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81562C -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81562C
CN100481562C CNB031386717A CN03138671A CN100481562C CN 100481562 C CN100481562 C CN 100481562C CN B031386717 A CNB031386717 A CN B031386717A CN 03138671 A CN03138671 A CN 03138671A CN 100481562 C CN100481562 C CN 10048156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ght
wiring
viewing area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386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4360A (zh
Inventor
中西早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ji Shid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94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4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156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156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6Electr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7Electroluminescent

Abstract

一种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在设置了具有发光元件的多个象素(103R、G、B)的显示区域(2a)的外侧,包围显示区域(2a)而设置了连接阴极(12)的阴极用布线(13),在阴极用布线(13)和显示区域(2a)之间设置了连接象素电极的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上述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防止流过发光元件的电流下降,具有优异的显示质量。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装置和使用了它的电子仪器。
背景技术
近年,在形成有象素电极的衬底和对置电极之间具有着,使用了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元件的有机EL(场致发光)显示装置,引人注目(例如参照特开平5-3080号公报)。
在有机EL显示装置中,通过向发光元件供给电流,发光元件发光。这时,发光元件的亮度基本上由供给的电流的电流量决定。
如上所述,发光元件的亮度基本上由供给的电流的电流量决定,所以有必要正确设定,使电流量变为所需的值。
另外,如果要确保充分的电流量,用于供给电流的布线的宽度就增大,框区域增大,在向各种电子仪器上搭载时有时会带来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事实而提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确保充分的电流量,或者抑制电源电压的变动引起的发光元件的亮度的变动。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供满足所述要求,并且使窄框化成为可能的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本发明的之一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域,该显示区域设置在衬底上,通过形成多个象素区域而构成,该象素区域具有:包含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驱动该发光元件的开关元件;电极用布线,该电极用布线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密封构件,其中,所述电极用布线沿着形成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衬底的外周的多条边中的至少一边延伸,该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衬底和所述密封构件接合的接合部重叠。
因为所述电极用布线沿着形成所述衬底的外周的多条边中的至少一边延伸,所以能取确保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电极用布线的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通过有效利用所述接合部的空间,使窄框化成为可能。
本发明之二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区域中,并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所述电极用布线设置在比所述第二电极的外周更靠所述显示区域一侧。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确保了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电极用布线的充分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实现窄框化。
本发明之三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区域中,并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用于向所述多个象素供给电信号的电路;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为覆盖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电路。
根据该结构,防止了发光元件、电路暴露在外部空气中,能防止它们由于外部空气中的水和氧而劣化。另外,遮挡来自所述第二电极一侧的光,能避免光泄漏引起的电路的错误动作等问题。另外,通过所述第二电极能除去由于例如静电等而从外部注入的电荷。
本发明之四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区域中,并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上的显示区域用电源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设置在比所述电极用布线更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因为能减少所述电极用布线和所述电源线的交叉部,所以能降低断线等的风险。
须指出的是,“显示区域用电源线”具体而言,例如与后面描述的显示用电源线103对应。
本发明之五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区域中,并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上的显示区域用电源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第二电极覆盖了所述电源线和所述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
因为第二电极和所述电源线以及所述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以第二电极和所述电源线或所述电极用布线能形成电容。据此,即使所述电源线或所述电极用布线的电压变动时,通过该电容缓和了该变动,能抑制由所述电源线或所述电极用布线的电压变动引起的发光元件的亮度变动。
本发明之六的发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衬底上的显示区域中,并包含具有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的多个象素;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的电极用布线;通过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上的显示区域用电源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连接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布线层和电连接所述多个布线层彼此之间的导电材料形成。
据此,能减少所述电源线的断线等问题。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理想的是,还包含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接合部接合,所述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合部重叠。通过有效利用所述接合部的空间,使窄框化成为可能。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所述衬底具有矩形形状,所述电极用布线配置在形成所述衬底的外周的4边中的3边和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因为所述电极用布线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所以能确保能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充分的区域。
因为能使所述多个象素和所述电极用布线的布线距离充分小,所以能抑制布线的围绕等引起的电压下降。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理想的是,在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多个象素供给扫描信号的扫描线和用于供给数据信号的数据线,而所述电极用布线是由与所述扫描线以及数据线中的任意一个相同的材料构成。或者,最好用同一步骤形成电极用布线和所述扫描线以及所述数据线中的任意一个。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所述电极用布线,最好是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布线层和电连接所述多个布线层彼此之间的导电材料形成。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理想的是,还包含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在所述衬底上的接合部接合,所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合部重叠。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极是象素电极,而所述第二电极是设置在所述象素电极的上方的公共电极。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极是阳极,而所述第二电极是阴极。
在所述发光装置中,理想的是,所述电极用布线中,与所述第二电极的接合部所占的面积是,所述电极用布线的面积的50%以上。
本发明的电子仪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发光装置。
该电子仪器,因为具有上述发光装置,所以成为具有优异显示特性的电子仪器。
附图说明
下面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表示本发明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模式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AB线的剖视模式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布线构造的平面模式图。
图5是表示发光层的配置的平面模式图,(a)是表示条纹配置的图,(b)是表示镶嵌配置的图,(c)是表示三角配置的图。
图6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电子仪器例子的立体图。
图中:1—发光装置;2a—显示区域;3—密封部;4—电路板;10—电光学层;11—发光元件;12—阴极;12c—外周;13—阴极用布线(电极用布线);110—发光元件;110b—发光层;111—象素电极;600—移动电话主体(电子仪器);700—信息处理装置(电子仪器);800—表主体(电子仪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发光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的结构为:分别布线有多条扫描线101、向与扫描线10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102、与数据线102并列延伸的多条显示用电源线103。
在扫描线101和数据线102的交叉部设置了象素区域A。
在数据线102上连接有具有移位寄存器、电平移动器、视频线和模拟开关的数据一侧驱动电路104。在扫描线101上连接有具有移位寄存器、电平移动器的扫描一侧驱动电路105。
当在象素区域A上,通过扫描线101把扫描信号提供给栅极的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通过该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保存从数据线102共有的象素信号的保持电容cap、把通过该保持电容cap保持的象素信号提供给栅极的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通过该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电连接在显示用电源线103上时,从显示用电源线103供给驱动电流,发光元件110发光。
如果通过扫描线101向发光装置1提供了使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为导通状态的扫描信号,发光装置1就被驱动,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变为导通状态。这时,从数据线102,数据信号通过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供给,保持在保持电容cap中。按照保持在保持电容cap中的电荷量,设定了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的导通状态。
如果通过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从显示用电源线103通过象素电极111向发光元件110供给了驱动电流,发光元件110就以与供给的驱动电流的电流量相应的亮度发光。
如图1所示,与发光装置1的显示区域2a对应,设置有表示红色发光的象素R、表示绿色发光的象素G、表示蓝色发光的象素B。与象素R、象素G、象素B对应,设置有上述的扫描线101(未图示)、数据线102(未图示)和显示用电源线103(未图示)。虽然未图示,但是显示用电源线103在显示区域2a的外侧与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连接。
第一电源线103G配置在形成电路板4的外周的4边中的2边4a以及4c和显示区域2a之间,形成L字状。第一电源线103G的第一部分103G1设置在与安装有柔性衬底5的一边4d相对的一边4a和显示区域2a之间,更具体而言,设置在检查电路106和一边4a之间。第一电源线103的第一部分103G1从形成电路板4的外周的4边中相对的2边即4c向4b方向延伸。在该第一部分103G1,与对于象素G设置的显示用电源线103相连。
第一电源线103G的第二部分103G2,从电路板4的安装有柔性衬底5的一侧的一边4d,向与一边4d相对的一边4a方向延伸,第一部分103G1和第二部分103G2相连,使第一电源线103G变为弯曲的形状。
第二电源线103B与第一电源线103G同样具有L字状的形状。第二电源线103B设置在形成电路板4的外周的4边中的2边(4a以及4c)和第一电源线103G之间。在位于第一电源线103G的第一部分103G1和边4a之间的第二电源线103B的第一部分103B1,第二电源线103B与对于象素B而设置的显示用电源线103相连。
第三电源线103R也与上述的第一电源线103G、第二电源线103B同样,具有L字状的形状。第三电源线103R的第一部分103R1设置在第二电源线103B的第一部分103B1和形成电路板4的外周的四边中与安装了柔性衬底的一侧的边4d相对的边4a之间,在第三电源线103R的第一部分103R1,与对于象素R设置的显示用电源线103相连。
第三电源线103R的第二部分103R2形成在与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源线103G以及第二电源线103B的第二部分103G2和103B2的一侧的边即一边4c相对的一边4b和显示区域2a之间。
安装在电路板4的一边4d上的柔性衬底5,在其上具有驱动用IC6。
在显示区域2a和所述的一边4a之间设置了检查电路106。通过检查电路106,能进行制造过程和出厂时的发光装置的质量、缺陷的检查。
2个扫描线驱动电路105分别设置在显示区域2a和第三电源线103R的第二部分103R2之间、显示区域2a和第一电源线103G的第二部分103G2之间。
传输用于控制扫描线驱动电路105的信号的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和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分别设置在扫描线驱动电路105和第三电源线103R的第二部分103R2以及第一电源线103G的第二部分103G2之间。
连接了阴极12的阴极用布线13(对置电极用布线或公共电极用布线),设置在第三电源线103R以及第二电源线103B和形成电路板4的外周的4边中的3边4a、4b、4c之间,在外观上具有コ字形状。
阴极用布线13的第一部分13a设置在与电路板4的安装有柔性衬底5的一边4d相对的边4a和第三电源线103R的第一部分103R1之间,形成为沿着一边4a延伸。阴极用布线13的第二部分13b和第三部分13c分别沿着所述的4a和4d以外的2边4b和4c配置。
阴极用布线13,理想的是设置在比阴极12的外周12c更靠内侧(电路板4的中央一侧)。
即阴极用布线13的外周13e(第一部分13a的上缘、第二部分13b的左缘、第三部分13c的右缘),理想的是形成在位于比阴极12的外周12c更靠显示区域2a。
阴极用布线13的外周13e和阴极12的外周12c的距离适合为1mm以上(最好为2mm以上)。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阴极12的形成位置发生了偏移时,也能确保阴极12和阴极用布线13的接触面积,能使阴极12和阴极用布线13的连接部的电阻变为所需的电阻以下。
如果阴极12的电流密度变得不均匀,就会引起显示不均匀等显示质量的下降,所以为了确保充分的电流供给量,理想的是阴极用布线13的宽度尽可能宽。例如最好设定为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中具有最大宽度的电源线的宽度以上。如果为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的合计宽度以上,就更能减少所述的显示不均匀的问题。
阴极用布线13与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一起,通过连接布线5a,连接着柔性衬底5上的驱动用IC6(驱动电路)。
图2是表示发光装置1的截面的图。发光装置由电路板4和配置在电路板4上的电光学层10构成。
电光学层10,在与电光学层10的显示区域2a相对的部分设置有发光元件110。发光元件110具有2个功能层,即如图3所示,具有发光层110a和空穴注入/输送层110b。
发光层110b是,主要承担从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输入的空穴和从阴极12注入的电子再结合的发光现象的功能层,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的平面图所示的表示红色发光的象素R、表示绿色发光的象素G、表示蓝色发光的象素B,分别配置有表示红色、绿色、蓝色的发光颜色的发光层110b。
作为发光层110b的材料,能使用有机发光材料,例如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Alq)等。
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是用于提高发光层110b的发光效率和寿命等元件特性,具有把空穴注入发光层110b中的功能,并且具有把空穴在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内部输送的功能。
作为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聚乙烯二氧噻吩等的聚噻吩衍生物和聚苯乙烯磺酸等的混合物。
发光层110b和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配置在象素电极111和设置在象素电极111的上方的阴极12之间。
象素电极111例如由ITO形成,进行构图,在俯视图中形成了近矩形。该象素电极111的厚度,理想的是50~200nm的范围,特别理想的是150nm左右。
如图2所示,形成了阴极12,使其至少覆盖了位于显示区域2a的发光元件11的整个面。虚设区域2d是使用喷墨工艺形成发光元件110之前,为了使形成发光元件的材料的喷出量稳定化的区域,可以说是用于试打的区域。
阴极12可以具有单层构造,但是也可以象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那样具有多层构造。例如能采用层叠了由钙等构成的第一层12a和由铝等构成的第二层12b的结构。
能对第一层12a和第二层12b的至少任意一个付与光学功能。例如,如上所述,通过用铝构成第二层12b,能高效地反射发光元件110发出的光。据此,来自基体2一侧的光的取出效率提高。
而当从阴极12一侧取出光时,为了确保阴极12的充分的光学透射性,最好进行薄膜化。这时,作为阴极12的材料,适合使用含有银、镁、银和镁的合金、Pt、Ir、Ni、Pd等元素并被薄膜化的金属等。
能使用机械掩模等,用蒸镀法、溅射法、CVD法等形成阴极12。
在阴极12上,可以设置抑制水和氧等成为阴极12、发光层110b或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等的劣化因素的物质的侵入和透过的,由SiO、SiO2、SiN等构成的保护层。
发光层110b和空穴注入/输送层110a,通过隔板部112与相邻的发光元件110的发光层110a和空穴注入/输送层110b隔开。如图3所示,隔板部112由多层构成,在有源元件层14一侧层叠有无机物隔板层112a(第一隔板层)和位于阴极12一侧的有机物隔板层112b(第二隔板层)。
无机物隔板层112a的一部分以及有机物隔板层112b的一部分形成为,与象素电极111的周围部重叠。
无机物隔板层112a形成在,比有机物隔板层112b更靠象素电极111的中央一侧。
无机物隔板层112a,理想的是由SiO2、TiO2等无机材料构成。该无机物隔板层112a的厚度,理想的是50~200nm的范围,特别理想的是150nm左右。
有机物隔板层112b,由具有耐热性、耐溶剂性的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构成。该有机物隔板层112b的厚度,理想的是0.1~3.5μm的范围,特别希望是2μm左右。
在电光学层10的上方,设置了用于抑制或切断外部空气中的水或氧等成为阴极12或发光元件110的劣化要因的物质,进入电光学层10内部的密封衬底34。作为密封衬底34的材料,例如使用玻璃、石英、金属、合成树脂等。当从阴极12一侧取出发光元件110的光时,作为密封衬底34的材料,最好使用具有充分的光学透射性的玻璃、石英或合成树脂等材料。
在密封衬底34的电光学层10一侧,设置了容纳电光学层10的凹部34a。最好在凹部34a中配置吸收氧等的吸气剂35。
密封衬底34,通过密封树脂33与电路板4接合。密封树脂33中使用的材料需要接合密封衬底34和电路板4,但是在此基础上,最好与密封衬底34同样,是抑制或切断外部空气中的水和氧等成为阴极12或发光元件110的劣化要因的物质,进入电光学层10内部的材料。
作为密封树脂33中使用的材料,例如有热固化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特别是适合使用热固化树脂的一种即环氧树脂。
密封树脂33为了维持充分的密封性,最好阴极12的外周12c收藏在密封树脂33的内侧,但是为了窄框化,如图2所示,最好是密封树脂33的一部分与阴极12的外周12c重叠,并且阴极12不延伸到密封树脂33之外。即最好阴极12不达到密封树脂的外周33a。
电路板4具有有源元件层14,在有源元件层14内设置有阴极用布线13、第一~第三电源线103R、103G、103B、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与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2a对应设置的数据线102(未图示)、扫描线101(未图示)、显示用电源线103(未图示)、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未图示)、在显示区域2a和形成电路板4的外周的边之间设置的扫描线驱动电路105中包含的薄膜晶体管124、检查电路106用的薄膜晶体管(未图示)。
如图2所示,阴极用布线13、第一~第三电源线103R、103G、103B、扫描线驱动电路中包含的薄膜晶体管124、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与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2a对应设置的数据线102(未图示)、扫描线101(未图示)、显示用电源线103(未图示)、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以及开关用薄膜晶体管122,是由阴极12覆盖。须指出的是,虽然图2中未表示,但最好是,检查电路106中包含的晶体管也由阴极12覆盖。
利用由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隔开的多个导电层(布线层)构成了阴极用布线13。即阴极用布线13是由所述多个导电层和电连接该多个导电层的导电材料构成。阴极用布线13设置为,与接合密封衬底34和电路板4的位置重叠。即在密封树脂的下方设置有阴极用布线13。
作为所述导电层的材料,能够由形成扫描线101的材料和形成数据线102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作为具体的材料,能列举Al、Mo、Ta、Ti、W、Cu、TiN和它们的合金。
利用由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隔开的多个导电层构成了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即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是由所述多个导电层和电连接该多个导电层的导电材料构成。
第一~第三电源线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在与接合密封衬底34和电路板4的位置重叠。
作为所述导电层的材料,能够由形成扫描线101的材料和形成数据线102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形成。作为具体的材料,能列举Al、Mo、Ta、Ti、W、Cu、TiN和它们的合金。
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和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上,与数据线102以及显示用电源线10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形成在同一层,或在同一步骤中形成。
作为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和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的材料,能采用与上述的第一~第三电源线的材料同样的材料。
扫描线101、数据线102以及显示用电源线103设置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内或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之上。
驱动用薄膜晶体管123具有半导体膜141,在半导体膜141上设置有通过高浓度硼离子的注入而形成的漏区域141a、源区域141b、沟道区域141c。
半导体膜141形成在底层保护膜2c上。底层保护膜2c具有抑制来自基体2的可动离子、氧和水等成为薄膜晶体管劣化因素的物质的透过的功能。
在半导体膜141上形成有覆盖半导体膜141的栅绝缘膜142。在栅绝缘膜142上形成有由Al、Mo、Ta、Ti、W等构成的栅极143,栅极143和栅绝缘膜142的一部分由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覆盖。
如图3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层间绝缘膜144a、144b上形成有分别用于把半导体膜141的漏、源区域141a、141b连接在象素电极111和显示用电源线103上的接触孔145、146。
通过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上的接触孔145,漏区域141a与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4b上的象素电极111相连。通过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44a上的接触孔146,源区域141b电连接显示用电源线103。
在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中,能取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阴极用布线13的第一~第三部分13a、13b、13c形成为在左右或上下方向延伸,所以能充分确保阴极用布线13和阴极12的接触面积,能把阴极用布线13和阴极12之间的电阻(接触电阻)抑制在最小限度。
因此,能防止由于该电阻引起的电压下降,提供给发光元件110的电流的电流量下降的现象。
因此,防止了发光元件110的亮度、显示不均匀或对比度下降等,能取得优异的显示特性。
(2)阴极用布线13形成为几乎包围显示区域2a,即显示区域2a的上方、左方和右方,所以在任意位置的发光元件110中,都能充分缩短与阴极用布线13的距离。
例如,在位于显示区域2a的上部的发光元件110中,经过该发光元件110的电流流向第一部分13a,在位于显示区域2a的下部的发光元件110中,电流流向第二或第三部分13b、13c。
能降低基于发光元件110的位置的供给的电流的电流量的偏移。因此,能使显示区域2a的亮度均一化。
(3)阴极用布线13设置在比阴极12的外周12c更靠内侧(衬底的中央一侧),所以当阴极12的形成位置稍微发生了偏移时(例如阴极12的形成位置向上下或左右方向偏移时),也能覆盖阴极用布线13而形成阴极12。
因此,能充分确保阴极12和阴极用布线13的接触面积。因此,防止了阴极12和阴极用布线13之间的电阻增大,能防止发光亮度的下降。
(4)因为由阴极12覆盖而形成了显示区域2a、扫描一侧驱动电路105、驱动电路用控制信号布线105a、驱动电路用电源布线105b、检查电路106、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以及阴极用布线13,所以能防止它们暴露在外部空气中。因此,能使发光装置的耐用期间增加。
另外,因由阴极12来覆盖表示区域2a、扫描一侧驱动电路105、检查电路106,所以能够防止由包括在上述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光导致的误动作。
另外,确保了装置对静电等的承受性。能快速通过阴极12去掉通过静电等注入的电荷。
(5)阴极用布线13配置在比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更靠电路板4的外周一侧,与阴极用布线13连接的阴极12形成为,覆盖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
因此,在阴极12和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之间能形成电容,即使第一~第三电源线103G、103B、103R的电压从给定值变动,也能通过该电容缓和该变动。
在图1~图4所示的发光装置1中,阴极用布线13形成为由第一~第三部分13a、13b、13c构成的コ字状,但是在本发明中,阴极用布线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发明中,阴极用布线可以是至少一部分向给定方向延伸的形状。例如能采用具有第一~第三部分13a、13b、13c中的任意一个的结构。另外,也能采用具有第一~第三部分13a、13b、13c中的2个的结构。
另外,阴极用布线也能形成在,图1所示的第一~第三部分13a、13b、13c的基础上,在电路板4的下部,还具有沿着下边4d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部分的矩形。
另外,阴极用布线并不限定于直线状。例如至少一部分能形成为曲线状地延伸。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把象素电极111作为阳极进行了说明,但是相反,把象素电极111作为阴极,把阴极12作为阳极,当然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在图1~图4所示的发光装置1中,说明了把象素R、象素G、象素B的发光元件110进行条纹配置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采用各种配置构造。例如除了图5(a)所示的条纹配置,也能采用图5(b)所示的镶嵌配置、图5(c)所示的三角配置。
下面,说明具有发光装置1的电子仪器的具体例。
图6(a)是表示移动电话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本图中,符号600表示移动电话主体,符号601表示使用了所述发光装置的显示部。
图6(b)是表示个人电脑等便携式信息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中,符号700表示信息处理装置,符号701表示键盘等输入部,符号703表示信息处理装置主体,符号702表示使用了所述发光装置的显示部。
图6(c)是表示手表型电子仪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中,符号800表示表主体,符号801表示使用了所述发光装置的显示部。
因为这些电子仪器具有使用了所述发光装置的显示部,所以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

Claims (17)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区域,该显示区域设置在衬底上,通过形成多个象素区域而构成,该象素区域具有:包含夹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驱动该发光元件的开关元件;
电极用布线,该电极用布线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密封构件,其中,
所述电极用布线沿着形成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衬底的外周的多条边中的至少一边延伸,该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衬底和所述密封构件接合的接合部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用布线设置在比所述第二电极的外周更靠所述显示区域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用于向所述多个象素供给电信号的电路,
所述第二电极形成为覆盖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并经由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上的显示用电源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电源线,
所述第一电源线设置在比所述电极用布线更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并经由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上的显示用电源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电源线,
所述第二电极覆盖了所述第一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电极用布线的至少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并经由设置在所述显示区域上的显示用电源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电源线,
所述第一电源线是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布线层和电连接所述多个布线层彼此之间的导电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具有矩形形状,所述电极用布线配置在形成所述衬底的外周的4边中的3边和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多个象素供给扫描信号的扫描线和用于供给数据信号的数据线,
所述电极用布线是由与所述扫描线以及数据线的任意一个相同的材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用布线是由通过层间绝缘膜隔开的多个布线层和电连接所述多个布线层彼此之间的导电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4~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接合部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是象素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是设置在所述象素电极的上方的公共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是阳极,所述第二电极是阴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用布线中,与所述第二电极接合的接合部所占的面积是所述电极用布线的面积的50%以上。
14.一种电子仪器,具有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4~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设置于平面看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电极用布线不重叠的位置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用布线配置在构成所述衬底的外周的四边中的三边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4~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设置于平面看所述电极用布线和所述显示用电源线不重叠的位置上。
CNB031386717A 2002-05-28 2003-05-26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8156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54609 2002-05-28
JP2002154612 2002-05-28
JP2002154610 2002-05-28
JP2002154611 2002-05-28
JP2002154609 2002-05-28
JP2002154612 2002-05-28
JP2002154611 2002-05-28
JP2002154610 2002-05-28
JP2003145431A JP3778176B2 (ja) 2002-05-28 2003-05-22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3145431 2003-05-2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68253A Division CN101488481B (zh) 2002-05-28 2003-05-26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CNB2007101369225A Division CN100573905C (zh) 2002-05-28 2003-05-26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4360A CN1494360A (zh) 2004-05-05
CN100481562C true CN100481562C (zh) 2009-04-22

Family

ID=3195084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38671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81562C (zh) 2002-05-28 2003-05-26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CNU0325128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21383Y (zh) 2002-05-28 2003-05-27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0325128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21383Y (zh) 2002-05-28 2003-05-27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7053548B2 (zh)
JP (1) JP3778176B2 (zh)
KR (1) KR100537653B1 (zh)
CN (2) CN100481562C (zh)
TW (1) TWI2448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0069B2 (ja) * 2002-04-18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3778176B2 (ja) * 2002-05-28 2006-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924127B2 (ja) * 2002-08-30 2012-04-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7291967B2 (en) * 2003-08-29 2007-11-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including a barrier layer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492090B2 (en) * 2003-09-19 2009-02-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205716B2 (en) 2003-10-20 2007-04-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7902747B2 (en) * 2003-10-21 2011-03-0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thin insulating film made of nitrogen and silicon and an electrode made of conductive transparent oxide and silicon dioxide
US7495388B2 (en) * 2004-01-08 2009-02-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8212474B2 (en) * 2004-01-08 2012-07-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display device
KR100615212B1 (ko) 2004-03-08 2006-08-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JP4608921B2 (ja) * 2004-03-22 2011-0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0671640B1 (ko) 2004-06-24 2007-01-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과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와그의 제조방법
KR100700644B1 (ko) * 2004-11-29 2007-03-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제 2 전극 전원공급라인을 갖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7004997A (ja) * 2005-06-21 2007-01-11 Sony Corp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0703216A (en) * 2005-07-12 2007-01-16 Sanyo Electric Co Electroluminescense display device
JP5076295B2 (ja) * 2005-09-13 2012-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膜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US7851996B2 (en) * 2005-11-16 2010-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KR100739649B1 (ko) 2006-10-16 2007-07-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7576354B2 (en) 2005-12-20 2009-08-18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0647339B1 (ko) * 2006-01-11 2006-11-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JP2007232795A (ja) * 2006-02-27 2007-09-13 Hitachi Displays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JP4449953B2 (ja) 2006-07-27 2010-04-14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807277B1 (ko) 2006-08-10 2008-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와 그 제조방법
KR100722118B1 (ko) * 2006-09-04 2007-05-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08164787A (ja) * 2006-12-27 2008-07-17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542555B2 (ja) * 2007-01-29 2010-09-15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el表示装置
KR100846714B1 (ko) 2007-02-05 2008-07-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292043B1 (ko) * 2007-03-26 2013-08-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9014796A (ja) 2007-06-30 2009-01-22 Sony Corp El表示パネル、電源線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119865B2 (ja) * 2007-11-02 2013-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電子機器
KR101074801B1 (ko) * 2009-09-09 2011-10-1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446843B2 (ja) * 2009-12-24 2014-03-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Led発光装置
WO2011045911A1 (ja) 2009-10-15 2011-04-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09123B2 (ja) 2009-11-04 2013-06-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95274B2 (ja) * 2009-11-11 2014-09-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53303B2 (ja) * 2010-02-22 2014-03-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471774B2 (ja) 2010-04-27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KR101719587B1 (ko) * 2010-10-29 2017-03-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기능을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EP2640163A4 (en) 2010-12-20 2013-10-09 Panasonic Corp ORGANIC EL DISPLAY BOARD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8599118B2 (en) 2011-02-16 2013-12-03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Chiplet display with electrode connectors
KR101463650B1 (ko) * 2011-08-30 2014-11-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879831B1 (ko) * 2012-03-21 2018-07-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시블 표시 장치,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플렉시블 표시 장치용 원장 기판
KR101998713B1 (ko) * 2013-03-12 2019-07-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EP3011612B1 (en) * 2013-05-23 2020-02-19 OLEDWorks GmbH Light-emitting device with alternating arrangement of anode pads and cathode pads
CN104362170B (zh) * 2014-11-28 2017-04-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其驱动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0304813B2 (en) * 2015-11-05 2019-05-28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bank structures
KR20170130016A (ko) 2016-05-17 2017-11-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57244B1 (ko) * 2016-05-19 2022-10-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205810815U (zh) * 2016-07-13 2016-1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US20220216288A1 (en) * 2019-03-28 2022-07-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3383B2 (ja) 1991-06-24 1998-09-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10198292A (ja) * 1996-12-30 1998-07-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JPH10198285A (ja) * 1997-01-13 1998-07-31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
JP3830238B2 (ja) * 1997-08-29 2006-10-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装置
KR100518923B1 (ko) * 1997-10-31 2005-10-06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광학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100294669B1 (ko) 1998-07-31 2001-07-12 구자홍 대면적유기전계발광(el)디스플레이패널및그제조방법
JP2000174282A (ja) * 1998-12-03 2000-06-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半導体装置
JP2001109395A (ja) * 1999-10-01 2001-04-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表示装置
JP2001102169A (ja) * 1999-10-01 2001-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表示装置
JP2001284783A (ja) * 2000-03-30 2001-10-12 Shinko Electric Ind Co Ltd 表面実装用基板及び表面実装構造
TW531901B (en) * 2000-04-27 2003-05-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671551B2 (ja) 2000-07-25 2011-04-2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US7019718B2 (en) * 2000-07-25 2006-03-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US6879110B2 (en) * 2000-07-27 2005-04-1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of driving display device
JP2002108285A (ja) 2000-07-27 2002-04-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US6690034B2 (en) * 2000-07-31 2004-02-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772228B2 (ja) 2000-07-31 2011-09-1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の作製方法
JP4906022B2 (ja) 2000-08-10 2012-03-2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型el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6825820B2 (en) * 2000-08-10 2004-1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6825496B2 (en) * 2001-01-17 2004-1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6787063B2 (en) * 2001-03-12 2004-09-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mpositions, methods for producing films, functional elements, methods for producing functional elements, methods for producing electro-optical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03169500A (ja) 2001-11-30 2003-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同期機の励磁制御装置
US6815903B2 (en) * 2001-12-11 2004-11-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038377B2 (en) * 2002-01-16 2006-05-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with a narrow frame
JP2003330387A (ja) * 2002-03-05 2003-1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US20040014047A1 (en) 2002-07-18 2004-01-22 Isis Pharmaceuticals Inc. Antisense modulation of LIM domain kinase 1 expression
JP3778176B2 (ja) * 2002-05-28 2006-05-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40001255A1 (en) 2002-06-28 2004-01-01 Integrated Photonics, Inc. Polarization compensators and optical devices and systems incorporating polarization compensators
US6762562B2 (en) * 2002-11-19 2004-07-13 Denovo Lighting, Llc Tubular housing with light emitting diodes
JP3791618B2 (ja) * 2003-02-20 2006-06-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138672B2 (ja) * 2003-03-27 2008-08-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06752A1 (en) 2009-08-20
JP3778176B2 (ja) 2006-05-24
CN2621383Y (zh) 2004-06-23
KR20030091805A (ko) 2003-12-03
US20080079361A1 (en) 2008-04-03
US8294363B2 (en) 2012-10-23
TW200421922A (en) 2004-10-16
US7932672B2 (en) 2011-04-26
US7944142B2 (en) 2011-05-17
KR100537653B1 (ko) 2005-12-20
US20060061268A1 (en) 2006-03-23
US20060186825A1 (en) 2006-08-24
US7053548B2 (en) 2006-05-30
CN1494360A (zh) 2004-05-05
US7309959B2 (en) 2007-12-18
TWI244877B (en) 2005-12-01
US20110186903A1 (en) 2011-08-04
JP2004055529A (ja) 200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81562C (zh)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KR102578834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47536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6397654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JP5153015B2 (ja) 面発光表示装置
KR20120039874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US6541910B2 (en) Organic el display
KR100583252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와 그 제조방법
GB2393314A (en)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90079309A (ko)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80003363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JP3933169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9073680A1 (ja) 表示装置
JP3912413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80025104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1488481B (zh) 发光装置和电子仪器
KR20160032405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JP2004055530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WO2014174804A1 (ja) El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359100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JP2004101945A (ja) 表示装置
JP3912414B2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IJI SHIDUN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IKO EPS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8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830

Address after: Delaware, Newcastle, USA

Patentee after: Zhiji Shidu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