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7244B -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7244B
CN101557244B CN200910132691.XA CN200910132691A CN101557244B CN 101557244 B CN101557244 B CN 101557244B CN 200910132691 A CN200910132691 A CN 200910132691A CN 101557244 B CN101557244 B CN 101557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data
communication
s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26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7244A (zh
Inventor
堀尾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57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7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基于多个通信装置的链路质量确定用于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通过多数据发送而同时发送相同数据的多于一个的通信装置。然后,通过在所确定的通信设备以同步定时发送相同数据来进行多数据发送。通过测量在使用相互正交的两个无线电波复用类型进行多数据发送时在各通信装置处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比特错误率或帧错误率来确定链路质量。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多个通信设备的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家庭影院等中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来发送包括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的流数据。由于该原因,在既包括分别与多个扬声器相关联的通信终端又包括控制这些终端的控制站的通信系统中,需要以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在没有中断或例如通信延迟的抖动(jitter)的情况下再现高质量的视频图像和音乐声音。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迄今为止已经做出了可以使用以下通信系统的建议:在该通信系统中,无线网络内的所有通信装置通过冗余通信路径发送相同数据,以提高通信可靠性。
此外,已经提出了如下的方法:为了通过无线电信号强度的增强来实现高的通信速率,发送侧通过使用宽带定向天线(directional antenna)向多个接收侧发送,并且接收侧通过使用窄带定向天线将定向束指向至发送侧的无线电信号强度。
另一方面,为了通过冗余发送且总是维持良好的通信质量,使用了偏振复用发送(polarization-multiplex transmission)、码复用发送或频率复用发送。例如,设计出了即使在通信路径中存在物理屏蔽时也可维持良好的通信质量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多个发送方利用偏振复用发送来冗余发送相同数据,并且在接收终端使用偏振分集接收(polarization diversity reception),以此避免了通信屏蔽(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11-274994)。
此外,作为另一例子,存在在冗余结构中分配相同频带的不同偏振的方法,其中冗余结构包括当现用线路断开了时利用预约线路执行通信的无线电线路。在上述情况下,通过使用分配了相同频带的不同偏振的、包括现用线路和预约线路的发送线路,产生当两个线路之一断开了时另一个线路取而代之的状态,以此提高了频率资源使用的效率(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1-86051)。
然而,在控制站和多个通信装置进行广播通信的通信系统中,当控制站和通信装置具有天线指向性(antenna directivity)时,依赖于装置的布置不能获得足够的链路质量(link quality),因而有时不能建立控制站与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
因此,需要增加与系统内其它通信装置的通信次数,以增大冗余性并进一步提高通信可靠性,直到通信系统内的全部通信装置确实能够以足够的链路质量接收相同数据为止。然而,既然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与通信次数之间存在权衡关系,这种方法不有效。此外,在增加通信次数以提高可靠性时,通信时间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提高通信效率以保持通信可靠性的增强的通信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所述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确定通过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多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的通信设备;以及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由所述第一确定单元所确定的通信设备以同步的定时进行所述多数据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各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确定通过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多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的通信设备;以及通知单元,用于向由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通信设备通知在所述多数据发送时所使用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确定步骤,用于基于各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确定通过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多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的通信设备;以及利用用以使在所述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通信设备相互同步的定时进行所述多数据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设备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多个通信设备,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确定步骤,用于基于各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确定通过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多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的通信设备;以及向在所述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通信设备通知用于所述多数据发送的无线电复用类型。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网络的示例结构的例示。
图2是节点101处的天线指向性的图解例示。
图3是由从节点101和节点104使用不同的偏振进行同步数据(simultaneousdata)发送所引起的阴影区(shadow area)的示意例示。
图4是控制站110的示例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5是节点101的示例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6A~6C是由各个节点和控制站110所共享的连接列表的示例。
图7示出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发送数据的时隙(timeslot)。
图8是用于在控制站110处确定从节点101~108发送的顺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示出用于在控制站110处确定从节点101~108发送的顺序的序列。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以利用不同的偏振来同时发送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A~11C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连接列表的示例。
图12是由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3示出由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操作序列。
图14表示作为训练(training)的结果而获得的在时隙中使用的发送偏振类型和接收偏振类型的列表。
图1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以利用不同的偏振来同时发送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6A~16D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连接列表的示例。
图1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网络的示例结构的例示。
图18示出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发送数据的时隙。
图19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选择同时发送的节点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由控制站和节点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21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由控制站和节点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的操作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用于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顺便提及,在实施例中将说明通过其它通信装置经由多数据发送技术来同时覆盖不能接收到正从通信装置发送来的数据的地方的方法,其中多数据发送技术将不同的偏振、码或频率用作为将无线电波复用至通信系统的类型(无线电波复用类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网络的示例结构的例示。在图1中,附图标记101~108是第二通信装置(节点)。附图标记110是第一通信装置(控制站)。控制站110利用无线电向节点101~108发送如控制信号、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等流数据,以及从节点101~108接收如控制信号、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等流数据。
在图1的网络中,控制站110经由有线线缆从外部装置接收如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等流数据,然后将数据广播至网络中的节点101~108。为了进行流数据发送,使用OFDM通信系统等作为高速通信系统;此外,作为一次调制方案,使用了如QPSK、8PSK或16QAM等通信系统。
顺便提及,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QPSK是四相相移键控(quadraturephase shift keying)的缩写,8PSK是八相相移键控(8-phase shiftkeying)的缩写,以及16QAM是十六进制调幅(16-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的缩写。
由于OFDM通信系统和用于一次调制的例如QPSK、8PSK或16QAM等的通信系统是已知技术,因此将省略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节点101~108利用无线电向控制站110发送控制信号和控制数据,以及从控制站110接收控制信号和控制数据。此外,各节点利用无线电从控制站110和其它节点接收如视频信号等流数据,以及利用无线电发送所接收到的流数据。
为了不在发送流数据时产生延迟,在控制站110与节点101~108之间已形成拓扑(topology)之后,控制站110确定从节点时分发送的顺序。之后,各节点按所确定的发送顺序在分配至各节点的时隙发送数据。
这里,术语“时隙”指各节点发送流数据的时间段。发送侧节点在预定的时隙期间发送流数据。
节点通过按由控制站110所确定的顺序将所接收到的流数据相继发送至其它节点来进行冗余发送。各节点从多次接收到的相同的流数据中选择最高可靠性数据,以显示视频并再现音频信号。
如上所述,在控制站110与节点101~108之间已形成拓扑之后,在无发送延迟的情况下发送流数据。
然而,为了形成这种拓扑,必需使各节点可靠地接收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如从节点自身发送的顺序、发送波复用类型及其接收波类型等控制数据。因此,通过使用RTS/CTS(request tosend/clear to send,请求发送/允许发送)方案的高可靠性通信系统来发送控制数据。顺便提及,由于使用RTS/CTS方案的通信系统是已知技术,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此外,通过使用如DBPSK(differential binary phase shiftkeying,差分二相相移键控)等一定程度地展现了抗扰性(noiseimmunity)的低速数据发送方法作为载波调制方案,来可靠地进行数据发送。这里,由于如从无限LAN的IEEE802.11系统的标准清楚可见DBPSK是已知技术,因此将省略对其的说明。此外,稍后将说明用于在控制站110处确定从节点发送的顺序的方法的详情。
接着,以下将说明在控制站110已首先发送了原始流数据之后,根据时隙定时(slot timing)将该流数据发送四次以使得全部的节点都能够接收到该数据的情况。各节点具有特定的天线指向性,并且将流数据广播至其它节点。图2是节点101处天线指向性的图解例示。顺便提及,假定其它节点102~108和控制站110也具有与节点101的天线指向性相同的天线指向性。
图3是由当节点101和104已经利用不同的偏振同时发送了数据时所引起的阴影区的示意例示。在图3中,由于节点101仅具有图2所示的天线指向性201,因此,存在无线电波的无法到达的地方和无线电波强度非常低的地方。此外,不管天线指向性如何,在发送操作时离节点远的地方以及在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低的状态下,无线电波弱,因此,形成了不能进行通信的地方。将这些地方统一定义为阴影区(shadow area)301。
在图3中,当节点101发送流数据时,在阴影区301内的其它节点不能与节点101通信。例如,在图3中,当如图3所示节点101和104已尝试进行数据发送时,在阴影区301内的节点106不能与节点101通信。此外,位于由节点104的布置引起的阴影区302内的节点102不能与节点104通信。此外,存在节点101不能与距离节点101自身远的节点108通信的可能性,并且这对于节点104和节点107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因此,由其它节点利用不同的偏振来进行流数据的冗余发送。
图4是控制站110的示例内部结构的框图。如图4所示,控制站11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401、偏振类型控制单元402、控制单元403、存储器404、时隙定时生成单元405和链路质量判断单元406。控制站110还包括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外部接口408、垂直偏振发送和接收用天线410以及水平偏振发送和接收用天线411。
在上述结构中,控制单元403将控制数据发送至无线电通信单元401,并且无线电通信单元401将控制数据调制成无线电信号之后将这些信号从天线410和411发送。
将由外部接口408捕捉到的如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等外部数据409临时存储在存储器404中。然后,根据控制单元403的指令,与在时隙定时生成单元405中所生成的时隙定时同步地将该数据发送至无线电通信单元401。这里,术语“时隙定时(slottiming)”指节点依次发送数据的定时。无线电通信单元401将所接收到的外部数据调制成无线电信号,之后根据时隙定时将信号通过无线电从天线410或411发送。
控制单元403不仅控制控制站110的全部操作,而且实行控制以使无线电通信单元401通过用于对与其它节点的无线电通信的同步化进行控制的时隙定时发送数据。此外,控制单元403基于从其它节点发送来的终端信息将所发送的数据帧化为控制数据。控制站110将所帧化的数据(下文中称为“帧数据”)在某个时间发送至节点,之后该帧数据在节点之间进行冗余发送。
无线电通信单元401基于控制单元403的指令以两种相互正交的偏振与节点101~108通信,然后将从各个节点发送至控制站110的各个偏振类型的信号发送至链路质量判断单元406。
链路质量判断单元406测量从节点101~108发送来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比特错误率或帧错误率,对测量到的结果进行量化,然后将量化后的结果作为链路质量发送至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这里,术语“链路质量”表示在控制站110与节点101~108之间进行通信时,基于对从各节点发送至控制站110的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比特错误率或帧错误率的测量所得到的值。
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列出各节点的链路质量以制作连接列表,然后将该列表发送至存储器404;该连接列表存储在存储器404中。如同控制站110一样,各节点制作连接列表;无线电通信单元401从节点接收基于偏振类型的在这些节点之间进行连接的列表,然后将该连接列表存储在存储器404中。
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参考存储器404中的连接列表,确定从发送所用的节点发送的顺序,并同时确定发送所用的节点以覆盖由发送所用的节点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内的节点。
在存储器404中,存储有用于确定从发送所用的节点发送的顺序的链路质量的预定阈值。
然后,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向控制单元403发送与所确定的从节点发送的顺序有关的数据,并且控制单元403将发送顺序数据发送至无线电通信单元401。之后,无线电通信单元401根据时隙定时生成单元405所生成的定时将发送顺序数据发送至各节点。
偏振类型控制单元402基于控制单元403的指令来根据时隙定时生成单元405所生成的时隙定时在天线410和411之间切换。
图5是节点101的示例内部结构的框图。顺便提及,由于节点102~108的内部结构与节点101的内部结构相同,因此通过以节点101作为例子说明以下操作。
如图5所示,节点101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501、偏振类型控制单元502、控制单元503、存储器504、时隙定时生成单元505和链路质量判断单元506。节点101还包括数据处理单元507、垂直偏振发送和接收用天线508以及水平偏振发送和接收用天线509。
在上述结构中,无线电通信单元501将接收到的流数据发送至存储器504。在发送或接收数据时,偏振类型控制单元502基于控制单元503的指令来根据时隙定时生成单元505所生成的时隙定时在天线508和509之间切换。
控制单元从存储在存储器504中的所接收到的数据选择节点101自身的数据,数据处理单元507对所选择的数据进行解码后输出解码后数据510。基于在数据处理单元507处解码后的视频和音频数据510,显示视频并再现视频。
此外,基于控制单元503的指令将存储在存储器504中的所接收到的数据发送至无线电通信单元501,之后根据在时隙定时生成单元505处所生成的定时将该数据通过无线电发送。
此外,无线电通信单元501基于控制单元503的指令以两种相互正交的偏振与其它节点102~108以及控制站110通信,并将所接收到的关于各个偏振类型的数据发送至链路质量判断单元506。链路质量判断单元506测量所接收到的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比特错误率或帧错误率,然后将所测量到的结果作为链路质量发送至数据处理单元507。
数据处理单元507列出节点的链路质量,制作连接列表并将列表的内容存储在存储器504中;存储器504承载这些内容。
无线电通信单元501不仅接收其它节点102~108之间的连接的列表,而且接收基于从节点102~108和控制站110的偏振类型而进行的在其它节点102~108与控制站110之间的连接的列表,并将列表的内容存储在存储器504中。
图6A~6C示出表示不仅节点101~108之间的关系而且各节点与控制站110之间的关系的连接列表的示例。图6A~6C提供了在节点101、102和104处进行连接的列表。尽管在这些图中仅示出了3个连接列表,但当然还可以制作在其它5个节点和控制站110处进行连接的列表。另外,字母H表示水平偏振,而字母V表示垂直偏振。
如图6A~6C所示,连接列表各自包括节点名601、表示所使用的偏振复用类型的偏振602以及不仅在节点自身与其它节点之间而且在节点自身与控制站110之间所产生的链路质量603。链路质量603指对节点之一的从其它节点和控制站110所接收到的链路质量。例如,根据节点101的连接列表,即图6A,在节点101通过使用垂直偏振作为偏振602接收由在节点名601栏中给出的控制站110所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链路质量603是“8”。
图7示出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发送数据的时隙。在图7中,附图标记710表示由控制站110所发送的数据,并且附图标记701~708表示由节点101~108所发送的数据。另外,附图标记711表示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在发送和接收时在它们的天线之间切换期间的时间段。
将包括单个节点101~108一次冗余发送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流数据的时隙T1~T6的时间段称为冗余帧(redundant frame)。在第一实施例中,一个冗余帧包括控制站110发送数据的两个时隙T1和T2以及节点101~108发送数据的四个时隙T3~T6。
在根据本发明的通信系统中,以一个冗余帧为单位进行如视频数据和音频数据等流数据的冗余发送。在时间段711期间,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根据所发送的或接收到的偏振来控制在它们的天线之间的切换。
在图7中,控制站110在时隙T1通过使用水平偏振来发送数据,并且在时隙T2通过使用垂直偏振来发送数据。此外,时隙T3~T6处的上段(upper-stage)和下段(lower-stage)表示从具有不同偏振的节点的同时发送。例如,在时隙T3,节点101发送数据701,并且节点104发送数据704。
在下面,这里将从在控制站110已发送了流数据的时隙T3开始的时隙称为第一时隙、第二时隙、...、第n时隙。
在控制站110已通过使用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发送了流数据之后,节点101和104首先在第一时隙通过使用不同的偏振同时发送数据。节点101和104可以从控制站110可靠地接收数据,并且节点101相对于控制站110具有最佳的链路质量。此外,除节点101和104以外的节点处于接收状态,即利用由控制站110指定的偏振正在接收数据。以下将详细说明选择用于同时发送的节点的方法。
然后,节点105和102在第二时隙同时发送。之后,所指定的节点按由控制站110所确定的发送顺序依次在各自的时隙同时发送数据。
图8是用于在控制站110处确定从节点101~108发送的顺序的处理的流程图。图9示出在控制站110处进行的确定从节点101~108发送的顺序的序列。
通过不仅节点101~108之间的通信而且各节点与控制站110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判断单元506和406判断它们的链路质量(S801和S901)。之后,控制站110的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和节点101~108的数据处理单元507制作各自的连接列表(S802和S902)。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通过它们的通信共享连接列表(S803、S903和S904),并将连接列表存储在存储器中(S905)。
由于此时在各节点和控制站110之间尚未形成拓扑,因此利用前述使用RTS/CTS方案的高可靠性通信方法来可靠地共享数据。
控制站110基于所有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自身的连接列表来判断从节点发送的顺序。作为发送所用的节点,控制站110的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基于连接列表选择相对于控制站110自身具有高链路质量的节点;将通过该处理所选择的发送所用的节点称为节点a1(S804和S906)。
此外,选择在下一时隙用于发送的节点a2。作为在下一时隙用于发送的节点a2,所选择的是这种节点:除已在前一时隙发送了的节点a1和控制站110以外的,能够可靠地接收数据的并且是距离控制站110最远的节点。此时,预先设置连接列表中所呈现的链路质量的阈值,以判断是否可以与控制站110可靠地进行通信。
具体地,基于接收数据的错误发生率和数据的错误校正码的错误校正率来确定在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时能够对数据进行精确解码所采用的链路质量,之后,进行对所确定的质量的阈值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将可以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精确解码的链路质量的阈值设置为“7”。
通过使用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方法还选择了在下一以及后续时隙用于发送的节点。另外,将节点a1、节点a2以及在后续选择处理中所选择的发送所用的节点统称为节点a群。
然后,选择在各个时隙使用与由节点a群所使用的偏振不同的偏振同时发送的节点b群(S805和S907)。在选择了用于发送数据的节点a群和节点b群之后,控制站110的系统控制用处理单元407确定各节点接收数据要使用的偏振的类型(S806和S908)。此时,控制站110参考用于接收的节点的连接列表来比较在节点a群和节点b群通过使用预定的发送偏振发送数据的情况下所确定的链路质量,然后将相同的偏振类型确定为较好的发送偏振类型和接收偏振类型。
顺便提及,以下将详细说明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方法。另外,为了简便,在下文将图8的流程图中的各处理步骤统称为训练。
接着,将说明选择用于通过使用与节点a群所使用的偏振不同的偏振与节点a群同时发送的节点b群的第一方法。将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第二方法。
图10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偏振进行同时发送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1A~11C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列表。在图11A~11C中,与在图6A~6C的连接列表中所呈现的组件相同的各个组件分配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说明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方法之前,以下将说明通过使用图11A~11C所示的连接列表来选择节点a群的方法。首先,由于节点a1相对于控制站110具有最佳链路质量,因此关注各节点相对于控制站110的链路质量。在图11A~11C所示的例子中,考虑到基于附图标记1101~1103的表示最佳链路质量的节点和偏振的组合,使用垂直偏振的节点101和控制站110的组合表示最佳链路质量“8”,因而为节点a1选择了节点101。
接着,将参考图10和11A~11C来说明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方法。首先,将参考图10说明选择用于在第一时隙与发送所用的节点a1同时进行发送的节点b1的处理。
控制站110参考使用前述方法所选择的发送所用的节点a1的连接列表。顺便提及,在图10中,节点a1与使用垂直偏振(V)的节点101相对应。此外,图10中的字母“n”表示发送所用的时隙的顺序。在以下说明中,关注对在第一时隙发送的节点的选择;顺便提及,为了说明方便,字母“n”表示代表第一发送顺序的数字“1”。
然后,控制站110通过节点a1的连接列表选择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节点p1(S1001);注意,节点p1相对于从节点a1发送来的偏振具有最差的链路质量。以下将参考图11A~11C说明该处理。
为了选择节点p1,关注作为节点a1的节点101的连接列表。即,由于节点101利用垂直偏振(V)发送,因此节点p1是图11A的使用垂直偏振(V)的节点之中具有最差链路质量“1”的节点106(1104)。
然后,控制站110从除节点a1以外的节点的连接列表中挑选出链路质量表示不小于阈值的值并且能够从控制站110可靠地接收数据的节点(S1002)。之后,从所挑选出的节点中选择相对于节点p1具有最佳链路质量的节点(S1003)。这里,所挑选出的节点是通过使用与节点a1所使用的偏振不同的偏振进行发送的节点。将所选择的节点用作为利用与节点a1所使用的偏振不同的偏振、与节点a1同时发送的节点b1(S1004)。以下将参考图11A~11C说明该操作。
在图11A~11C中,使用节点106作为节点p1。此外,由于作为节点a1的节点101利用垂直偏振(V)发送数据,因此有必要使节点b1利用水平偏振(H)发送数据。
为了在这些条件下选择相对于节点106具有最佳链路质量的节点,关注当除节点101以外的节点利用水平偏振(H)向节点106发送时所产生的链路质量。如从图11A~11C所呈现的连接列表可以看出,节点102和106之间的链路质量是由附图标记1105所示的“5”,并且节点104和106之间的链路质量是由附图标记1106所示的“8”。
此外,由于有必要使要选择的节点从控制站110可靠地接收数据,因此还存在检查该节点相对于控制站110的链路质量的水平的需要。即,当使用水平偏振时由附图标记1102所表示的节点102和控制站110之间的链路质量是“6”,并且当使用垂直偏振时链路质量是“4”。另一方面,当使用水平偏振时利用附图标记1103所表示的节点104和控制站110之间的链路质量是“7”,并且当使用垂直偏振时链路质量是“6”。由于可以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的链路质量水平的阈值是“7”,因此节点102不能从控制站110精确地接收数据。相反,节点104通过使用水平偏振可以精确地接收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数据。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节点104相对于节点106具有最佳链路质量,并且可以从控制站110精确地接收数据。节点102不能从控制站110精确地接收数据,并且在相对于节点106的链路质量方面也比节点104差。因此,为节点b1选择了节点104。
至此已经说明了用于选择节点b1的方法;还使用这种方法选择与由节点a2所进行的发送同时发送的节点b2以及在后续时隙进行发送的节点bn。以上是对包括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方法的训练的说明。
接着,以下将说明由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包括训练的一系列过程和操作。
图12是由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在直到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在图12中,字母“m”表示以冗余帧的形式进行发送的次数。通信系统使用冗余帧发送流数据。控制站110将来自外部接口408的流数据划分成多个帧数据以发送这些帧数据。
图13示出由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在直到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操作序列。图14示出作为训练的结果所获得的节点在多个时隙使用的发送偏振类型和接收偏振类型的列表。
首先,节点101~108以及控制站110进行前述训练(S1201和1301)。作为训练的结果,选择了节点a群和节点b群,其中节点a群按从各个节点发送的顺序在第一时隙至第四时隙依次发送,并且节点b群与由节点a群进行的发送同时发送;此外,还确定了接收侧节点在各个时隙使用的接收偏振类型。
下文中,将与通过训练所确定的在各个时隙从发送侧节点发送的顺序、发送侧节点所使用的发送偏振类型以及接收侧节点所使用的接收偏振类型有关的信息统称为“训练结果”。如图14所示,训练结果是列表格式控制数据。在图14中,仅示出了在第一时隙和第二时隙产生的训练结果;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还列出了在第三时隙和第四时隙产生的训练效果。
训练结果的列表包括节点名1401、节点所使用的发送偏振1402和节点所使用的接收偏振1403;节点在各个时隙利用在训练结果的列表中呈现的预定偏振来进行发送和接收。
接着,控制站110向节点通知训练结果(S1202和S1302)。由于此时尚未及时形成通信系统的拓扑,因此通过使用与在共享链路质量列表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发送方法相同的发送方法来发送与从节点发送的顺序有关的信息。
各节点根据训练结果的通知判断为控制站110最初利用水平偏振发送流数据,然后在两个天线之间切换以接收水平偏振(S1203和S1303)。控制站110利用水平偏振发送流数据,并且节点利用水平偏振接收该流数据(S1204和S1304)。
然后,各节点基于训练结果切换至可以接收垂直偏振的天线(S1205和S1305)。控制站110利用垂直偏振发送流数据,并且节点利用垂直偏振接收该流数据(S1206和S1306)。
在完成了从控制站110的流数据发送之后,各节点基于训练结果在天线之间切换(S1207和S1307)。节点101利用垂直偏振发送数据,并且节点104通过使用水平偏振将数据发送至由节点101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S1208、S1308和S1309)。顺便提及,其它节点基于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训练结果,通过使用特定的偏振从节点101或节点104接收已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数据。
之后,与在前述时隙进行的操作的情况相同,所指定的两个节点基于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发送顺序数据来发送数据,并且其它的接收侧节点通过使用特定的偏振从两个节点中的任意一个接收数据。顺便提及,这些操作作为S1209~S1214和S1310~S1318而包括在流程图中。
在一个冗余帧内的全部时隙已完成了由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进行的数据发送和接收之后,使冗余帧数“m”增加1(S1215)。当所传送的冗余帧数“m”等于流数据的分割帧数据的数量时(S1216中为“是”),则数据发送完成。相反,当二者不同时(S1216中为“否”),流数据的发送尚未完成;因此,返回至S1203,并且保持在各个时隙的发送顺序以发送下一冗余帧数据。
顺便提及,直到此时已在不复用无线电波的情况下进行了冗余数据发送,直到全部的节点可以接收冗余数据为止。在第一实施例中,当与传统的发送相比较时,可以可靠地增加在从控制站110发送了原始流数据之后的四个时隙能够正确地接收流数据的节点数量,因此,可以利用较少的通信次数提高通信可靠性。
此外,当与相关的发送方法相比较时,通过使用实施例的以下方法可以降低冗余度并使信道的使用率加倍:在该方法中,对于由一个发送侧节点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其它节点利用不同的偏振同时发送数据。
第二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将说明与第一实施例方法不同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方法。
图15是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以利用不同的偏振来同时发送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6A~16D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连接列表的示例。顺便提及,用于选择节点a群的方法、训练的过程以及节点基于训练结果在各个时隙发送数据的过程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那些相同。
控制站110参考通过使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所选择的发送侧节点a1的连接列表。顺便提及,在图15中,与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节点a1对应于使用垂直偏振(V)的节点101。
然后,控制站110通过参考节点a1的连接列表而选择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节点p(S1501);注意,节点p是相对于从节点a1发送来的偏振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节点。以下将参考图16A~16D来说明该操作。
为了选择节点p,关注作为节点a1的节点101的连接列表。即,由于节点101利用垂直偏振(V)发送,因此节点p是图16A的使用垂直偏振(V)的节点中具有最差链路质量“1”的节点106(1611)。
接着,控制站110进行处理,以将与链路质量水平不超过根据连接列表中链路质量所确定的阈值的节点有关的信息从连接列表排除(S1502)。首先,预先将在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所需要的最小链路质量的阈值设置为“7”。然后,从连接列表排除与具有低于阈值“7”的链路质量水平的节点有关的信息(图16A~16D中的附图标记1602~1608)。
之后,控制站110从经过了S1502的排除处理的连接列表中挑选可以与节点p通信并且可以从控制站110可靠地接收数据的节点(S1503)。此时,要挑选的节点是利用与节点a1所使用的偏振不同的偏振进行发送的节点。
此外,控制站110判断已从连接列表中挑选了多少个节点(S1504)。当已经从连接列表中挑选了一个节点时,选择该节点作为节点b(S1507)。
相反,当已经从连接列表中挑选了多于一个的节点时,使用所挑选出的各节点的连接列表对可连接的节点进行计数(S1505)。即,仅对利用与节点a1所使用的偏振不同的偏振可连接的节点进行计数。然后,比较可与所挑选出的节点相连接的节点的数量,并选择可与尽可能多的节点相连接的节点作为节点b(S1506)。以下将参考图16A~16D来说明该操作。
在图16A~16D中,使用节点106作为节点p。由于作为节点a1的节点101利用垂直偏振(V)发送,因此有必要使节点b利用水平偏振(H)发送。
为了在该条件下选择可以与节点106通信的节点,关注当除节点101以外的节点利用水平偏振(H)向节点106发送时所显示的链路质量。根据图16A~16D所示的连接列表,可以看出尽管图16B的节点102可以与节点106通信,但由于从该连接列表排除了节点102相对于控制站110的链路质量,因此节点102和节点106的组合不在所设置的条件内。相反,图16C和16D的节点104和105不仅可以与节点106通信,而且可以与控制站110通信(参见附图标记1609和1610)。
因此,将节点104和105作为可向节点106发送的节点而挑选出。
然后,从所挑选出的节点104和105中选择节点b。具体地,关注节点104和105的连接列表;对可与节点104相连接的节点以及可与节点105相连接的节点进行计数。注意,由于节点b利用水平偏振发送,因此仅对当利用水平偏振发送时可连接的节点进行计数。
对于节点104,除控制站110和节点106以外,可连接的节点的数量是1(由附图标记1612表示的节点103)。对于节点105,除控制站110和节点106以外,数量是0。由于可以从上述结果得出节点104还可以覆盖节点103和节点106,因此选择节点104作为节点b。
到此为止已经说明了用于选择节点b的方法;还使用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方法选择与节点a同时发送的节点b以及在后续时隙发送的节点b。
第一实施例已经呈现了用于在选择节点b群时可靠地仅覆盖位于由节点a群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内的节点p群,而第二实施例已经呈现了不仅可以覆盖节点p群而且可以覆盖不能正确地接收数据的节点的方法。因此,可以以较少的通信次数提高数据发送的可靠性。
第三实施例
接着,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说明了使用通过使用例如偏振作为无线电波复用类型来发送的两个节点的情况。在第三实施例中,将说明多于两个的节点以作为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多个频率同时发送数据的情况。
图1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网络的示例结构的例示。在第三实施例中,3个发送侧节点通过使用作为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频率进行多数据发送。在本实施例中,3个节点101、104和102以不同的频率f1、f2和f3同时发送数据。另外,与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附图标记1701~1703表示由从节点发送流数据所引起的阴影区。
顺便提及,第三实施例中控制站110与节点101~108的结构与参考图4和5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在天线类型之间切换来产生不同的偏振;在第三实施例中,无线电通信单元401和501在本地信号的频率之间切换,从而以不同带宽的频率来进行发送和接收。
图18示出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发送数据的时隙。控制站110在时隙T1~T3以3个不同的频率f1、f2和f3向所有节点101~108发送数据。然后,在时隙T4,节点101、104和102分别以频率f1、f2和f3同时发送数据。同样,在随后的各个时隙T5和T6,在不重复发送频率和节点的各个组合的情况下3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
接着,将参考图19说明用于选择以不同的频率同时发送数据的3个节点的方法。图19是第三实施例的用于选择同时发送的节点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例中,除代替偏振使用频率作为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以外,使用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来制作用于选择同时发送的3个节点所需要的连接列表。此外,由于使用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相同的方法来选择发送侧节点,因此这里将省略对使用连接列表进行该选择的详细说明。此外,在节点按图18所呈现的顺序发送的假设下对发送所用的节点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对于发送数据的节点a群,将说明用于选择节点b群的方法和用于选择节点c群的方法,其中节点b群和节点c群与节点a群同时发送数据。注意,与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相同,在从控制站110发送了数据之后的第一时隙进行发送的节点a1是通过参考节点和控制站110的连接列表而选择出的具有最佳链路质量的节点。此外,在第二及后续的时隙进行发送的节点a2是可以从除已在前一时隙发送了的节点以及控制站110以外的节点可靠地接收数据并且距离控制站110最远的节点。还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选择在后续时隙用于发送的节点an。顺便提及,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字母“n”表示要发送数据的节点的次序。
首先,控制站110参考所选择的发送侧节点a1的连接列表,并选择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节点p1(S1901)。此时,由于图18的作为节点a1的节点101使用频率f1,因此基于与频率f1相关的链路质量而选择了节点p1。
接着,控制站110设置连接列表中所呈现的链路质量的阈值,然后从连接列表中排除与具有与不超过该阈值的链路质量的节点有关的信息(S1902)。此时,将阈值设置为在节点之间通信时能够可靠地对数据进行解码的链路质量的水平。然后,控制站110基于经过了S1902的排除处理的连接列表中所呈现的除节点a1所使用的频率f1以外的频率,挑选可以与节点1通信的节点(S1903)。
之后,控制站110判断从连接列表中挑选了多少个节点(S1904)。当已经从连接列表中挑选了一个节点时,使用该节点作为节点b1。
相反,当已经从连接列表中挑选了多于一个的节点时,使用所挑选出的各节点的连接列表对可连接的节点进行计数(S1905);注意,所计数的节点仅是以与节点a1使用的频率f1不同的频率f2和f3可连接的节点。
接着,比较各个挑选出的节点的可连接的节点的数量,然后选择可与尽可能多的节点相连接的所挑选出的节点作为节点b1(S1906)。顺便提及,在图18中,节点b1是以频率f2发送数据的节点104。
到此为止进行的操作与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操作相同;但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可以选择3个节点进行同时发送,因此还选择节点c1以覆盖由节点a1和b1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然而,当不存在由节点a1和b1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时,无需选择节点c1,并因此存在两个发送所用的节点。
然后,判断是否存在不能从节点a1和b1正确地接收数据的节点(S1907)。这里,将在由节点a1和b1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内的节点称为节点q1。
作为判断的结果,当存在节点q1时,控制站110通过参考连接列表而挑选出相对于节点q1具有良好链路质量的节点(S1908)。当已经挑选出了一个节点时,使用该节点作为节点c1。
相反,当已经从连接列表中挑选出了多于一个的节点时,使用各个所挑选出的节点的连接列表对与各个所挑选出的节点相连接的节点进行计数;注意,所计数的节点仅是以与由节点a1和b1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f3可连接的节点。
之后,比较可与各个挑选出的节点相连接的节点的数量,并且选择可与尽可能多的节点相连接的挑选出的节点作为节点c1(S1909)。在图18中,节点c1是以频率f3发送数据的节点102。
此外,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还选择了不仅与节点a2同时发送的节点b2和c2而且在后续时隙时发送的节点bn和cn。
前述是当3个节点同时发送时使用的节点选择方法。
接着,以下将说明由控制站和节点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包括训练的一系列过程和操作。
图20是第三实施例的由控制站和节点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操作的流程图。图21示出由控制站和节点在直到它们完成数据发送为止所进行的操作的序列。
首先,节点101~108和控制站110进行训练(S2001和S2101)。控制站110通过使用与第一实施例中当共享链路质量列表时使用的发送方法相同的发送方法向节点101~108通知训练结果(S2002和S2102)。
各节点基于训练结果判断要接收到的频率,然后设置本地信号的频率(S2003和S2103)。
控制站110以频率f1发送流数据(S2004和S2104)。在发送期间,各节点接收流数据。然后,各节点设置本地信号的频率(S2005和S2105),控制站110以频率f2发送流数据,然后各节点接收该流数据(S2006和S2106)。此外,各节点设置本地信号的频率(S2007和S2107),控制站110以频率f3发送流数据,然后各节点接收该流数据(S2008和S2108)。
在完成了从控制站110发送流数据之后,各节点基于训练结果设置本地信号的频率(S2009和S2109)。然后,节点101以频率f1发送数据,并且节点104以频率f2将数据发送至由节点101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此外,节点102以频率f3将数据发送至由节点101和104的布置所引起的阴影区(S2010和S2110)。其它节点基于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发送顺序数据,以特定频率从节点101、104和102之一接收数据。
同样,所指定的3个节点基于从控制站110发送来的发送数据顺序在后续时隙发送数据。其它的接收侧节点以特定频率从3个节点之一接收数据(S2011~S2014和S2111~S2114)。
在各冗余帧内的全部时隙完成了由控制站110和节点101~108进行的数据发送和接收之后,使冗余帧的数量m增加1(S2015)。在S2016中,当所发送的冗余帧的数量m等于流数据的分割帧的数量时,数据发送完成。相反,当二者不同时,流数据的发送未完成;因此,返回至S2003并且保持在各个时隙的发送顺序以在下一冗余帧时发送数据。
在第三实施例中,3个节点以不同的频率同时发送数据,并且通过从除这3个节点以外的节点进行同时发送数据可以覆盖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中由两个节点进行同时数据发送所引起的阴影区。因此,可以以较少的通信次数进一步提高数据发送的可靠性。
其它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由控制站基于训练结果来确定节点接收的偏振或频率的类型;然而,可以由节点确定要接收的偏振或频率。即,由于各个节点共享连接列表,因此可以由节点自身通过通知将发送的控制站或节点的名称来基于连接列表选择具有良好链路质量的发送侧节点。
结果,各个节点判断由各个节点要接收的偏振的类型,因此当与前述实施例中所需要的数据量相比较时,可以减少发送训练结果所需要的数据量。
此外,尽管已通过采用使用偏振和频率作为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情况作为例子对第一实施例中至第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可以使用以码分多址(CDMA)方案为代表的码系统中所使用的码作为无线电波复用类型,或者可以使用这些的组合。顺便提及,由于CDMA方案是已知技术,因此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关于偏振,由于偏振不相互干涉并且相互成正交,因此存在右旋偏振和左旋偏振以及垂直偏振和水平偏振。此外,在使用码时,使用了相互成低交叉相关的码。此外,当使用频率时,使用不同带宽的频率。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各种无线电波复用类型,可以建立响应于无线电波环境的灵活通信系统。即,通过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还可以采取抵抗发生各种通信干扰的灵活措施。此外,对于偏振的使用,尽管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使用了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但前述右旋偏振和左旋偏振的使用可以降低室内多路径的影响。顺便提及,由于允许通过使用右旋偏振和左旋偏振来降低多路径的影响的技术是已知技术,因此这里将不对其进行说明。
此外,可存在3个或更多个同时发送数据通信的节点。顺便提及,在多于两个的节点同时发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与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用于选择发送侧节点的方法的算法相同的算法来选择节点。
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当与在前述实施例中实现的可靠性相比较时,可以以较少的通信次数来提高数据通信的可靠性。
尽管在各个实施例中已通过限制发送天线的说明而对天线指向性进行了描述,但接收天线具有特定的无线指向性的情况也是有效的。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进行了冗余数据发送的通信系统中,多于一个的节点可以向接收侧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因此,当与传统节点相比较时,各节点可以以较少的通信次数正确地接收数据。此外,在使用偏振作为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通信信道的使用效率。
顺便提及,不仅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分别包括多个装置(例如,主计算机、接口、读取器和打印机)的系统,而且可以应用于分别包括单个单元(例如,复印机和传真机)的设备。
此外,向系统或设备提供存储有实现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并且该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CPU或MPU)读取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以执行该程序。因此,无需说明通过这种操作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代码自身实现了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功能,并且这意味着存储了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构成了本发明。
例如,可以使用以下作为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或ROM等。
此外,无需说明,通过执行由计算机所读取的程序,在实现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功能同时还得出以下情况。即,运行在计算机上的OS(操作系统)等根据程序代码的指令进行实际处理的部分或全部,并通过这种操作,实现了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将从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代码写入至为插入至计算机的扩展功能板或连接至计算机的扩展功能单元所设置的存储器中。之后,为扩展功能板或扩展功能单元设置的CPU等基于程序代码的指令进行实际处理的部分或全部,并因此无需说明,还出现了以下情况:通过这种操作实现了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功能。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7)

1.一种通信系统,包括控制设备以及多个通信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具有: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相对于使用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第二通信设备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第一通信设备;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三通信设备,以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不同的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将相对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等于或高于阈值的通信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以及
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通知所述多个通信设备在各个时隙的发送顺序;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分别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和所述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按照所述发送顺序以同步的定时发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质量是基于当已经使用相互正交的两种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进行了所述数据发送时在各通信设备处所检测到的接收信号强度、比特错误率或帧错误率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存在多个所述第三通信设备情况下,所述第二确定单元还基于能够与所述第三通信设备连接的通信设备的数量,来确定所述第三通信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定时是基于所述链路质量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不同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所述数据发送是如下数据发送中的任意一个:使用水平偏振和垂直偏振的数据发送、使用码分复用系统的数据发送和使用频分复用系统的数据发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用于根据预定定时在所述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使用所述切换单元在所述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之间切换到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发送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还包括第三确定单元,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在所述数据发送时所使用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确定在接收通过所述数据发送而发送的数据时所使用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确定在发送通过所述数据发送而发送的数据时所使用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单元,所述切换单元用于根据预定定时在所述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确定具有所述切换单元进行切换的定时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的确定是由所述控制设备进行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各通信设备相对于其它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
其中,所述多个通信设备共享通过测量在各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下相对于其它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所获得的结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通信设备中的至少一部分将所接收到的数据中继至其它通信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还包括第四确定单元,所述第四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对数据进行中继的中继顺序,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按由所述第四确定单元所确定的顺序发送数据。
15.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控制设备,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所述控制设备以及多个通信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相对于使用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第二通信设备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第一通信设备;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三通信设备,以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不同的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将相对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等于或高于阈值的通信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以及
通知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通知所述多个通信设备在各个时隙的发送顺序,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分别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和所述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按照所述发送顺序以同步的定时发送数据。
16.一种通信系统中所使用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控制设备以及多个通信设备,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由所述控制设备进行的如下步骤:
确定相对于使用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第二通信设备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第一通信设备;
确定第三通信设备,以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不同的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将相对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等于或高于阈值的通信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以及
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通知所述多个通信设备在各个时隙的发送顺序,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分别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和所述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按照所述发送顺序以同步的定时发送数据。
17.一种通信系统中的控制设备的数据发送方法,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所述控制设备以及多个通信设备,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
确定相对于使用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第二通信设备具有最差链路质量的第一通信设备;
确定第三通信设备,以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不同的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的数据发送来同时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将相对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链路质量等于或高于阈值的通信设备确定为所述第三通信设备;以及
向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通知所述多个通信设备在各个时隙的发送顺序,
其中,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第三通信设备分别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电波复用类型和所述第二无线电波复用类型、按照所述发送顺序以同步的定时发送数据。
CN200910132691.XA 2008-04-07 2009-04-07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 Active CN101557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9804 2008-04-07
JP2008099804A JP5322481B2 (ja) 2008-04-07 2008-04-07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JP2008099804 2008-04-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244A CN101557244A (zh) 2009-10-14
CN101557244B true CN101557244B (zh) 2016-12-07

Family

ID=40937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2691.XA Active CN101557244B (zh) 2008-04-07 2009-04-07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42160B2 (zh)
EP (1) EP2109245B1 (zh)
JP (1) JP5322481B2 (zh)
CN (1) CN1015572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8561B2 (ja) * 2009-08-19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1500477B1 (ko) * 2011-01-07 2015-03-09 엠.에스. 라마이아 스쿨 오브 어드밴스드 스터디스 애드 혹 네트워크
JP2012209812A (ja) * 2011-03-30 2012-10-25 Nec Corp 伝送装置
US10097318B2 (en) * 2016-10-07 2018-10-09 Trellisware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liable broadcasting using re-transmissions
US10922636B2 (en) * 2016-10-24 2021-02-16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Display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display of project management objects
CN109768845B (zh) * 2018-12-28 2021-03-09 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7539A (en) * 1993-07-23 1995-12-19 Ericsson Inc. Narrow band simulcast system having low speed data distribution
JPH10173653A (ja) * 1996-12-11 1998-06-26 Sharp Corp 通信方式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134410B2 (ja) 1997-12-25 2008-08-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路車間通信システム
KR20010082514A (ko) * 1998-12-24 2001-08-30 오카야마 노리오 노차간통신시스템
US6690657B1 (en) * 2000-02-25 2004-02-10 Berkeley Concept Research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distributed wireless repeater network
JP2001086051A (ja) 1999-09-16 2001-03-30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6982987B2 (en) * 2002-01-10 2006-01-03 Harris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cluding data prioritization and packet reception error determination featur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20050148297A1 (en) * 2002-01-23 2005-07-07 Yifeng Lu Method for providing real− time broadcast service in the mobile communcation network
US7606205B2 (en) * 2002-10-28 2009-10-20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election diversity for multicasting content
JP2004282432A (ja) * 2003-03-17 2004-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2006504322A (ja) * 2003-10-27 2006-02-02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マルチキャステイング・コンテントのための選択ダイバーシチ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7356341B2 (en) * 2003-12-04 2008-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070202904A1 (en) * 2004-03-12 2007-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chedul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943175B (zh) * 2005-02-04 2011-07-27 株式会社东芝 多类多信道无线lan等的最佳信道分配
KR20060110420A (ko) * 2005-04-19 2006-10-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일 주파수 망을 가지는 디지털 방송 시스템에서 방송제공 장치 및 방법과 그 시스템
US7952525B2 (en) * 2005-06-03 2011-05-31 Sony Corporation Antenna device associ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control methodology for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611275B2 (en) * 2005-08-17 2013-12-1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tegrated multi-hop routing and cooperative diversity system
US20070135151A1 (en) * 2005-12-12 2007-06-14 Dendy Roger 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ve diversity recep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ignals
US8462627B2 (en) * 2005-12-30 2013-06-11 Altec Lansing Australia Pty Ltd Media data transfer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JP4683488B2 (ja) * 2006-03-06 2011-05-18 株式会社Kddi研究所 アドホック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送信元無線局の中継無線局選択方法、無線局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52135B2 (ja) * 2006-08-17 2012-06-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4569544B2 (ja) * 2006-08-24 2010-10-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の経路制御システム
US8027301B2 (en) * 2007-01-24 2011-09-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Cooperative OFDMA and distributed MIMO relaying over dense wireless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09245B1 (en) 2020-05-06
EP2109245A3 (en) 2013-06-05
US8942160B2 (en) 2015-01-27
JP5322481B2 (ja) 2013-10-23
US20090252142A1 (en) 2009-10-08
EP2109245A2 (en) 2009-10-14
JP2009253704A (ja) 2009-10-29
CN101557244A (zh) 2009-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7244B (zh) 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和数据发送方法
CN100493260C (zh) 为无线接口分配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Simeone et al. Spectrum leasing to cooperating secondary ad hoc networks
US785286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circuit connections over local area networks with frequency selective impairments
CN101933301B (zh) 小区间干扰抑制
US11019525B2 (e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multihop mobile ad-hoc network (MANET) routing
BG109346A (bg) Синхронизирана ретранслация/multicast комуникация
CN101939957B (zh) 使用公共和专用导频信道的反向链路信道估计
CN101686080A (zh) 一种多点协作传输方法
TW200824473A (en) Offsetting beacon positions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043060A (en) Systems and etiquette for home gateways using white space
KR20060110426A (ko) 단말 주파수 망을 이용하는 디지털 방송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와 그 시스템
KR20070087184A (ko) 초기 파일럿 주파수 선택
JP2010157994A (ja) データ送信のための方法及び対応する受信のための方法
CN109964466A (zh) 参数集相关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映射
CN101459453B (zh) 信道检测方法
Banumathi et al. Robust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techniques for a practical framework employing cognitive radios in 5G networks
CN111343687B (zh) 基于多中继协作的网络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ang et al. MmWave-NOMA-based low-latency and high-reliable communications for enhancement of V2X services
CN108282313A (zh) 资源池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645743B (zh) 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提供方法及装置
CN111277304A (zh) 一种基于多中继协作的单播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904703A (zh) 具有频率陷波的多载波系统中的改进导频分配
KR101033149B1 (ko) 통신 시스템, 통신장치, 및 데이터 전송방법
Yang et al. POLYPHONY: Scheduling-free cooperative signal recovery in enterprise wireless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