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70143C - 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70143C
CN100370143C CNB2005100600675A CN200510060067A CN100370143C CN 100370143 C CN100370143 C CN 100370143C CN B2005100600675 A CNB2005100600675 A CN B2005100600675A CN 200510060067 A CN200510060067 A CN 200510060067A CN 100370143 C CN100370143 C CN 10037014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ump chamber
stream
spout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600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76940A (zh
Inventor
伊藤贤一
世古克也
富冈健太郎
高松伴直
长岛文秀
小岛隆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76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6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01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014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7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而且可以提高使用方便性的供液泵。其解决方案为,在供液泵(1)的外壳(2)中的外壳主体(3)上,在泵室(5)的外侧位置处,设置贮液槽部(6)。在贮液槽部(6)内,配置流路形成构件(10),该流路形成构件(10)具有使泵室(5)与排出口(9)连通的排出用流路(13)。在形成排出用流路(13)的壁中,在上表面(13a)和下表面(13b)上形成连通孔(16、17),所述连通孔使排出流路(13)的内部与贮液槽部(6)的内部连通。在气泡混入通过排出用流路(13)的内部的液体中的情况下,气泡从上侧连通孔(16)向贮液槽部(6)侧逃逸,通过连通孔(16、17)向排出用流路(13)内补充与该气泡的量相应的量的贮液槽部(6)内的液体。即使将供液泵(1)上下颠倒,也可以获得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Description

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吸入并送出液体的功能的供液泵、配备有该供液泵的冷却系统、以及配备有该冷却系统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过去,在使用液体的供液泵中,其结构为,以和叶轮成一整体地旋转的方式,设置旋转驱动叶轮的马达转子,通过利用该转子旋转驱动叶轮,借助叶轮所具有的泵叶片的作用,将液体从吸入口吸入到泵室内,同时,从排出口将泵室内的液体排出。
并且,作为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的系统是已知的,所述部分为:由液体制冷剂接受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的吸热部,将该液体制冷剂的热量散出的散热部,以及作为通过前述吸热部及散热部使前述液体制冷剂循环的机构而采用的上述供液泵。在这种情况下,在用闭路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流动路径时,除上述吸热部、散热部、供液泵之外,为了补充由于蒸发引起的制冷剂的减少,设置贮存预备液体制冷剂的贮液槽的结构是已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之所以设置贮液槽,是因为当在流动路径中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因蒸发等减少而变少时,冷却性能会降低,设置贮液槽是为了防止其冷却性能的降低。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722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61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3-124671号公报
发明的内容
但是,在现有结构中,在利用供液泵的冷却系统中,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因此,在增加与之相应的零部件数目的同时,还有导致冷却系统的大型化、并进一步增多连接部位的缺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液泵,该供液泵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同时,无需额外的贮液槽,而且,可以提高使用方便性。另外,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液泵,该供液泵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同时,无需额外的贮液槽,而且,在注入液体时,可以容易地使空气排出到外部。作为其它的目的,提供一种无需额外的贮液槽的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供液泵,其特征在于,该供液泵包括:具有内部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设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构件;形成在该流路形成构件上、且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的内连通的连通孔。
在上述供液泵中,由于在贮液槽部内配置流路形成构件,该流路形成构件具有使排出口与泵室内连通的排出用流路,并且,在该流路形成构件上形成使排出用流路与贮液槽部连通的连通孔,所以,混入通过排出用流路的液体内的气泡(空气)通过其连通孔退避到贮液槽侧,同时,贮液槽部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补充到排出用流路内。而且,由于在流路形成构件上形成气液分离用的上述连通孔,所以,为了使混入液体内的气泡容易从连通孔逃逸,可以使供液泵上的外壳的方向与多个方向相对应,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并且,根据上述供液泵,由于在供液泵的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要另外设置贮液槽。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在前述本发明所述的供液泵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使前述贮液槽部内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注液口;和以使前述泵室内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注液口。
另外,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在前述本发明所述的供液泵中,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将前述贮液槽部内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注液口,在令前述外壳处于前述注液口在上的状态下,前述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
并且,本发明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备有:以用液体制冷剂接受发热部件的热量的方式设置的吸热部;以将前述液体制冷剂的热量散出的方式设置的散热部;以使前述液体制冷剂循环的方式设置的前述本发明的供液泵。
另外,本发明的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前述本发明的冷却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供液泵,由于在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另外,由于在贮液槽部内的排出用流路的多个面上形成连通孔,所以,可以使供液泵上的外壳的方向与多个方向相对应,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根据本发明的供液泵,由于在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同时,由于备有与贮液槽部对应的第一注液口、与泵室对应的第二注液口,所以,例如,在将液体从第一注液口注入时,存在于连通泵室的流动路径内的空气,很容易从第二注液口排出到外部。另外,存在于贮液槽部内的空气,很容易从第一注液口排出到外部。从而,在注液时,可以很好地将与泵室连通的流动路径内及贮液槽部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能够尽量地按照设定的容量将液体注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供液泵,由于在外壳中内置贮液槽部,所以,尽管具有贮液槽的功能,却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贮液槽。并且,由于在令外壳处于使注液口在上的状态,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所以,在从注液口向贮液槽部内注入液体时,存在于贮液槽部内的空气,在贮液槽部内上升后,沿着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的倾斜面被导向注液口,很容易从该注液口被排出到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系统,通过使用内置贮液槽部的供液泵,不必额外设置贮液槽,可以抑制与相应的部件数目的增加,同时,可以防止冷却系统的大型化,可以进一步减少连接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电气设备,通过利用备有内置贮液槽部的供液泵的冷却系统,可以提供备有无需额外设置贮液槽的冷却系统的电气设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供液泵,是沿图2的X1-X1线的纵剖面图;
图2是供液泵的平面图;
图3是供液泵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从与图3相反侧观察时看到的供液泵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在卸下盖的状态下表示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流路形成构件的平面图;
图7是沿图6的X7-X7线的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装入冷却系统的个人计算机的简略透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与图1相当的图示;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的冷却系统的结构图;
图11是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形式的冷却系统的结构图;
图12是相当于图5的图示;
图13是第一注入口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4是第二注入口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5是与图8相当的图示;
图16表示第一注液口部分的变型例,(a)是平面图,(b)是沿着(a)的Y1-Y1线的剖面图,(c)是沿着(a)所Y2-Y2线的剖面图;
图17表示第一注液口部分的另外的变型例,(a)是表示第二个变型例的剖面图,(b)是表示第三个变型例的剖面图,(c)是表示第四个变型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形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首先,在图2中,表示本发明的供液泵1的平面图,图1是表示沿着图2的X1-X1线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分解透视图,图4表示从与图3的相反侧观察时看到的分解透视图。
在这些图1至图4中,供液泵1的外壳2大致为矩形,通过利用多个螺钉2a将外壳主体3与盖4连接起来而构成。其中,在外壳主体3上,形成盖4侧开口的圆形凹状的泵室5,同时,在该泵室5的外侧,形成同样盖4侧开口的凹状的贮液槽部6。泵室5及贮液槽部6的开口部被盖4封闭。另外,在外壳主体与盖4之间,以围绕泵室5及贮液槽部6的方式,夹装O型环等密封构件7,将其气密性地密封。在外壳主体3的外周部,分别成一整体地设置呈圆筒状的吸入口8及排出口9,这些吸入口8及排出口9以基本上平行的状态,向侧方突出,在贮液槽部6侧开口。
贮液槽部6的一部分位于吸入口8及排出口9与上述泵室5之间,在该处,配置独立于外壳主体3另外的构件的流路形成构件10(相当于权利要求3及权利要求6的流路形成部)。该流路形成构件10,如图5及图6所示,成一整体地包括:呈圆弧状的间隔部11,与吸入口8对应的筒状的吸入用的流路12,与排出口9对应的大致为矩形筒状的排出用流路13。在将该流路形成构件10配置在贮液槽部6内的状态下,间隔部11将泵室5与贮液槽部6之间隔开,而且,吸入用流路12使吸入口8与泵室5之间连通,同时,排出用流路13使排出口9与泵室5之间连通。
如图1所示,排出用流路13在贮液槽部6内以泵室5侧变高的方式倾斜(参照图7)。另外,在形成该排出用流路13的壁中,在图1中的上表面13a与盖4之间形成间隙14,同时,在图1中的下表面13b与外壳主体13的贮液槽部6的底面之间也形成间隙15。而且,在其上表面13a中靠近泵室5的部位(图1中的右侧),形成将排出用流路13的内部与间隙14(贮液槽部6内)连通的连通孔16,另外,在下表面13b中的靠近泵室5的部位上,也形成将排出用流路13的内部与间隙15(贮液槽部6内)连通的连通孔17。从而,在这种情况下,在形成排出用流路13的壁的多个不同的面上,在该情况下,是在两个面(上表面13a和下表面13b)上,分别形成将排出用流路13的内部与贮液槽部6内连通的连通孔16、17。
在上述流路形成构件10中,在上述间隔部11的面临泵室5侧的面中,并且是在位于吸入用流路12和排出用流路13之间的位置上,形成第一压力产生用的凸部18。另外,在盖4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二压力产生用的凸部19,该凸部从对应于泵室5的中心的部位起沿径向方向延伸。
在上述外壳主体3中,在泵室5的中央部形成向盖4侧突出、并且与盖4相反侧(图1的下侧)开口的圆形凹状的定子容纳部20。在定子容纳部20的中央部设置向该开口部侧突出的定子安装部21,马达22的定子部23,在被安装在该定子安装部21上的状态下,呈固定状态地配置在定子容纳部20内。该定子部23,由具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为12个T形件的定子铁心24和卷绕在各个T形件上的线圈25构成。
在上述泵室5内,可旋转地配置呈圆盘状的叶轮26。设置在该叶轮26的中心上的轴27,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设于上述定子容纳部20的中心部的轴承部28上。在叶轮26中,在盖4侧的面上,放射状地设置多个泵叶片29。所述各个叶片29,伴随着叶轮26的旋转,与盖4侧的面变成与上述第二压力产生用凸部19对置的同时,各个泵叶片29的外周部侧的端面,变成与上述第一压力产生用凸部18对置。
在叶轮26的靠外壳主体3侧的面上设置短圆筒状的筒部30,在该筒部30的内周面上设置马达22的转子部31。该转子部31由呈短圆筒状的转子磁轭32及设置在该转子磁轭32的内周面上的呈短圆筒状的转子磁铁33构成,该转子磁铁33的内周面,经由上述定子容纳部20的周壁部20a与上述定子部23中的各个T形件的外周面对置。转子磁铁33,例如,将8个磁极磁化。
这里,利用转子部31和上述定子部23,构成旋转驱动叶轮26的外转子型的马达22,借助转子部31的旋转,叶轮26也与该转子部31成一整体地旋转。马达22可以进行正反转的切换。此外,定子容纳部20的开口部,被图中未示出的盖关闭。
在图5中,在上述外壳主体3的侧壁部上,形成使上述贮液槽部6内与外部连通的注液口35,可以从该注液口35向贮液槽部6内注入液体。该注液口35形成圆形凹状,可以经由构成密封机构的O型环36利用螺钉37密闭。供液泵1按照上面所述的述方式构成。
另一方面,在图8中,简略地表示出将使用上述供液泵1的冷却系统40应用于作为电气设备的个人计算机41的例子。首先,个人计算机41备有主体外壳42以及可以相对于该主体外壳42开闭旋转地设置的盖壳体43,在主体外壳42的上表面部,设置图中未示出的键盘,在盖壳体43的内表面部设置图中未示出的液晶显示部。
在上述主体外壳42的内部配置作为发热部件的CPU44,使该CPU44与供液泵1的盖4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供液泵1以盖4成为上面侧的方式配置。另外,盖4兼作接受CPU44的热量的吸热部,供液泵1形成成一整体地具有吸热部的结构。在盖壳体43的内部设置散热部45,在该散热部45上设置冷却用的液体(液体制冷剂)通过的流动通路(图中未示出),同时,设置与该流动通路连通的入口46和出口47。同时,供液泵1的吸入口8经由连接管48与出口47连接,供液泵1的排出口9经由连接管49与入口46连接。在供液泵1的泵室5内,在贮液槽部内及散热部45的流动通路内,封入冷却用的液体。液体流动的流动路径构成闭合的循环路径。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控制向供液泵1中的马达22的线圈25上的通电,与转子部31成一体的叶轮26,向图2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这样,借助叶轮26的各个泵叶片29的抽吸作用,将散热部45侧的液体从吸入口8吸入到泵室5内,同时,将泵室5内的液体从排出口9向连接管49侧排出。被向连接管49侧排出的液体,被送往散热部45的流动通路侧。
这时,通过供液泵1的泵室5内的液体,通过经由盖4夺取由CPU44产生的热量,将该CPU44冷却。夺取CPU44的热量的液体,在散热部45散热,被冷却。被冷却的液体,再次被吸入到供液泵1的泵室5内,夺取由CPU44产生的热。这样,利用流过供液泵1的液体,抑制CPU44变成高温。
不过,在这种结构的冷却系统40中,由于蒸发等,在循环路径中流动的冷却用液体会减少,与此相伴,气泡(空气)会进入到液体中。这里,由于在流路形成构件10中的排出用流路13的上表面13a上形成连通孔15,所以,在包含气泡的液体通过该排出用流路13时,气泡从该连通孔16向上方的间隙14(贮液槽部6内)逃逸。另外,与此相伴,贮液槽部6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16、17向排出用流路13内补充。这样,在路径内流动的液体的量可以尽可能地不减少。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在从注液35注入冷却用液体的情况下,使叶轮26的旋转驱动用的马达22的旋转方向反方向旋转(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借此,在排出用流路13上的连通孔16、17变成吸入口,可以将贮液槽部6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16、17注入到泵室5侧。从而注液作业变得容易。
进而,在上述实施形式中,由于在排出用流路13的下表面13b上也形成连通孔17,所以,在以其下表面13b变成上表面侧的方式配置供液泵1的情况(从而将盖4朝下配置的情况)下,该连通孔17起着作为气液分离用孔的作用。从而,作为供液泵1,即使将上下颠倒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气液分离功能,可以提高使用的方便性。
并且,在上述冷却系统40中,由于供液泵1内置贮液槽部6,所以,没有必要另外设置贮液槽。因此,可以抑制与该部分相应的零部件的数目,同时,可以防止冷却系统40的大型化,可以进一步减少连接部位。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该第二种实施形式,与上述第一种实施形式在以下几点上不同。
即,在贮液槽部6内以倾斜状态配置的排出用流路13的连通孔16、17中,在图9中,上表面13a的连通孔16形成于靠近排出口9的部位(图9中的左侧),下表面13b的连通孔17,与第一种实施形式同样,形成在靠近泵室5的部位(在图9中的右侧)。从而,上下连通孔16、17,在排出用流路13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在不同的部位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下连通孔16、17在排出用流路13的延伸方向错开,并且以与对应的间隙14、15各自的高度尺寸大的一侧连通的方式形成,所以,不管以哪个连通孔16、17位于上侧的方式配置,包含在排出用流路13内的液体中的气泡,都可以更容易地向对应的间隙14、15侧逃逸。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该第三种实施形式在以下几点上与上述第一种实施形式不同。
即,在冷却系统50中,吸热部51用与上述供液泵1分开的构件构成。并且,供液泵1的排出口9,经由连接管52连接到吸热部51的入口51a上,吸热部51的出口51b经由连接管53连接到散热部54的入口54a上。此外,供液泵1的吸入口8,经由连接管55连接到散热部54的出54b上。从而,供液泵1、吸入部51及散热部54经由连接管52、53、55连接,冷却用液体通过的路径由闭合环路构成。发热部件以接触状态配置在吸入部51上。
在上述结构中,当供液泵1运转时,散热部54侧的液体经由连接管55被吸入到供液泵1的泵室5内,同时,泵室5内的液体从排出口9向连接管52侧排出。被排出到连接管52侧的液体,通过吸热部51,经由连接管53被送往散热部54侧。
这时,借助通过吸热部51的液体夺取发热部件的热量,将发热部件冷却。夺取发热部件的热的液体,在散热部54散热,被冷却。被冷却的液体被再次吸入供液泵1的泵室5内之后,向吸热部51排出,在吸热部51中,再次夺取发热部件的热量。这样,冷却用液体循环,抑制发热部件变成高温。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在气泡混入到通过供液泵1的液体内的情况下,气泡通过供液泵1上的连通孔16、17逃逸到贮液槽部6侧,相应量的贮液槽部6内的液体,补充到排出用流路13侧。
在这种实施形式中,在冷却系统50中,由于供液泵1内置贮液槽部6,所以,没有必要另外设置贮液槽。因此,可以抑制与该部分相应的部件的数目,同时,可以防止冷却系统50的大型化,可以进一步减少连接部位。
另一方面,图11至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形式,该第四种实施形式与上述第一种实施形式在以下几点上不同。
即,供液泵60,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供液泵1,特别是在注液口的位置和数量上不同。在图11中,在外壳2的外壳主体3的上部的侧壁上,形成与贮液槽部6对应的第一注入口61和与泵室5对应的第二注液口62。
其中,第一注液口61,以使贮液槽部6内部与外部(外壳2的外部)连通的方式形成,经由构成密封机构的O型环63,利用构成密封栓的螺钉64可密闭地构成。这里,如图11所示,使外壳2处于上述第一注液口61变成上部的状态,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65(夹持第一注液口61的左右两侧的内表面)变成以向第一注液口61上升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参照图13)。
第二注液口62,以使泵室5内与外部(外壳2的外部)连通的方式形成,经由构成密封机构的O型环66,利用构成密封栓的螺钉67可密闭地构成。这里,如图14所示,在螺钉67的安装状态,该螺钉67的位于泵室5侧的前端部67a,未达到泵室5,在螺钉67的前端部67a与泵室5之间形成液体积存部68。另外,该液体积存部68,以泵室5侧变宽的方式展开成喇叭状,其位于泵室5侧的前端部68a的开口面积S1,大于螺钉67侧的基端部68b的开口面积S2(S1>S2)。
于是,在将上述结构的供液泵60用于和第一种实施形式同样的冷却系统40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供液泵60的吸入口8,经由连接管48连接到散热部45的出口47上,排出口9经由连接管49连接到散热部45的入口46上。并且,在这种结构的冷却系统40中,有必要将冷却用液体(液体制冷剂)注入到流动路径内。
在将冷却用的液体注入到上述冷却系统40的流动路径内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将供液泵60的外壳2配置成第一及第二注液口61、62在上的状态,同时,将第一及第二注液口61、62的密封用的螺钉64、67卸下,所述第一及第二注液口61、62变成打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例如,从贮液槽部6侧的第一注液口61注入冷却用的液体。这时,使供液泵60向与通常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适当地旋转。与此相伴,注入到贮液槽部6内的液体,通过连通孔16、17被注入到冷却系统40的流动路径内。这时,流动路径内的空气的大部分通过泵室5侧的第二注液口62被向外壳2的外部排出,另外,其中的一部分在贮液槽部6内上升,从第一注入口61向外壳2的外部排出。
这里,由于在对应于泵室5的第二注入口62的部分上,在泵室5的上部侧的位置处形成液体积存部68,所以,在叶轮26旋转时,与在泵室5内流动的液体的流速相比,在该液体积存部68流动的液体的流速较慢。因此,在泵室5内流动的液体中的空气(气泡)通过该液体积存部68附近时,容易从第二注液口62向外部排出。另外,由于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65,成为以向第一注入口61上升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所以,贮液槽部6内的空气容易被向第一注液口61引导,易于向外部排出。
这样,如果在冷却系统40的流动路径内充满冷却用的液体的话,分别用密封用螺钉64、67将第一及第二注液口61、62密封。然后,如图15所示,将该冷却系统40组装到个人计算机41内。这时,供液泵60,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情况一样,兼作吸入部的盖4朝上设置,在该盖4上,在接触状态下配置作为发热部件的CPU44。
在上述第四种实施形式中,特别是可以获得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即,在供液泵60的外壳2上,设置与贮液槽部6内连通的第一注液口61、和与泵室5内连通的第二注液口62。因此,例如,在从第一注液口61注液时,残留在泵室5及与之连通的流动路径内的空气,容易从与泵室5内连通的第二注液口62排出到外部,同时,存在于贮液槽部6内的空气,容易从第一注液口61排出到外部。
顺便提及,在只用第一注液口61而不设置第二注液口62的情况下,残留在泵室5及与之连通的流动路径内的空气,最终通过连通孔16、17被引导到贮液槽部6内之后,直到被从第一注液口61排出为止,不能被排出。
这一点,根据本实施形式,在注液时,由于残留在泵室5及与之连通的流动路径内的空气,可以高效率地从与泵室5内连通的第二注液口62排出到外部,所以,可以将冷却用液体基本上充满全部冷却系统40内的容纳液体的部分。其结果是,可以尽量缩小用于容纳补充用液体的贮液槽部6的内部容积,可以达到贮液槽部6乃至包含贮液槽部6在内的冷却系统40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在令供液泵60的外壳2处于第一注液口61在上的状态下,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65以向着该第一注液口61上升的方式倾斜,所以,在注液时,存在于贮液槽部6内的空气,在贮液槽部6内上升后,沿着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65的倾斜被向第一注液口61引导,变得很容易从该第一注液口61向外部排出。因此,在贮液槽部6内,能够将该贮液槽部6内的全部容积充满液体,从而,可以使贮液槽部6乃至包含贮液槽部6在内的冷却系统40小型化。
进而,由于在第二注液口62的部分处,在从外部将其密封地设置的螺钉67的前端部67a与泵室5之间具有液体积存部68,所以,在泵室5内的叶轮26旋转时,与在泵室5内流动的液体的流速相比,在该液体积存部68内流动的液体的流速较慢。因此,在泵室5内流动的液体中的空气(气泡),在通过该液体积存部68附近时,容易从第二注液口62向外部排出。而且,由于该液体积存部68,其泵室5侧的开口面积比螺钉67侧的开口面积大,所以,在泵室5内流动的液体中的空气,在通过该液体积存部68附近时,很容易流向第二注液口62。
在上述第四种实施形式中,流路形成构件10上的连通孔16、17也可以只有一个,另外,也可以将相当于流路形成构件10的部分作为流路形成部,在外壳主体3上通过整体成形进行设置。进而,对应贮液槽部6的第一注液口61,以及对应于泵室5的第二注液口62,并不局限于各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
图16表示对应于贮液槽部6的第一注液口部分的第一个变形例。该第一个变型例与上述第四种实施形式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即,第一注液口70,具有从外壳主体3的外表面向外部突出的筒部71,通过在该筒部71上安装图中未示出的罩,将其封闭。此外,在令第一注液口70在上的状态下,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72(夹着第一注液口70的左右两侧的内表面)成为向第一注液口70上升的倾斜面。
图17(a)~(c)表示对应于贮液槽部6的第一注液口部分的第二~第四个变型例,与上述第一个变型例的不同点如下所述。即,(a)的第二个变型例,在令第一注液口70处于上部的状态下,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73成为向上侧呈圆弧状凹陷的倾斜面。
(b)的第三个变型例,在第一注液口70在上方的状态下,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74成为向贮液槽部6的内方侧突出的圆弧状的倾斜面。
在(c)的第四个变型例中,第一注液口75配置在外壳主体3的左角部,在贮液槽部6的上部的内表面中,右侧的内表面76成为向第一个注液口75上升的倾斜面。
在所述第一~第四个变型例中,可以获得与上升第四种实施形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种实施形式,也可以进行如下面所述的变形或者扩展。
旋转驱动叶轮26的马达22的转子部31也可以设置在泵室5之外。
也可以将吸入用流路12与外壳主体3成一整体地设置,流路形成构件10也可以只具有排出用流路13。

Claims (26)

1.一种供液泵,包括以下结构部件:
·内部具有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
·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
·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
·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
·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
·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且设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部,
·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上、且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泵,在形成前述流路形成部中的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壁的多个不同的面上,形成多个前述连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液泵,前述排出用流路在前述贮液槽部内倾斜,前述多个连通孔形成于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延伸方向的不同的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泵,包括:以使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注液口,和以使前述泵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注液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液泵,在前述第二注液口处,备有以从外部将其密封的方式设置的密封栓,在该密封栓的前端部与前述泵室之间形成液体积存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液泵,前述液体积存部在前述泵室侧的开口面积大于在前述密封栓侧的开口面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泵,备有以将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注液口,在令前述外壳处于前述注液口在上的状态下,前述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液泵,前述叶轮驱动用的马达可以进行正反旋转的切换。
9.一种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系统,包括以下结构部件:
·以利用液体制冷剂构成的液体接受前述发热部件的热量的方式设置的吸热部,
以使前述液体的热量散出的方式设置的散热部,
·供液泵:用于通过使前述液体通过前述吸热部及散热部循环,冷却前述发热部件,该供液泵包括:内部具有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且设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部;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上、且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在形成前述流路形成部中的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壁的多个不同的面上,形成多个前述连通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系统,前述排出用流路在前述贮液槽部内倾斜,前述多个连通孔形成于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延伸方向的不同的位置上。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以使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注液口,和以使前述泵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注液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系统,在前述第二注液口处,备有以从外部将其密封的方式设置的密封栓,在该密封栓的前端部与前述泵室之间形成液体积存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系统,前述液体积存部在前述泵室侧的开口面积大于在前述密封栓侧的开口面积。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备有以将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注液口,在令前述外壳处于前述注液口在上的状态下,前述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前述叶轮驱动用的马达可以进行正反旋转的切换。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前述供液泵成一整体地配备前述吸热部。
18.一种具有冷却发热部件的冷却系统的电气设备,所述冷却系统包括以下结构部件:
·以利用液体制冷剂构成的液体接受前述发热部件的热量的方式设置的吸热部,
·以使前述液体的热量散出的方式设置的散热部,
·供液泵:用于通过使前述冷却系统的冷却用的液体循环,冷却前述发热部件,该供液泵包括:内部具有容纳液体的泵室的外壳;设置在该外壳上、与前述泵室连通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叶轮,该叶轮具有泵叶片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泵室内,通过旋转将液体从前述吸入口吸入到前述泵室内,同时将泵室内的液体从前述排出口排出;设置在前述外壳上的叶轮驱动用马达,该马达具有定子部,同时,具有与前述叶轮成一体旋转地设置的转子部;贮存预备液体的贮液槽部,该贮液槽部形成在前述外壳上,位于前述泵室的外侧;具有使前述排出口和前述泵室之间连通的排出用流路、且设置在前述贮液槽部内的流路形成部;形成在该流路形成部上、且使前述排出用流路与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气设备,在形成前述流路形成部中的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壁的多个不同的面上,形成多个前述连通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气设备,前述排出用流路在前述贮液槽部内倾斜,前述多个连通孔形成于前述排出用流路的延伸方向的不同的位置上。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气设备,包括:以使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注液口,和以使前述泵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注液口。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气设备,在前述第二注液口处,备有以从外部将其密封的方式设置的密封栓,在该密封栓的前端部与前述泵室之间形成液体积存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气设备,前述液体积存部在前述泵室侧的开口面积大于在前述密封栓侧的开口面积。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气设备,备有以将前述贮液槽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设置的注液口,在令前述外壳处于前述注液口在上的状态下,前述贮液槽部的上部的内表面以向前述注液口上升的方式倾斜。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气设备,前述叶轮驱动用的马达可以进行正反旋转的切换。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气设备,前述供液泵成一整体地配备前述吸热部。
CNB2005100600675A 2004-03-31 2005-03-31 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01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07158 2004-03-31
JP2004107158 2004-03-31
JP2004245164A JP4592355B2 (ja) 2004-03-31 2004-08-25 送液ポンプ、冷却システム、及び電気機器
JP2004245164 2004-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6940A CN1676940A (zh) 2005-10-05
CN100370143C true CN100370143C (zh) 2008-02-20

Family

ID=35049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600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0143C (zh) 2004-03-31 2005-03-31 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71056B2 (zh)
JP (1) JP4592355B2 (zh)
CN (1) CN10037014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2741B2 (ja) * 2006-06-06 2013-01-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渦流ポンプ
JP2008027374A (ja) * 2006-07-25 2008-02-07 Fujitsu Ltd 液冷ユニット用受熱器および液冷ユニット並びに電子機器
JP2008027370A (ja) * 2006-07-25 2008-02-07 Fujitsu Ltd 電子機器
JP5283836B2 (ja) 2006-07-25 2013-09-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冷ユニット用受熱器および液冷ユニット並びに電子機器
JP5148079B2 (ja) * 2006-07-25 2013-02-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冷ユニット用熱交換器および液冷ユニット並びに電子機器
JP5133531B2 (ja) * 2006-07-25 2013-0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液冷ユニット用熱交換器および液冷ユニット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781929B2 (ja) * 2006-07-25 2011-09-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4842040B2 (ja) 2006-07-25 2011-12-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101122302B (zh) * 2006-08-11 2010-11-1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US7753662B2 (en) * 2006-09-21 2010-07-13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Miniature liquid cooling device having an integral pump therein
WO2008053818A1 (fr) * 2006-10-28 2008-05-08 Imed Japan Co., Ltd. Pompe à écoulement en hélice pour du sang
JP5048365B2 (ja) * 2007-03-14 2012-10-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渦流ポンプ
JP5092525B2 (ja) * 2007-04-23 2012-1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を備えた投写型表示機器
US8081462B2 (en) 2007-09-13 2011-12-20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odular liquid cooling system
US7688589B2 (en) * 2007-11-01 2010-03-30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Water coole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502532A (ja) * 2009-08-19 2013-01-24 ホフマン エンクロージャ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ディー/ビー/エー ペンテアー テクニカル プロダクツ 組込型モータを用いた磁気駆動ポンプ組立体
DE102013221245A1 (de) * 2013-10-21 2015-04-23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Nassläuferpumpe
JP6530993B2 (ja) * 2015-07-22 2019-06-12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渦流れ型ポンプ装置
TWM533845U (en) * 2016-06-06 2016-12-11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Pressurized infusion device and liquid cooling system
US20190107122A1 (en) * 2017-10-05 2019-04-11 Asia Vital Components (China) Co., Ltd. Slim pump structure
US10746084B2 (en) * 2018-12-13 2020-08-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iquid driven thermal modul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10920782B2 (en) * 2019-01-30 2021-02-16 Asia Vital Components (China) Co., Ltd. Low-profile, high-power pump for electronics fluid cooling system
CN112502993A (zh) * 2020-11-27 2021-03-16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微型水泵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7778A (en) * 1983-12-12 1987-01-20 Textron Inc. Self-priming diffuser type centrifugal pump
US4804313A (en) * 1987-03-24 1989-02-14 Colt Industries Inc Side channel self priming fuel pump having reservoir
US6231318B1 (en) * 1999-03-29 2001-05-15 Walbro Corporation In-take fuel pump reservoir
CN1467834A (zh) * 2002-06-28 2004-0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43715Y1 (zh) * 1966-04-23 1969-02-12
JPS57107991U (zh) * 1980-12-23 1982-07-03
US6951147B2 (en) * 1999-03-10 2005-10-04 Mesosystems Technology, Inc. Optimizing rotary impact collectors
US6981543B2 (en) * 2001-09-20 2006-01-03 Intel Corporation Modular capillary pumped loop cooling system
JP3741092B2 (ja) * 2001-09-25 2006-02-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超薄型ポンプとこれを備えた冷却システム
JP3698087B2 (ja) * 2001-10-16 2005-09-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装置
JP2003161284A (ja) * 2001-11-27 2003-06-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薄型渦流ポンプとこれを備えた冷却システム
JP3896278B2 (ja) * 2001-12-05 2007-03-22 株式会社東芝 流体ポンプ
JP2003232289A (ja) * 2002-02-12 2003-08-22 Nidec Shibaura Corp ポンプ及びそのポンプを用いたタンク
US7156927B2 (en) * 2002-04-03 2007-01-02 Fsi International, Inc. Transition flow treatment process and apparatus
US20030214786A1 (en) * 2002-05-15 2003-11-20 Kyo Niwatsukino Cooling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6839234B2 (en) * 2002-05-15 2005-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oling device and a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3673249B2 (ja) * 2002-08-27 2005-07-20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冷却装置
US7124775B2 (en) * 2003-02-05 2006-10-24 Neng-Chao Chang Micro pump device with liquid tan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7778A (en) * 1983-12-12 1987-01-20 Textron Inc. Self-priming diffuser type centrifugal pump
US4804313A (en) * 1987-03-24 1989-02-14 Colt Industries Inc Side channel self priming fuel pump having reservoir
US6231318B1 (en) * 1999-03-29 2001-05-15 Walbro Corporation In-take fuel pump reservoir
CN1467834A (zh) * 2002-06-28 2004-01-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6940A (zh) 2005-10-05
US7371056B2 (en) 2008-05-13
JP4592355B2 (ja) 2010-12-01
JP2005315240A (ja) 2005-11-10
US20050249609A1 (en) 2005-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0143C (zh) 供液泵、冷却系统、及电气设备
US11029738B2 (en) Heat exchange module and serial pump thereof
US7780422B2 (en) Assembly for transporting fluids
US20060051222A1 (en) Miniature pump for liquid cooling system
JP2007285217A (ja) ポンプ及び液体供給装置
US20090169399A1 (en) Ultra-thin miniature pump
JP2002155883A (ja) マグネットポンプ及びモータ
KR20010108346A (ko) 열전 모듈을 내장한 매니폴드
US7690886B2 (en) Pump an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the pump
JP2012132408A (ja) 冷媒圧縮機
JP2004124804A (ja) 2段圧縮機
JP2004190562A (ja) 小型渦流ポンプ
TWM290191U (en) Micro pump
WO2020080020A1 (ja) 圧縮機
CN212202497U (zh) 卧式自吸泵用整体式自吸盘
JP2003120577A (ja) リバーシブルポンプ
JP2007502387A (ja) 液体リングガスポンプ
JPH1137081A (ja) ヒューガルポンプ
JP2004150386A (ja) ポンプ及びポンプ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200171525Y1 (ko) 밀폐형 압축기의 어큐뮬레이터
JP2003083264A (ja) ポンプ
JP2002303289A (ja) シリンダータイプ自吸式マグネットポンプ
JPH0617784A (ja) 遠心ポンプ
KR20240013904A (ko) 전동압축기
JP4743063B2 (ja) ポンプ及びこのポンプを備えた液体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3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