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832A - 通信控制方法、网络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控制方法、网络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832A
CN104685832A CN201280076178.3A CN201280076178A CN104685832A CN 104685832 A CN104685832 A CN 104685832A CN 201280076178 A CN201280076178 A CN 201280076178A CN 104685832 A CN104685832 A CN 104685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mmunicator
destination
path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1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832B (zh
Inventor
谷口友一郎
山本哲
川岛和也
古贺俊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85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8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47Transmission err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6Route discovery pack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各节点独立地设定包发送处理中的重发处理的次数。通信装置执行如下处理:对与自身装置连接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发送设定了目的地的包,并且基于经由上述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的向上述目的地的路径之中、具有来自该目的地的针对上述包的响应的路径的数量,决定向上述目的地的其他包的发送中的重发次数。

Description

通信控制方法、网络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包通信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利用没有使用基站、接入点等网络基础设施,而是通信装置彼此直接连接来构建网络的自组织网络(ad-hoc网络)等自主分布型网络。
自主分布型网络使用例如计算机、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移动电话终端等无线连接所使用的技术将多个通信装置不经由接入点地相互连接。另外,自主分布型网络独立地执行伴随着成为节点的通信装置的追加、删除的网络的构建,所以能够减轻网络设定的劳力,对节点较多的情况、网络结构以某种程度的频率变化的情况有效。
在这样的网络中,在将数据包从某个节点经由中继节点发送至目标节点时,根据构成转送路径的节点间的无线通信状态,有可能数据包没有到达目标节点。
因此,为了提高到达率,存在在以某个邻接节点作为中继节点而发送指定的数据帧之后,经过一定时间,也没有接收到来自最终目的地的节点的ACK帧的情况下,尝试重发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1/013165号公报
为了提高数据包的到达率,与以往相同地,在检测出数据包的发送失败的情况下,执行重发处理较有效。但是,另一方面,若考虑到由重发处理造成的网络整体的负荷增大等,不希望统一设定重发处理的次数。因此,希望在各节点中独立地设定重发处理的次数。其中,在自组织网络那样的自主分布型网络以外,在集中管理型的网络中也同样。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各节点独立地设定包发送处理中的重发处理的次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观点,通信装置执行如下处理:针对与自身装置连接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发送设定了目的地的包,基于经由上述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的向上述目的地的路径之中的具有来自该目的地的针对上述包的响应的路径的数量,来决定向上述目的地的其他包的发送时的重发次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观点,目的在于各节点独立地设定包发送处理中的重发处理的次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网络系统的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2是节点N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链路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4是表示路由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5A以及B是表示搜索路径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6是表示参照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7是表示转送记录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
图8是测试包的数据结构例。
图9是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路径搜索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测试包的转送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通信装置100的硬件结构例。
具体实施方式
通信品质由网络的连接状态(拓扑)支配。因此,发明者注意到在设定重发处理的次数时,考虑拓扑来设定重发次数较有效。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各节点即使不把握网络整体的拓扑状态,也决定与实际的拓扑对应的重发次数。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以下,使用附图对自组织网络那样的自主分布型网络中的数据包发送处理中的重发次数的决定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网络系统的一实施例的说明图。网络系统是形成自主分布型的网络的系统。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网络系统包含多个通信装置和中继装置。并且,网络系统也可以包含管理网络系统整体的管理装置。
图1中的节点Na至Ne以及NX至NZ是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另外,网关GW是中继装置的一个例子。服务器S是管理装置的一个例子。其中,除了相互区别各节点的情况之外,均称为节点N。
节点N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计算机。例如,是PDA、移动电话终端等。另外,网关GW是中继节点N与服务器S之间的通信的计算机。即,网关GW是能够接收发送自组织网络NW1的协议形式的信息和通常网络NW2的协议形式的信息这双方的计算机。服务器S是管理节点N以及网关GW的计算机。
首先,使用图1,对自主分布型网络的一种即自组织网络以及自组织网络中的通常的包通信进行说明。
节点N进行利用了自组织网络NW1的通信。节点N向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其他节点N发送包。然后,其他节点N将接收到的包朝向最终目的地转送。其中,在包的接收发送中,参照各节点N生成的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是由自身节点N与其他节点N之间的问候包(HelloPacket)等的交换而生成的信息,包含与从自身节点向各最终目的地的路径有关的信息。详细之后叙述。
像这样,通过在能够直接通信的节点间反复进行包的转送,包到达最终目的地。例如,在节点N向网关GW发送数据时,包含发送对象的数据的数据包通过1次或者多次的转送,被送到网关GW。
另一方面,服务器S和网关GW经由因特网、LAN、WAN等通常网络NW2连接。因此,网关GW通过在自组织网络NW1与通常网络NW2之间将信息协议转换,来在节点N与服务器S之间进行数据的中继。
这里,在检测出节点N向最终目的地的包的发送失败了的情况下,节点N执行包的重发处理。重发处理是在规定的重发次数范围内,发送包含发送对象的数据的数据包的处理。对于节点N而言,在数据包通过回溯返回到自身节点的情况、尽管是请求针对数据包的响应的数据包但没有来自最终目的地的响应的情况下,检测出数据包的发送失败了。
在本实施例中,节点N在向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节点中的一个节点委托数据包的转送,但反复进行了规定次数的重发处理,数据包的发送也没有成功的情况下,选择其他节点。其中,以下,将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节点称为邻接节点。但是,邻接节点只要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即可,不一定必须是物理性的邻接关系。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各节点N为了与上述数据包的接收发送独立地把握自组织网络NW1的拓扑,接收发送测试包。测试包是用于搜索从自身节点向最终目的地的路径的包。即,各节点N利用测试包,搜索从自身节点直至自组织网络NW1之中的各最终目的地为止的路径。
测试包被向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邻接节点发送,尝试至所设定的最终目的地的转送。然后,各节点N在接收到针对测试包的来自最终目的地的响应的情况下,能够把握经由作为测试包的发送目的地的邻接节点的路径作为至最终目的地的路径而存在。
利用图1,对搜索从节点Nd至作为最终目的地的网关GW的路径的处理进行说明。在路径搜索处理中,节点Nd分别向能够与自身节点通信的节点Nb和Nc和节点NY发送测试包。邻接节点Nb、Nc、NY分别向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邻接节点转送测试包。
但是,根据电波状态、邻接节点的有无,也存在测试包的转送在中途失败从而测试包不到达最终目的地的路径。最终目的地在接收到测试包的情况下,发送针对该测试包的响应。
例如,在节点Nd向节点Nb发送的测试包到达作为最终目的地的网关GW并由网关GW接收到的情况下,网关GW发送以节点Nd为最终目的地的测试包的响应。即,网关GW具有接收测试包并且发送针对测试包的响应的通信部。
并且,节点Nd通过接收该响应,把握能够通过从自身节点经由节点Nb来向网关GW发送包这一情况。这里,将把握能够通过经由任意一个邻接节点X来向最终目的地发送包这一情况称为把握经由邻接节点X的路径。
另一方面,节点Nd向节点NY发送的测试包被向相对于节点NY的邻接节点NX或者NZ转送。但是,在图1的例子中,测试包从节点NX或者NZ返回至节点NY。因此,经由节点NY的测试包的转送因测试包向节点Nd的返回或者超时而失败。因此,针对经由节点NY的测试包,节点Nd不从网关GW接收响应。
然后,各节点N根据通过路径搜索处理而把握到的路径的条数,决定重发处理的次数。即,通过路径搜索处理而把握到的路径条数是反映拓扑状态的信息,所以通过基于路径条数决定重发次数,各节点N能够决定反映拓扑状态的重发次数。例如,路径的条数越多,节点N决定重发次数越少。重发次数是针对相对于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的各个,反复进行重发处理的次数。
如以上那样,各节点N能够决定反映了实际的拓扑状态的重发次数。因此,在实际的数据包通信中,能够防止尽管以各节点的单位观察时的网络的连接状态不同,但一律反复进行相同次数的重发处理的情况。
例如,在某个节点至最终目的地具有较多的路径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必要程度以上地反复进行向一个路径的数据包的重发。即,在不能顺利进行数据包的发送的情况下,通过提前切换路径,减少无线资源的浪费性消费。
另一方面,在从某个节点至最终目的地的路径较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多重发次数。即,能够提高包到达最终目的地的概率。
其中,在图1的例子中,形成为在自组织网络NW1内设置1台网关GW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在一个自组织网络NW1内设置多台网关GW的结构。
另外,在图1中,自组织网络NW1为一个,但也存在包含多个自组织网络的情况。在包含多个自组织网络的情况下,多个自组织网络中分别至少包含一个网关GW。
接下来,对通信装置的一个例子亦即节点N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节点N的功能框图。
节点N包含通信部10、控制部11、存储部12。通信部10是与其他装置进行通信的处理部。例如,通信部10与其他节点进行包的接收发送。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问候包、数据包、测试包等包被交换。
控制部11是控制各种处理的处理部。控制部11包含搜索部21、决定部22、发送控制部23、转送控制部24。在节点N执行路径搜索处理的情况下,搜索部21动作。另外,在节点N执行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情况下,决定部22动作。并且,在节点N执行数据包的发送处理的情况下,发送控制部23动作。
另一方面,在节点N接收到基于其他节点N中的路径搜索处理的测试包的情况下,节点N执行测试包的转送处理。在节点N执行测试包的转送处理的情况下,转送控制部24动作。
搜索部21是搜索路径的处理部。例如,搜索部21生成测试包。并且,搜索部21控制由通信部10进行的测试包的发送。而且,搜索部21对通信部10接收到的响应的数量进行计数。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响应的数量是所搜索的路径的条数。
决定部22根据网络的拓扑决定从自身节点至各最终目的地的数据包发送的重发次数。例如,决定部22根据由搜索部21搜索到的路径的条数决定重发次数。
发送控制部23是控制数据包的发送的处理部。例如,发送控制部23生成数据包。另外,发送控制部23在检测到数据包的发送失败的情况下,在由决定部22决定的重发次数的范围内,执行数据包的重发处理。
转送控制部24是向相对于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转送测试包的处理部。例如,转送控制部24在通信部10从其他节点接收到测试包的情况下,对相对于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依次发送测试包。
存储部12是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部。存储部12存储链路信息31、路由信息32、搜索路径信息33、参照信息34、转送记录信息35。而且,存储部12还具备数据缓冲区域36。并且,存储部12也可以存储密码通信用的密钥信息等。
链路信息31包含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邻接节点的信息。例如,链路信息31作为链路表被存储于存储部12。其中,链路信息通过以往的方法由控制部11生成。
图3是表示链路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链路表将邻接节点和邻接节点的地址信息建立对应地存储。邻接节点是识别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节点的信息。地址信息是与对应的邻接节点的地址有关的信息。其中,链路表还可以具有与在各邻接节点与自身节点之间的通信强度有关的信息。
路由信息32包含与发送数据包时的路径有关的信息。例如,路由信息32作为路由表被存储于存储部12。其中,路由信息32通过以往的方法由控制部11生成。
图4是表示路由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按每一最终目的地(GlobalDestination),将GD与GD的地址信息、下一个目的地LD(LocalDestination)、LD的地址信息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路径条数决定的重发次数被按每一最终目的地存储于路由表。
GD是识别成为最终目的地的装置的信息。GD的地址信息是与最终目的地的地址有关的信息。重发次数是针对对应的最终目的地的数据包发送处理中的重发处理的次数。LD是识别从自身节点向最终目的地的数据包的发送路径中的下一个目的地的信息。LD的地址信息是与下一个目的地的地址有关的信息。
其中,根据链路表中列出的多个邻接节点的各个与自身节点之间的通信强度、从自身节点至最终目的地的跳数等,计算出经由各邻接节点的路径的优先级。在本实施例中,将优先级高的邻接节点作为LD设定成规定个数路由表的LD。路由表还可以将优先级与各个LD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
搜索路径信息33包含与由路径搜索而搜索出的路径有关的信息。例如,搜索路径信息33作为搜索路径表被存储于存储部12。搜索路径信息33也可以是暂时生成的信息。
图5A以及B是表示搜索路径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搜索路径表将与搜索到的路径有关的邻接节点和邻接节点的地址信息建立对应地存储。
在接收到针对测试包的来自最终目的地的响应的情况下,邻接节点是成为该测试包的发送目的地的邻接节点的信息。地址信息是与对应的邻接节点的地址有关的信息。
图5A是作为图1中的节点Nc执行向最终目的地“GW”的路径搜索处理的结果生成的搜索路径表的例子。在节点Nc接收到针对节点Na作为LD而发送的测试包的响应的情况下,存储“Na”作为邻接节点,存储“MAC(a)”作为地址信息。
这里,测试包包含唯一地识别测试包的帧ID。而且,响应包含帧ID以能够判别是与哪个测试包对应的响应。因此,节点Nc通过另外管理与各帧ID对应的测试包是针对哪个LD发送的测试包,能够把握经由哪个邻接节点的路径被搜索到。
并且,在图5A的例子中,节点Nc接收到针对将节点Nd作为LD而发送的测试包的响应,所以在搜索路径表中,生成“Nd”作为邻接节点,也生成地址信息“MAC(d)”的记录。像这样,图5A的搜索路径表表示节点Nc在自组织网络NW1中搜索到2个路径。
图5B是节点NY执行向最终目的地“GW”的路径搜索处理的情况下的搜索路径表。图5B表示节点NY搜索到经由节点Nd的路径。像这样,图5B的搜索路径表表示节点NY在自组织网络NW1中搜索到1个路径。
接下来,参照信息34包含用于决定与搜索到的路径的条数对应的重发次数的信息。例如,参照信息34作为参照表被存储于存储部12。路径的条数越少,成为越大的重发次数。另外,路径的条数越多,成为越小的重发次数。
其中,替代表,参照信息34也可以是搜索到的路径的条数与重发次数的函数。函数例如是表示反比例、具有负的斜率的比例等关系的函数。
图6是表示参照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参照表将搜索路径条数和重发次数建立对应地进行存储。其中,搜索路径条数与重发次数之间的关系由服务器S的管理者设定。例如,在图6的例子中,当搜索路径条数为“1”时,重发次数被设定为“5”。
例如,搜索路径条数与重发次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根据自组织网络NW的规模、SLA(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来设定。相对于在由SLA规定的网络中应确保的路径的条数,设定重发次数的默认值。
而且,搜索到的条数比应确保的条数多的情况下,将重发次数设定为比默认值小的值。另一方面,暂时搜索到的路径的条数比应确保的条数小的情况下,将重发次数设定为比默认值大的值。
转送记录信息35包含与测试包的转送有关的信息。例如,转送记录信息35是用于按每一测试包把握是否向各个邻接节点转送了测试包的信息。转送记录信息35作为转送记录表被存储于存储部12。其中,转送记录表也可以在与测试包有关的转送处理的过程中暂时被存储。
图7是表示转送记录表的数据结构例的图。转送记录表将测试包的GS(全局源:Global Source)的地址信息、LS(本地源:Local Source)的地址信息、帧ID、邻接节点、标志建立对应地存储。转送记录表按每一GS与帧ID的组合生成。
GS的地址信息是与正执行路径搜索处理的节点、即生成了测试包的节点的地址有关的信息。LS的地址信息是与作为该测试包的发送源的节点的地址有关的信息。即,LS是在该测试包被从GS至GD转送的路径所包含的2节点间的通信中,成为发送源的节点。
帧ID是在GS中被设定的信息,是识别测试包的信息。邻接节点是识别相对于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的信息。基于自身节点的链路信息,邻接节点的信息被设定至转送记录表。
其中,在图7的例子中,邻接节点的信息也可以从路由表以及链路表这两方获得。该情况下,节点N参照路由表,将与测试包中的最终目的地对应的邻接节点(LD)设定成转送记录表的邻接节点。然后,节点N优先地从自路由表取得到的邻接节点转送测试包。
标志是表示针对各邻接节点是否进行了测试包的转送的信息。例如,标志“1”表示进行了转送。标志“0”表示没有进行转送。
图7是节点Nd的转送记录表,是从节点Nc接收到帧ID“F1”的测试包的情况下的例子。节点Nd若接收该测试包,则生成与作为GS的节点Nc和帧ID“F1”有关的转送记录表。
节点Nd将作为GS的地址的“MAC(c)”、作为LS的地址的“MAC(c)”、帧ID“F1”存储于转送记录表。其中,在这里,节点Nd是节点Nc的邻接节点,节点Nc是GS也是LS。
在自身节点Nd的邻接节点是节点Nc、Nb、NY的情况下,对邻接节点存储Nc、Nb、NY。而且,最初将各记录的标志设定为“0”。其中,通过执行转送处理,标志被更新为“1”。在图7中,表示针对节点Nb执行了转送处理。其中,关于作为LS的节点Nc,预先将标志设定为“1”。即,除了测试包被返回的情况之外,作为LS的邻接节点被从测试包的转送源除外。
数据缓冲区域36是暂时存储数据包的区域。发送控制部23在执行重发处理时,重发存储在数据缓冲区域36的数据包。
这里,使用图8,对测试包的数据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测试包的数据结构例。其中测试包由搜索部21生成。
测试包具有头数据保存部81和有效载荷数据保存部82。在头数据保存部81保存头数据。在有效载荷数据保存部82保存有效载荷数据。
头数据包含LS的地址信息、LD的地址信息、GS的地址信息、GD的地址信息、表示包类型的信息。包类型是表示该包的种类的信息,在测试包的情况下,是表示为测试包这一情况的信息。
搜索部21对GS设定生成了测试包的自身节点的地址。另外,搜索部21对GD设定成为路径的终点的最终目的地的地址。另外,对LS设定2个节点间的通信中的发送源的地址,对LD设定发送目的地的地址。LS以及LD在测试包的转送过程中被改写。
测试包中的有效载荷数据是包含制约信息、计数ID、帧ID、发送时间的信息。制约信息是相对于生成测试包的节点N的邻接节点的信息。计数ID是表示是与第几条的路径搜索有关的测试包的信息。帧ID是唯一地识别测试包的信息。发送时间是与GS发送测试包的时间有关的信息。
例如,设节点Nc在10:00:00对邻接节点Nd发送以网关GW为最终目的地的测试包。该情况下,在头数据保存部81中,设定包含“LS的地址=节点Nc的地址”、“LD的地址=节点Nd的地址”、“GS的地址=节点Nc的地址”、“GD的地址=网关GW的地址”、“包类型=测试包”的头数据。
并且,设节点Nc的邻接节点是节点Na、节点Ne、节点Nd,测试包是搜索第1条路径的测试包,生成F1作为帧ID。该情况下,在有效载荷数据保存部82中,设定包含“制约信息=节点Na、节点Ne、节点Nd”、“计数ID=1”、“帧ID=F1”、“发送时刻=10:00:00”的有效载荷数据。
这里,对制约信息进行说明。接收到测试包的节点参照制约信息,向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之中制约信息中设定的节点以外的节点转送测试包。
在图1的例子中,在节点Ne从节点Nc接收到测试包的情况下,在制约信息中,包含有作为节点Nc的邻接节点的节点Na、节点Nd、节点Ne的信息。因此,节点Ne不向邻接节点Na以及Nc之中制约信息所包含的节点Na转送测试包。
这里,节点Ne讨论向邻接节点Nc的转送,但是节点Nc是LS,转送记录表中的标志被预先设定为“1”。因此,该情况下,节点Nc视为没有成为转送源的节点,向作为LS的节点Nc进行测试包的返回。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公开的路径搜索,图1中的经由节点Ne的从节点Nc至GW的路径未通过路径搜索处理搜索到。
接下来,对节点N的重发次数决定的处理进行说明。图9是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决定部22判定是否开始重发次数决定处理(Op.1)。例如,决定部22根据是否经过规定时间,来判断开始。另外,在对于能够与自身节点直接通信的节点检测出存在新的节点的情况、在检测出路由表的更新的情况下,决定部22判断开始重发次数决定处理。
在判定为不开始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情况下(Op.1否),决定部22待机直至开始判定。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开始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情况下(Op.1是),决定部22对每个最终目的地GD的检查标志清零(Op.3)。
检查标志是按路由表中所存储的每一最终目的地GD设定的标志,是表示是否已决定重发次数的标志。图4的路由表也可以将检查标志与各GD建立对应地存储。并且,决定部22也可以通过限定于通信频率高的GD、重要的GD对检查标志清零,来限定成为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对象的GD。
接下来,决定部22从路由表取得未处理的GD的项(Op.5)。接下来,决定部22对搜索部21委托路径搜索处理。其中,路径搜索处理的委托中包含成为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处理对象的GD的信息。
然后,搜索部21执行路径搜索处理(Op.7)。之后详细叙述。若由搜索部21进行的路径搜索处理结束,则决定部22基于搜索到的路径条数,决定向处理对象GD的数据包的发送处理中的重发次数(Op.9)。例如,决定部22参照参照表来决定重发次数。其中,决定的重发次数被存储于路由表。
然后,决定部22将与处理对象GD对应的检查标志设定成表示处理结束的值(Op.11)。然后,决定部22判定在Op.3中清零了检查标志的GD之中是否存在未处理的GD(Op.13)。
在存在未处理的GD的情况下(Op.13是),对于未处理的GD,决定部22执行Op.5。另一方面,在没有残存未处理的GD的情况下(Op.13否),决定部22结束重发次数决定处理。
接下来,对路径搜索处理进行说明。图10是路径搜索处理的流程图。
搜索部21若从决定部22接受路径搜索处理的委托,则将至成为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处理对象的GD为止的路径条数(i)设定为0(Op.21)。然后,搜索部21参照链路表,判定是否存在相对于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Op.23)。其中,邻接节点的存在的判定也可以代替链路表而参照路由表来进行。
在不存在邻接节点的情况下(Op.23否),搜索部21向Op.37进入处理。另一方面,在存在邻接节点的情况下(Op.23是),搜索部21生成测试包(Op.25)。
另外,与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相同,关于路径搜索处理,搜索部21也对每个登记在链路表的邻接节点管理检查标志。然后,搜索部21将检查标志表示为未处理的邻接节点依次作为处理对象。
在Op.25中,搜索部21生成计数ID。计数ID是对路径条数(i)加1后的值。并且,搜索部21也对每个测试包相应地生成唯一的帧ID。然后,搜索部21生成包含链路表中登记的邻接节点的制约信息。然后,生成包含生成的这些信息的测试包。
另外,搜索部21对头数据保存部81设定成为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处理对象的GD的地址来作为GD的地址。另外,搜索部21对GS的地址以及LS的地址设定自身节点的地址。并且,搜索部21对LD的地址设定路径搜索处理的处理对象的邻接节点的地址。
接下来,通信部10在搜索部21的控制下对LD发送测试包(Op.27)。然后,搜索部21判定通信部10是否从GD接收到响应(Op.29)。
在从GD接收到响应的情况下(Op.29是),搜索部21对路径条数(i)进行递增计数(Op.33)。即,搜索部21对路径条数(i)加1。然后,处理向Op.35进入。
另一方面,在没有接收到响应的情况下(Op.29否),搜索部21判定从发送测试包起的经过时间是否在阈值以上(Op.31)。即,搜索部21判定是否超时。
在没有超时的情况下(Op.31否),搜索部21再次执行处理Op.29。在超时的情况下(Op.31是)或者对路径条数进行了递增计数的情况下(Op.33),搜索部21将处理对象的邻接节点的检查标志向处理结束更新,并且判定是否存在未处理的邻接节点(Op.35)。
在存在未处理的邻接节点的情况下(Op.35是),搜索部21执行Op.25。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未处理的邻接节点的情况下(Op.35否),搜索部21对决定部22通知路径条数(Op.37)。
通过以上的处理,基于经由相对于自身节点的邻接节点的各个的直至最终目的地的路径之中、从最终目的地接收到响应的路径的条数,决定重发次数。即,各节点能够设定反映了自组织网络NW1的拓扑状态的重发次数。
其中,各节点没有把握整体的网络的拓扑,但是通过上述处理,能够把握从自身节点至最终目的地的路径的有无,进而把握路径的冗长性。因此,根据路径的有无、路径的冗长性决定重发次数,从而能够独立地决定反映了拓扑状态的重发次数。
这里,对节点N中的数据包的发送处理进行说明。发送控制部23对从路由表取得的邻接节点发送数据包。其中,发送控制部23在数据缓冲区域36暂时保存数据包。然后,在发送控制部23检测到数据包的发送失败的情况下,从路由表取得与数据包的最终目的地对应的重发次数。
然后,发送控制部23通过控制通信部10,直至重发次数为止,反复进行数据包的重发处理。在直至重发次数的上限反复进行重发处理,数据包的发送也没有成功的情况下,发送控制部23参照路由表,向通信部10指示将新的邻接节点作为LD的数据包的发送。
如以上那样,通过基于由本实施例决定的重发次数的重发处理,能够期待网络的负荷减轻以及数据包的到达率的提高。在搜索到的路径较多的情况下,将针对某个邻接节点的数据包的重发次数设定得较小,从而在数据包的发送失败的情况下,能够在较早的阶段切换至针对其他邻接节点的数据包的发送。
因此,即使在经由某个邻接节点的路径产生了某种电波干扰,也能够在较早的阶段,替换至其他路径,尝试数据包的发送。例如,通过将重发次数设定成比默认值小的值,各节点能够选择在较早的阶段的路径的切换。
另一方面,在被确认的路径少的情况下,将针对某个邻接节点的数据包的重发次数设定得较大,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包到达最终目的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将重发次数设定为比默认值大的值,各节点能够实现数据包的到达率的提高。
接下来,对节点N转送测试包的处理进行说明。图11是测试包的转送处理的流程图。
控制部11判定通信部10是否接收到测试包(Op.41)。即,控制部11判定是否接收到表示包类型为测试包的包。然后,控制部11在判定为接收到测试包的情况下(Op.41是),向转送控制部24委托开始转送处理。
然后,转送控制部24判定与接收到的测试包有关的转送处理是否是初次(Op.43)。即,转送控制部24判定是否存在具有接收到的测试包中所包含的GS以及帧ID的转送记录表。
在与接收到的测试包有关的转送处理是初次的情况下(Op.43是),转送控制部24参照链路表、路由表,生成转送记录表(Op.45)。其中,转送记录表中的标志被设定为表示没有发送(转送)测试包这一情况的“0”。但是,转送控制部24对作为LS的邻接节点将标志设定为“1”。
然后,转送控制部24参照转送记录表,判定是否存在未发送测试包且由制约信息规定的节点以外的邻接节点(Op.47)。即,转送控制部24判定在转送记录表中是否存在标志为“0”且由制约信息规定的节点以外的邻接节点。
在存在符合条件的邻接节点的情况下(Op.47是),在转送控制部24的控制下,通信部10向符合条件的邻接节点转送测试包(Op.49)。其中,转送的测试包包含自身节点的地址作为LS的地址、包含符合条件的邻接节点的地址作为LD的地址。这里,转送控制部24更新转送记录表的标志。即,转送控制部24将与转送源的邻接节点对应的标志设定为“1”。
另一方面,在没有符合条件的邻接节点的情况下(Op.47否),在转送处理部24的控制下,通信部10向接收到的测试包所包含的LS转送测试包(Op.51)。即,通信部10在不存在成为转送源的节点的情况下,向LS返回测试包。
这里,对在Op.41中接收到的测试包是由其他节点的转送处理的Op.51返回的测试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被返回的测试包所包含的GS以及帧ID对应的转送记录表在过去从自身节点向其他节点转送测试包的时刻作成。因此,在Op.43的判定,成为否定判定。该情况下,通过向Op.47进入处理,向其他邻接节点转送测试包。
通过以上的处理,用于把握路径的条数的测试包被朝向最终目的地转送。另外,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基于制约信息,控制为不向相对于作为GS的执行重发次数决定处理的节点的邻接节点转送测试包。
图12是通信装置100的硬件结构例。其中,实施例中的节点N是通信装置100的一个例子。通信装置100具备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102、闪存存储器103和接口(I/F)104。并且,通信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加密电路105、传感器106。CPU101至传感器106分别由总线107连接。
CPU101管理通信装置100整体的控制。CPU101通过执行加载至RAM102的程序,作为控制部11发挥作用。
RAM102作为CPU101的工作区使用。闪存存储器103存储程序、各种表、传感器检测出的信息、加密密钥等密钥信息。其中,闪存存储器103是存储装置15的一个例子。在程序中,例如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中所示的通信装置100的各处理的程序。另外,暂时生成的表、信息也可以存储于RAM102。
I/F104通过多跳通信接收发送包。I/F104作为通信部10发挥作用。I/F104例如是网卡(NIC)、网络适配器等通信控制电路。
加密电路105是在对数据进行加密的情况下利用加密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的电路。例如,在对包加密并转送的情况下,加密电路105发挥作用。在用软件执行加密的情况下,例如预先使相当于加密电路105的程序存储于闪存存储器103,并且CPU101执行该程序,由此不需要加密电路105。
传感器106检测传感器106固有的数据。例如,检测温度、湿度、水位、降水量、风量、音量、电力使用量、时间、时刻、加速度等、测定对象的数据。这些检测出的数据被作为数据包例如向网关发送。而且,服务器S收集以及解析经由网关GW收集到的数据。
其中,在图12中,对通信装置100是构成自组织网络的节点N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通信装置100也可以是通用计算机。即,通信装置100也可以是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通信装置、HDD(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输入装置、显示装置、介质读取装置等的计算机。其中,各部经由总线相互连接。
以下,示出变形例。
(变形例1)
在路径搜索处理中,除了利用测试包以外,也可以认为在针对数据包的转送,从最终目的地接收到响应的情况下,确认了经由该数据包的发送目的地的邻接节点的路径。即,在对数据包进行了返回响应的主旨的设定的情况下,最终目的地发送表示接收到了数据包这一情况的响应。节点N能够通过针对数据包的转送的响应的接收来确认能够经由成为各数据包的LD的邻接节点向网关发送包。
(变形例2)
也可以根据数据包的重要度来设定针对某个最终目的地的重发次数。例如,在包含重要数据的数据包的发送处理中,可以进行使重发次数增加的控制。例如,决定部22参照与重要度对应的参照信息,设定与重要度对应的重发次数。
(变形例3)
也可以在执行路径搜索处理的结果为路径条数比规定条数少的情况下,节点N对网关GW发送进行警告的警告包。节点N能够对到达最终目的地的路径条数少,从而在之后的数据通信中有可能发生故障的情况进行警告。例如,服务器S的管理者能够基于警告,讨论电波强度的调节、节点的增加等。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路由表中,将预先规定的数量的邻接节点作为LD保存,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搜索到的路径条数,改变路由表中保存的LD的个数。
例如,路由表通常存储3个LD,但也可以在搜索到的路径条数超过3的情况下,存储搜索到的路径条数量的LD。并且,也可以将构成搜索到的路径的邻接节点优先设定为路由表的LD。
附图标记说明:
S…服务器;GW…网关装置;N…节点;NW1…自组织网络;NW2…通常网络;10…通信部;11…控制部;12…存储部;21…搜索部;22…决定部;23…发送控制部;24…转送控制部;31…链路信息;32…路由信息;33…搜索路径信息;34…参照信息;35…转送记录信息;36…数据缓冲区域;100…通信装置;101…CPU;102…RAM;103…闪存存储器;104…I/F(接口);105…加密电路;106…传感器;107…总线。

Claims (10)

1.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信装置执行如下处理:
对与自身装置连接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发送设定了目的地的包,
基于经由所述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的向所述目的地的路径之中的、具有来自该目的地的针对所述包的响应的路径的数量,决定向所述目的地的其他包的发送时的重发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是测试包,
所述其他包是包含自身装置从传感器取得的数据的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以及所述其他包是包含自身装置从传感器取得的数据的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径的数量越大,所述重发次数成为越小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路径的数量越小,所述重发次数成为越大的值。
6.一种网络系统,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网络系统的特征在于,
第一通信装置具有:
第一通信部,其对与自身装置连接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发送设定了目的地的包;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经由所述1个或者多个节点的各个节点的向所述目的地的路径之中的、具有来自该目的地的针对所述包的响应的路径的数量,决定向所述目的地的其他包的发送时的重发次数,
第二通信装置具有:
第二通信部,其接收所述包,并且对能够与自身装置通信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转送所述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系统包含管理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计算机,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计算机设定成所述目的地,
所述计算机具有:
第三通信部,其接收所述包,并且发送针对所述包的所述响应。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以及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多个通信装置形成自分布型的网络。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具有制约信息,所述制约信息包含识别能够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直接通信的所述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部基于所述制约信息,向能够与自身装置通信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之中的、与该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装置以外的通信装置转送所述包。
1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通信部,其对能够与自身装置直接通信的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发送设定了目的地的包;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经由所述1个或者多个通信装置的各个通信装置的向所述目的地的路径之中的、具有来自该目的地的针对所述包的响应的路径的数量,决定向所述目的地的其他包的发送时的重发次数。
CN201280076178.3A 2012-10-31 2012-10-31 通信控制方法、网络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046858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06969 WO2014068616A1 (ja) 2012-10-31 2012-10-31 通信制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832A true CN104685832A (zh) 2015-06-03
CN104685832B CN104685832B (zh) 2019-06-14

Family

ID=50626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178.3A Active CN104685832B (zh) 2012-10-31 2012-10-31 通信控制方法、网络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68917B2 (zh)
JP (1) JP6036841B2 (zh)
CN (1) CN104685832B (zh)
WO (1) WO201406861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2665A (zh) * 2017-10-27 2018-01-19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信息重传方法及网络传输系统
CN109906577A (zh) * 2016-09-12 2019-06-18 萨热姆通讯能源电信简易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帧重发的方法
CN113316213A (zh) * 2021-05-25 2021-08-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多跳网络以及多跳网络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39611B2 (en) * 2014-05-08 2022-12-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ine-grained network monitoring
GB2534375A (en) * 2015-01-20 2016-07-27 Tumbling Dice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network analysis
ITUB20155144A1 (it) * 2015-10-16 2017-04-16 Univ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 Roma ?metodo per gestire in modo adattivo e congiunto la politica di istradamento e la politica di ritrasmissione di un nodo in una rete sottomarina, ed i mezzi per la sua attuazione?
JP6868958B2 (ja) * 2015-12-25 2021-05-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パケット送信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障害検出方法
JP6953896B2 (ja) * 2017-08-23 2021-10-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10893234B2 (en) 2019-03-28 2021-01-12 David Clark Company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dynamic playback variation for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6486A1 (en) * 2003-08-12 2005-02-17 Zafer Sahinoglu Route discovery in ad-hoc networks with data packets
CN101730259A (zh) * 2008-10-23 2010-06-09 株式会社泛泰 在基于mu-mimo的wlan系统中确定竞争窗口尺寸的装置和方法
CN102017716A (zh) * 2008-04-22 2011-04-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路径信息中继方法以及无线终端
CN103460759A (zh) * 2011-03-30 2013-12-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路径搜索方法以及路径搜索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7831B2 (ja) * 1999-03-30 2006-12-13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無線検針システム
US6421354B1 (en) * 1999-08-18 2002-07-16 Phoenix Datacomm,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rieval of data from remote sensors us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US7706282B2 (en) * 2003-06-25 2010-04-27 Leping Huang Bluetooth personal area network routing protocol optimization using connectivity metric
JP2005277566A (ja) 2004-03-23 2005-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構築方法及び端末及び経路把握方法
WO2008012954A1 (fr) 2006-07-27 2008-01-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pareil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système lan sans fil, procédé de détection d'interférence, et procédé d'évitement d'interférence
JP5044320B2 (ja) 2006-07-27 2012-10-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lanシステム
JP2008193543A (ja) 2007-02-07 2008-08-21 Fujitsu Ltd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の経路を制御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US8161283B2 (en) * 2007-02-28 2012-04-1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a secure route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2273732B1 (en) 2008-04-25 2018-03-21 Fujitsu Limited Node device and program
KR100954503B1 (ko) * 2008-04-29 2010-04-22 제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알에프아이디 미들웨어 기반의 센서 데이터 스트림 처리시스템 및 방법
US20110076938A1 (en) * 2008-05-29 2011-03-31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705450B2 (en) * 2008-07-30 2014-04-2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ethod for discovering paths with sufficient medium time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JP4678049B2 (ja) 2008-09-30 2011-04-2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車々間通信装置、及び車々間通信装置による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JP5531338B2 (ja) 2009-03-30 2014-06-25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干渉検出装置、干渉回避装置、無線通信装置、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干渉検出方法、干渉回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239176A (ja) 2009-03-30 2010-10-21 Saxa Inc 無線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およ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US8194541B2 (en) 2009-05-29 2012-06-0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collaborative reply over an ad-hoc mesh network
US8861398B2 (en) * 2009-06-30 2014-10-14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for discovering multiple routes in sensor networks
KR101301885B1 (ko) 2009-07-27 2013-08-29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노드 장치, 기억 매체 및 프레임 송신 방법
KR101068667B1 (ko) 2009-09-28 2011-09-28 한국과학기술원 히든 노드 및 감지 간섭을 고려한 라우팅 경로 설정 방법, 그 시스템 및 이를 기록한 기록매체
JP5359862B2 (ja) 2009-12-28 2013-1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
JP2012004831A (ja) * 2010-06-16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中継端末および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
US20120106344A1 (en) * 2010-10-28 2012-05-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ata communication acknowledgement in a network
JP5939262B2 (ja) * 2011-12-12 2016-06-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制御方法、ノードおよび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36486A1 (en) * 2003-08-12 2005-02-17 Zafer Sahinoglu Route discovery in ad-hoc networks with data packets
CN102017716A (zh) * 2008-04-22 2011-04-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路径信息中继方法以及无线终端
CN101730259A (zh) * 2008-10-23 2010-06-09 株式会社泛泰 在基于mu-mimo的wlan系统中确定竞争窗口尺寸的装置和方法
CN103460759A (zh) * 2011-03-30 2013-12-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路径搜索方法以及路径搜索程序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577A (zh) * 2016-09-12 2019-06-18 萨热姆通讯能源电信简易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帧重发的方法
CN109906577B (zh) * 2016-09-12 2020-09-08 萨热姆通讯能源电信简易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帧重发的方法、中央服务器、服务器及记录介质
CN107612665A (zh) * 2017-10-27 2018-01-19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信息重传方法及网络传输系统
CN113316213A (zh) * 2021-05-25 2021-08-2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多跳网络以及多跳网络的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68616A1 (ja) 2014-05-08
CN104685832B (zh) 2019-06-14
US20150188669A1 (en) 2015-07-02
JPWO2014068616A1 (ja) 2016-09-08
US9768917B2 (en) 2017-09-19
JP6036841B2 (ja)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5832A (zh) 通信控制方法、网络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Clausen et al.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IPv6 routing protocol for low power and lossy networks (RPL)
JP4060316B2 (ja) 移動体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複数パスのリアクティブ型ルーティング
CN101102278B (zh) 自组织网络构筑方法以及无线终端
US794889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routing contro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routing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Xie et al. A network layer protocol for UANs to address propagation delay induced performance limitations
Jhaveri et al. Mobile Ad-hoc Networking with AODV: A Review.
CN101394354A (zh) 一种避免中间系统邻居关系震荡的方法和一种中间系统
US20140198666A1 (en) Data transfer method and node apparatus that uses the same
US20130136019A1 (en) Field wireless system
Céspedes et al. Comparison of data forwarding mechanisms for AMI networks
US2011024961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reventing traffic from being relayed concentratively onto a specific node
Guo et al. Pangu: Towards a software-defined architecture for multi-functi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JP6171434B2 (ja) ノード装置、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12151629A (ja)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下りパケット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端末
KR100685167B1 (ko) 이동 애드-혹 통신망의 복수 경로 반응형 라우팅 방법 및이동 애드-혹 통신망
KR20080018042A (ko) 애드혹 네트워크에서의 라우팅 성능 개선 방법 및 장치
Kadhim et al. Improving IoT applications using a proposed routing protocol
JP5702255B2 (ja)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通信端末および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通信端末の制御方法
JP6206105B2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lausen et al. A depth first forwarding (dff) extension for the loadng routing protocol
CN111835653B (zh) 一种网络流量负载均衡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Nagtilak et al. The detection of routing misbehavior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using the 2ack scheme with OLSR protocol
Khan et al. Improving Mobile Ad hoc Networks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AODV, DSR, and MP-OLSR Routing Protocols
Prabu et al. Minimization of E2E Delay in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based on Residual Energy of Nod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