号强度的衰减、用于基站的发送器/接收器或信道的数目(即,业务占用)、基站可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或信道数目、或信道的改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移动电话系统内优化资源。系统将也在这种情况下生成连接负载值的参数组合起来,但现在还把另外一些参数(例如:基站的改变、和邻近基站相比之下该基站所剩余的无线资源)考虑在内,并且生成一个总的负载值。在此值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功率状态、信道和基站。系统中连接的负载值的总和也能被优化。例如,当改变基站后两个连接的负载值减小时,系统可以改变两个移动站之间的基站(这两个移动站是分别和两个不同基站建立相应的连接的。
一个给定连接的负载值被定期地更新,即,系统定期地测量参数并且为连接产生负载值。
在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将给出本发明的特征特性。
下面将参考优选实施例和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a是包括基站和移动站的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透视示意图。
图1b从上面说明了图1a所示移动电话系统中具有四个移动站和三个基站的蜂窝单元,还说明了典型的业务状况。
图2a示意说明了移动电话系统中的信号路由和信道。
图2b是一个示图,它说明了来自两个基站的信号强度的衰减。
图3a是一个示图,它说明了作为C/I值的一个函数的连接负载值。
图3b是一个方框图,它说明了用于生成负载值的负载发生器,并且还表示了一个负载发生器所使用的表。
图4a是一个曲线图,它说明作为对上行连接的干扰的一个函数的连接的负载值。
图4b是从上面观看图1b中两个移动站和两个基站的视图。
图5a是一个曲线图,它说明连接的负载值作为不同信道优先级的函数。
图5b是一个表,表示图5a的信道的优先级和负载值。
图6a、b、c、d和e都是曲线图,它们说明不同参数如何影响连接的负载值。
图7a是方框图,它包括负载发生器和组合电路。
图7b是方框图,它包括图7a的几个方框和一个比较器。
图8是个曲线图,它说明不同的过程对连接负载值的影响。
图9a是一个方框图,它说明三个负载发生器和一个组合电路。
图9b是一个曲线图,它表示两个基站的负载曲线。
图10是个方框图,它包括图9a中的负载发生器和用来选择负载值的比较器。
图11是个方框图,它说明包括图7a和图9a中的负载发生器的组合电路。
图12是个方框图,它说明一个用来选择图11中所产生的负载值的比较器。
图13是个曲线图,它说明用户和一个移动站间的业务状态事件。
图1a说明了一个包括多个基站BS和移动站MS的公共陆地移动网或者移动电话网系统PLMN。在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中的一个用户A通过本地交换机LE、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1和MSC2中之一、基站控制器BSC1、BSC2、BSC3之一、并最后经过一个由基站控制器BSC1、BSC2、BSC3控制的基站BS从而建立与例如移动站MS1的连接。这个双向连接还包括和一个基站(例如BS1)间的无线连接,该连接是通过给无线连接分配适当的通信信道而建立的。图1a还建立另一个用户A2。
图1b更详细表示了通过位于第一蜂窝单元CELL1内的基站BS1进行通信的移动站MS1。分别和基站BS2和BS3通信的移动站MS2和MS3位于相邻的蜂窝单元CELL2和CELL3内。基站和移动站之间的通信是双向的,并且形成连接建立的一部分。每个连接建立使用两个频率,其中一个频率用于从移动站到基站的通信,所谓上行连接,而另一频率用于从基站到移动站的通信,所谓下行连接。
在传统的模拟FDMA系统中,要求每个连接有一专有的频率。在一个FDMA系统的情况下,原理上可以将一个信道考虑为一个频率。在GSM型TDMA系统的情况下,每个连接要求在一个频率上有一个专有的时间片。因此,在GSM系统的情况下,一个无线信道可以认为是一个频率上的一个时间片。另一方面,按照美国标准TIA  IS-54B要求每个全速率连接在一个频率上有两个时间片。在这种TDMA系统的情况下,因此,可以说在原理上一个所谓全速率无线信道就是在一个频率上有两个时间片。
按照GSM和TIA标准,在传统的FDMA系统和TDMA系统中,连接是双向的并且使用不同的上行连接频率和下行连接频率。按照新的欧洲DECT标准,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使用一样的频率,但连接还是双向的。
移动站MS1、MS2、MS3分别以信号强度C1、C2、C3发送所有信息给相应基站BS1、BS2、BS3。这些从移动站发送出的信号同时在其余的基站形成干扰信号。在所谓固定频率划分移动电话系统中,企图通过给相邻的蜂窝单元分配隔离得很好的频率来避免这些干扰信号。在适应性频率划分的情况下,在各分立的频率上测量干扰信号,只将那些相对地未被扰乱的频率用于一个连接。尽管如此,但分立的基站和分立的移动站互相扰乱的问题仍然发生。例如,如果移动站MS3发送信号C3给基站BS3,与此同时一个扰乱干扰信号I3发送给基站BS1。同样,移动站MS2也发送一个干扰信号I2给基站BS1。为了确定双向通信的连接是否有足够好的特性。在连接建立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阶段可以估计连接的C/I值。一个连接的上行连接的C/I值是指由接收基站检测到的自己或本地载频的信号强度与由同一基站检测到的、来自在相同或近似频率上进行发送的移动站的组合信号强度之间的比值。在时分系统中,例如TDMA(时分多址联接),假定进行干扰或扰乱的移动站和被扰乱的基站使用相同的时间片。例如,移动站MS1和基站BS1间连接的上行连接的C/I值是C1/(I2+I3)。可以采用相应方法为连接的下行连接定义C/I值。还可在干扰I中计算连接的噪声电平。
连接特性除了受到连接的C/I值影响之外,还受其它一些参数的影响,例如相应移动站和基站的发送功率P、干扰I和业务级别。
可以从下面的假设容易地理解关于基站BS1和移动站MS1之间连接的C/I值、干扰I和发送功率P间的相互关系。假定基站BS1具有和给定数目的信道相连接的通路,这些信道具有测定的干扰值I。各个信道的干扰值被存贮并且按照它们的重要性的顺序存贮成一个表。因为干扰I是在一段长时间内测得的时间平均值,所以可以认为干扰在一个短时期内通常是恒量。移动站MS1可以通过用不同的功率P发送而改变信号强度C1。发送功率P越大,信号强度C1也越大。当信号强度C1增加时,连接的C/I值也将会增大,同样,在该频率所及的四周所产生出的干扰也会增加,只要适用时,对于时间片来说也是这样。邻近的频率也会遭受到增加了的干扰或扰乱。
本发明所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为基站BS和信道间通信、基站BS和移动站MS间通信、用户和移动站例如MS1间的连接分配一条信道。按照已知方法并按照图2a所作的简化说明,在传统的移动电话系统中,移动站MS1以下述方法为一个连接选择一条信道。首先从一些基站中选定一个基站,这在说明示例中是基站BS1,然后,从基站BS1在系统中所接入的一些信道K1-K3中选择一个信道。最后,信道上的发送功率被调整在功率状态P1-P3之一上,以便满足关于连接的信号强度的预定标准。连接的信号强度是按照从移动站MS1和基站BS1发送的功率P、以及移动站MS1和基站BS1间的衰减度L1得到的第一近似来确定的。如图2a所说明,选择基站BS1、BS2和BS3由衰减L来确定,因为展示最小衰减的基站被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具有衰减L1的基站BS1。选择信号K1、K2和K3由干扰I来控制,即具有最小干扰的信道被选择,在所说明的情况中,这是具有干扰I1的信道K1。最后,在选定的信道上,发送功率在功率状态P1、P2、P3之间调整,这样连接就能满足预定的信号强度标准。说明性实施例中的功率状态是P2。因此,该连接使用基站BS1、信道K1和功率状态P2。
图2b图示地说明,来自基站BS1和BS2的信号强度SS的衰减如何随移动站MS1与基站之间的相对位置而不同。曲线21说明来自基站BS1的信号强度,曲线22说明来自基站BS2的信号强度SS。如所提到的,在传统移动电话系统中,通过测量从相应基站来的信号强度SS的衰减程度来选择基站。
假定按照图2b,移动站MS1位于位置D1并准备好建立一个连接。移动站MS1分别测量来自基站BS1和基站BS2的信号强度,在示意的情况下它们是SS1a和SS2a。因为来自基站BS1的信号强度所衰减的程度低,所以在基站BS1和移动站MS1间建立这个连接。另一方面,如果在连接将要建立时,移动站MS1位于位置D2,那么就使用基站BS2,这是因为在位置D2上这个站有更高的信号强度SS2b。还假定移动站MS1在位置D1上已经和基站BS1建立了一个连接并且它向基站BS2的方向移动。在位置D2上,来自基站BS2的信号强度SS2b高于来自基站BS1的信号强度SS1b。但是,直到到达位置D3,基站不进行改变,当基站BS2和基站BS1间的信号强度差异超过阈值△SS时,就会获得某种形式的滞后效应。因此,在位置D2想建立一个连接的移动站将选择基站BS2,而同一移动站MS1(它已经在位置D建立了连接并且它向位于位置D2的基站BS2移动)则将继续利用基站BS1。滞后作用的使用是为了防止给在蜂窝单元边界附近移动的移动站反复地改变基站。这种改变基站的方法的缺点是:当还没有完成改变基站时,移动站已移入了相邻的蜂窝单元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为较大的蜂窝单元选择基站的大小并发送不必要的高功率,这个高功率将在移动电话系统中造成干扰。移动站还必须以较高的功率发送,因为它们位于离基站较远的地方,这些基站也产生不必要的高干扰电平。另一个缺点是,系统没有把基站可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目和信道数目考虑在内。在移动电话系统中,选用衰减稍高些的基站比选用只剩最后一个空余的发送器/接收的邻近基站要更方便,这将在后面作详细的解释。
这种已知的为基站和移动站间的连接分配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方法的缺点是:不能确定是否为系统选择了最优的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组合。例如,一个邻近基站(例如BS2)可以为移动站MS1提供比基站BS1所能提的具有更低的干扰值I的信道。而且,这个邻近的基站可能还有空闲的允许发送低功率的信道,这意味着这个信道将对其它连接有更低的干扰效应。
按照本发明,对连接给出的充分的评定是通过给每个连接分配一个负载值(通常标作B)实现的,不同连接的B值可以互相比较。负载值依赖于多个参数或参数的组合,例如C/I值、发送功率P和干扰I。为每个参数或参数组合分配一个单独的负载值并且将各个不同的负载值组合起来为有关连接形成一个公共负载值。对正在进行的连接的情况,可以从当前参数值作为起始点直接计算这些负载值(例如功率P和干扰I)。对将要在基站BS1和移动站MS1间建立的连接的情况,各分立信道的负载值例如可以从估计参数值作为起点进行估计。当改变信道或改变基站时,负载值可以用下面详细描述的方法进行估计。下面将描述一些参数和它们的负载值。
图3a以图形示意参数C/I是如何影响一个连接的下行连接的负载值Bc的。低的参数值(C/I)1将意味着连接的质量不好,其结果是低的参数值被分配以一个高的负载值BC1。另一方面,高的参数值(C/I)2意味着连接的质量高并且给高的参数值分配一个较低的负载值Bc。负载曲线开始部分的恒定负载值BC3可用这一事实解释:即在C/I值减小到低于某个阈值(C/I)3之前负载值B不会增加,这和连接的C/I值相对应,(C/I)3的量级和连接的噪声电平的量级一样。
图3b示意了一个负载发生器Gc,其功能是从一个参数产生出一个负载值B。在示意的例子中,参数C/I有一个值(C/I)2,该参数被加在负载发生器Gc上,然后在Gc的输出端产生一个负载值Bc2。负载发生器例如可包括一个用以将参数值转化成负载值的微计算机。或者,负载发生器Gc可在存储电路里存储一个表,它将负载发生器的输入信号转化成相应的输出信号,即与负载值相对应的信号。例如,输入信号(C/I)2被转化成输出信号Bc2。在图3b中示意了一个这样的表32的例子。表32有两栏,C/I值列在一栏而负载值列在另一栏。每行包括一个C/I值和一个相关的负载值。
该C/I值仅是可以用来生成一个连接的负载值B的参数的例子。在示意的情况下,为连接的下行连接生成一个负载值B。尽管没有示出,在连接的上行连接中也生成相应的负载值。系统为了能让一个连接的负载值B最小,不但需考虑在连接建立时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两个阶段的负载值,而且还应考虑其它参数对连接负载值的作用。
图4a以图形示意一个连接的下行连接中的负载值Bined与它的上行连接的干扰Iup的依赖关系。负载值Bined形成曲线41。按照图4b通过考虑相邻蜂窝单元CELL1和CELL2中的移动站BS1和BS2,可以很好地解释图4a所示的图形。假定通信发生在一个蜂窝单元内的第一移动站MS1和相关基站BS1之间。第一移动站MS1将用干扰信号IM1扰乱第二基站BS2。如果第二基站BS2打算和第二移动站MS2建立一个连接,那么基站BS2将用一干扰信号IB2扰乱第一移动站MS1。基站BS2检测到的干扰IM1越大,那么基站BS2在移动站MS1上产生的干扰IB2就越大。因此,当上行连接的干扰增加时,下行连接中的负载值B将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负载值也是由上述类型的负载发生器产生的。
这样,上行连接的参数干扰Iup为该连接的下行连接生成一个负载值。相应地(虽然没有示出),下行连接的参数干扰Ined为该连接建立的上行连接生成一个负载值。将会明白,影响着连接的上行连接的负载值的参数也会影响连接的下行连接的负载值,反之亦然,这可以扩展用于其它参数,例如发送功率P、C/I值等。
图5a中的图表示连接的下行连接的负载值Bt作为基站(例如基站BS1)的信道优先级的函数。当要分配一个信道时,那么该信道通常在表5中按其特性进行排名,例如,它可以按照信道的干扰级别排名,即如图5b所示按照信道的干扰值I。该表可以存储在存储电路中,表中包括含有优先级、信道号码和干扰电平的栏目。该表可以容易地附加上负载值一栏,如虚线所示。然后可以把存储电路和存储在其内的表包括到一个负载发生器之中,并按照参考图3b所说明的同样的方法将参数优先级转化成相应的负载值。干扰值I是在一长段时间内测得的时间平均值,按照小时的顺序。干扰值I表明对给定信道的干扰在较早时如何与信道用于连接的方式有关。图表中一个低优先级值7(即一个高的表上排名)表示信道的特性良好,这反映在低的负载值Bt7中,而高的优先级值25表示较差的质量特性,它由一个较高的负载值Bt25来反映。因此,很自然,当优先级增加时连接的下行连接的负载值将增加,如图所说明的。在图5a中还表示:当优先级在40之后,负载曲线变平,它相对于参数优先级给出一个最大负载值Bt40。因此,优先级参数在一个连接的下行连接阶段产生一个负载值B。相应地,优先级参数在连接的上行连接阶段也产生一个负载值。为了获得足够的关于优先级参数如何影响连接的负载值的表示,应当理解,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应该将在上行和下行连接阶段生成的负载值全都考虑进去。
图6a示意了下行连接中的参数发送功率Pned是如何影响一个连接的下行连接负载值Bp的。图中表明最初时对于低于P0的发送功率,负载值Bp是恒量。然后负载值Bp随着在功率值P0和P1之间的发送功率线性增加,功率值P0和P1分别和负载值BP0和BP1相对应。对于高于值P1的功率值,负载值Bp有个恒量值。
图6b用图形示意了当把连接的上行连接中的干扰Iup和连接的下行连接中的功率Pned都考虑进去后该连接的负载值B。在横轴画出上行连接中的干扰Iup而在纵轴上画出下行连接中的功率Pned。负载值的变化以梯度曲线61、62和63的形式画出。在阴影部分64负载值是零。在曲线61上负载值是B1,然后这个值就在后面的梯度曲线62和63上分别增加到B2和B3。
图6c是个曲线图,它画出了负载值B随连接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中的C/I值的变化情况。在阴影区65(即当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的C/I值都超过20dB时),负载值为零。在区域66中,负载值与下行连接中的C/I值(C/I)ned无关。如果一个连接在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中分别具有C/I值,它和点69对应,那么在区域66中下行连接的C/I值减小时,负载值不变。另一方面,如果下行连接的C/I值下降,并从点69进入区域67,那么负载值B将会增加。在区域67中,负载值B与连接的上行连接C/I值(C/I)up无关。在区域66中,如箭头66a所表示,负载值从区域65的边界上为零开始而线性增加,即负载值B4按上行连接中的C/I值每减少一分贝而线性增加。相应地,在区域67中,下行连接中的C/I值每减少一分贝,负载值就增加B4,如箭头67a所示。因此,最坏的连接确定负载值B。
图6d表示对于一个连接负载值随C/I值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了一个比参考图3a所描述的函数相对更复杂的函数,它也表示了负载值随着C/I值而发生的变化。图6表示一个在数学上可以用一个二次函数的形式描述的负载曲线16,它取以下形式:
Bc==Bcmax*((C/I-30)/(12-30))2;12<C/I<30
=0    ;C/I≥30
=Bcmax;C/I≤12
当然也可以用除上面描述的以外的其它方程式。应当理解,对于其它参数也可以使用更复杂的函数。
图6e表示了用比图6a更复杂一些的函数表示的负载值Bp随发送功率P的变化。图6e说明了一个二次曲线26,它描述了负载值随着功率P的变化。该曲线在数学上如下描述:
Bp==Bpmax*((P-20)/(40-20))2;20<P<40
=0    ;P≤20
=Bpmax;P≥40
应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的替换实施例中,曲线26可以被变得更复杂。
另外一个可以分配给负载值的参数是移动站的性能,例如,接收器的类型、移动站上所配置的天线或解码器、和移动站所使用的比特率(例如所谓半速率或全速率)。性能参数m可以用被组合的总的负载值来相乘,如下面所描述的。系统还可以用相应的方法把基站的性能考虑在内。与移动站的种类有关的参数也可以被组合起来,例如,借助于负载值从而使系统能够将那些用于特殊重要呼叫的移动站考虑进去,例如对警察的紧急呼叫或紧急救护业务。
图7a是一个方框图,它说明三种不同负载值的组合,它们是由三个不同的参数生成的。三个不同的参数C/I、P和I被加到三个相应的负载发生器Gc、Gp和Gi上,每个负载发生器都独立地根据它上面的参数生成相应的负载值Bc、Bp和Bi。这些负载值是通过估计不同参数的值或者通过测量参数的实际值而得到的估计值。参考图3b描述了参数C/I的负载发生器Gc。负载发生器Gp和Gi和发生器Gc的结构一样,它们分别按照图6a和图4a生成估计的负载值。然后三个不同的负载值就加在一个组合电路S1上,在最简单的情况下,S1将这三个不同的负载值相加而得到一个总的负载值Bltot1。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的组合方法。例如,可以先将由参数C/I产生的负载值Bc以一个给定的系数加权然后再相加。组合后的负载值Bltot1也可以在相加后再与一个负载值相乘。图7a还示意了一个负载发生器Gm,它按照参数m即移动站性能而生成一个负载值Bm。然后,负载值Bm和组合电路S1的输出端的负载值Bltot1在一个第二组合电路S2中进行组合(S2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一个乘法器),从而得到一个新的总负载值Btot2。由另一负载发生器Gh根据参数滞后量h所生成的一个负载值Bh被加到组合电路S3上,S3将负载值Bh和在组合电路S2的输出端上得到的组合负载值Btot2相加。在后面将参考图8更详细地说明该参数滞后量。因此,在组合电路S3的输出端就生成一个负载值Btot3,它与参数C/I值、功率P、干扰I、移动性能m及滞后量h有关。按照本发明,通过增加更多的负载发生器和组合所生成的负载值,可以增加更多的影响用户A和移动站MS1之间的连接的总的负载值的参数。
现在假定将要通过一个基站在图1b中的移动站MS1和用户A之间建立一个连接。按照本发明一个简化的实施例,系统将按已知方法从基站BS1、BS2和BS3之中选一个可用的基站。例如,可按前面参照图2b描述的,通过考虑分别来自各基站的信号强度SS进行选择。被选中的基站(在示意情况中为BS1)具有与一些信道K1、K2和K3相连接的通路,其中一条信道被分配。图7b是一个方框图,其中每个方框和一条信道K1、K2、K3相对应,通过估计不同的参数的值为每个信道生成一个估计的负载值B1tot1、B2tot1和B3tot1。图7b还表示了一个比较器KOMP1,负载值在其中被比较。
如上所述,信道K1、K2、K3有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测得的不同的干扰值I。按照本发明给每个信道一个最小的负载值,按照对图7a和7b的描述,通过组合和优化参数C/I、I和P分别得到总负载值B1tot1、B2tot1和B3tot1。系统通过改变发送功率P和为连接分配信道K1、K2或K3中具有最小总负载值的信道从而为每个信道优化总的负载值。当参数P改变时,信道的C/I值也改变。按照图7b,对信道K1、K2、或K3中具有最小总负载值B1tot1、B2tot1或B3tot1的信道的分配是通过在比较器KOMP1中比较这些负载值实现的。比较器KOMP1在它的输入端接收这些总负载值,将这些负载值中最小的一个在其输出端输出。这个最小的值被记作Bmin。在图示的例子中,Bmin=B1tot1,换言之,信道K1具有最小的负载值并被选来用作连接。选择了信道K1后,就用传统的方法建立基站BS1和移动站MS1之间的连接,采用已知的信令规程。
当已经在选定的信道K1上建立连接后,系统以相应方法通过估计参数值从而测试其他相关信道K2和K3(这些信道属于基站BS1且移动站MS1和所述基站BS1间的连接正在其中进行),并以此得到估计的负载值。这是借助于系统估计信道K1、K2和K3的负载值B1tot1、B2tot1和B3tot1的变化并且定期优化每个信道K1、K2和K3的负载值来实现的。系统始终利用提供最低连接负载值的信道。连接的负载值的变化例如可能是由于移动站在移动电话系统中的移动、或者因为新的有源移动站已经进入了系统引起的。这种情况下的负载值还是通过组合多个参数(例如,按照图7a所描述的C/I、I和P)而生成的。当遇到一个具有比信道K1的负载值更低的负载值的信道时,就以已知信令规程中的一种已知方法进行信道改变。
按照本发明扩展的实施例,系统能够增加一个预定负载值Bh,后者与移动站MS1和基站BS1之间在系统中连接的信道变化相对应,或者与为了优化正在进行的连接所使用的那个信道的负载值而进行的功率P调整相对应。图8示意了这样一个附加负载值的例子。例如,调整信道的功率P的规程(标作h3)是与负载值Bh3相联系。相应地,改变信道的规程(标作h2,例如,从信道K1到信道K2的改变)是与一个负载值Bh2相联系。负载值Bh2比负载值Bh1大,因此信道改变规程比功率调整规程要复杂,换言之,与调整连接所利用的信道的功率P相比较,当系统要为有关的连接改变信道时,需要完成大量的信号处理规程。图8表示一个与负载值Bh1有关的规程h1,下面将参考图11对其作更详细的说明。
分别由于功率调整和信道改变而生成的负载值被累加在信道总负载值上(例如,按图7a的信道K1的负载值B1tot1)上。负载值Bh3和用于连接的信道K1的功率调整有关,而负载值Bh2和信道改变时产生的负载值有关(在示意的情况下当从信道K1改为信道K2时)。在这种情况下,负载发生器Gh在其输入端接收信号h1、h2和h3,在同一时间它们之中只有一个信号有效。负载发生器Gh将它的负载值Bh在它的输出端输出,这个负载值是负载值Bh1、Bh2和Bh3中之一。在累计电路S3中,负载值Bh和负载值Bltot2相加,按照图7a,S3输出一个负载值Bltot3。在图示的情况下,假定移动站性能的负载值Bm=1,因而Bltot2将等于1*Bltot1。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图7b,负载值Btot2(而非负载值Bltot1被加到比较器KOMP1上。
当改变基站时,在传统的移动电话系统中所遵从的规程,已经参考图2b在上面作了描述。在实施本发明时,当改变基站时,本发明的系统不仅将信号强度衰减L考虑在内,而且还考虑其它的参数。系统给负载值分配一些与基站的选择有关的参数,例如:信号强度衰减L、基站中可用发送器/接收器的数目N、基站中正在使用的发送器/接收器的数目ρ。然后,每个参数的负载值被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每个基站的一个总负载值。当将要在移动站MS1和一个基站间建立一个连接时,对基站的选择分别受基站BS1、BS2、BS3的总的估计负载值所支配。图9a说明了移动站MS1和基站BS1间的参数信号强度L的负载值、基站中可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目N、和基站中正在使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目ρ的组合负载值。三个不同的负载发生器G1、Gn、Gρ中每一个生成一个相应的负载值B1、Bn和Bρ,它们在组合电路S4中被组合在一起。在最简单的情况下,这个电路是个累加电路,它生成一个总的负载值,例如为基站BS1生成Bb1。
根据本发明的另选实施例,字母N表示基站中可以使用的信道数而符号ρ则表示正在使用的信道数。
图9b是一个曲线图,它说明本发明的改变基站的方法。曲线91和92示意了连接的负载值与移动站MS1分别到基站BS1和BS2间的距离的关系。曲线91和92表明基站BS1和BS2具有几乎一样的发送功率并且有同样数目的可用的发送器/接收器。
假定移动站MS1位于位置D4并且要建立一个连接。然后移动站MS1将选择基站BS1,因为在这个位置上负载曲线91给出一个负载值B1a,它比属于基站BS2的负载值B2a要小。然后,移动站MS1向基站BS2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位置D6把基站改变为BS2,因为在这之后曲线91上的负载值B1C超过了曲线92上的负载值B2C,超出了一个预定的阈值ΔB。
进而假定在另一情况下基站BS1的可用发送器/接收器的数量减少。于是基站BS1的负载曲线91将改成曲线91′,如图9b所示。如果在位置D4移动站试图建立一个连接,移动站仍将选择基站BS1,因为负载值B1a′小于负载值B2a。如果,象前面一样,移动站向着基站BS2的方向移动,则早在位置D5处移动站就将改变基站,因为曲线91′的负载值B1b′超过负载值B2b一个预定的负载阈值ΔB。在图9b中仅考虑了基站本身的负载值而没有考虑信道的负载值。
图10表示当要建立一个连接时怎样按照参考图9a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来选择基站。比较器KOMP2在其输入端分别接收基站BS1、BS2和BS3的估计总负载值Bb1、Bb2、Bb3,并在其输出端输出负载值Bb1、Bb2和Bb3中最小的一个并将其定名为Bbmin。在这个例子中假定参数移动站性能m等于1。
按照本发明的替换的实施例,系统通过组合由不同参数生成的负载值,在同一时间将和一个连接有关的所有参数考虑在内。如果要通过一个基站建立移动站MS1和用户A之间的连接,则由例如:参数C/I值、干扰I、发送功率P、信道优先级、基站和移动站间的衰减L、基站N中的可用发送器/接收器数目N、基站中正在使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目ρ、移动站性能m以及滞后h等生成的负载值都被组合起来,按照图11形成一个总的负载值Btot3。图11示意负载发生器Gc、Gp和Gi,它们和前面的情况一样,各自分别生成一个负载值Bc、Bp和Bi,Bc、Bp和Bi在组合电路S1中相组合从而形成一个总的负载值B1tot1。如上面所描述的,负载发生器G1、Gn和Gp还生成各自的负载值,它们在组合电路S4中相组合,形成负载值Bb1。分别从组合电路S4和S1中得到的负载值Bb1和B1tot1在另一个组合电路S5(例如一个累加电路)中相组合,形成一个负载值B1totla。图中还表示了接收参数移动站性能m的负载发生器Gm、以及接收参数滞后量h的负载发生器Gh,在前面已经对它们进行了描述。从负载发生器Gm得到的负载值Bm在组合电路S2中与负载值B1tot1a相组合,在示意的情况中S2是个乘法器。组合电路S2产生一个负载值Btot2,它接着和从负载发生器Gh得到的负载值相组合,从而在组合电路S3中形成一个总负载值(标注为Btot3)。应当注意,这一组合是为几个基站(例如基站BS1、BS2和BS3)、并且是为这些基站的各单独信道而产生的。
当系统要建立连接时,就对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所有相关组合进行负载值估计,它们是可以直接互相进行比较的。然后系统就选择将产生最小的负载值的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组合。
连接建立完成之后,系统就估计对于基站、信道和功率站的所有相关组合的负载值,并且选择在该时刻提供最小负载值的一种组合。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与功率调整、信道改变和基站改变相关的负载值也被组合,如前面所述的那样。
假定移动站MS1和用户A间的连接是按照图1a通过基站BS1建立的。还假定该连接利用信道K1并且随后被加上了负载值为Btot3的负载,它的组成是:Btot3=(B1tot1+Bb1)*Bm+Bh(参见图11),这里Bh=0,这是由于假定信道K1的连接是优化的。然后,负载值Btot3就等于负载值Btot2,即Btot3等于Btot2。现在,系统为了确定连接的负载值是否能够减小而进行对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所有相关组合的测试。如果连接转而利用基站BS2和一个相关信道(例如信道K4),那么连接的负载值Btot4将是:Btot4=(B4tot1+Bb2)*Bm+Bh,在这里By=Bh1,这是因为基站有所改变,即从基站BS1改成了基站BS2。B4tot1是假定BS2将被使用的信道K4的负载值,这个值和基站BS1所用的信道K1的负载值B1tot1相对应。假定在两个例子中Bm一样,因为移动站MS1的性能没有改变。当Btot4<Btot2时,系统改变基站。按照图12,选择是在一个比较器KOMP3中实现的。比较器KOMP3接收负载值Btot2、Btot4和Btot5,它们分别与使用基站BS1和信道K1时的连接负载值、使用基站BS2和信道K4时的连接负载值、以及使用基站BS3和信道K5时的连接负载值相对应。在示意的情况下,最小的负载值是Btot4,因此这个值被输出到比较器KOMP3的输出端。
如果要通过一个基站在移动站MS1和用户A之间建立一个连接,则系统测试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所有相关组合,并且比较各种可供选择项的总的估计负载值并在比较器中选出提供最小负载值的那个可供选择项。负载值Bh是By=0,因为没有发生信道或基站的改变。假定在为建立连接选择基站和信道前为每个信道优化了功率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只有在已经建立的连接的当前负载值超过一个给定阈值Bt1(即B>Bt1)时,系统才为该连接测试基站、信道和功率状态的可供选择项的组合。对以较低的业务级别运行的移动电话系统的资源进行优化,其重要性是不大的,因此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允许系统对负载值进行优化。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一个基站内不同连接的所有负载值的总和被进行优化。象前面的情况中一样,系统监测不同连接的负载值,但现在它还确定一个基站内不同连接的所有负载值之和是否能减小。例如,系统将确定:是否为了减少两个进行中的连接的负载值之和而可改变这两个进行中的连接的信道,这将在后面的例子中加以说明。在合适的情况下,考虑两个连接,其中一个连接和基站内最大负载值相联系,而另一个连接和所述基站内最小的负载值相联系。用户A通过基站BS1在信道K1上和移动站MS1相连接。按照图1b,另一用户A2通过基站BS1在信道K2上和移动站MS4相连接。系统为用户A和移动站MS1之间在信道K1上进行中的连接生成一个负载值B1MS1,为用户A和移动站MS1之间在信道K2上的连接生成一个估计负载值B2MS1。系统还为用户A2和移动站MS4间在信道K2上正在进行的连接生成负载值B1MS4,并为用户A2和移动站MS4间在信道K1上正在进行的连接生成估计负载值B2MS4。估计负载值B2MS1和B2MS4之和再加入了信道改变的滞后值之后,与当前负载值B1MS1和B1MS4之和进行比较。如果当前负载值B1MS1和B1MS4之和超过估计负载值B2MS1和B2MS4之和,那么就要实现信道的改变,从而使用户A的连接在信道K2上建立,并且用户A2的连接在信道K1上建立。当一个连接的负载值增加、或其它连接的负载值减少而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完成信道改变后负载值之和减小时,系统也实现上述信道的改变。也可以为三个或更多的连接完成改变信道。然后,负载值可能会在一个或多个连接时增加,但是在其余的连接中它会减少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使完成信道改变之后负载值总和有所减少。
当对属于几个基站的所有连接的负载值的总和进行优化时,这种方法可以被扩展应用,或者,可以加以扩展到整个移动电话系统中的各连接。假定分别在移动站MS1和MS2以及基站BS1和BS2之间在两个不同的蜂窝单元里建立两个具有不同的负载值的连接。系统选择交换这些连接,这样当两个连接的总负载值减少时就在移动站MS1和基站BS2之间建立一个连接,在移动站MS2和基站BS1之间建立另一连接。负载值可能会在一个蜂窝单元中增加而在另一个蜂窝单元中减少。还可以在三个或几个基站间实现改变或切换。系统还能够减小一个连接的功率,尽管这将增加这个连接的负载值。减小功率的结果是减小了另一个连接的负载值,这就补偿了由所述功率的减小而引起的负载值的增加,这样负载值的和随着所述功率减小而下降。例如,一个较低的功率状态能给相邻蜂窝单元中的其他连接(这些连接使用了相同频率并且在有可能的时候使用相同时间片)造成小的扰乱和干扰。
将会注意到,在一些例子中,系统能选择那些只属于一个信道或一个基站的参数,等等,这将通过对图7b和图10的描述变得明显。然后系统还能够在两个阶段上选择基站和信道,并且,在第一阶段将那些属于一个基站的参数考虑在内并且随后考虑那些属于一个信道的参数。还应该注意,系统将把一个连接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阶段的负载值都考虑进去,如前面参考图4b所描述的那样。能够把系统设计成以各种方法来组合上行连接负载值和下行连接负载值。例如,可以形成一个平均值或者系统可以被设计成只考虑最坏的负载值。或者,按照图11,可以将从一个连接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中得到的负载值和其余的参数相组合。
在描述图5a和5b时曾经提到怎样为各相应的信道优先级Pr生成负载值。信道优先级则又是在给定时期内测得的、用以提示信道质量的一个参数的函数,例如图5b中根据表5的干扰I。信道的优先级还能被用来生成一个负载值,它被认为是一个阈值Bth。如前面在描述图5a和5b时所提及的,对信道优先级以有规律的方式进行更新。
在分配信道时测量载波的信号强度,因此使信道的C/I值能被计算。这个C/I值接着又生成一个负载值(在前面已参考图3a对它进行了描述)。为了将信道分配给连接,由C/I值生成的负载值必需比上述阈值Bth小,这通过在比较器KOMP1中比较阈值和负载值来确定。因此,在分配一个信道时,这个阈值被用来确定信道的质量是否令人满意。信道的阈值Bth按照信道的优先级而变化,而该优先级又依次取决于信道的干扰值。以这种方法得到一个阈值,它取决于信道的优先级Pr。优先级还可以取决于其它参数,例如取决于比特出错率BER或C/I值。
在一些移动电信系统中,其干扰I可以被测量的信道数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图5b中所示的表5可被划分为上部和下部。表的上部包括在那一时刻基站可使用的那些信道。表的底部由所谓备用信道组成。用上述方法测量在表的上部的信道的干扰I平均值。表下部的备用信道则按规则的时间间隔依次进行检测。检测是通过以表上部具有最高负载值或最低优先级的信道替换一个表下部的信道来实现的。可以按照例如信道的优先级Pr来生成负载值,尽管也可以选择或考虑其它参数。测量现在置于表上部的备用信道的干扰并且形成一个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值,根据该平均值依次又生成信道的一个优先级,在此可按照新出现的信道的优先级Pr为其生成一个负载值。将新出现的备用信道的负载值和表上部中的信道负载值相比较,在此新出现的信道被归入所述表的上部。然后一个新的备用信道就借助表上部具有最低优先级的信道而进行检测。所有备用信道都被以相同方法进行检测。
或者,可以将新出现的备用信道的负载值和被从表的上部移开的信道的负载值进行比较。如果备用信道的负载值低于老信道的负载值,那么就允许备用信道保留在表的上部。否则,表下部的另一个备用信道被检测。备用信道可以例如按一个队列的顺序来排列,从而使备用信道被依次检测。以这种方法,表下部的所有信道能够按有规律的时间间隔被检测并且有可能移到表的上部。
已经描述了怎样在一个长时间期内形成干扰平均值以便得到一个缓慢变化的干扰值。然后,干扰的时间平均值影响优先级。优先级的更新和平均值的改变相联系。
或者,可以按照信道干扰级超过或降低到低于一个预定阈值的次数来更新优先级,从而使得当一个信道的被测干扰值经常低于阈值时,信道的优先级将会增加。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阈值Bth被用来确定一个连接的负载值是否令人满意。例如,当建立一个连接时,一组给定参数值的连接负载值在比较器KOMP1中被进行比较。在比较器KOMP1中完成的比较按参考图7b所描述的类似方法进行。如果负载值小于预定的阈值Bth1,则连接被建立。另一方面,如果负载值大于阈值,则系统测试参数的其它值并且新的负载值被依次和阈值Bth1进行比较。如果系统测试可生成负载值的所有可能的参数组合而没有发现一个低于阈值的负载值,连接建立被中断或破坏。然后系统就改在随后的情况下再试图建立连接。
如果在呼叫过程中连接的负载值超过阈值Bth1,那么阈值Bth1可被用来在一个蜂窝单元中改变或切换信道。然后连接的负载值在比较器KOMP1中被连续地与阈值进行比较。新连接的负载值还在比较器KOMP1中与阈值进行比较,要想进行信道的改变,有必要使负载值低于阈值。如果系统不能发现一个能生成低于阈值的负载值的信道,那么将不会有信道的改变而连接将被破坏。或者,新连接还能和第二个阈值Bth2相比较,要想进行信道改变,则负载值必须低于该Bth2
按相同的方法,阈值还能被用来实现转移(handover),即信道和基站的改变。当连接的负载值超过预定阈值时,系统将启动一个转移规程(该阈值是通过在比较器KOMP1中比较当前连接的负载值和阈值而建立的)。然后,为了要实现转移,新的连接的负载值必需小于阈值,这在比较器KOMP1中进行检测。
如果系统不能找到通过任何一个基站的新的连接(它可提供这样的一条信道:该信道所生成的负载值低于阈值),那么就不会发生转移,或者连接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阈值Bth2也可以被用于新的连接。
现在参考图1a和图13描述将在移动站MS1和用户A之间建立一个连接的业务状态下计算和使用负载值的方法。已经假定在移动电话系统PLMN中,移动站MS1被启动并且可以在一个访问位置寄存器VLR2中发现关于移动站MS1的信息。移动站通过基站BS1给基站控制器BSC2发送信号101以请求公共控制信道CCCH。这个信道请求是一个话音信道的请求,它可能是上述的已进行负载值计算的信道K1、K2、K3之一。同时,在控制信道CCCH上从移动站MS1给基站控制器BC2发送信号102,该信号包括关于如C/I值、干扰I、功能P等参数值的数据。基站控制器BSC2按照各参数值在负载发生器中生成负载值,并且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发送包含着所生成的负载值Bc、Bi、Bp的信号104。信道请求信号101也被以相同的方法发送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存储在基站控制器BSC2中的其它参数(例如基站BS1-BS3中正在使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ρ和衰减L)将生成负载值Bρ和B1,它们被包含在信号105中从而也被发送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访问位置寄存器VLR2中包括着关于移动台性能的参数,即参数m,它在负载发生器中生成负载值Bm,这个值被包含在信号110中从而被发送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负载值Bρ和B1在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中和负载值Bi、Bc、Bp相组合并在组合电路S1、S2、S4、S5中和负载值Bm组合。比较器KOMP3比较被组合的负载值并选择基站、话音信道和功率状态的组合,这种组合将以最小的负载值通过基站BS1-BS3之一而提供移动站MS1和用户间的连接。然后,执行一个校验规程,在其中移动电话系统检查移动站MS1是否有权建立连接。这在CME20系统培训文件(爱立信无线系统AB,1991)中有更详细的解释。现在,在分配给移动站MS1的专用控制信道DCCH上继续进行用于验证过程的通信。如果移动站MS1被授权,那么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2就通过专用控制信道DCCH给移动站MS1发送一个接入确认信号106。然后移动站将通过专用控制信道DCCH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发送一个带有用户A的电话号码108的连接请求信号107。移动电话交换机接收连接请求信号107并通过基站控制器BSC2给移动站发送信号109。该信号中包括着关于所选基站、所选话音信道和功率状态的信息。然后通过使用被选中的基站、话音信道和功率状态的组合,在专用控制信道DCCH上建立连接。
还可以在移动站MS1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2中生成负载值。或者,可以在移动站、基站或基站控制器中实现组合。上面的例子是经过简化的,因而应当注意到规程的方法可以在本发明概念的范围内被修改。还应注意的是,在举例性的各实施例的情况下只为话音信道计算负载值而未计算控制信道DCCH和CCCH的负载值。
实际的信令规程是按根据CCITT的第7号信令规程实施的(参照上述参考资料CME20    系统培训文件)。
已经在应用了本发明的移动电话系统中进行了模拟实施并达到良好效果。与使用固定频分方式的移动电话系统相比,达到了100%的容量提高。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益处是移动站消耗的功率减少,并且因此移动站的电池持续时间更长。另外,有必要对采用本发明的移动电话系统实行频率规划。这在Magnus  Almgren、Hakan  Andersson和Kenneth  Wallstedt提出的题名为“TDMA系统的容量增加”(1993年四月,爱立信无线系统AB)的报告中可明显地看到。模拟实验中所采用的负载值例子是:按照图6e,BPmax=1000;按照图6d,BCmax=1800;按照图6c的描述,值B4=200/dB;这样,在C/Ined和C/Iup轴上的负载值是4000。还会看到,按照图8负载值Bh1、Bh2和Bh3分别达到300、200和100。
可以通过直接计算例如来自基站或移动站的信号强度得到各负载值的这些数字值。为了获得足够的负载值,模拟实验也被用于按照上述的移动电话系统。已使用了BPmax、B4和其他负载值的各单独的数字值并且已选择了给出资源的最大利用的那些数字值的组合。作为资源利用的准则的一个例子是选择那些能允许最大可能的业务的负载值。也可以通过随着进行的业务而改变一个无线系统中的各负载值的数字值,从而来完成全范围的测试。
本发明还能被用于具有固定无线站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一个无线链路系统。在没有公共电话网时,往往把移动电话系统用作固定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将包括基站和移动站,尽管移动站被和用户一起处于固定的设置状态。
在传统的无线移动系统中,连接的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利用同一基站。在一些例子中,也会发生一个双向连接的上行连接使用一个基站而同一连接的下行连接使用另一基站的情况。本发明也可以用于这样的情况。
在传统的无线移动系统中,只有一个来自基站的无线信道被用于下行连接,另一方面,在新的CDMA标准中,为了得到下行连接中的发送分集,来自一个以上的基站的一条以上的无线信道被使用。本发明也能应用在采用CDMA标准的无线移动系统中,并且还能用于采用单一方向连接的无线移动系统,在那里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都使用同一频率。
在传统的无线移动系统中,基站是固定的,然而也可以能是一个其基站能够移动的无线移动系统。例如,当需要在不同地点临时增加通信容量时便这样地进行应用。
对于上面描述的连接来说,负载值越小则负载值就变得更有好处。很显然,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其它类型的负载值,例如,将负载值的值取反(inverted  values  of  the  loae  values)。这将产生一个新型负载值,一个质量因子,连接的质量因子越大就变得越有利。
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面的描述和示意性的实施例并且各修改方案都可能落入到下面的权利要求书范围之内。

Claims (51)

1、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建立连接的方法,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至少有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这些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其它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所述连接的特性依赖于和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
选择第一组参数;
估计被选中的第一组参数中的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参数的估计值为具有第一组参数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选择至少一组可替换的所述参数;
在选定的至少一组可替换的参数中估计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参数的估计值为具有一组可替换的参数的连接生成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第一总负载值(Btot2)与连接的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在进行总负载值(Btot2、Btot4)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一组参数值;并且
将选定的一组参数用于用户(A)和另一个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
2、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转移的方法,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至少有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信道(K1、K2、K3)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其它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并且该连接的特性依赖于属于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属于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间正在进行的连接的第一组参数;
在被选中的所述第一组参数中登记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被登记的所述参数的值为具有第一组参数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至少选择一组可替换的参数;
在选中的至少一组可替换的参数中估计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参数的估计值为具有一组可替换的参数的连接生成至少一组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第一总负载值(Btot2)与连接的至少一组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在进行总负载值(Btot2、Btot4)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一组参数值;并且
把选定的一组参数用于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
3、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改变信道的方法,该系统中至少包括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信道(K1、K2、K3)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该连接的特性依赖于属于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第一组属于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之间正在进行的连接的参数;
在被选的第一组所述参数中登记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被登记的参数的值为具有第一组所述参数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选择至少一组可替换的参数;
在至少一组选定的所述可替换的参数组中估计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估计的参数值为具有一个可替换的参数组的连接生成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第一总负载值(Btot2)与连接的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在进行总负载值(Btot2、Btot4)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一组参数;并且
将选定的一组参数用于用户(A)和另一个无线站(MS1)间的连接。
4、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优化信道利用的方法,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信道(K1、K2、K3)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该连接的特性依赖于属于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第一参数组;
在选定的第一参数组中登记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被登记的所述参数值为具有第一组参数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选择至少一组可替换的参数;
在至少一组选定的所述可替换的参数组中登记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登记的参数值,为具有一组可替换的参数(C/I、P、I、m、h)的连接生成至少一组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连接的至少一组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在进行总负载值(Btot2、Btot4)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一组参数值;并且
将被选的参数组用于用户(A)和另一个无线站(MS1)间的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1、2、3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获得第一总负载值(Btot2)是通过:按照所述参数值在相应的参数组中生成参数(C/I、P、I、m、h)的负载值(Bc、Bp、Bi、Bm、Bh);并且组合相应的所述参数组的负载值(Bc、Bp、Bi、Bm、Bh)。
6、按照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组合所述负载值时,参数(C/I、P、I、m、h)的负载值(Bc、Bp、Bi、Bm、Bh)被优化。
7、按照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中该连接是双向的,其特征在于,为连接的两个分别的方向生成分别的总负载值。
8、按照权利要求5、6或7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选的参数组包括属于信道(K1、K2、K3)的参数(C/I、P、I),其中所生成的负载值(Bc、Bp、Bi)通过累加(S1)而进行组合。
9、按照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属于信道的参数是信道信号强度和干扰信号强度的比值(C/I)、干扰信号强度(I)、和信道的发送功率(P)。
10、按照权利要求5、6或7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选参数组包括与无线站(BS1)相关的参数(L、N、ρ),其中所生成的负载值(Bl、Bn、Bρ)通过累加(S4)而进行组合。
11、按照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无线站有关的参数是:一个无线站(BS1)和另一无线站(MS1)间信号强度的衰减(L)、无线站(BS1)可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目(N)、和无线站(BS1)当前正在使用的发送器/接收器数目(ρ)。
12、按照权利要求8或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定的参数组还包括与另一无线站(MS1)有关的性能参数(m),它生成的负载值(Bm)通过乘法(S2)和信道的负载值(Bc、Bp、Bi)相组合。
13、按照权利要求8或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选择的参数组还包括变化参数(h1、h2、h3),当下列实体组中至少一个实体变化时,它就生成一个负载值(Bh),这些实体组包括:无线站信道、另一无线站(MS1)的功率状态或无线站(BS1)的功率状态,并且,生成的负载值(Bh)通过累加(S3)进行组合。
14、按照权利要求8和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道(K1、K2、K3)的负载值(Bc、Bp、Bi)和负载值(Bl、Bn、Bρ)通过累加(S5)进行组合。
15、按照权利要求9和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道(K1、K2、K3)的负载值(Bc、Bp、Bi)和无线站(BS1)的负载值(Bl、Bn、Bρ)通过累加(S5)进行组合。
16、按照权利要求14或1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选中的参数组还包括与另一无线站(MS1)有关的性能参数(m),它生成的负载值(Bm)通过乘法(S2)和连接的负载值(Bc、Bp、Bi、Bl、Bn、Bρ)相组合。
17、按照权利要求14或1-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选择的参数组还包括变化参数(h1、h2、h3),当以下实体组中至少一个实体发生变化时,它就生成负载值(Bh),这些实体包括:无线站、信道、另一无线站(MS1)的功率状态或无线站(BS1)的功率状态,并且,生成的负载值(Bh)通过累加(S3)而进行组合。
18、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给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之间通过第一无线站(BS1)的连接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给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之间通过另一无线站(BS2)的连接加上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并且根据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上述可替换的负载值(Btot4)的差值切换或改变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之间通过所述另一无线站(BS2)的连接。
19、按照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间的差值超过一个预定值(ΔB)时,切换所述连接。
20、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其中无线通信系统(PLMN)由移动电信系统(PLMN)组成,无线站由基站(BS1、BS2)组成并且另一无线站(MS1)由一个第一移动站组成,其特征在于,给通过基站(BS1)的连接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给用户(A)和移动站(MS1)之间通过另一基站(BS2)的连接加上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并且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的值不如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有利时,切换或改变用户(A)和移动站(MS1)之间通过所述另一基站(BS2)的连接。
21、按照权利要求2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所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之间的差值超过一预定值(ΔB)时,切换所述连接。
22、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的方法,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由移动电信系统(PLMN)组成,无线站由基站(BS1、BS2)组成,另一无线站(MS1)由一个移动站组成,其中在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之间通过基站(BS1)在第一信道(K1)上建立一个第一连接,并且给该连接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之间通过基站(BS1)在第二信道(K2)上建立一个第二连接,给所述第二连接加上一个第三总负载值(Btot5);部分地为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之间在第二信道(K2)上的连接、以及部分地为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之间在第一信道(K1)上的第二连接生成可替换的总负载值;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第三总负载值(Btot5)之和不如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之和有利时,则实现信道的改变从而使第一用户(A)和移动站(MS1)间的连接将使用第二信道(K2)并且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间的连接将利用第一信道(K1)。
23、按照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方法,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由一个移动电信系统(PLMN)组成,无线站由基站(BS1、BS2)组成,并且另一无线站(MS1)由移动站组成,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之间通过基站(BS1)在第一信道(K1)上建立第一连接并且给该连接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之间通过第二基站(BS2)建立一个第二连接,给所述第二连接加上一个第四总负载值;部分地为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之间通过第二基站(BS2)的连接、并且部分地为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之间通过第一基站(BS1)的连接生成可替换的总负载值;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第四总负载值之和不如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之和有利时,实现基站改变,从而使第一用户(A)和移动站(MS1)之间的连接将利用第二基站而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间的连接将利用第一基站(BS1)。
24、按照上述任何一项权利要求的方法,其中第一无线站(BS1)有通路接入至少一个其上建立了连接的系统信道(K1、K2、K3)的子集,所述连接通过第一无线站(BS1)而建立,其特征在于,选择一组参数,使得属于第一无线站(BS1)的连接的总负载值之和最为有利。
25、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建立连接的方法,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这些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并且所述连接的性质依赖于与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选择第一参数组;
在被选的第一参数组中估计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参数的估计值为具有所述第一参数组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比较连接的第一总负载值(Btot2)与一个预定的阈值(Bth1);并且
当通过进行与预定的阈值(Bth1)的比较表明第一总负载值(Btot2)更有利时,为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使用第一参数组。
26、按照权利要求25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增加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负载增加,其特征在于,当阈值(Bth1)大于第一总负载值(Btot2)时,使用第一参数组。
27、按照权利要求25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减小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负载值的增加,其特征在于,当阈值(Bth1)小于总负载值(Btot2)时,使用第一参数组。
28、按照权利要求2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进行与阈值(Bth1)的比较后表明可替换的总负载值不有利时,连接中断或破坏。
29、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转移的方法,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所述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所述连接的特性依赖于和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
选择第一参数组;
在被选的所述第一参数组中记录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参数的记录值为具有第一参数组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比较(KOMP1)连接的第一总负载值(Btot2)与第一预定的阈值(Bth1);
选择至少一个可替换的参数组;
在至少一个所述选定的可替换的参数组中估计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参数的估计值为具有一个所述可替换的参数组的连接生成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连接的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与另一个预定的阈值;并且
当在阈值(Bth1、Bth2)之间进行的比较表明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为有利时,为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采用可替换的参数组。
30、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改变信道的方法,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所述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并且所述连接的性质依赖于和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
选择第一参数组;
在被选的所述第一参数组中记录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记录的参数值为具有第一参数组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比较(KOMP1)连接的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第一预定的阈值(Bth1);
选择至少一个可替换的参数组;
在至少一个选定的可替换的参数组中估计参数(C/I、P、I、m、h)的值;
按照所述参数的估计值,为具有一组可替换的参数的连接选择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连接的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和一个第二预定的阈值(Bth2);和
当与阈值(Bth1、Bth2)之间进行的比较表明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为有利时,为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使用可替换的参数组。
31、按照权利要求29或30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增加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负载的增加,其特征在于,当第一阈值(Bth1)小于第一总负载值(Btot2)而第二阈值(Bth2)大于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时,使用可替换的参数组。
32、按照权利要求29或30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减少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负载的增加,其特征在于,当第一阈值(Bth1)大于第一总负载值(Btot2)而第二阈值(Bth2)小于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h2)小于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时,使用可替换的参数组。
33、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建立连接的方法,该系统至少包括一个至少具有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所述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所述连接的性质依赖于和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系统的信道(K1、K2、K3)按照有序的顺序被列在表(5)中,该表中包括具有已测量了干扰值(I)和建立了优先级(Pr)的信道,还包括未测量干扰(I)和未建立优先级(Pr)的备用信道,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选择一个具有已经测量了干扰(I)和建立了优先级(Pr)的信道;按照已选信道的优先级(Pr)为其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从表(5)中选择一个备用信道;
测量选中的备用信道的干扰(I)并建立所述信道的优先级(Pr);
按照选中的备用信道的优先级(Pr)为其生成一个第二总负载值(Btot4);
比较(KOMP1)被选中的信道的第一总负载值(Btot2)与被选中的备用信道的第二总负载值(Btot4);并且
当在被选中的备用信道的第二总负载值(Btot4)与第一总负载值(Btot2)之间进行的比较表明所选中的备用信道为合适时,变换选中的信道和被选中的备用信道的位置。
34、按照权利要求33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增加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负载增加,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高于第二总负载值(Btot4)时,变换被选中的信道和被选中的备用信道的位置。
35、按照权利要求33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减小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负载增加,其特征在于,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小于第二总负载值(Btot4)时,变换被选中信道和被选中的备用信道的位置。
36、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PLMN)中建立连接的方法,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所述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的特性依赖于和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其中系统的信道(K1、K2、K3)按照它们的优先级(Pr)列在一个有规律地进行更新的表(5)中,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在表(5)中选一个空闲信道;
按照被选信道的优先级(Pr)为连接生成一个负载值(Btot2),该负载值(Btot2)被认为是一个阈值(Bth);
选择一组参数;
在选定的所述参数组中,记录参数(C/I、P、I、m、h)的值;按照被记录的所述参数值为具有所选参数组的连接生成一个可替换的负载值(Btot4);
比较连接的可替换的负载值(Btot4)和阈值(Bth);并且
当所进行的和阈值(Bth)的比较表明可替换的负载值(Btot4)有利时,将被选信道用于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间的连接。
37、按照权利要求36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增加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上的负载的增加,其特征在于,当阈值(Bth)高于可替换的负载值(Btot4)时,使用被选中的信道。
38、按照权利要求36的方法,其中负载值(Btot2、Btot4)的增加引起无线通信系统(PLMN)的负载值增加,其特征在于,当阈值(Bth)小于可替换的负载值(Btot4)时使用被选信道。
39、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PLMN)管理业务资源的设备,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发送器/接收器的第一无线站(BS1),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具有通路接入信道(K1、K2、K3),所述信道预定用于至少一个第一用户(A)和至少一个另一无线站(MS1)间通过无线站(BS1)的连接,其中所述连接的性质依赖于和无线通信系统(PLMN)有关的参数(C/I、P、I、m、h),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选择第一参数组的装置;
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可在被选的所述第一参数组中登记参数(C/I、P、I、m、h)的值;
系统包括负载发生器(Gc、Gp、Gi、Gm、Gh),其功能是按照被登记的所述参数值为具有第一组参数的连接生成第一总负载值(Btot2);
系统包括选择至少一组可替换的参数的装置;
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可在至少一组被选中的可替换的参数组中登记参数值;
系统包括负载发生器(Gc、Gp、Gi、Gm、Gh),其功能是按照被登记的所述参数值为具有一组可替换的参数的连接生成至少一组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系统包括一个比较器(KOMP1),其功能是比较连接的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连接的至少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
比较器(KOMP1)被构造成使之可根据在总负载值(Btot2、Btot4)之间进行的比较从所述参数组中选择一组有利的参数;
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可将所选择的所述参数组用于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之间的连接。
40、按照权利要求39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负载发生器(Gc、Gp、Gi、Gm、Gh)被构造成使之可为相应的参数组中的参数(C/I、P、I、m、h)生成负载值(Bc、Bp、Bi、Bm、Bh);并且所述设备包括一个组合电路(S1~S5),其功能是组合相应参数组的负载值(Bc、Bp、Bi、Bm、Bh)以得到连接的各相应的总负载值(Btot2、Btot4)。
41、按照权利要求40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PLMN)还包括一个优化装置,其功能是:和在组合电路(S1~S5)中组合负载值相关连地优化参数(C/I、P、I、m、h)的负载值(Bc、Bp、Bi、Bm、Bh)。
42、按照权利要求39-41中任何一项的装置,其中的连接是双向的,其特征在于,无线通信系统(PLMN)被构造成使之可为两个单独方向上的连接分别生成单独的总负载值。
43、按照权利要求40-42中任何一项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组合电路(S1~S5)包括一个累加电路。
44、按照权利要求40-42中任何一项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组合电路(S1~S5)包括一个乘法器。
45、按照权利要求39或40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通过第一无线站(BS1)的连接被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通过第二无线站(BS2)的连接被加上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其中该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可根据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的差值切换或改变用户(A)和另一无线站(MS1)间通过第二无线站(BS2)的连接。
46、按照权利要求45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的差值超过一预定值(△B)时,完成所述切换或改变。
47、按照权利要求39或40的设备,其中无线通信系统(PLMN)由一个移动电话系统(PLMN)组成,无线站由基站(BS1、BS2)组成,并且第一无线站(MS1)由第一移动站组成,其特征在于,通过基站(BS1)的连接被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并且用户(A)和移动站(MS1)间通过第二基站(BS2)的连接被加上一个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其中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具有一个不如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有利的值时,切换或改变用户(A)和移动站(BS2)之间通过第二基站(BS2)的连接。
48、按照权利要求47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所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4)之差值超过一预定值(△B)时,则实现上述切换或改变。
49、按照权利要求39或40的设备,其中无线通信系统(PLMN)包括一个移动电话系统(PLMN),无线站包括基站(BS1、BS2)并且另一无线站(MS1)包括一个移动站,其中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间通过基站(BS1)在第一信道(K1)上建立第一连接并且该连接被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其特征在于,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间通过基站(BS1)在第二信道(K2)上建立第二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被加上第三总负载值(Btot5),其中该系统被构造成使之部分地为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之间在第二信道(K2)上的第一连接,并且部分地为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之间在第一信道(K1)上的第二连接生成可替换的总负载值(Btot5),并且其中该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第三总负载值(Btot5)之和不如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之和有利时,则改变信道,从而使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间的连接将使用第二信道(K2)而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间的连接将使用第一信道(K1)。
50、按照权利要求39或40的设备,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PLMN)由移动电话系统(PLMN)组成,无线站由基站(BS1、BS2)组成且另一无线站(MS1)由一移动站组成,其中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通过基站(BS1)建立第一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被加上第一总负载值(Btot2),其特征在于,在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之间通过第二基站(BS2)建立第二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被加上第四总负载值,其中,系统被构造成使之部分地为第一用户(A)和第一移动站(MS1)间通过第二基站(BS2)的连接、并且部分地为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间通过第一基站(BS1)的连接生成可替换的总负载值,并且其中该系统被构造成使之当第一总负载值(Btot2)和第四总负载值之和不如上述可替换的总负载值之和有利时,则改变基站,从而使第一用户(A)和移动站(MS1)间的连接将使用第二基站(BS2),第二用户(A2)和第二移动站(MS4)间的连接将使用第一基站(BS1)。
51、按照权利要求39-50中任一项的设备,其中第一无线站(BS1)有通路接入其上建立了连接的系统信道(K1、K2、K3)的至少一个子集,所述连接通过第一无线站(BS1)建立,其特征在于,比较器(KOMP1)被构造成使之可选择一组参数从而使属于第一无线站(BS1)的连接的总负载值之和将为最有利。
CN94190291A 1993-05-17 1994-05-1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Pending CN11097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SE9301695-4 1993-05-17
SE9301695A SE9301695L (sv) 1993-05-17 1993-05-17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vid kanalutnyttjandet i ett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02A true CN1109702A (zh) 1995-10-04

Family

ID=20389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90291A Pending CN1109702A (zh) 1993-05-17 1994-05-10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Link
US (1) US5530917A (zh)
EP (1) EP0650649B1 (zh)
KR (1) KR950702768A (zh)
CN (1) CN1109702A (zh)
AU (1) AU674756B2 (zh)
CA (1) CA2139627A1 (zh)
DE (1) DE69429495D1 (zh)
FI (1) FI950159A0 (zh)
NZ (1) NZ266551A (zh)
RU (1) RU2122288C1 (zh)
SE (1) SE9301695L (zh)
SG (1) SG43773A1 (zh)
TW (1) TW243573B (zh)
WO (1) WO19940273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7585A (zh) * 2013-08-29 2015-03-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727338A (zh) * 2022-06-09 2022-07-08 杭州纵横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建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6643A (en) 1994-01-13 1999-09-2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5809430A (en) * 1994-06-03 1998-09-1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se selec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SE503893C2 (sv) * 1994-07-15 1996-09-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frekvenshoppning i ett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US5666356A (en) * 1995-10-04 1997-09-0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alls in 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5734646A (en) * 1995-10-05 1998-03-3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providing load and interference based demand assignment service to users
EP0786917B1 (en) * 1996-01-23 2013-08-21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network and mobile station
US5740537A (en) * 1996-01-30 1998-04-1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circuitry for selectively permitting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844894A (en) 1996-02-29 1998-12-01 Ericsson Inc. Time-reuse part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ellular radio telephone systems
US5778030A (en) * 1996-03-15 1998-07-0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73623B1 (en) 1996-04-18 2002-10-29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Method for self-calibra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DE19619205A1 (de) * 1996-05-11 1997-11-13 Alcatel Mobile Comm Deutsc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Optimieren eines Mobilfunknetzes
JP3173565B2 (ja) * 1996-06-20 2001-06-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Cdma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クセス規制装置
US5774785A (en) * 1996-06-20 1998-06-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daptive quality adjustment
DE19625161C2 (de) * 1996-06-24 1998-08-06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s Aufbaus und der Nutzung von Übertragungswegen (Bearer) zwischen Funksende-/Funkempfangseinrichtungen in drahtlosen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en, insbesondere in einem als lokale Nachrichtenübertragungsschleife in einem ISDN-System eingebundenen DECT-spezifischen RLL-WLL-System
US5870389A (en) * 1996-06-28 1999-02-09 Ctp Systems,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ng devices
DE19633172B4 (de) * 1996-08-17 2005-08-11 Deutsche Telekom Ag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der freien Frequenzkapazität in bestehenden UKW-Sendernetzen
US7035661B1 (en) 1996-10-11 2006-04-25 Arraycomm, Llc. Power control with signal quality estimation for smart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275543B1 (en) 1996-10-11 2001-08-14 Arraycomm, Inc. Method for reference signal gener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frequency offsets in a communications station with spatial processing
US6463295B1 (en) 1996-10-11 2002-10-08 Arraycomm, Inc. Power control with signal quality estimation for smart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108552A (en) * 1996-10-12 2000-08-22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Method of allocating radio channels
US5886988A (en) * 1996-10-23 1999-03-23 Arraycomm, Inc. Channel assignment and call admission control for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5956642A (en) * 1996-11-25 1999-09-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Adaptive channel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slot,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1998030057A1 (fr) * 1996-12-27 1998-07-09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Procede de commande d'acceptation d'appel pour systeme de radiocommunication mobile amcr, et dispositif station mobile
US5867789A (en) * 1996-12-30 1999-02-0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al-time channel management 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I104680B (fi) * 1997-01-09 2000-04-14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naapurisolutiedon määrittämiseksi solukkoverkossa ja matkaviestin
SE514781C2 (sv) * 1997-01-28 2001-04-2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etod och anordning i ett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DE19705903A1 (de) * 1997-02-14 1998-08-20 Alsthom Cge Alcatel Verfahren zum Ermitteln der räumlichen Verteilung der Verkehrsaufkommens in einem Mobilfunknetz
FI970772A (fi) * 1997-02-24 1998-08-25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Kanava-allokointi radiokaistalla
US5940763A (en) * 1997-04-23 1999-08-17 Ericsson, Inc. Enhanced preemption with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6259927B1 (en) * 1997-06-06 2001-07-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966657A (en) * 1997-07-24 1999-10-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frequency measurement and automatic frequency planning in a cellular radio system
FI106287B (fi) * 1997-09-17 2000-12-29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Parannettu menetelmä tukiaseman vaihtamiseksi
US7299071B1 (en) 1997-12-10 2007-11-20 Arraycomm, Llc Downlink broadcasting by sequential transmissions from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having an antenna array
US6895245B2 (en) * 1998-03-06 2005-05-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ion(Publ)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exchange measurement transfer
US6615024B1 (en) 1998-05-01 2003-09-02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signatures for calibrating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having an antenna array
SE522834C2 (sv) 1998-11-11 2004-03-0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Anordning, system och förfarande relaterande till radiokommunikation
JP2002533998A (ja) * 1998-12-18 2002-10-0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プロセッサクラスタを有する電気通信プラットホーム用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プロトコルハンドラ
US6134226A (en) * 1998-12-31 2000-10-1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locating a system resource to subscribers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SE521227C2 (sv) * 1999-02-22 2003-10-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obilradiosystem och ett förfarande för kanallokering i ett mobilradiosystem
JP3031373B1 (ja) * 1999-02-24 2000-04-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呼制御方法および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GB9904348D0 (en) * 1999-02-26 1999-04-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management
US6516196B1 (en) 1999-04-08 2003-02-04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telligent burst control function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6563809B1 (en) * 1999-04-28 2003-05-13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Subscriber-controlled registration technique in a CDMA system
US7155246B2 (en) * 1999-06-30 2006-12-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ter directe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ing multi-users diversity to maximize throughput while equitably providing access to users
US6600914B2 (en) 1999-05-24 2003-07-29 Array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ergency call channel allocation
SE516504C2 (sv) * 1999-05-28 2002-01-22 Telia Ab Förfarande för laststyrning i ett cellulärt CDMA- kommunikationssystem
US6141567A (en) 1999-06-07 2000-10-31 Arraycomm,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eamforming in a changing-interference environment
EP1063787A1 (en) * 1999-06-18 2000-12-27 Alcatel Operating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7139592B2 (en) * 1999-06-21 2006-11-21 Arraycomm Llc Null deepening for an adaptive antenna based communication station
US6332076B1 (en) * 1999-06-28 2001-12-18 Ericsson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downlink interference sources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7054641B1 (en) * 1999-09-13 2006-05-30 Motorola, Inc. Communications system load control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7173904B1 (en) 1999-09-23 2007-02-0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verse link overload control
US7596098B2 (en) 1999-09-30 2009-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sistence-vector-based rate assignment
JP3769432B2 (ja) * 1999-11-01 2006-04-2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符号分割多重セルラにおける拡散符号割り当て方法及び基地局
FI112427B (fi) * 1999-11-05 2003-11-28 Nokia Corp Menetelmä langattoman päätelaitteen ominaisuuksien määrittämiseksi multimediasanoman välityspalvelussa, multimediasanoman välityspalvelu ja multimediapäätelaite
US6985466B1 (en) 1999-11-09 2006-01-10 Arraycomm, Inc. Downlink signal processing in CDMA systems utilizing arrays of antennae
GB2356528A (en) * 1999-11-17 2001-05-2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hannel alloca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016310B2 (en) * 2000-04-05 2006-03-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riving control parameter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in-and-out-of-synchronization detection
US6829482B2 (en) 2000-05-16 2004-12-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witching from dedicated to common channels when radio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drift radio network
US7103009B1 (en) * 2000-05-17 2006-09-05 Cisco Technology, Inc. Call optimization in ad-hoc conference calls
US7031268B1 (en) * 2000-05-17 2006-04-18 Cisco Technology, Inc. Call optimization in ad-hoc conference calls
KR100334775B1 (ko) * 2000-06-01 2002-05-03 윤종용 부호화기 혼용 기지국의 유효 트래픽 채널 개수 계산방법
US6654612B1 (en) * 2000-06-30 2003-11-2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Distributed channel assignment method
FI112307B (fi) 2000-08-02 2003-11-14 Nokia Corp Viestintäpalvelu
US6606496B1 (en) * 2000-08-25 2003-08-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Reverse link other cell interference locator and handoff trigger for wireless network
US6982968B1 (en) 2000-09-29 2006-01-03 Arraycomm, Inc. Non-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from a wireless data base station having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7062294B1 (en) 2000-09-29 2006-06-13 Arraycomm, Llc.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base station with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6795409B1 (en) 2000-09-29 2004-09-21 Arraycomm, Inc. Cooperative polling in a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smart antenna processing
GB0024705D0 (en) * 2000-10-09 2000-11-22 Nokia Networks Oy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2032179A1 (en) * 2000-10-09 2002-04-18 Nokia Corporation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US6898432B1 (en) * 2000-11-21 2005-05-24 Daimlerchrysle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North America, Inc. Route-based communicatio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054638B2 (en) * 2001-01-12 2006-05-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f cell information between control nodes in radio access network
FR2821230B1 (fr) * 2001-02-20 2003-04-11 Mitsubishi Electric Inf Tech Methode d'allocation de ressources de transmission
US6810236B2 (en) 2001-05-14 2004-10-2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ynamic channel quality measurement procedure for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techniques
US20020183053A1 (en) * 2001-05-29 2002-12-05 Muralimohan Gopalakrishna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esting macrodiversity and handover functionality of a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US7376879B2 (en) 2001-10-19 2008-05-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AC architectur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pporting H-ARQ
DE10205720A1 (de) * 2002-02-12 2003-08-21 Condat Ag Verfahren zur drahtlosen digitalen Kommunikation unter Nutzung von Protokollstacks für Mobilfunk-Standards
US7068610B2 (en) 2002-02-26 2006-06-27 Unruh Lincoln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iable communications over multiple packet RF networks
US7047036B2 (en) 2002-07-02 2006-05-1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and a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MTS)
EP1381248A1 (de) * 2002-07-09 2004-01-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Kanalzuweisung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S6961595B2 (en) 2002-08-08 2005-11-01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mobile nodes in multiple states
US8190163B2 (en) 2002-08-08 2012-05-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enhanced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363039B2 (en) 2002-08-08 2008-04-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of creating and utilizing diversity in multiple 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283782B2 (en) * 2002-10-22 2007-10-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between shared and individual channels to provide broadcast conten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telephone network
FR2849336B1 (fr) * 2002-12-19 2005-04-15 Siemens Transp Systems Systeme de transmission radioelectrique d'information entre une infrastructure et des mobiles
CA2516382C (en) 2003-02-19 2013-04-16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Controll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93932B2 (en) 2003-05-16 2013-11-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ing a shared transmission resource
EP1480384A1 (de) * 2003-05-21 2004-11-24 Swisscom AG System für die dynamische Zuweisung von Trägerfrequenzen zu Zugriffspunkten eines lokalen Funknetzes (WLAN)
US7925291B2 (en) 2003-08-13 2011-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specific downlink power control channel Q-bit
KR100689508B1 (ko) * 2003-09-04 2007-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TW201308937A (zh) 2003-11-12 2013-02-16 Interdigital Tech Corp 不銅型式存取技術網路間應用伺服器自治存取系統
TWI441532B (zh) * 2003-11-13 2014-06-1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有利於系統間交接之方法及系統
WO2005083909A1 (ja) * 2004-03-01 2005-09-09 Nec Corporation 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EP2091285A1 (en) 2004-03-12 2009-08-1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of a multi-mode wireless transmit/receive unit between a cellular access network and a wlan
US8018945B2 (en) 2004-04-29 2011-09-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ing non-consecutive data blocks in enhanced uplink transmissions
US7664517B2 (en) 2004-06-21 2010-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tilizing a persistence value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requests to reduce latency
US7395064B2 (en) 2004-07-14 2008-07-01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distributed self-configur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DE602004013332T2 (de) * 2004-11-01 2009-08-20 Ascom (Schweiz)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Bestimmung einer Abdeckung eines Zellulanetzsystems
EP2094025A4 (en) * 2006-12-08 2013-12-25 Sharp Kk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DK2515587T3 (da) 2007-01-11 2020-12-14 Qualcomm Inc Anvendelse af dtx og drx i et trådløst kommunikationssystem
GB0702325D0 (en) * 2007-02-07 2007-03-21 Siemens Ag Uplink allocation strategies
KR100912797B1 (ko) * 2007-02-23 2009-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주파수 할당을 지원하는 광대역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주파수 할당별 전력 배분 장치 및 방법
KR101505687B1 (ko) * 2007-11-05 2015-03-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력제어 방법
US8599705B2 (en) * 2008-02-01 2013-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based on enhanced pilot measurement reports
US8504091B2 (en) * 2008-02-01 2013-08-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control channe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837421B2 (en) 2008-03-26 2014-09-16 Nokia Siemens Neworks Oy Channelization procedure for implementing persistent ACK/NACK and scheduling request
US8559879B2 (en) 2008-04-22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Null pilots for interference esti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521206B2 (en) 2008-04-22 2013-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with reduce interference requests and interference indicators
RU2471314C2 (ru) * 2008-04-22 2012-12-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Управление помехами с помощью запросов уменьшения помех и индикаторов помех
WO2009132709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Transmitting node b load status information in a self organising network
US9125068B2 (en) 2010-06-04 2015-09-01 Ixia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simulating realistic movement of user equipment in a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network
US9106567B2 (en) * 2011-12-21 2015-08-11 Silver Spring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path to an access point across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WO2014057138A1 (en) * 2012-10-12 2014-04-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cson (Publ) White space channel selection for cellular networks
US9596166B2 (en) 2013-04-26 2017-03-14 Ixia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test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capabilities of wireless access access nodes
US9351186B2 (en) 2013-05-16 2016-05-24 Ixia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channel modeling
US9706555B1 (en) * 2015-07-01 2017-07-11 Sprint Spectrum L.P. Optimizing wireless network capacity based on rho value
US9838910B2 (en) * 2016-01-04 2017-12-05 Simmonds Precision Products, Inc. Channel manage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772023B2 (en) 2016-04-14 2020-09-08 At&T Mobility Ii Llc Management of mobility traffic flows in mobile cellular networks
JP2020522192A (ja) 2017-06-02 2020-07-27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フィードバックシグナリングのためのサイズ指示
US10542443B2 (en) 2017-10-27 2020-01-21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testing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air interface device using emulated noise in unassigned resource blocks (RBs)
US11089495B2 (en) 2019-07-11 2021-08-10 Keysigh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testing 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s by emulating band-limited radio frequency (RF) and numerology-capable UEs in a wideband 5G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12492A (ja) * 1989-05-29 1990-12-27 Nec Corp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式および基地局配置情報の学習方式
JPH03104329A (ja) * 1989-09-19 1991-05-0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移動通信チャネル割当て制御方式
US5134709A (en) * 1990-12-14 1992-07-28 At&T Bell Laboratories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channel assignment in cellular radiotelephone systems
US5241685A (en) * 1991-03-15 1993-08-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Load sharing control for a mobile cellular radio system
KR970004858B1 (ko) * 1991-04-01 1997-04-04 모토로라 인코포레이티드 목적 채널을 검증하는 무선 전화 시스템
US5361402A (en) * 1992-03-30 1994-11-01 Motorola, Inc. Test device for analyz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a trunked radio system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27585A (zh) * 2013-08-29 2015-03-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4427585B (zh) * 2013-08-29 2018-07-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727338A (zh) * 2022-06-09 2022-07-08 杭州纵横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建立方法
CN114727338B (zh) * 2022-06-09 2022-09-13 杭州纵横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建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I950159A (fi) 1995-01-13
TW243573B (zh) 1995-03-21
AU674756B2 (en) 1997-01-09
AU6809994A (en) 1994-12-12
RU2122288C1 (ru) 1998-11-20
SE9301695D0 (sv) 1993-05-17
NZ266551A (en) 1998-02-26
EP0650649B1 (en) 2001-12-19
SG43773A1 (en) 1997-11-14
CA2139627A1 (en) 1994-11-24
US5530917A (en) 1996-06-25
DE69429495D1 (de) 2002-01-31
EP0650649A1 (en) 1995-05-03
FI950159A0 (fi) 1995-01-13
SE500830C2 (sv) 1994-09-12
SE9301695L (sv) 1994-09-12
KR950702768A (ko) 1995-07-29
WO1994027384A1 (en) 1994-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70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CN1048139C (zh) 移动无线通信系统
US5491837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nnel allocation using power control and mobile-assisted handover measurements
US7693100B2 (en) Adaptive feedback method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US830654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ress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US7647025B2 (en) Method for adaptively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other cell interference
US20110039547A1 (en) Coordinated Beam Forming and Multi-User MIMO
CN1117501C (zh)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估计路径损耗的方法和装置
JP5307904B2 (ja) 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スケジューラ、および基地局
US20040185864A1 (en) Channel rate and physical channel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US767620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locating channels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425260A (zh) 通信网络
Sourour Time slot assignment techniques for TDMA digital cellular systems
JP3376099B2 (ja)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2378381B (zh) 业务接入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KR101407103B1 (ko) 협력적 전송 방법
CN111130605B (zh) 一种发射功率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Geerdes et al. The potential of relaying in cellular networks
Wang et al. Adaptive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KR20070012773A (ko) 업링크 전송 출력 제어를 포함하는 기지국 운용 방법 및관련 컴퓨터 프로그램
CN1164303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跳频的一种方法和设备
Garcia et al. Multi-cell processing for uniform capacity improvement in full spectral reuse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